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学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它的主要特征和研究对象又是什么?这些涉及道德哲学核心领域的问题是我们打开道德哲学“宝藏大门”的口令密码。
一、道德哲学的主要特征
道德哲学是一门主要提供道德的理由或依据的学问,也就是探讨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为什么要去做好事、抵制坏的行为的学问。但是,许多社会科学或宗教信仰也告诉人为什么要过有道德的生活,为什么不要做坏事。那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只有弄清楚道德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对之有较为清晰的概念,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道德哲学。
一门学问的特征主要是从其所研究的对象来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物理现象,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天体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变化。从不同的研究对象,我们基本能够掌握这门学科的特征。那么,道德哲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毋庸置疑,道德哲学所研究和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行为。毕竟道德判断最直观的对象是行为。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人们最关注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关心的是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此,道德哲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对象县行为。
对于行为的研究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叙述型的研究,也就是对行为进行事实描述,从而总结出一些规律。如社会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变化的关系等。社会学或心理学总是能够通过所研究的对象来找出行为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根据以往的行为事实为基础,并依据将来的新的行为事实来改变,这更多地体现为将行为作为事实来研究。另一种则是规范型的研究,这是道德哲学的研究之路。也就是这种方法并不太关注人们真实做了些什么,而是关注人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应该怎样去做。用较学术的表述就是,社会科学关心的是“实然”的问题,而道德哲学关注的是“应然”的问题。如在一个重视金钱的商业社会中,“一切向钱看”仿佛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选择,但是不等于这个社会应该什么事情都用金钱来衡量,也更不可能一切必须向“钱”看。同样,人们应当怎样行为并不代表人们真实中就会怎样行为。例如,人们过马路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按照红绿灯变化来穿行马路,但是很难做到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再比如,我们常说“小李没有闯红灯”,这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和判断,但是“小李闯红灯是错的”则是道德判断,它是对小李闯红灯行为的一种负面评价,并希望以此限制、禁止或谴责这类行为。可以说,道德判断并不只是对实际发生行为的一个事实描述,而是对行为的实践构成一种规定和要求,借以鼓励或禁止某些行为。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学研究行为,更多的是从过去的行为中找出一些规律,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将来的行为;道德哲学研究行为,则要知道行为应当遵循的规律。前者是要了解人们实际中会怎样做,而后者则是要指导人们应该怎样做。
因此,如果将现在所有学科按照“真、善、美”进行分类的话,毋庸置疑,科学就是指引人们追求“真”,使人能够了解现实世界和真实的人类社会。但是人总是不满足于仅仅生存在现实之中,不满意现实的世界和社会,总想更加深入地知道应该如何生活才更有意义,如何才能使现实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种对“善”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足,带给人们许多不安和忧虑。而道德哲学正是这样一门学问,它能够告诉人们应该遵守的规范或应该走的路,帮助人们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才能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正如西方谚语所言,当你无路可走时,道路就是“晨星”;当你有路选择时,方向就是“天堂”。道德哲学给人这样的方向感,减少人们思考上的彷徨和不安、行为上的忧虑和恐惧,让人们知道应该遵循什么规范,走什么样的道路,而不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所以,道德哲学对当今变迁中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许有人会问,虽然道德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是宗教也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提供行为规范方面的指导,如基督教的摩西十诫、佛教的清规戒律等。那么道德哲学跟宗教是一回事吗?能否用宗教代替道德或者将宗教看作道德哲学的一部分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虽然宗教在某些时候也能够提供一些论据来支持自身的宗教教义,但这些教义被接受并不是依赖这些论据使他们信服,而是因为他们信仰了这些宗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宗教是“以信服人”,更多的是先人为主的信仰理念促使人们相信宗教。道德与宗教不同,它是一门学问,提出来的规范或原则必须是有理论或现实依据的。也就是说,道德哲学不像宗教等仅仅诉诸信仰,它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并试图用理性的较为圆满的论证来满足任何理性上的挑战。所以,我们看到,任何理论都需要有一种圆满自洽的自我解释,这样才能提供理性论证,才能说服别人。“以理服人”是道德哲学的重要特征,如不这样,道德哲学就不可能成为一门学问。现实中,对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认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种意见或许感觉不错,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这个人提不出来任何依据的话,那么他的意见也只能被看作是善恶是非的主观判断,不是一门知识,更不是道德哲学。P2-4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各项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倡导和强调学哲学、用哲学,对于全党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做了深刻论述,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中华民族富有哲学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的学习和应用。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历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李达早年曾在多所高校讲授唯物主义哲学,著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经济学大纲》《社会学大纲》等名著。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发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的倡议。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情有独钟,把“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作为学习的总则,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以其著述《大众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先河。他以学习研究、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他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和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通俗化的典范。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倡导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等著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了新的成功探求。李瑞环同志强调“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他在总结自己学哲学用哲学的经验时说:“学懂了哲学,脑子就活,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还有一大批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教育和普及中做出了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
生活是常青之树,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源泉;同时又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紧紧围绕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治国理政能力。在此同时,大力倡导全党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本套“大众哲学丛书”是响应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该套丛书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中选择了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生态、艺术、管理、人生、宗教、道德10个分支学科进行哲学思考,力图在我国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哲学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帮助读者更好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套丛书由老中青相结合的教授、博士为主的写作团队完成。本套丛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的初步尝试,欢迎专家、读者批评指导。
李春秋
2014年夏于北京京师园
朱金瑞、韩震、李春秋编著的《道德哲学读本》是“大众哲学丛书”之一。道德哲学是人类知识领域中一门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学问,它同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及良善社会的构建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善与正义的追求、对幸福的探究、对和谐有序社会的希望,都是非常强烈的,这就使得无数仁人志士思考“人类如何才能过上美好生活?”这一伟大命题。大家共同仰辊同一片天空,但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解答。
朱金瑞、韩震、李春秋编著的《道德哲学读本/大众哲学丛书》作为一本哲学类通俗读物,语言大众化、通俗化,举例生动活泼,贴近现实。探讨了道德哲学的学科定位、概念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本书还论述了善与恶、义与利、集体与个人、自律与他律、人生与幸福等问题,引起读者对日常生活状态及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审视。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