汪新主编的《烽火忆抗战(抗日战争口述史料合集)》共50多万字,是一部抗战口述史料合集,汇集了诸多抗日战争亲历者的回忆文章,通过他们的切身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全民奋起抗日救亡,由衰败走向振兴的悲壮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烽火忆抗战(抗日战争口述史料合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汪新主编的《烽火忆抗战(抗日战争口述史料合集)》共50多万字,是一部抗战口述史料合集,汇集了诸多抗日战争亲历者的回忆文章,通过他们的切身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全民奋起抗日救亡,由衰败走向振兴的悲壮历程。 内容推荐 汪新主编的《烽火忆抗战(抗日战争口述史料合集)》系由《中国党史资料》《中华魂》《统一论坛》三家杂志于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向海内外征文征集到的抗战口述史资料结集而成。稿件不仅真实再现了我国全民抗战的主要历程,也充分展示了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慷慨赴义、不畏强敌的时代精神。 目录 再版代序:同浴救亡烽火 共同走过抗战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日军血洗锦西下五家子村 我所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侵略者的血债 日机对延安的轰炸 壮哉!无名氏老农 1941年成都“7·27”大轰炸 日军在河北北疃村施放毒气杀人 日军在浙江云和施行细菌战 血染心灵 罪恶的“新华院” 劳工血泪 日本秋山部队的暴行 反省我的侵略罪行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从”九一八”到”七七” 日本关东军古贺骑兵联队被歼记 难忘的抗联战斗生活 淞沪抗战中的空军健儿 瓦窑堡会议 抗日青年的先锋——民先队 国共两党南京谈判始末 回忆“抗大”的创建 记红十五军团改编出师抗日 民族工业迁川壮举 在抗战的峥嵘岁月 日军侵台五十年,台胞抗日半世纪 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坚守卢沟桥 浴血抗战忆淞沪 抗战初期空战撷英 血洒淞沪战场 抗战中我经历的几次战斗 亲历台儿庄大战 出川抗日作战记 忆武汉外围保卫战 怒杀日军血洒横塘 洞庭湖畔抗日生涯 家乡的光复战 远征印缅扬威异域 印缅战场拾零 参加缅北反攻回忆 长衡会战的两次战斗 反攻滇西会师芒友 攻克丹竹飞机场 抗击日军的龙潭之战 抗击日寇侵华的往事回忆 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平型关血战 忆午城、井沟之战 人民自卫军的诞生 东进第一战 激战黄土岭 山西东区抗日儿童团 在后方医院的战斗岁月 在晋察冀参加“百团大战” 战斗在狼牙山上 山东解放区的对敌货币斗争 大生产运动中的朱德总司令 大青山突围战斗 袭击长治机场 在战火中扫盲 掌史战斗中的电台 突破日军的“铁壁合围” 铜墙铁壁话冉庄 难忘当年“地雷战” 围困沁源九百天 护送邹韬奋到大杨庄 参加抗联后的一次战斗 盐阜区六十三天荡寇记 华中反攻的序幕战一一车桥之战 战火中的鞋工厂 妇女勇撑半边天 胶东水道战斗 用胜利迎接大反攻 五、我们万众一心 把抗日见闻报告海外侨胞 华侨儿女在延安 采访新四军军长叶挺 从马来亚到江海平原 马来亚“抗援会”与华侨抗日救亡运动 《抗敌歌》鼓舞我们在异国抗日救亡 回民支队的抗日战斗生活 内蒙古桃力民地区抗日武装斗争 壮族飞行员卫国扬威在蓝天 战火中的渤海回民支队 土默川蒙汉秘密抗日儿童团 广西融县抗日挺进队 于右任坚持团结抗战往事追记 六、发出最后的吼声 演出《保卫卢沟桥》一剧的前后 冼星海在武汉抗战救亡的二三事 上海救亡演剧二队的战斗生活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在抗战中诞生 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 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 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会 抗战中的电影放映队 实验剧团活跃在太行山上 王莹赴美宣传抗日 坚持在敌人眼皮下办“三校” 反”扫荡”中的《晋察冀日报》 张寒晖与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 七、鲜血凝成的战友情 威震长空的苏联志愿援华空军健儿 苏联援华军火车队 东江纵队与盟军配合作战 和白求恩大夫在一起的日子 地道战中的美军多兰上尉 矗立昆明的驼峰飞行纪念碑 忆为美援华空军飞虎队做翻译的日子 抢救、护送美空军遇难飞行员 忆支持中国抗战的日本朋友吉田力雄 一个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日本兵 八、强虏俯首耀中华 庆祝抗战胜利的延安狂欢之夜 芷江受降记 参加南京受降活动 黄河涯日军投降前后 湖南湘阴受降实录 受降日子里的一个日本友人 武力消灭不投降的日伪军 在台湾受降和接交 台湾光复的见证 抗战胜利后我国收复西沙南沙群岛亲历记 目睹审判日军南京大屠杀首犯谷寿夫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所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唐光谱 我叫唐光谱,原籍江苏阜宁,在南京北郊六合县竹镇街上居住已40多年。1937年,我才19岁,亲身经历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惨剧,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年,我在国民党教导总队第三营营部当勤务兵。随部开赴上海战场,驻守江湾。11月上旬开始退回南京。我们回南京不到1个月,日军又进攻南京了。12月12日,日军攻入中华门后,南京各部队突围的突围,撤退的撤退,场面混乱不堪。我和同部队的5个人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即随人流向下关方向奔逃,其中有个叫唐鹤程的,是盐城人,与我至好,故相约结伴逃命,至死不离。当我们来到挹江门外时,城门口被人流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在拥挤时被绊倒,人们就从他身上踩过去,再也起不来了。看到这情况,我们6个人相互用绑腿把彼此的手臂绑在一起,相约如果谁倒了,两边的人就把他拉起来。就这样,我们6个人一道硬挤出了挹江门。 下关江边人头济济,大街小巷水泄不通,望着眼前的大江,人们不知往何处逃是好,我们也随着人流盲目乱跑。这时,有一个当大官的,骑着大马,冲进人群中,用话筒高喊:“……弟兄们,要活命,跟本人冲!”乱兵们看到有当官的指挥,也就镇定些了。那个当官的叫轻、重机枪在前开路,步兵随后,往上新河方向奔逃。当大量溃兵奔到上新河桥时,桥窄人多,很多人都挤不过去。我和唐鹤程没有挤过桥,其他4个人也和我们挤散了,不知去向。我俩没法,只得跟着没来得及过桥的散兵,沿着长江向龙潭、镇江方向跑。 我们利用高高的芦苇做隐蔽,在江边芦苇滩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前奔逃,当我们逃到一座桥前,日本人已在离桥不远的城墙上架了几挺机枪,把桥封锁住了。许多想冲过桥的人,都被打死在桥头、桥尾,血流满地。我们乘敌人扫射停歇的片刻,冲过桥,往燕子矶跑。到了燕子矶街上,已见不到一个人影。我们找到一块厚厚的肉案板,两人使尽吃奶的力气,好不容易把它抬到江边,放在水里,想扶着它渡到江北去。可是我们累得精疲力尽,案板还是在南岸边转溜,没办法,只得又回到燕子矶。 天黑了,杀人的枪声越来越近,我俩没命地跑上山,蹲在坑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天还没亮日本兵搜山时发现我们,把我们押至街心的一个空场地里,背靠背、手臂对手臂地绑起来。此时,场地上已站满了像我们一样被绑着的人,而且还有许多人陆续被日军赶到场上,捆绑起来。后来,我俩随着这一大群人,被赶到幕府山原国民党教导总队野营训练的临时营房里。这所临时营房共有七八排,全是竹泥结构的棚子,里而塞满了被抓来的人。我们被关在里面,连饭也不给吃,到了第三天,才给喝水。敌人稍不如意就开枪杀人。到了第五天,我们被饿得肚皮贴着脊背,都只剩一口气了。很明白,敌人要把我们活活地饿死,有不少大胆的人,认为饿死不如拼命,就暗中商定以放火为号,各房的人一起冲出去。那天晚上,有人烧着了竹屋。火光一起,各屋的人都一起向外冲去。当大家推倒营房竹围时,见竹围外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沟,人们急忙跳下沟,泅水或涉水逃命。可是,沟外却是一堵绝壁,大家都傻了眼。这时,敌人的机枪向人群扫来,血把沟里的水染得通红。逃命的人又被押回房里。因为房子被烧掉了不少,只得人靠人、人挨人地挤着,像塞入罐头一样,透气都十分困难。 第六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敌人就把我们赶到院子里,把所有的人臂弯对臂弯地用布条捆绑起来。等到全部人都绑完,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然后,敌人用刺刀逼着这一大群人排成队,向老虎山方向走去。当时,人们已饿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敌人在队伍两侧,看谁走慢了,就给谁一刺刀。走了十多里,天已经黑了,敌人改道把我们赶到上燕门离江滩不远的空场地。六天六夜没有进食,又走了许多路,一停脚步,大家就瘫坐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一时间,场地上黑压压地坐了不知多少人。 虽然如此,求生的欲望使人们觉察到敌人要集体屠杀。我们相互用牙咬开伙伴的结头,准备逃命。人们还没有全部把结头咬开,四面探照灯亮了,漆黑的夜一下亮得使人头发昏。接着,江面上两艘轮船上的几挺机关枪和三面高地上的机关枪,一齐疯狂地向人群扫射过来。大屠杀开始了! 枪声一响,我和唐鹤程赶忙趴在地上。只听见许多人高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随着枪声、口号声,许多人纷纷中弹倒下,尸体把我们压在底层,他们的鲜血染透了我的衣裳。我憋着气,动也不敢动。20多分钟过去,枪声停息,我战战兢兢地摸着唐鹤程,拉拉他,低声问:“你怎么样,受伤没有?”他说:“没有,你呢?”话音未落,机枪声又响了起来,我伏在死人堆里,一动也不敢动。等到第二天扫射停止,我发现唐鹤程一点动静也没有,就紧张起来。我用力摇他,他还是不动。当我摸到他头部时,才发觉他头上中了一弹,鲜血直往外涌,我连忙缩进死人堆里…… 过了许久,听不到枪响了,我想:要赶紧离开这里,才得活命。我慢慢地、轻轻地从死尸中探出头来。前头尸体七横八竖,挡住了我。我想:向前爬,敌人一定会发觉,就用脚钩住后面的尸体,慢慢地一点一点向后缩,缩到了死尸堆边,我再也不敢动了。 探照灯早已熄灭,黑沉沉的夜,淹没了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现场,江水哗哗,真像凄惨的哭声。不知过了多久,我才听到敌人收拾东西的声音,接着便是他们走的声音,汽船也突突地开走了,我才大着胆慢慢地连走带爬,向下游走了十几里。我爬到一个窑洞边,只见窑洞口也横七竖八地躺着被敌人杀害的同胞。我也顾不得许多,爬进了能避风的窑洞里。 迷迷糊糊地等到天亮,又迷迷糊糊地待到中午。当我看到一艘小船向窑洞方向摇来时,吓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当小船靠岸时,才看见船上有一老一少,都是中国人。原来,他们是南岸的人,为躲日本人才到对岸八卦洲去的,现在趁敌人巡逻船不在,过江来装牛草。我立即跑出窑洞,奔向船头,请求老人家救我一命。老人见我满身是血,一脸惊惶,赶紧让我藏在船舱里,用稻草盖好,冒风险把我带到八卦洲。 后来,几经凶险和周折,我才到了六合县竹镇,定居下来。 (吴燕整理) P7-9 序言 再版代序 同浴救亡烽火共同走过抗战 汪新 20年前征集出版的抗日战争口述史料合集《烽火忆抗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得以重新再版,以追念先烈史迹、铭记历史鉴戒,实乃盛事、幸事。 因工作关系笔者参与负责了20年前《烽火忆抗战》征文活动及其出版工作,这次《烽火忆抗战》一书再版,出版单位邀我写篇序言,思忖再三,想抛出我的一篇旧文聊以代序并借以引玉,希望就目前海峡两岸史界仍存不小争议的抗日战争由谁领导的问题提出浅见,也借此为抗战胜利70周年庆典纪念的热潮再添一朵小小的浪花。 抗日战争时期的领导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在两大层次上展开:一个是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得以发动和坚持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何种力量实行领导;另一个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进程由何种力量实施领导、如何领导。以上两大层次的问题就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权问题的基本内涵。 一、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发动和坚持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图谋有一个日益显露的过程。由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以日本帝国主义为斗争对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一个酝酿、发起和形成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拥有极广泛成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迅速做出了强烈反应。相继提出发动“民族的革命战争”和“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等主张,倡议发动和进行全民族一致的民族反侵略战争。虽然此时由于认识和历史的局限,中共此时倡议组成的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统一战线,其拟议参加对象还仅仅限于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下层成员包括在内,但“民族革命战争”口号的提出,毕竟朝着建立举国一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3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鉴于目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紧迫形势,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在这一宣言中,中共倡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参加对象范围已经涵盖到国民党及其军队系统的上层成员。1931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又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的名义,经宋庆龄等签名公布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上述两文件的公开发表,反映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中共加快了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筹划步骤。 然而,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促成,最具有决定意义的还是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发表和同年底中共中央瓦窑堡政治局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向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全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发出的,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的伟大号召,很快在全国人民中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同年12月,中共中央刚刚结束长征后不久,针对急剧变化着的国内外形势,在对《八一宣言》予以认可的同时,决定召开瓦窑堡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加速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政策策略。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共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步骤是自瓦窑堡会议之后才得以加速实施和组织展开的。在当时的政治现实中,国民党是握有全国政权,拥有数百万军队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有相当的力量。因之,瓦窑堡会议后,中共在加速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不能不把对国民党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先后经过几条秘密渠道,开始了与国民党商议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继而共同发动全民族抗战的谈判协商。其针对国民党的公开政治口号也由反蒋抗日依次调整为抗日反蒋、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与此同时,中共经过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学良和杨虎城达成了以共同抗日为宗旨的“三位一体”的西北大联合。这一时期,中共还积极发动领导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使自己的抗日救亡主张在各阶级、各阶层人民中广泛传播,并获得了民主党派等中问党派和团体的赞同和支持。在中国共产党有力且有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条件日益成熟,最终通过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基于民族大义而发动的西安事变实现了国内和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嗣后,在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制造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广大腹地大举进攻之际,以国民党方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一重要文告的形式,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宣告正式形成。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中华民族抗日反侵略战争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发动,并坚持了八年之久,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首倡及政治领导作用,不能不影响到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抗战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诚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员广泛,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存在着极大不平衡的复杂环境下,在抗日战争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特殊阶段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实际上取得,以及继续保持自己在人民革命统一战线的特殊形态——抗目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并在民族抗战中发挥领导作用,仍然要靠自己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以及扎扎实实地努力工作。 …… 正是上述同一性和一致性才使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内在地具有互相配合、互相依存的战略关系。敌后战场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使侵华日军不能倾全力用兵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而正面战场的维持存续,也终使侵华日军不能不始终在两个战略方向上作战,这也就给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我们也要指出,坚持敌后抗战的机会并非只是偏赐于中国共产党的,只是因为中共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才使抗战之初中共领导的数量虽少、质量极高的人民军队迅速与敌后人民结合起来,很快开辟出拥有广大地域的敌后抗日战场。相反,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留在敌后的几十万武装却立脚不住相继退出敌后,两相对比,不能不明显地比较出国共两条抗战路线及相应两种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孰优孰劣。但是,只要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大战场都是在为打倒一个共同的民族敌人而战,一起构成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区并坚持到迎来抗战最后胜利。从这一角度上我们便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领导了中国抗日战争,尽管这种“共同领导”是通过分别领导两大战场共同对敌作战的形式而存在和表现的。还必须指出的是,国共两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上述“共同领导”的关系,绝不是那种可以用数学简单描述的“五五开”或者“四六开”的直观关系。由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和始终保持住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由于中共独立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战略作用的日益增大,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无可置疑地具有主要作用的领导地位。尽管中国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具有中央执政地位,但因其在片面抗战路线制约下正面战场抗敌比重的日益下降,以及它对大后方人民、大后方民主民生运动的压制,这些就决定了它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领导作用日益下降的必然结果。 末了,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笔者还想寄语台湾地区的史家和政治家,那就是任何能经受住历史检验的严谨历史结论,一定是产生在对历史事实进行去伪存真的缜密研究分析之上。我们绝不能再用那些先入为主的成见去硬套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去再做那些无意义的攻讦文字。在国人切盼复兴、中华亟谋腾飞的今天,两岸史学工作者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那就是认真发掘更多的确凿史料,科学总结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史,抚平历史的伤痕,纠正人们的偏见,给海峡两岸民众以正确的情绪和舆论导向,为两岸学术界的交流切磋增添更多的祥和气氛,从而以我们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去加速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后记 《烽火忆抗战》口述史料合集,系由《中国党史资料》《中华魂》《统一论坛》三家杂志于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向海内外征文征集到的抗战口述史资料结集而成,当年出版仅印刷了3000册。 其时,在大约半年的征文活动期间,征文活动组织机构先后收到海内外人士稿件815篇,约400余万字。应征著文作者,大多年事已高,更有不少已达古稀、耄耋之年,他们不顾年迈体衰夜以继日伏案疾书,或自己口述由家中亲人代笔,提供和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应征作者地域除祖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外,还包括美、欧、大洋洲等地。应征稿件不仅真实再现了我国全民抗战的主要历程,也充分展示了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慷慨赴义、不畏强敌的时代精神。这不能不使当年征文编辑人员受到深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之于编选稿件之时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巨大的感动和感激之中,感动的是我们前辈奋起抗暴舍身御侮的感人事迹,感激的是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牺牲战斗、挫败强虏,哪有我们今日中国的强盛和我们身边和平安宁的生活。 当年的《烽火忆抗战》征文活动,在征文组织委员会指导下,征文编辑人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审读每份稿件,查对史料,精心编发。参加审读编辑本书各章节的人员是:刘昌亮(第一部分)、汪新(第二部分)、陈夕(第三部分)、刘绍荫、汪新(第四部分)、任贵祥(第五部分)、蒋曙晨(第六部分)、缪群(第七部分)、陈政域、刘昌亮(第八部分)。附录部分数据资料由刘庭华收集提供。全书图片编选和辅助编务由傅颐负责。编辑的具体组织策划工作由汪新负责。各章节的内容概述由各有关编辑同志负责撰写。魏久明撰写和改写了部分章节概述,并编辑审核统改了本书的全稿。 当年的《烽火忆抗战》一书编辑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当时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办公自动化办公室(电脑制版、照排)以及时任中国近代史所所长的张海鹏先生、《黄埔》杂志副总编程里民先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荣誉理事康荣章先生、庄仲甫先生、钱李红女士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才使其时《烽火忆抗战》征文的编辑出版得以按计划顺利完成。 这次在中国人民抗日人民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烽火忆抗战》口述史料合集得以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员会、西安市委员会和华文出版社支持襄助下得以再版,不失为一件好事和幸事,好事是在举国上下共迎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的热潮中当可再添一朵浪花,幸事是当年《烽火忆抗战》征文活动征集来的口述史料可以在一个更为深广的层面传播和扩大影响,从而为再现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史场景,为后代提供薪火相传精神传承,有所助力和贡献。 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强调的: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而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难道不正是《烽火忆抗战》口述史料合集今天再版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吗? 再版编者于2015年8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