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塘荷韵(大家散文文存精编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都值得玩味。喻之为啜香茗,齿颊留香,或比之沐惠风浴春雨贴切不过。真正的“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诚如此,坊间流传的季先生的散文能容甚多,有编年式、专题式、精选式……它们各有千搂。刻下奉给读者的这部《清塘荷韵》,濯去旧观,以来新意。《清塘荷韵》由季羡林所著。

内容推荐

《清塘荷韵(大家散文文存精编版)》共分九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和“收藏落叶”。

本书是一部季羡林散文精品集,作品精选了季羡林数十年散文创作的精华,分类编排,共分十辑,代表了季羡林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艺术风格,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选。

目录

季羡林(代序)张中行

辑一 寻根齐鲁

 月是故乡明

 我的童年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一条老狗

 五样松抒情

辑二 魂断德国

 道路终于找到了

 在饥饿地狱中

 Wala

 我的老师们

 别哥廷根

辑三 清华梦忆

 清华颂

 梦萦水木清华

 清华梦忆

 《世纪清华》序

辑四 燕园春秋

 春归燕园

 燕园盛夏

 清塘荷韵

 梦萦红楼

 梦萦未名湖

辑五 拥抱自然

 听雨

 马缨花

 二月兰

 洛阳牡丹

 香橼

 夹竹桃

 枸杞树

 老猫

辑六 馨爱市井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母与子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两个乞丐

 师生之间

 三个小女孩

辑七 感悟人生

 年

 寂寞

 成功

 知足知不足

 九十述怀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辑八 品味书香

 我和书

 我的书斋

 藏书与读书

 我最喜爱的书

辑九 收藏落叶

 回忆陈寅恪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回忆雨僧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怀念乔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的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三日P3-5

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过退一步,不求美,不求富,我也不是毫无所见。就算是概貌吧,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语言,他通很多,母语即汉语之外,世上通行的英、法、德之类也可不在话下,他还能早已作古的梵语和吐火罗语。另一个方面可以算作重点,是研究、翻译有关印度的经典著作。这方面,他用力最多,贡献最大;说大,还有个理由,是这类必须有为学术而献身的精神始能从事的工作,很少人肯做,也很少人能做。还有一个方面是他兴趣广泛,有时也从象牙之塔里出来,走向十字街头,就是说,也写杂文,甚至抒发幽情的散文。

方面这样广,造诣这样高,成就这样大,我这里是想说闲话,只好躲开沉重的,另找点轻松的。这轻松的是自从我们成为不远的邻居之后我的见闻。北京大学校园(雅称为燕园)内东北部有六座职工宿舍楼,结构一样,四层,两个楼门,先为黄色,一九七六年地震后修整变为白色。五座在湖的东部,由南向北排列;一座单干,在湖的北部偏西。我女儿住东部由北向南的第二座,我自七十年代中期到那里寄居。其时老北大时期即任数学系教授的申又枨先生住湖北部那座楼,我们有来往。地震以后不久,申先生因病逝世,申夫人迁走,房子空出,大约是八十年代早期,季先生迁来。我晨起沿湖滨散步,必经季先生之门,所以就成为相当近的邻居。可是我不敢为识荆而登门,因为我据以推断的是常情,依常情,如季先生名之高,实之重,也许要拒人于千里之外吧?就是经过同事兼老友蔡君的解释,我还是没有胆量登门。蔡君也是山东人,与季先生是中学同学,每次来看我,总要到季先生家坐一会儿。我本来可以随着蔡君去拜访,仍是常情作祟,有意而终于未能一鼓作气。蔡君才也高,而举止则慢条斯理,关于季先生,他只说中学时期,英语已经很好。这就使我想到天之生材,如季先生,努力由己,资质和机遇,总当归诸天吧?

结识之前,有关季先生的见闻,虽然不多,也有值得说说的。用评论性的话总而言之,不过两个字,是“朴厚”。在北京大学这个圈子里,他是名教授,还有几项煊赫的头衔,副校长,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可是看装束,像是远远配不上,一身旧中山服,布鞋,如果是在路上走,手里提的经常是个圆筒形上端缀两条带的旧书包。青年时期,他是很长时期住在外国的,为什么不穿西服?也许没有西服。老北大,在外国得博士学位的胡适之也不穿西服,可是长袍的料子、样式以及颜色总是讲究的,能与人以潇洒、高逸的印象。季先生不然,是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语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季夫人也是这样,都市住了多年,还是全身乡里气。为人也是充满古风,远近邻居都称为季奶奶,人缘最好,也是因为总是以忠厚待人。与季夫人为伴,家里还有个老年妇女,据说是季先生的婶母,想是因为无依无靠吧,就在季先生家生活并安度晚年了。总之,单是观察季先生的家(包括家内之人),我们的印象会是,陈旧,简直没有一点现代气息。室内也是这样,或说更是这样,墙,地,以及家具,陈设,都像是上个世纪平民之家的。惟一的不同是书太多,学校照顾,给他两个单元,靠东一个单元装书,总不少于三问吧,架上,案上,都满了,只好扩张,把阳台封上,改为书库,书架都是上触顶棚的,我隔着玻璃向里望望,又满了。

大概是八十年代前期,不记得由谁介绍,在季先生家门口,我们成为相识。以后,我清晨散步,路过他家门口,如果赶上他在门口,就打个招呼,或者说几句闲话。打招呼用和尚的合十礼,也许因为,都觉得对方同佛学有些关系。闲话也是走熟路。消极的是不沾学问的边,原因,我想少一半是他研究的那些太专,说,怕听者不懂,至少是没兴趣;多一半仍是来于朴厚,讲学问,掉书袋,有炫学之嫌,不愿意。再说积极一面,谈的话题经常是猫。季先生家养三只猫,一对白色波斯猫和一只灰白相间的本地猫。据说,季先生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清晨四时起床就开始工作。到天大明的时候,他有时到门外站一会儿,一对波斯猫总是跟着,并围着两腿转,表示亲热。看来季先生很喜欢这一对,不只一次向我介绍,波斯猫,两只眼,有的颜色一样,有的颜色不一样,他家这两只,有一只,两眼的颜色就不一样。起初,我以为季先生到门外,是因为爱猫,怕被偷,所以“放风”的时候看着。后来有不少次,我看见猫出来,季先生却没有跟着。猫恋人,我招招手,就也向我走来,常常是满身土,因为刚在土地上打几个滚。我这才明白,原来季先生并没有在猫身上费过多的心思。

他的事业是学问,扩大些说,是为文化;热心传授,也是为社会上野成分的减少和文成分的增加。所有这方面的情况,要由门内人作为专题介绍。我无此能力,只好根据我的一点点见闻,说说他的为人,仍是有关朴厚的。先说一件由闻而来的,是某一次开学,新生来校,带着行李在校门下车,想去干什么,行李没有人照看,恰好季先生在附近,白发,苍老,衣着陈旧,他推断必是老工友,就招呼一下,说:“老同志,给我看一会儿!”季先生说“好”,就给他看着。直到开学典礼,季先生讲话,他才知道认错了。季先生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超过一般人,所以不论什么人,有所求,只要他能做并且不违理的,他都慨然应允,而且立刻就办。

举一次使我深受感动的事为证。是不久前,人民大学出版社印了几个人的小品,其中有季先生和我的。我有个熟小书店,是一个学生的儿子经营的,为了捧我之场,凡是我的拙作,他都进一些货。爱屋及乌,这次的系列小品,他每种都进一些货。旧潮,先秦诸子,直到《文选》李善注,因为其时没有刻印技术,也就没有“签名本”之说。有刻印技术之后,晚到袁枚的《随园诗话》,顾太清的《东海渔歌》,也还是没有签名本之说。现在是旧潮换为新潮,书有所谓签名本,由书店角度看利于卖,由读者角度看利于收藏。于是而有签名之举,大举是作者亮相,到书店门口签;小举的作者仍隐于蜗居,各色人等(其中有书商)叩门求签。我熟识的小书店当然要从众,于是登我门,求签毕,希望我代他们,登季先生之门求签。求我代劳,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季先生名位太高,他们不敢。我拿着书,大约有十本吧,去了,让来人在门外等着。叩门,一个当小保姆的年轻姑娘打开门,我抢先说:“季先生在家吗?”小保姆的反应使我始则吃惊,继则感佩。先说反应,是口说:“进来吧”,带着我往较远一间走,到大敞的门,用手指,同时说:“不就在这里吗!”这话表明,我已经走到季先生面前。季先生立着,正同对面坐在床沿的季夫人说什么。再说为什么吃惊,是居仆位的这样伺候有高名位的一家之主,距离世间的常礼太远。说到常礼,我想到一些旧事,只说两件,一闻一见。先说闻,是有关司马光的轶事:

司马温公有一仆,每呼君实(司马光字君实)秀才(称家中年轻人),苏子瞻教之称君实相公。公闻,讯之,日:“苏学士教我。”公叹日:“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宋人轶事汇编》引《东山谈苑》)

再说见,是五十年代前期,我同叶恭绰老先生有些交往。叶在民国年间是政界要人,晚年京华息影,还保留一些官派,例如我去找,叩门,应门的是个老仆人,照例问:“您怎么称呼?”通名以后,不说在家不在家,只说“我给您看看”。问过之后,再到门口,才说“您请进”。这常礼由主人的名位和矜持来,而季先生,显然是都不要,所以使我由小保姆的直截了当不由得想到司马温公的高风,也就不能不感而佩之。言归正传,是见到季先生,说明来意,他毫不思索就说:“这是好事。那屋有笔,到那里签吧。”所谓那屋,是东面那个书库。有笔的桌上也堆满书,勉强挤一点地方,就…本一本写,一面写一面说:“卖我们的书,这可得谢谢。”签完,我就不再耽搁,因为书店的人在门外等着。季先生像是一惊,随着就跑出来,握住来人的手,连声说谢谢。来人念过师范大学历史系,见过一些教授,没见过向求人的人致谢的教授,一时弄得莫知所措,嘴里咕噜了两句什么,抱起书跑了。

以上说的都是季先生朴厚的一面。朴厚与有深情有密切关系,所以他也常常写抒情的小文。不久前看到一篇,题目以及刊于何处都记不清了。但内容还记得,是写住在他楼西一个平房小院的一对老夫妇。男的姓赵;女的德国人,长身驼背,前些年常出来,路上遇见谁必说一声“你好”。夫妇都爱花木,窗前有茂密的竹林,竹林外的湖滨和东墙外都辟成小园,种各种花草。大约是一年以前,男的得病先走了。女的身体也不好,很少出来,总是晚秋吧,季先生看见她采花子,问她,知道是不愿意挫伤死去的老伴的心愿,仍想维持小园的繁茂。这种心情引起季先生的深情,所以写这篇文章,表示赞叹。与季先生的学术成就相比,这是世人较少注意的一面,但至少我以为,分量却并不轻,因为,就是治学的冷静,其大力也要由情热来。

这样,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

后记

编后记

张昌华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都值得玩味。喻之为啜香茗,齿颊留香,或比之沐惠风浴春雨贴切不过。真正的“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诚如此,坊间流传的季先生的散文选本甚多,有编年式、专题式、精选式……它们各有千秋。刻下奉给读者的这部《清塘荷韵》,濯去旧观,以来新意。迥异于上述诸多选本,笔者很难准确地将其命名定位,姑且称之为“新编”吧。书名冠以《荷塘清韵》,出自季先生的经典名篇,题文璧合自然,由清韵的诗境中,令人想到那香溢塘畔的“季荷”,油然想到九十有三的季羡林先生。

有西哲说:人是社会舞台的匆匆过客;国人亦云:人生如散文。编者受此启发,试图通过这部“新编”展示季先生的百年人生,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大散文式的人生。耄耋之年的季羡林人间春色阅尽,沧桑世事历练。一如先生所述:“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编者通览他林林总总的散文后,旨在以他的人生之旅为轨迹,取岁月作“经”,选反映人生四季际遇的散文作“纬”,然又将经纬交错,缀衲成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向阅读“新编”,篇篇皆是艺术散文佳构,可资欣赏;纵向披览,则又是季先生的“自传”,可供研讨——因为季先生可堪称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的沉浮荣辱无不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叠映出时代进步的印痕。鉴此,酌收了少量理性色彩较浓的篇什。

全书共分九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和“收藏落叶”。

中间的几辑,融汇了先生毕生散文创作的经典名篇。书自清华园和未名湖畔。“心源为灯,笔端为炭。”以情感人,是先生散文的最大特色;《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三个小女孩》等抒写母子以及凡人市井间那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温暖着读者的心田;季先生又是田园歌手,不是无端悲怨深,而是直将阅历写成吟。他以同样的慈怀拥抱自然,一草一木,一猫一鸟,一水一石,在他的笔下都是有生命有灵性有情感的宝物。季先生对它们岂止善待,先生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学习,陶情冶性。当然,亦不乏从记忆枯井中打捞出的腥雨岁月,令人心酸的“抄家”之类的牛棚往事。于是乎便有了《知足知不足》的人生感悟和《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的肺腑之言,字字珠玑,掷地金声。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先生读了一辈子书,教了一辈子书,写了一辈子书,品评了一辈子书,故增设了“品味书香”专辑,聊见先生一辈子与书的不解之缘和在书海畅游之乐。先生游历极丰,识闻多,博见广,写了许多精彩的游记,限于篇幅编者只能撷中外一山一水一寺一佛以一瓢献之。

季羡林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热爱桑梓,事母至孝。辑一寻根,遴选了自传色彩极浓的对灰黄童年的追忆,对慈母懿德风范的颂扬和九十高年回故土寻根几篇文字。先生毕生交游极广,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他都有或深或浅的过从,他所撰怀人文章有二三十篇之多,这些落叶都珍藏在他心中。这里只选了他的八位师友,多为今人不大熟悉者,有点钩沉味。书中排名不以官位大小,成就高低为先后,仅以齿序为序。我想要说的是先生的缅怀文字意真情挚。叶公超先生是他的业师,他的散文名篇《年》,就是叶公超推荐在《学文》上发表的,算是恩师,季先生在月旦叶公超做学问与做官问题时仍有微词,足见其率真。在胡适墓前的沉思更耐人寻味。

需要说明的是,征得季先生和张中行先生同意,将张中行先生《季羡林》权作代序,让读者一窥名人眼中名人之风采,也别有意趣。

期冀读者能从此选本中既能享受季先生散文的丰采,又能领略季先生人格魅力,从而悟出做人的真谛。

清塘荷韵,韵味悠长。

二○○四年三月十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