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本真。如何远离网络,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作者威廉·鲍尔斯以自身的经历给我们找到了答案。
《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是在网络时代寻找自我的旅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数码生活的深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美)威廉·鲍尔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本真。如何远离网络,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作者威廉·鲍尔斯以自身的经历给我们找到了答案。 《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是在网络时代寻找自我的旅程。 内容推荐 网络让我们与整个世界处于连线的状态,世界上的任何人与我们可以“一线相牵”,这些本是好事,但是,电脑、手机、mp4、PSP等构成的“屏幕” (screens)世界也让我们失去了本真的生活状态。处于数字时代的我们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一种传承已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关系的深度,工作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 我们向这些“屏幕”妥协得太多了,我们因为数字技术背负过多的信息,我们因为数字技术变得人情冷淡,因此陷入缺乏思考的浅薄的年代。威廉·鲍尔斯将这称之为“数字极端主义”的时代。 要在数字时代找回真正的生活,我们不妨回到过去,阅读哲人们的历史:从柏拉图、莎士比亚到富兰克林,再跨越到马歇尔·麦克卢汉……而作者的利器就是用这些大人物的思想,贯穿我们的生活“琐事”,告诉我们如何从这场数字时代的生活危机中金蝉脱壳。 这就是《哈姆雷特的黑莓:走出拥挤的数字房间》。 目录 引言 数字房间 序言 第一部分 娱乐至死:网络生活的两难选择 第一章 忙得晕头转向——数字时代,深度何在? 第二章 探望母亲的路上——手机的魔法 第三章 网络生活的“翻船”——离开联系圈 第四章 似是而非的解决之道——强制措施没成效 第二部分 离开人群的地方:七位哲学家教你改善数字生活 第五章 驾驭马车,驰向天穹——柏拉图发现了距离 第六章 心灵SPA——塞内加谈心灵空间 第七章 神奇的凸面镜——古登堡和阅读业 第八章 哈姆雷特的黑莓——莎士比亚谈旧工具的魅力 第九章 创造生活——富兰克林和积极的计划 第十章 瓦尔登湖区——富兰克林和积极的计划 第十一章 内心沉静——麦克卢汉谈幸福的温度 第三部分 寻找深度:实践法则 第十二章 慢生活——日常哲学实践 第十三章 线下乌托邦——“网络安息日” 后记——回到数字房间 试读章节 每当我环顾四周,看到大家现在的状态都是眼睛一刻不离屏幕时,我就会想起朋友玛丽。与玛丽初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她刚移民来美国,还在努力学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每次我碰到她问“最近过得如何?”时,她都会笑盈盈地回答一句:“忙疯了!” 忙疯了?我听了好不奇怪。她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出口时语调轻快、笑容甜美,一点没有忙疯了的样子,倒像是十分开心,一副喜不自胜的表情。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玛丽不过是在模仿我们。美国人相互见面时,不就老说自己“忙疯了”吗?每个人都抱怨自己很忙很忙,玛丽听多了,竟以为这是句客套话,每次见面都要提一提,以示尊重。人家问你“最近怎样?”你不该回答“还不错”,你该说你“忙疯了”。 玛丽当然是误解了,后来她终于认识到这个错误。不过,她的观察是相当精准的,“忙疯了”正是大多数美国人如今的写照。我们每天把一袋又一袋的包袱往身上压,一袋都不肯放下来,这种生活难道不奇怪?我们忙起来忘乎所以,“忙”本身倒像成了忙碌的意义。 那么,忙的意义到底何在?我们整日行色匆匆,疲于应付大小任务,归根究底又是为了什么?这类问题很难想出确切的答案,所以我们平时总是避免深究。一旦开始思索“忙”的意义,你就会很快深入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然后,你离存在主义大师也不远了——“我们怎么会沦落成今天这样?”“我到底是谁?” 这类问题鲜有人思考,就算有人愿意去想,哪里又有时间呢?我们都已经忙不过来了。更何况,在内心深处我们相信,自己这么忙是被逼的,不是个人的主动选择,所以根奉就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我们就像经典动画片里那只达菲鸭一样,走在路上,漫不经心,不想横空掉下一只铁砧来,被狠狠地砸到头上。动画片里,达菲鸭整个被砸成了扁扁鸭,我们当然不可能被砸扁,但受到的冲击大同小异。身体毫发无伤,精神却在“忙”的重担下,喘不过气来——所谓精神,就是活在我们体内的那个神秘的灵魂,有了它,我们每时每刻才能理解、分析和感受生活。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生活就是外界所发生的事,事情发生后,我们才能依靠感觉来得知发生了什么,但其实不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心中感受到的,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和情绪的体验,成为我们对世界的内在认知。这个内在认知,才是每个人所知道的现实,也就是某位顶尖神经学家所谓的“脑中影像”(move-in-the-brain)。我们为内在认知赋予了各种名称:头脑、精神、灵魂、自我、神经、意识……就是这个本质的“你”和“我”,却因为要思考的太多,要做的太多,而只能在无数重负下痛苦地蠕动前行。 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即便是这样又如何呢?”生活本来就是一场艰辛的磨难,生而为人,应付困难是分内之事。何况有些人虽然忙得不成人形,却乐在其中,有滋有味。也许,我们这样的人该学学他们才是,要用乐观的眼光看待快节奏生活。简而言之,态度是关键。 内心生活的质量如何,实在是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不过,忙碌过头肯定是有问题的,单纯靠转变态度可不能轻易了事。想要让内心生活快乐富足,让“脑中影像”精彩绝伦,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有“深度”。我们都知道深度是什么,但要用语言下个确切定义却不容易。可以说,深度反映了意识、感情和理解的质量,只有我们全心全意投入生活的某一方面时,才能活出深度来。 深度可以体现在任何东西上:一个人、一处场所、一件事、一个点子,或一种感受也行。每天发生的事,每个画面,每种声音,每个遇到的人,每个闪现的想法,都可能成为深度萌芽的地方。我们不断地考虑各种选择,不断决定把注意力分配到哪些地方。大多数事情只飘过我们的意识边缘,就不再进犯,只有少数事情辗转来到思维的聚光灯下,成为注意的焦点。当我们专心思考一次谈话,一个绝妙的想法,或者全神贯注做一项任务,而对周遭的一切置若罔闻时,深度便开始生根发芽,而我们的感觉和认知能力也将从中得到提高。 设想你在开车,突然你着见了一个停车标志,看清楚后,你便踩下了刹车板,这一系列动作是你自动完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机械地完成的,你不会对停车标志有多余的想法,它也不会进到你心中安营扎寨。像其他不计其数的事物一样,停车标志只得到聚光灯片刻的眷顾,就没入了一旁的黑暗中,它自始至终是个龙套。 五分钟后,你回到家,家里的小狗蹦蹦跳跳地跑来迎接你。你弯腰摸了摸它耳后的毛发,而它伸出黏糊糊的舌头,兴奋地舔着你的脸。你一边享受它的亲热,一边闻着它身上熟悉的狗味道,心中不禁好奇,白天上班的时候,它都在家干了些什么呢。你抓起一根棍子扔出去,它立刻撒腿狂奔,跑过去捡起来。看到它那急不可耐的神情,你不禁莞尔微笑。在逗小狗玩时,各种思想情绪蹦了出来冲刷着你的脑海。跟见到停车标志不一样,和小狗在一起的时光很充实,有内涵,是全身心的投入,你没有心不在焉,这种体验就有深度。 P3-5 序言 本书探讨的是心底的渴望,旨在觅得一处宁静开阔的净土,任思想自由徜徉。那一片天地有什么样的氛围,我们都很清楚,也曾一度谙熟抵达那里的道路。近年来我们却迷失在半途中,不知该如何找到那处净土。 就像故事里的人一样,我们无时无刻不跟其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虽然没有真的乘上飞屋,飘离地球,却切切实实地来到了一片新天地。这个“房间”是数字空间,身处其中的我们,只需在屏幕上轻轻一点,就能联络到随便哪个人。海量信息、亿万网友和各种新鲜刺激的东西,也不过在键盘上敲几下就可触到。我们在乎的一切,不管亲友、工作、休闲活动,还是信息资讯,似乎都跟我们一起搬进了数字“房间”里。就这样,我们过上了“无限连接”的新生活。 十年来,我们孕育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成果。当整个世界触手可及,无数趣事乐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尝试时,这种生活简直如同置身天堂一般。 但神奇归神奇,光鲜生活之下却少不了一条注解。不管怎么刻意忽视,技术的副作用依然如影随形——说到底:每个人都忙起来了,比以前忙碌得多。我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来维持联系。电邮、短信、声邮,在论坛上踩一下、新鲜事、微博,评论、警告、链接,标签、发帖、照片,视频、博客,V客,搜索、上传、下载,文件,文档、订阅、过滤,撞墙、插件、标签,云计算、用户名、密码、密钥,广告、横幅、铃声、震动……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任务,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白勺一小部分。就在你阅读本文时,新的联络方式又开始风靡,我们不断推陈出新,无休止地生产新鲜玩意儿。 设备在增多,我们在变忙。日程表一天一天排得更满,只要随身带了移动通讯设备,你就等着被各种手机电脑(及其主人)狂轰滥炸吧。回到家,生活也不得清闲,过去所谓的“空暇”,现在也大半牺牲给了电子设备上数不清的任务了,于是“空暇”不再“空”。 要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技术,不难。不仅不难,简直容易得很。但技术设备毕竟有用,我们从中受益良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跟其他新技术一样,信息技术固然有瑕疵,但本质上讲却不可能占有我们的时间,只能是我们为它们花时间,毕竟我们自己才是主动方。每个人无时无刻不被他人联系,是因为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联系他人。 大脑负担加重不说,我们的思维也在悄然转变。每个人都有两个精神世界,一个主内、一个对外,而如今,外向型人格正逐渐成为主宰。我们同他人联系越频繁,就越依赖外部世界,靠别人安排我们的思维和生活。外向型人格负责社交,内向型人格则掌管一个人自身的想法,两者之间经常会起些冲突,调解好这种冲突,是人生在世的重要经历,也是哲学和文艺探讨的经典话题。然而生活在当代的我们,重心一直在往外向型人格偏移。我们不再自己做主,却往往要听从别人的话。要静下来问问自己内心怎么想,可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一方面,数字空间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只要电脑在手,就能轻松写博,还能想出无穷无尽地办法来表现自己。然而这种“表现”是在虚拟社区进行的,也必定受到虚拟社区的限制,并必须遵守相应规则。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变得越来越顺从,思维也往往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人们整日整夜泡在网络社区之中,这种日子颇有些不合情理。 过去这些年来,我们总觉得问题是暂时的,是技术转型期的症状,过一阵子自然会消失,不必多加在意。我们安慰自己,现在为时尚早,生活终究会平静下来,内心也会再度活跃。这种乐观的想法不无道理,历史无数次证明,“技术毁灭人类”的预言都是谬论,轻信这类恐怖断言可不是明智之举。合理利用新技术,一直是人类的强项,只是要多花些时日来研究罢了。如此看来,未来仍旧是光明的,但我们不得不更关注当下,此时此刻我们怎么想、怎么过日子、有着怎样的感受,才是目前值得注意的问题。 就像故事里的两个旅者一样,我们备感空虚,渴望抽出时间远离人群。一旦懂得怎么逃出去,并能随时远走高飞,那我们在数字空间里的生活也会更加充实健康。 可我们逃得了吗?不妨想象某个角落有扇门,一穿过门,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里,人们无需频繁联系,时间放慢了脚步,思维闲散下来,自我也终于回归。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知道怎么去那片乐土,你会跟他走吧? 所以我在此倡导一种新的哲学观——数字哲学观。这种哲学观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考虑到了人类与他人交往、满足社会义务的需求,也顾全了每个人对独处时间的渴望。关键在于,怎样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本书开篇简要讨论了一个根本谜题。数字设备为公司、为团体、为个人,完成了不计其数的重要任务,把整个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可是为什么,我们用数字工具的频率越来越高,生活本质却越发地扭曲,每一天都过得浮躁而匆忙呢?我们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一种传承已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关系的深度、工作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正是“深度”让生活充实,富于意义,可如今我们却麻木地丢了它,不能不叫人心惊。 其实,我们不知不觉遵循着_套逻辑,逻辑中包含了两个观念:其一,只要用数字设备进行联系的方式,就都是好的;其二,联系越多,生活也会越好。我把这套逻辑称为“数字最大化主义”,因为其目标就是想尽量延长我们在线的时间。很少有人去想这样的生活到底明不明智,可是认了吧,我们就是这么过日子的。 人们逐渐注意到,目前的生活方式正在诱发种种问题。每天,你都隐隐觉得不对劲。上网的冲动不停地啃噬着你,想要慢些思考和集中注意力,却越来越难做到。无论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学校,问题都不容忽视。为了解决它,人们想了多种方法,从确立行为准则,到开发软件助手,对策繁多,却无一奏效,数字最大化主义仍在主宰生活。 该怎么做呢?数字时代开始才不久,这么看来,我们面临的是陌生领域,其实不然。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借助联系工具打破时空的局限。每当有新工具出现,新挑战也将随之而来,正如同我们今天面临的困难一样。新工具带来了各种义务,导致了信息泛滥,生活似乎如野马脱缰。 即使在2000年前,这些问题也如今天一样猖獗。历朝历代,人们都在努力战胜困难,并苦思良策,想着怎么不受人群的干扰,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历,学到不少有用的对策。虽然本书以一则未来的寓言开篇,不过要找到数字世界的出路,重新享受到健康与快乐,还应该从过去寻找启示,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本书第二部分,我逐一回顾了历史上七个关键时期。那些时期跟我们现在一样,刮起了一阵阵技术狂潮,也导致了人们的迷惘。每一段时期都有一个思想家,他们对当时的技术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见解。我要着重讲述的,就是这些思想家的看法,他们所讨论过的工具和方法时至今日也仍然在使用。这七位哲学家是柏拉图、塞内加、古登堡、莎士比亚、富兰克林、梭罗和麦克卢汉。他们的名字享誉全球,但了解他们观点的人不多。 比如说,柏拉图告诉我们,远在古希腊,人们就开始担心技术会对大脑有不利影响,会让一个人远离群体。啥姆雷特是家喻户晓的虚构角色,不过你未必知道,这位丹麦王子随身也携带了一个联系工具,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这一工具恐怕跟今天的iPhone和黑莓手机一样流行。七位数字哲学家带我们领略了过去技术的辉煌,也替我们回答了现在面临的问题。生活过于浮躁吵闹时,你该怎么办呢?怎么让脑袋静下来?这些问题以前出现过很多次,而且出现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回顾这些应该能让我们感到宽慰和备受鼓励。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依据古人经验,提出了一些实际办法,也列举了现代生活的一些实例,还以我自己为例作了分析。其实,基本想法很简单,我们必须掌握断网的艺术,才能活得快乐充实。虽然网络无处不在,不过只要有心,仍可以与网络人群拉开一段距离。 人们都喜欢联系,交流是人类的本性。可是,如果不回到家中,不抽出时间来独自思考,屏幕上交流再多,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努力平衡两方面的需求,不是吗? 是不是觉得数字房间太挤了?——那就让我们一起逃离吧。 后记 回到数字房间 不管你多么用心地研究新思路,实践新方法,有一点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的世界依旧繁忙。有时候,你忙得晕头转向,无可奈何,整天只剩在键盘上啪啪啪码字的份儿,而逃离人群似乎又成了天方夜谭。 不久前我就体会过这样的生活。事情刚开始跟技术毫无瓜葛,起因是一张传票,通过老式的邮政系统抵达我家门口,要求我出庭陪审。一打开传票,我的心就凉了半截。陪审过程一向费时不少,而且现在来得也恰好不是时候。我的截稿日期快到了,玛莎也忙着写书,还有好多家务要做,这一切快把我们逼到了极点。而且,这张传票要求的,不是去离家不远的当地法庭,也不是去附近镇上的地方高等法院——而是去联邦法院!也就是说,我必须在指定日早晨,赶到波士顿市市中心,来回就得花四小时,还不算堵车时间。整整三周内,我都得当陪审候选人,一旦做了正式陪审员,还要耗费更多时间。 不仅如此,精致的传票上还注明——法院内禁止用电脑手机。看了前面的章节,你大概以为我会很高兴吧,凭空掉下这么一个机会,让我有理由断网大半天。可是,实话说,我根本开心不起来。任务已经堆积如山,大部分事情必须用电脑完成,我实在不得不抓紧。何况,每周已有两天断网,剩下的五天就显得特别宝贵,我一天都不想浪费了。虽然砍掉上网时间后,生活大有起色,让人不想重温过去,不过偶尔也有新的难处。比如现在,我一边因为不能上网而沮丧,一边又因沮丧而自责。指定日前夜,我躺在床上反思这一切,慢慢认识到,自己又困在数字空间里了,四面的墙壁越发高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次日凌晨四点半,我动身出发,只见一轮饱满的银月高悬西边。我一面开车,一面听着歌曲儿,心情渐渐放松下来。既来之,则安之吧。一路畅通无阻,我早早地到达了波士顿,于是把车停放在联邦法院,信步走上街头想买早点。一路上人影稀疏,直到穿过邮政广场(Post Office Square),才看到许多身穿大衣的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聚集在牛奶街上一家商店门口。这里是波士顿,那家商店想必是唐恩都乐(Dunkin’s Donuts)甜品店了。店门口有个卖报纸的,大家都在买报纸看,我也跟着买了一份。 进入店内,点了一个炸面圈和一杯咖啡,捡了靠窗的位子坐下。身旁的年轻女士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波士顿先驱报》,于是我也翻开《今日美国》读了起来。现在这个年代还读纸质报纸,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一方面,手里拿的是白底黑字的纸张,解读的是原子而非字节的信息,感觉真有些可笑。你心里暗暗犹豫,干吗非要看这些呢?所谓新闻,关键在于“新”,但报纸拿在手上时就早成旧闻了。而数字屏幕就不同,不出几秒,天下大事尽皆呈现,什么事一发生都会即刻告诉你。网络新闻持续更新,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可是另一方面,报纸又是很有用的,比20年前更加有用。就像传奇笔记本一样,报纸没联网,所以能把你从数字旋涡中救出来,给大脑一片更平和安静的空间。持续更新的消息很好很重要,静止不更新的消息何尝不重要呢?此时此刻,只有纸张和我,可以懒洋洋地浏览,看到有意思的消息,就停下来细细咀嚼。上网时则很难做到这样。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世界上,纸质报刊是一个固定不动的点,可以让你的大脑静下来停在这一刻。这段经历也提醒了我,只要有心,哪怕在一家普通的甜品店里,也可以获得避世的宁静。当然,早上这段时间没有电话打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今日美国》的专栏评论版有一篇文章,题为“我们扼杀了交流”,作者是比尔·佩斯奇(Bill Persky)。他用幽默的笔调声讨了数字工具,读来令人捧腹。佩斯奇年近78岁高龄,担任过电视制片人、编剧和导演,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新技术上面,上过社交网站。就是这些社交网络,塞给他一堆“新朋友”,逼他看了很多无需看也无意看的“新鲜事”,比如“我在吃昨天剩下的卤汁面条”、“我在接受结肠镜检查”等等。佩斯奇宣布,现在他什么都不想看,他要走了。 “我不只是耐心被磨光了,我是连理智都被耗尽了。长这么大,经历这么多事情,我好歹算是有智慧的人。就凭这些智慧,我终于决定,让那些重大消息消停一会儿,别再消磨我的时间了。这些新鲜事无助于交流不说,反倒扼杀了交流。这话怎么说呢?就是有了这些工具,全世界人都可以快速方便地连续交谈,可谈的又是啥?完全没有意义。” 我懂他的意思,不过他未免小题大做。就像莎士比亚笔下那些攻击印刷厂的暴民一样,佩斯奇因绝望而走向极端,只看到新工具的负面影响,却忽略了它的很多好处。当一个人被逼到了极点又走投无路的时候,这种反应实属正常。但我们其实是有出路的。凭窗眺望外面的牛奶街,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很多条出路,太多了,而且就在我们身旁。 后来我走到法院,其他陪审候选人也陆陆续续来了。门口设有安检点,我们就在这儿把手机电脑交给了武装的保卫。当天共有75个候选人,大家都挤在等候区内,但却出奇的安静。因为都不能上网,人群也不再躁动,更不会每隔几分钟就响起恼人的手机声。有的人开始随意攀谈起来,有的人安安静静地读书,也有的人正透过窗户,凝视波士顿港口的船只和海鸥。没有任何人心不在焉,这种情况实在难能可贵。 很多人来这儿都是极不情愿的,往往觉得自己还有更紧急的事情要做。如果没有这次传唤,我们应该在办公室、学校、医院、餐馆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为生计奔忙。我们会做一些值得认真去做的事情,起码比当陪审员更值得我们投入全副心思。可是,当真的在做那些事情时,我们又是否会全心全意呢?未必。我们很可能会被数字工具奴役,干扰不断,分心不断,脑袋永远静不下来。 我没当选正式陪审员,所以只待了一上午就回家了。从门口拿回手机时,我看到一堆短信,开车前,我先一条一条地读了,没有要紧事。其实说真的,有多少回收到的短信是要紧的呢?我原先以为,此刻心情应该低沉抑郁,急匆匆地要补回损失时间。哪知这番断了网,感觉就像做了一回林中散步似的,大脑神清气爽,思考又深入了几分。几个新想法蹦了出来,我迫不及待要回家尝试。 像这样的断网经历是很难得的,我们应该主动争取,而不是被联邦法院和武装保卫逼着去做。数字房间里,生活日渐紧张,渴望断网的心声开始出现。我从法院回来后不久,又收到了朋友的一封邮件。她就是那位曾抱怨神经跟同事“连在一起”的朋友,这次她发过来的是一个新闻消息,说很多学院开始“鼓励师生远离电脑,并进行反思”。密苏里的斯坦芬学院(Stephens College)恢复了以前的“晚祷”(vesper)传统,这本来是小教堂里举行的宗教活动,现在结合数字时代的实际需求,晚祷变成了世俗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抛开数字工具,聚在一起专心沉思。集会时,智能手机等工具统一收进篮子里,以便学生能坐在凳子上,享受一小时的安静。该学院院长说,她“害怕待在地球村村中心,因为会没机会安静思考”,所以希望学生们能学会独处。麻省的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College)组织了“沉思日”活动,用某教授的话讲,这是为了给学生“补上在忙碌世界中遗失的东西”。 一周后,我们当地的报纸报道了一个项目,某非盈利组织在整修本地老房子。这些房子是20世纪重要的现代建筑,多数分散在林子里,有的还筑在宁静的湖畔。该组织决定,筹集资金,整修房屋,供学者和艺术家短期居住。第一个入住的是一位来自普罗温斯敦的女士,她的居住感想是:“离开网络的感觉真好。” 技术仿佛把世界变小了。房间到处都有,你想怎么利用它,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幸福生活不受地点的局限,关键在于你怎么想,怎么做。抬起食指,弹一弹自己的脑袋。你想要的一切,都在里面。 书评(媒体评论) 威廉·鲍尔斯找到了一种很实在的方法把苏格拉底的理念运用在生活当中,把外在和内在的自我完美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生活更为美好。 ——《时代》杂志前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 本书是对容易分散我们注意力的连线状态,及其对我们大脑和生活方方面面存在的影响,进行的一次冥思。 ——《纽约时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