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育仁(隐没的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伍奕//多一木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伍奕和多一木专著的《宋育仁(隐没的传奇)》为你讲述史上最有行动力的愤青宋育仁的故事。他是高蹈于时代尖端的火炬手,是清代历史上唯一筹划袭击日本并付诸实施的中国人,他的一生,体验了形形色色的改变,洋务运动、维新改良、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

内容推荐

《宋育仁(隐没的传奇)》的作者是伍奕和多一木。

《宋育仁(隐没的传奇)》:

入世在国难最深重、国脉最衰微、国人最迷茫的非常年代。他衔命西行,使节四国,万里袭倭;他奠基维新,重振蜀学,在巴蜀首创报纸……宋育仁这个史上最有行动力的愤青。完全捅破了书生本色的天花板。

横跨纷繁世纪,他的一生,体验了形形色色的改变,洋务运动、维新改良、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李鸿章、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每个人都自以为手握一把通向未来的钥匙,可宋育仁的梦、无数中国人的梦,依然似近犹远。

最后的古老中国。最后的书生,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奋斗与失落。以及——隐没。

目录

这个纠结的书生(代序)

壹 天降斯人:川南的意义

宋育仁的一生,都被这片地域文化与性格浸

染,留下深刻的“川南”烙印。

川南“老四川”

替天传味的小镇

远道离歌育仁三迁

贰 蜀都成才:一座书院的贡献

尊经书院一共只存在了28年,却造就出大批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

“石室重开”:张之洞再造蜀学

王闿运:巴蜀有幸迎先生

尊经少年谱

年轻校长与状元弟子

叁 翰林院:不安分的书生

西方人将翰林院比作中国的牛

津、剑桥,庶吉士则是大清帝国的实

习生、中央储备干部。

名声在外的“实习生”

一群维新先驱的诞生

肆 1894:甲午之梦,欧罗巴

大清帝国尚有最后一点余勇可

贾,英国观察家强调:“亚洲现在是

在三大强国手中——英国、俄国和中国。”

出使:先行者的哀愁

梦中的欧罗巴

没有硝烟的战争

隐没的传奇:一个人的舰队

伍 死水狂澜:盆地1898

宋育仁这块不甘寂寞的石头,猛砸向一

潭死水,巴蜀狂澜顿起。朱德、邹容、蒲殿

俊等大批年轻人深受影响,在未来岁月里。

逐渐成为开启新时代的风云人物。

先声:皇城风满楼

首任“四川公司”CEO

巴蜀第一报

蜀学与维新

陆 中华变奏:向左走,向右走?

宋育仁一直坚持他选择的宪政之路前

行,沿途穿越辛亥的喧嚣和洪宪的闹剧.直

至生命终结。

翰林院的火光

《庚子秋词》:悲怆交响曲

奔走在东南

柒 京都尴尬:保路与保皇

川汉铁路之梦,悠然间已越百载。当年川

人寄托其中的自豪、辛酸与血泪早已化去,只

剩下一页保路的传奇,在历史中默默沉淀。

立不起的宪

保不住的路

溥仪:听说有个宋育仁

捌 叶落归根:前度宋郎又重来

废兴万变,斯人其间。这位中国书生的

梦,似近犹远。

“老不死”与“讨人嫌”

吾以吾手书汗青

宋育仁年谱简编

附录

追寻这位救世者,从“钩沉”做起

中国北京、台北与日本现藏宋育仁图书书目

于无形处起丰碑

宋育仁先生移灵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王闿运:巴蜀有幸迎先生

1876年底,令蜀中学风焕然一新的学政张之洞卸任回京了,大力支持他创办尊经书院的四川总督吴棠,也已于春天病故,而接任吴棠的人,是原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给四川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宫保鸡丁”这道现在世界闻名的中国菜,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张之洞当年没能做到的事情,给宋育仁们请来了真正的名儒——经学大家王闾运。

晚清曾有说法,推崇湘潭出了名震中华的“一个半举人”,这一个就是王闿运,另外半个同列的,是湘潭女婿左宗棠。虽然同样是举人,都没能考中进士,王闾运却非此前任书院主讲的钱保塘、钱宝宣可以比肩。

王闿运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少负奇才,胸怀锦绣,((清史稿》里对他的评价相当高:“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考三代之制度,详品物之所用。二十八而达春秋微言,张公羊,申何学,遂通诸经。”

王闾运虽为孔子门徒,却长了一身纵横家的身骨,一心要辅非常之主,成辉煌大业,来往的都是当世奇杰。他28岁时(1859)一入京,才华便得到了清朝权贵肃顺的激赏,竞到了要跟他“约为兄弟”,帮他捐纳为官的地步,王闾运辞而不受,不过最终还是成为肃顺的幕僚。肃顺则是“奉之若师保,机要咸与咨访” 。

咸丰十年(1860)四月,曾国藩署两江总督。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文宗欲用胡公总督两江。肃顺日:‘胡林翼在湖北措注……

P40

序言

这个纠结的书生

伍奕

宋育仁何许人也?

课本中难觅他的名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没背诵过他的豪言壮语。

生前叱咤风云,身后落寞无名。他在历史中消失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让人难以相信这个人曾有过的精彩。

虽然你可以说宋育仁只是一介书生,但换成你我,在那个变幻混乱的年代,读他所读的书,见他所见的事,也许会一样忧国忧民,一样地奋发激励,却多半难以做到他所做过的一切。

让我们试想一下,把你放到1894年,到英国担任前途光明的公使参赞,你敢不敢以自身为抵押,借下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私自购置一支舰队,企图万里奔袭,为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的中国翻盘?

这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奇行为,真是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宋育仁居然就这么干了,虽然付出了本来一帆风顺的仕途。

他一度赢得盛名,光辉灿烂。

挥毫写就《时务论》,引领维新潮流;贷款组织舰队,预备奇袭日本;首创巴蜀报刊,开启四川民智;推波宪政改革,义无反顾弄潮……这种种行为,他是新的、超越的、先进的,亮得耀眼。

如果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宋育仁应该以更显赫的姿态青史垂名,绝不是像现在这样隐没在历史之中,提起这三个字,十人中倒有九个茫然。

他的恩师张之洞在去世后曾经得到这样的评价: “十年前之谈新政者,孰不日张之洞、张之洞哉;近年来之守旧者,又孰不日张之洞、张之洞哉。以一人而得新、旧之名,不可谓非中国之人望也。”

在这一点上,宋育仁跟老师学了个十足,事业和策略上趋新,文化与礼制上恋旧,一生都在矛盾冲突。

当辛亥革命的巨浪一来,昔日之新迅速沦为今日之旧,宋育仁似乎也成了过时的、落后的,只能以落寞的姿态长吟“凭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山种树书”,年轻学子甚至认为他“老得霉臭”。

这是他被遗忘的原因之一,但这不该成为我们遗忘他的理由。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数十年里,中国迎来了太多的波澜壮阔,国家的命运竟然像个普通人一样大起大落,民族的英杰们在和平与血火中穿梭,各种理想和制度更迭轮替,从没有过一个确定的未来。

电影《十月围城》里,热血在革命青年李重光的胸中涌动,他说自己每晚闭上眼睛,脑海中都会浮现中国的明天。

宋育仁的梦中也有一个明天,那是清末大多数知识分子曾期盼过的明天。只可惜,横跨他的一生,体验了形形色色的改变,洋务运动、维新改良、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李鸿章、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每个人都自以为手握一把通向未来的钥匙,可宋育仁的梦、李重光的梦,乃至无数中国人的梦,依然似近犹远。  各有各的坚持,各有各的道路,谁对谁错?谁的未来,会真的到 来?

宋育仁没有洞穿时空的双眼,当然看不透躲在光阴背后的今天, 猜不透世界万千的幻变。他也曾怀疑过以往的坚持,可是更无法投向 另一个不确定的明天,只好用人生末尾二十载的沉默,替代了之前半 个世纪的求索与呐喊。不过,他怎么会闲着呢,晚年的文化坚守与作 为,或许更是毋庸置疑的书生本色。

时间是历史舞台最好的清洁工,新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数十 年过去,再没有几人还能记住一个提前卸妆的角色。

如果不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给予肯定, 《剑桥中国晚清 史》提到清末早期维新思想家时,将他排在首位,也许宋育仁真的就 此隐没,安安静静地躺在黑暗之中。  当然,也许你会觉得这算不上多么悲哀的遭遇,历史永远在倒计 时,在“滴答”声中被抹去的总是大多数。

无所谓,你怎么看都行。

笔者在本书中,只是想把宋育仁还原,让他带你在那段历史中穿 梭,给你看看最后的古老中国,最后一批传统书生,他们的成长、理 想、奋斗与失落,以及陷入时代漩涡的纠结人生。

或许你还可以发现更多,或许你只是不再对这个名字感到茫 然——这就够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