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宴叙略
李白成的大顺军攻破明宫时,这些被逼反了的农民军挥舞着大刀长矛,浑身兴奋,满怀新奇地到处乱冲,也是要乘机开开眼界,见识见识崇祯待着的地方是啥般模样。有一伙人就七拐八折,专往殿缝子里钻,以为里面是后宫,结果却冲进了光禄寺的大膳房里,见那些山东御厨们仍在切菜揉面,好像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一个大顺军的小头目一扬下巴,喝道:喂,给谁做饭呢?庖掌就走过来,操起胶东口音、拖着老腔答:俺们是按时落桌,等着催督所的亮嗓子,让开哪桌就开哪桌。你们这是……刑部的人吧?咋都带着杀人家伙进来了?哎呀,刀上还有血哪!刚砍完犯人的脑袋吧?疯啦你们?都快给我滚犊子,到这儿绕晃啥?!那个小头目嘿嘿一笑,说:你是装犊子吧?爷爷是大顺军!说着,蹿上前去一抬手,刀就举到庖掌的脖侧,瞪睛又道:你再装犊子,先把你脑袋砍下来烀喽!那个庖掌这才感到不对劲儿,忙说:别价,爷,把俺脑袋砍了,烀不出一斤肉,还把俺这一身手艺糟践了。看爷这意思是饿了,那中,俺就拿爷当刑部孙大人侍候了。那个小头目被逗乐了,收起刀说:那就做崇祯吃的,也不枉了我们提着命瘪着肚子,换他一顿御膳……
您说这事儿噱头不?后来,当多尔衮率领八旗兵又进宫时,这些山东老哥仍在光禄寺的大膳房里坚守职掌。是不是两方交兵,不杀厨倌啊,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定?或是这些御厨艺高胆大,有恃无恐?反正谁进了宫都得朝俺们要饭吃,俺是御厨俺怕谁!
那时,明清交替,宫中的膳食全断了秧子,进宫的留宫的人用膳时乱糟糟地到处抓瞎。亏得这些御厨还笃实实地不走也不惧,这让多尔衮知道后,对他们顿生好感,认为这才叫汉族的汉子。旋想到光禄寺是现成的供膳天堂,当下,军事和政务上的宴事又一日不可缺;再说,如无这些御厨,明宫的国宴也就断了炊火,这完全可为大清国照用嘛。于是,他就命手下的文臣范文程拟了颁告,颁告中写道:明宫光禄寺凡留守恭备宴膳者,均赏银一百两,以励敬谨掌职之为。自颁告下布,受赏人重到光禄寺入册,领取出入腰牌,俸禄依旧。这就等于说,这些山东御厨不仅被正式“返聘”了,还得到了多尔衮的赏识。
当时,李白成在西退前,不仅将宫中帑藏尽载骡车掠走,还放了一把冲天大火,可以想象,那番情形该是怎样混乱而纷杂啊。多尔衮进宫后,尽管忙于修复殿宇,颁赏爵秩,或是发兵追剿李白成,将崇祯尸首厚礼相葬,但首先得解决吃饭问题。这时候,范文程就点拨他,让他仿西周的姬旦(周公),赶制出一套清朝的典章规制,用于长久作治。当多尔衮筹典策制时,范文程又告谏他:为迎驾皇上和两宫太后临幸新都,安置饮食起居,继备筵庆开国,当务之急,要采用明制,弭帖清法,整饬内廷御膳房和外朝光禄寺,速理膳政宴制为要。范文程是个淹通经史的人,曾备受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信重,为清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话,多尔衮不能不听。那么,咱们就从范文程的这番告谏说起。
范文程所说的内廷和外朝,是按明宫俗定的以保和殿下三台为界划分的。御膳房是指内廷为明皇室专掌膳事的机构,下设司膳侍卫处、司膳太监处和海鲜局、荤局、素局、汤局、点心局,操俎者多为山东人。因明帝喜嗜齐肴鲁馔和胶东海鲜,也好啐山东御厨烹制的清汤和奶汤,重为大补,后来不是有“山东馆的汤,马连良的腔”之谚语吗,那就是来源于明宫御厨的制汤手艺。御膳房设置总管太监以下的各等供差人员二百零六人。据传,这个编制数额还是明成祖朱棣定的呢,寓有帝后享膳求顺之意。御膳房总管太监的爵位高居二品,权柄通天,贯为明帝宠宦。这些情形,自然沿代相续,延衍到崇祯时期。当李白成的大顺军把北京城围得像铁桶时,连崇祯都没了退路,膳房的人更是无处逃躲,都得窝在这里恂恂然听天由命。当崇祯一自缢,李白成跟着就踪进内廷,过了把皇帝瘾;紧接着,多尔衮又来了。所以,这膳房的灶眼儿一直没断温,膳房的人想散摊子都来不及,只得战战兢兢,侍候过李自成,又提心吊胆地服侍起多尔衮来了。
那日近晌,多尔衮令膳房的临时总管在皇极门(后改太和门)的殿所里摆了宴桌,并传崇祯的上手厨子们尽施俎技,精烹了明宫御膳,就与范文程等人边哜啐边议策,将膳房做了番调整。说是调整,其实原有的体制、编制和规法都没变,只将其更为茶房和膳房。再就是将海鲜局改成包哈局(满语烧烤之意),汤局改成野意膳房,点心局改成饽饽局,这就有了些满族风俗的成分。还有一点改得挺有见地:鉴于明廷有太监成为专横擅权的政弊,御茶膳房就不再直隶于皇室,划归给了新设置的内务府管辖;御茶膳房总管仅授爵以四品为限,永不晋进。这八成是范文程建议的,多尔衮大概没这个头脑。御茶膳房这般一改,就算基本定型了,一直迭朝延续,到了慈禧训政时才有变化。这个御茶膳房因与本小说的故事发展有些关联,需先提及一下,接下来,该说外朝的光禄寺了。
开头儿不是说了,光禄寺是由北齐经唐,再由唐延至于清的吗?这就表明,清廷在沿袭光禄寺之前,这个膳食衙门的机构模式已经发展得很完善,因而,多尔衮就省了脑筋,乐得“临需磨明枪,不快有清光”了。此话怎讲?就是他把明宫光禄寺给整个照搬过来,仍按明制归礼部管辖,那时的编制是这样的:寺设光禄卿,满汉各一人,爵为从三品;少卿三名,爵为正四品,寺下设珍馐署、大官署、良酝署、掌醢署和银库等。署官谓署正,爵均正四品;署正的副手谓署丞,皆定正六品。珍馐署专掌制宴,为光禄寺的供膳中心;大官署掌供豕物,兼承造办桌张及御书处造墨所用的猪油、猪胆等;良酝署掌供五畜,有驯畜的牧储之地,还有酿酒的酒库局;掌醢署掌供醯酱之物,就是负责柴米油盐的地方;银库掌供银资之藏,兼司出纳,并保管祭祀和筵宴所用的金银用具。此外,还有一些附属部门,如催督所、典簿厅、当月处、黄册房等,就不赘述,总之,全都是明宫那一套的沿袭。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