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唐泰斗韩愈(共6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河阳柳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百年来,韩愈已经成为文学界、史学界、文化界、哲学界等的重要研究对象,成为历代文人和官吏的心中偶像,成为民众、百姓心目中的圣贤。《新唐书》载言“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勇夺三军之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得到后人的首肯。河阳柳的《大唐泰斗韩愈(共6册)》的出版发行,这部百万字之巨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来展现韩愈精神和韩愈文化。

内容推荐

河阳柳的《大唐泰斗韩愈(共6册)》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以“奇志篇”、“奋进篇”、“正气篇”和“尽瘁篇”前后四部分,全面描写了韩愈的思想形成,逆境奋进、浩然正气和历史功绩。展现了韩愈殚精竭虑、摅忠报国、执政为民的崇高思想,讴歌了韩愈一生致力于“明天道、振文坛、排异端、正人心”的凌云壮志。并通过揭示大唐中期的政治形势和复杂的官场斗争,进一步烘托了韩愈的坚毅性格和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政清风廉的高尚情操。从正面较为详实地描写和塑造了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

第一部分“奇志篇”,通过重点描写韩愈的成长环境、十年求仕、谋职汴徐、东都授徒和初任国子监等,深刻揭示和展现了韩愈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韩愈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竭力谋求仕途的决心和毅力。

第二部分“奋进篇”,着重围绕韩愈“御史台上论天灾”,“阳山县除害兴利”和“东都城倡导古文”等事件,以浓墨重彩,展示了韩愈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勇为百姓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品质。同时着力烘托了韩愈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顾个人安危,在逆境中奋力进取的坚定信念和辉煌足迹。

第三部分“正气篇”,通过对韩愈“义愤雪柳涧”、“浩然撰国史”、“力主平藩乱”、“戎马征淮西”和“冒死谏佛骨”等重大场面的描写,展现了韩愈大义凛然、清风铁骨的浩然正气和卓越的军事天才,讴歌了韩愈摅忠报国、犯颜直谏、视死如归的诤臣风范。

第四部分“尽瘁篇”,则重围绕韩愈“谪贬潮州”、“河北宣抚”’和“两任兵部吏部”等,以挥洒的笔墨,描写了韩愈“祭除鳄鱼之患”、“勇夺三军之帅”和“殚精尽职守”的激动人心场面,讴歌了韩愈济世安民、临危不惧、舍身报国的雄才大略和老马嘶风、壮心不已的崇高埔界。

目录

第一部 奇志篇

第一卷 独立回天志

 第1章 贬韩会风雨阻洞庭赞李白激奋少年郎

 第2章 观除霸喜煞小韩愈 闻民颂立志平天下

 第3章 误食丹兄赴黄泉道返故里有感强贼送

 第4章 遵嫂训发奋读书斥恶吏横征暴敛 

 第5章 观建庙深恶佛老遇战乱怒责叛军 

 第6章 宣州城喜遇兄友五泉山拜师学文 

 第7章 谈古文激情振奋论儒学志同道合

 第8章 评时政壮志凌云治天下各抒己见

 第9章 送挚友盘谷明志赴京试路访高贤

第二卷 十年折蟾宫

 第10章 长安城考生贿考贡院内退之落第

 第1l章 送陈羽灞陵挥泪拜马燧王府授业

 第12章 遇知音一见钟情返东都喜结连理

 第13章 逢伯乐梁肃阅卷龙虎榜韩愈题名

 第14章 赠元宾即兴赋诗谒王府巧遇猫乳

 第15章 赴铨选名扬京师黜中书偷梁换柱

 第16章 渭水旁喜遇东野论诤臣明道著文

 第17章 赴凤翔再遭冷遇过歧山触景生隋

 第18章 河阳道遇嫂灵车西京城痛哭元宾

 第19章 揭骗局赋诗批老三上书振臂疾呼

 第20章 遭奸谋陆贽再贬恨奸佞泰斗离京

第三卷 求索汴徐地

 第21章 感落魄著文《马说》应幕招投笔从戎

 第22章 佐董晋神速人汴出良策安定军心

 第23章 运帷幄平息兵变逆宦威惹下祸端

 第24章 遭暗算忧愤成疾作《复志》发意抒怀

 第25章 汴州城英才荟萃倡古文泰斗举旗

 第26章 留东野剖肝输胆荐文昌推轮捧毂

 第27章 受重托扶柩西行避兵祸妻走他乡

 第28章 闻凶信绕壁彷徨奔彭城夜渡黄河

 第29章 居符离诗赠张籍晓大义语惊建封

 第30章 两上书直言相劝赋贺诗轰动三军

 第31章 受委托赴京朝觐会故友学子请诏

 第32章 忧天下借酒消愁感失意寄书孟郊

 第33章 燕子楼谒见受阻徐州城怅辞建封

第四卷 授徒洛阳邑

 第34章 游淮北感慨古贤应邀请题壁抒怀 

 第35章 居东都纳徒传道钓温洛夜宿山寺 

 第36章 答李翊说文论本送李愿赠诗赋序 

第五卷 扬师国子监

 第3章 四门馆走马上任论治学辞儆纨绔

 第38章 作《师说》扬师倡学举贤能力荐十杰

 第39章 西岳庙携妻揽胜玉泉院谈天说古 

 第40章 莲花峰玉井观莲苍龙岭绝壁惊魂

第二部 奋进篇

第六卷 请命失御史

 第41章 闻停选忧心如焚上谏书直论弊端

 第42章 御史台走马上任谈时政忧愤难抑

 第43章 查民情触目惊心言天灾连夜疾书

 第44章 进忠言怒斥奸佞遭诬陷立贬出京

 第45章 辞京师百姓相送过秦岭遇刺惊魂

第七卷 披荆振阳山

 第46章 汨罗江凭吊屈子九嶷山瞻仰舜陵

 第47章 贞女峡飞舟击水过同冠诗兴勃发

 第48章 寻县衙画地问路察民情惊闻“三害” 

 第49章 访神医力除蛊患惩恶绅释放奴隶

 第50章 结雅友诗赠惠师抗飓风广植林木

 第51章 纳门徒传授古文办学馆广施教化

 第52章 题石壁鸢飞鱼跃观梨花诗赠刘生

 第53章 连江岸夜观叉鱼逢大赦惜别阳山

第八卷 激奋江陵道

 第54章 郴州驿传论革新中秋节对酒悲歌

 第55章 合江亭应邀题石岣嵝山寻古觅胜

 第56章 游南岳祈开重云宿岳庙题诗门楼

 第57章 过湘中书寄三友观岳麓辞献杨凭

 第58章 洞庭湖风阻粮绝岳阳楼赞颂杜甫

 第59章 江陵道评说革新荆襄地踏雪闻莺

 第60章 谒古寺观杏有感纳簟席感赠激吟

第九卷 冒险除学弊

 第61章 奉诏令赴任太学谈新政咏歌抒怀

 第62章 遇故知评说才女饮杜康四君联句

 第63章 游终南指点山河论办学激情满怀

 第64章 抒豪情赋诗《南山》举三策改革太学

 第65章 倔宰相二度被贬诤博士再次遭谗

第十卷 斩棘撼东都

 第66章 避诽谤分司东都感世风著文《原毁》

 第67章 东都城喜结新雨论“兴古”力振文坛

 第68章 谒正君为国举贤论圣道说动李渤

 第69章 游少林讲授古文观习武批斥佛老

 第70章 登嵩岳评说武后赏奇石盛赞启母

 第71章 辟佛老著文《原道》访李贺亲登柴门

 第72章 掌祠部约法三章逆宦官再结冤仇

 第73章 赞元稹喜赠辛夷闻冤情力主正义

 第74章 送微之痛惜诤臣悔浚川应召出山

 第75章 说吕炅弃道还俗惩兵痞威慑“三藩”

 第76章 斩市霸为民除害逆阉党再遭陷阱

 第77章 查军商不徇私情申曲直上书留守

 第78章 送温造激情作序祭穷鬼感慨著文

 第79章 惜李贺愤作《讳辩》遇贾岛指点“推敲”

 第80章 动浪仙跳出空门遭谗毁平调入京

第三部 正气篇

第十一卷 义愤雪柳涧

 第81章 过西岳评说往事宿华州巧遇民怨

 第82章 贤柳涧舍身为百姓义退之宏论慑枭官

 第83章 评新诗再论治国送贾岛肝肠寸断

 第84章 闻冤情振臂疾呼查冤案奸党舞弊

 第85章 遭奸谋三进国子学泄忧愤激扬进学篇

第十二卷 浩然撰国史

 第86章 李深之推轮捧毂韩博士擢迁史官

 第87章 拒贿赂秉公执笔抗淫威以史写史

 第88章 感腐风答书刘轲论英烈激奋作传

 第89章 惜贾岛愤世疾俗探李贺痛怜英才

 第90章 哭孟郊赠谥“贞曜”悼东野泣血作铭

 第91章 遇知己畅谈时政宴故交评说诗文

 第92章 论忠奸感叹李绛惜栋梁哭送宗元

第十三卷 力主平叛乱

 第93章 献国书擢任中枢征淮西战和论争

 第94章 遭奸谋元勋丧命动京师缉拿凶犯

 第95章 上谏疏居易振臂斥奸佞老臣动怒

 第96章 维信义上表请赏触奸怒被黜中书

 第97章 震京师南北起战祸忧天下三杰论平贼

 第98章 进良策退之再上书除内奸公范急人京

 第99章 唐宪宗夜访贤相府李逢吉暗中搬救兵

 第100章 扫奸佞皇宫论战征淮西激动京师

第十四卷 奇谋定淮西

 第101章 出良策急令三军应军令诸将赴会

 第102章 识真伪再献良谋动李想激奋枭雄

 第103章 运帷幄调兵遣将察端倪喜中见忧

 第104章 求人和请缨赴汴避暴雨民宅问苦

 第105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会故友商夺英豪

 第106章 垂碧波韩弘难举棋论祸福说动前督统

 第107章 辞汴州激情满怀返大营喜得良才

 第108章 陷楚歌元济调兵析军情退之举策

 第109章 赴前敌调兵督战风雪夜奇袭蔡州

 第110章 用降将巧取贼穴设伏兵大破叛军

 第111章 勇刘叉夺城擒元济智柏耆请缨降蔡军  

 第112章 荐谋士招安说河北拒诏令护佑投诚军

 第113章 辞淮西凯旋班师过襄城激隋抒怀

 第114章 桃林夜赋诗贺元勋长安城受诏拜侍郎

第十五卷 冒死谏佛骨

 第115章 纪丰功群臣议平淮奉诏命退之撰碑文

 第116章 除弊风泰斗拒“人事”抗圣命文昌更碑文

 第117章 华山女妖艳动京师柳方士惑君着紫衣

 第118章 迎佛骨沸腾长安城表虔心狂众舍肉身

 第119章 除弊事冒死谏佛骨犯帝颜立贬谪潮州

 第120章 辞病女肝肠寸断赴贬途心系魏阙

第四部 尽瘁篇

第十六卷 风雪渡蓝关

 第121章 蓝关道风雪见真情秦岭山韩湘救泰斗

 第122章 宿蓝关赋诗赠侄孙南遣路病女丧层峰

 第123章 邓州界触景抒情怀泷水舟感叹明心志

 第124章 韶州府盛情托眷属增江口挥毫示湘孙

第十七卷 施惠潮州城

 第125章 莅潮州惊闻鳄患查民情决心除害

 第126章 顺民意“明修栈道”除鳄患“暗渡陈仓” 

 第127章 降妖道韩湘扫障碍守信义退之亲祭鳄

 第128章 遇大颠一见如故察州学力主兴教

 第129章 聘良师访请赵德建乡校尽捐俸金 

 第130章 观河运巧设水布冒风雨视察灾隋 

 第131章 聚众谋三策筹资金亲勘察治水绘宏图

 第132章 双旌山亲手植橡木州学堂挥毫“鹦鹉赋

 第133章 遭奸谗内移任袁州离职前奋力雪民冤

 第134章 惩恶绅严令释奴隶别潮州断肠留官衣

第十八卷 袁州泽万民

 第135章 韶州城悲女抒忠心南华寺访僧倡古文

 第136章 贺新皇力陈治国术急民苦良策废陋俗

 第137章 承托嗣痛哭柳宗元逐旱魃祭祀袁州城

 第138章 忆子厚悲撰墓志谒仲舒感叹时政 

 第139章 宴名楼评说“初唐四杰”应邀请撰写新修阁记

 第140章 江州城感叹忆萧存西林寺怀旧谒遗孤

 第141章 游庐山观瀑赞李白过层峰触景哭女挈

第十九卷 浩然抚镇州

 第142章 人京师殚精图宏志莅国学竭虑整校风

 第143章 破陈规公开招学子举贤能依才选学官

 第144章 平河北韩愈拜兵部弄朝政逢吉傍宦官

 第145章 辞国学侍郎寄重望论忠奸宗闵惹祸端

 第146章 遭奸谋屈贬强损之送贤臣含愤赠饯诗

 第147章 借平叛逢吉施奸谋安河北裴度再出征

 第148章 中奸计元稹上贼船斥奸佞居易贬杭州

 第149章 除忠良奸党设陷阱拯国难贤臣抚镇州

 第150章 惜文宗元稹请诏令尽忠节韩公无反顾

 第151章 绝奸党微之遭贬谪抒豪情韩愈辞元戎

 第152章 察军情感慨怜将士闻民怨立誓降贼兵

 第153章 人镇州浩然慑贼胆惊天语正气夺贼酋

 第154章 抚河北凯旋返京师再遭谗功高蒙奇冤

第二十卷 鞠躬尽职守

 第155章 怀天下忠贞不渝劝挚友腹中行舟 

 第156章 任吏部约法“三章”除腐败严惩恶吏  

 第157章 设陷阱一箭双雕任京兆鞠躬尽瘁 

 第158章 纪忠贤竭力撰碑文误人彀再度遭谗贬

 第159章 昭冤案二度任吏部遇宫变良相人魔掌

 第160章 卧病榻心系朝政除弊风严于律己 

 第161章 振文坛洒尽心血殒巨星天悲地恸 

尾 声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109章 赴前敌调兵督战风雪夜奇袭蔡州

且说裴度与韩愈、马骢等人,定下北线牵制敌军,南线偷袭蔡州的作战方略,并由韩愈和马骢,分别赴李想和乌重胤、李光颜军中组织实施。大家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决心一举平定淮西。

第二天拂晓,韩愈携刘叉、柏耆随同陈洪一起前往李想大营,马骢带着判官李正封前赴西平军前。裴度将二人送出城外十里,以酒相饯,拉着二人的手泣道:

“两位大人此去,将出入于刀光剑影之中,望二位大人多多保重!此次平定蔡州,胜负纯系两位大人之身也!”

韩愈和马骢也不由泣道:“为了朝廷社稷和黎明百姓,此举若能荡平蔡州,学生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大家说罢,遂挥泪而别。

经过一天一夜的急促行进,第二天凌晨,韩愈一行人马到达遂平附近的阳丰镇。李想闻知韩愈到来,忙走出大营迎候。二人相见毕,遂相携进人大帐。李想看着风尘仆仆的韩愈,高兴地道:

“大人冒着严寒,来到遂平,莫不是为了蔡州?”

韩愈一听不由一愣,看着李想道:“大人怎知学生来意?学生正是为袭取蔡州而来。”

李愬带着疑惑和激动的目光,看着韩愈道:“大人到此,莫不是令末将前去偷袭蔡州?”

“正是此意!”韩愈也惊奇地答道,“大人怎知统帅大营的作战方略?又怎知蔡州有机可乘?”

“看来真是天助我大唐也!”李想振喜地道,“末将昨天用计擒得叛军一员贼将,名叫李佑,原是吴元济的帐前大将,从蔡州刚刚到达遂平不久。经末将晓以大义,此人甘愿投顺朝廷,尽言蔡州虚实。讲道叛军主帅董重质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将蔡州守军全部调集到西平和商水一线,企图一举击破官军,扭转不利战局,故蔡州成为一座空城。末将得到这一情况后,正准备禀报统帅大营,拟定偷袭蔡州之策,不想大人竞为此而来,真是不谋而合!”李想讲罢,看着韩愈道:

“督统大营的决策果然高明,不知是如何得知蔡州情况的?”韩愈遂将淮西叛军增援西平、商水一线,李光颜和乌重胤急传军报,统帅大营分析敌情,得出蔡州必然空虚的情况说了一遍。

李愬听后,不由感慨地道:“督统大营实在是高,所作分析完全正确。”

韩愈向着李想道:“统帅大营纵览整个战局,作出了‘北线牵制敌军,南线偷袭蔡州的作战方略。’令大人率领邓随唐军,昼夜兼程,直取蔡州。”韩愈讲到这里,看了看在座之人,振奋地道:

“为了确保我‘北牵南袭’方略的成功,统帅大营已有马大人前往乌重胤和李光颜军前督战,务使两军牵制住北线叛军,不得使其回援蔡州。”

“好!这‘北牵南袭’的作战方略,正好应对叛军‘北攻南守’的作战部署。看来不出三日,我军定可拿下蔡州,擒杀贼首吴元济!”然后向着韩愈道:

“具体作战安排,统帅大营有何要求?”

“统帅大营对此次偷袭蔡州作战十分重视,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关系到对淮作战能否迅速取得全胜的关键。”韩愈讲到此,又看了看李想,道:

“一是部队行动要绝对保密,除几个主要将领知情外,其他将士暂不予告知;同时部队要偃旗息鼓,隐蔽前进。二是沿途遇到叛军,要尽量回避绕行,不与纠缠,以免打草惊蛇,暴露我军动向。三是速度要快。要做到风雪无阻,昼夜兼程。明晨必须兵临蔡州城下!”

“好!末将这就把几个主要将领召来,咱们马上商定行动方案!”李想看着韩愈,踌躇满志地道,“今晚部队准时出发!”

“行!”韩愈点了点头。李想遂让中军校尉去传来兵马使徐庆、参军陈旭、部将赵勋和降将李佑。李愬遂一一向韩愈进行了介绍,然后向着大家传谕了偷袭蔡州的作战方略。大家闻此,互相看看,俱现出惊喜之色。

韩愈向着李佑道:“闻说将军深明大义,弃暗投明,甚是可嘉!待平定淮西之后,定表奏朝廷,予以奖擢!这次奇袭蔡州望将军能出谋献策,再立战功!”

李佑不由泣道:“犯将一时不明,误入歧途,致为叛贼所驱使,虽然身不由己,然实乃有罪之人。今为李大人所不弃,不仅不杀。反而予以重用,实乃再生之父母。犯将定肝脑涂地,以报大人和朝廷!”李佑讲到此,看着韩愈继续道:

“吴元济逆天行事,祸国秧民,实乃罪大恶极。今日天怒人怨,王师连战连捷,致使其利令智昏,孤注一掷,竞将蔡州变成一座空城。此乃天灭元济之兆也!昨日,犯将已向李大人禀明,王师只要五千精兵实施偷袭,定能生擒元济无疑。不想统帅大营早已料敌如神,作出决策。若此,不出两日,定可拿下蔡州。”

韩愈听罢,向着李佑赞嘉道:“将军真乃忠义之士也,所论极佳。朝廷得将军一人,胜若十万大军也!”

 “大人过誉了!”李佑忙谦恭地道,“犯将实羞愧难当!”然后又向着韩愈和李想道:

“遂平北边有一古道,可直通蔡州。中间有一清水栅,驻有淮西军二千人,守将吴秀琳,乃犯将故交,可说其来降。我军可绕过遂平,经此道直低蔡州。”

 韩愈听后点了点头。李愬向着大家道:“这次奇袭蔡州,南李佑将军率领一千人,化装成淮西军,作为先行;本官与司马大人带领五千精兵随后,今晚酉时出发;徐盛将军率领一万人马作为后应,午夜准时启程。陈旭将军带领三千人马,在遂平以南进行佯攻,大造声势,以吸引遂平敌军。”说罢向着韩愈道:

“大人看加何?”

……

P827-829

序言

杨丕祥

在锦绣中华母亲河——黄河之畔的中原腹地,有一块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涛涛大河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历史厚重、源远流长的钟灵毓秀之地。它就是秦置河雍,汉称河阳,唐设孟州,明改孟县的今河南省孟州市。正是这块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孟州市,孕育了一位誉满中外、震古烁今的绝代文豪——世称“韩文公”的世界文化名人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从他出生到去世的五十七年中,经历了唐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等王朝。曾任监察御史、比部郎中、刑部侍郎、京兆尹、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和吏部侍郎等职;也曾多次被贬为地方官吏,如阳山县令、潮州刺史等。可以说,他志在唐朝中兴,是为振作朝纲而积极奋斗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物。他一生的荣辱升黜,都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密切相关。

韩愈生逢唐代社会经过“安史之乱”而由盛转衰、所谓“唐代盛世”一去不返的中唐时代。其贞元、元和时期,虽号称“太平”、“中兴”,经济也稍有恢复,但社会并不安定。朝廷面对的则外是藩镇割据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侵逼;内是政出多门,阉宦弄权,朝官政争的局面。结果是动乱连年,矛盾丛生,国是日非。在这种危机四伏的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又弥漫着颓败、消极的风气,并集中表现为佛、道昌炽。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深感形势衰颓、危机四伏的局面不可久恃,力图重新振兴儒学传统、发扬儒家经世济民精神,方为挽救社会危机的主要途径。正是在这种情势下,韩愈高举复兴儒学道统和改革文坛的旗帜,反对佛老和藩镇割据,领导了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被后人称之为“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领袖,从而确立了他在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自唐宋迄今千百年来,韩愈已经成为文学界、史学界、文化界、哲学界等的重要研究对象,成为历代文人和官吏的心中偶像,成为民众、百姓心目中的圣贤。《新唐书》载言“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勇夺三军之帅”,“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得到后人的首肯,遂成定论。

(一)

首先,作为文学家的韩愈,以其“文起八代”的卓越成就而传诵古今。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与领袖,成功地领导和实现了古代散文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他不仅有系统明晰的理论,而且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创作了一大批内容充实、表达优美、具有高超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各体作品,为文坛树立了新文体、新文风的楷模。他还大力鼓动、援引同道和后学,使得新“古文”在声势上席卷文坛。韩愈、柳宗元及其同道们不仅确立了“古文”发展的新方向,更创造了古典散文的新高峰,开创了中国散文史的新局面。韩愈作为我国古代语言运用的巨匠,其散文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词汇丰富,又摒弃陈词滥调;文章风格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所谓“杜诗韩笔”,可见评价之高。可以说韩愈为发展文学散文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堪为“典范”的三百多篇“古代散文”的深远影响,逾越千载而不衰,已成为中华文学遗产中弥足珍贵的瑰宝。

韩愈的文学创作,诗、文、赋等各体兼擅,特别是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为杰出,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韩愈在盛唐李、杜等大家之后另辟蹊径,走趋奇尚异一路。其风格以奇崛高古著称,后世多称为开派的大家。其诗的重要特征是所谓“以文为诗”。他着力打破诗和散文的界限,追求比较自由的节奏、韵律和更加自然的用语修辞,并把主要用于散文的技法活用于诗,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生面。同时,他还把一般作为“文”的内容广泛纳入到诗里,“胸中牢笼万象,笔下熔铸百家”(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使诗的题材大为开阔。韩愈无论是在诗的题材和艺术上所做出的重大开拓和贡献,还是以他为代表形成的颇有创意、极富特色的“韩孟(郊)诗派”,都对后世诗坛,特别是对宋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二,作为思想家的韩愈,以其“兴儒复古”的执著追求而独树一帜。韩愈以倡导“儒学复古”、捍卫和发展儒学的“道统”地位、排诋佛老著称。为提倡儒学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果.建立了历史功绩,赢得了崇儒术、辟佛老的领袖地位。所以韩愈能成为后代张扬儒术的旗帜和陪享孔庙的贤人,是有其理由的。尽管历来多有提倡儒学“圣人之道”的,但很少有人态度像他那样热忱、坚定,学理像他那样明确、系统。就客观上讲,韩愈活动的德宗、顺宗、宪宗朝,正是佛道大肆泛滥,诸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振兴儒道显得特别迫切,斗争形势表现异常激烈,这就使韩愈的努力更加显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就主观而言,韩愈的个性坚定、执着,行动一贯。他热情地聚集同志,招引后学,广为官传,造成声势,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主张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得到广泛认同。在其名篇《原道》里,他明确提出了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之说,而又着眼现世。一方面,他发扬了儒家重视道义、关注民生的传统精神。他把所谓“圣人之道”定义为社会各阶层“相生养之道”。这种“道”体现于民生的衣食住行、社会的礼乐刑政,因而他主张国家统一安定,反对割据战乱;主张“以民为本”,关心民间疾苦,批判贪黩昏庸。这都显示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现实精神。另一方面,他所主张的儒家又不是封闭的体系,对各家各派学说颇能批判地加以吸收,在广泛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赋予儒道以新鲜的现实内容和表述方式,在思想理论与治学方法上都给宋代新儒学的建立作了准备,从而使之成为思想文化领域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以“天人之际”为核心的“汉学”向以“性理”为核心的“宋学”的演变过程中,他起到了先行和开拓作用。

然而,韩愈的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造成韩愈思想复杂性的根源是他的哲学思想。一方面他坚决反佛,用儒家哲学以对抗佛教;另一方面则对天和天命既信且疑,把当时尚不能解释的宇宙自然现象归之于天、天命和命运。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评价就是“韩愈思想分成两截,半截唯心,半截接近唯物”。应该说这个论断是颇有见地的。

其三,作为教育家的韩愈,以其重教传道的不朽业绩而彪炳千秋。韩愈之所以能够取得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上的不朽业绩,关键在于他重视教育,亲身从事教育,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世所公认的突破与成功,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继孔、孟之后的大教育家。在中唐时期,以从师为耻、做师为人指骂的情况下,韩愈却奋不顾流俗而不遗余力地从事教育事业。他四为学官,三任博士,继承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改变轻视教育的社会观念,树立良好学风,办好学校,不计社会地位,不弃贪贱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韩门弟子尤著闻者,如李翱、皇甫浞、孟郊、贾岛、李贺、张籍、孙樵、卢仝、侯喜、李绅、李翊等等,或为名臣,或为名士,或为文学才俊。即使韩愈两谪岭南,也都积极兴办教育,使中原文化与岭南地区沟通,千余年后仍被那里的人们广为称颂。

韩愈在教育理论上也颇多建树。一是他看重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使人懂礼明道,获知解惑,涵性养德。二是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韩愈从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中唐复兴的目的出发,其施教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三是破除师道尊严的封建性,倡导能者为师的科学性。他在其名篇《师说》里的精辟论述,被世代奉为格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四是其灵活多样、启迪思维、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师说》、《进学解》,可称之为全面体现韩文公教育思想、教学作风及教学方法的范文。其中即体现了他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二)

自唐宋以后,韩愈这位旷世人杰,便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崇。首先是百姓把韩愈视为神圣建祠立庙,顶礼膜拜。在韩愈故里的孟州,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韩愈去世安葬后,人们即在他的墓地建祠祭拜;明正德年间,孟州吏民又对韩祠进行了扩建,使面积达百亩之多;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乾隆五十五年,文公故里吏民第三次整修韩祠,重建飨堂、山门,使其具有相当规摸。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孟州历届政府倡导,各界群众捐资数百刀兀,将韩祠扩建为韩愈陵园,使其成为集朝拜、旅游、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宏大园林建筑。在韩愈曾经贬任刺史的潮州,自宋代以来,曾三次修建韩愈祠庙,使其成为规模恢宏的南疆文化圣地。在我国首都北京和广东的韶关、阳山以及台湾、香港等地,人们出于对韩愈的崇拜与敬仰,宋明以来也纷纷建庙立祠,对韩愈进行吊祭膜拜,可谓享誉极盛。

二是人们为了纪念和缅怀韩愈这位历史巨人,不仅在其任职和经历之地树碑立传,以供后人瞻仰,而且一些地方还将山水、树木改姓为韩。在潮州,人们将韩愈祭除鳄鱼的湫水改名为“韩江”。将韩愈经常登览的笔架山更名为“韩山”;把韩愈亲手所植的橡树移名为“韩木”;把韩愈来往潮州的渡口,定名为“韩渡”。在阳山.人们把韩愈带领百姓植树造林,抗拒飓风的周围之山,称为“贤令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潮州人还根据韩愈的故事,修建了祭鳄台、景韩亭、叩齿庵、赠衣亭等纪念建筑,成为古今文化胜地。

三是唐宋以来对韩愈和韩学的研究,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情趣和人生追求。其文集、诠注如长空玑珠.灿若繁星。最为著名的有唐朝李汉编撰的《昌黎先生文集》;南宋魏怀忠的《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廖莹中的《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方崧卿的《韩集举正》和朱熹的《韩文考异》;清代顾嗣立的《昌黎先生诗集注》;方世举的《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陈景云的《韩集点勘》、王元启的《读韩记疑》:和沈钦的《韩集补注》;以及今人钱仲联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陈寅恪的《论韩愈》等。近年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张清华先生先后编撰出版了《韩学研究》和《韩愈大传》;屈守元先生等主编的《韩愈全集校注》也已问世,使韩愈及其遗产更加丰彩、完整、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是自唐宋以来,历朝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把韩愈视为清官诤臣的典范,予以推崇、宣扬;许多有作为的官吏,俱以韩愈为师,把韩愈视为行为的楷模进行效法。公元1084年,宋神宗赵顼降旨,将韩愈封为昌黎伯,从祀庙庭。公元1750年,清乾隆皇帝令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佐鹤年,赴孟祭拜韩愈,并重修韩祠的山门飨堂。宋潮州郡守王涤,不仅在潮州斥巨资重建韩文公祠,而且以韩愈为镜。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潮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当今,韩愈和韩学这一中华民族的精华和骄傲,已经逐步并将继续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韩愈和韩学研究如滚滚春潮,汹涌澎湃。各种学术研讨会,如雨后春笋一般,风靡世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李长春、乔石等都先后到孟州韩园瞻仰题词,使韩愈这颗璀灿的巨星,更加光彩夺目。

(三)

随着韩愈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潮兴起,各界人士对韩愈和韩学的学习和探索更加迫切。然而韩愈和韩学的研究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时还难在群众中普及。因此在大力开展韩愈学术研究的同时,亟需有另一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来宣传和展现韩愈,从而将韩愈精神和韩愈文化进一步推向海内外。

我的老同事刘荣德同志(即本书的作者河阳柳先生)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走进了韩愈研究的领域。由于荣德君曾务过农、参过军、当过广播电视局局长的经历,使他干起事来特别执著、特别认真。很快便敏锐地感到韩愈研究领域不能没有普及性读物。于是,他开始了默默地耕耘。经过六个春秋的不懈努力,克服了面临的一个个难题,终于成就了百万字之巨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大唐泰斗韩愈》,填补了在韩愈文化传承中少有文学作品的空缺。这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奇志篇”、“奋进篇”、“正气篇”和“尽瘁篇”四部分,生动翔实地描写了韩愈的思想形成、逆境奋进、浩然正气和历史功绩;展现了韩愈殚精竭虑、尽忠报国、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讴歌了韩愈一生致力于“明天道、振文坛、排异端、正人心”的凌云壮忐和非凡功绩。并通过揭示大唐中期的政治形势和复杂的官场斗争,进一步烘托了韩愈的坚毅性格和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政清风廉的高尚情操。从正面描绘和塑造了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

韩愈和韩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唐泰斗韩愈》一书的出版发行,不仅对韩愈和韩学研究将起到有力的推动和配合作用,成为研究、探索、传承韩愈文化的重要桥梁;同时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愿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从而以酬作者的赤子之心。

2013年5月

(杨丕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孟州市

韩愈研究会会长。曾任河南省孟州市政协主席。八十年代以来,三次

筹划组织扩建孟州韩愈陵园:组织、领导、参与了多种形式的韩愈研

讨会;目前正在组织编撰出版数百万字的《韩愈文化系列从书》.)

后记

后记

韩愈乃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曾历任唐宪宗、穆宗、敬宗时期的刑部、兵部、吏部侍郎和国子监祭酒及京兆尹;四人唐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任教。先后被贬徙阳山、潮州。其一生高举振兴儒教、改革文坛的大旗,开辟了唐宋文章发展的新纪元。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和韩学,自唐宋以来,已成为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重要研究和歌颂对象。韩愈被世人称为“百代文宗”和“泰山北斗”,树为清官、诤臣的揩摸。尤其在河南的孟州,广东的阳山、潮州,江西的宜春等地,人们视韩愈为神人,其影响可谓家喻户晓。

近年来,韩愈和韩学的研究风靡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国际和国内韩学研究会所组织和发起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广州、潮州、孟州等地,如雨后春笋一般此起彼伏。并先后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韩学研究》、《韩愈大传》等多种书籍,使韩愈影响更加广泛。

然而自唐宋以来,就韩愈的学术研究书籍,可谓灿若星辰,层出不尽;但就描写其辉煌业迹的文学作品,至今却没有问世。由于韩学研究多是在少数学术专家中进行,很难为广大群众所接触,因此无法将韩愈推向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和普通百姓。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故而极需有一个塑造韩愈形象,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本人酷爱文学,喜欢写点东西,1984年由部队向地方转业期间,曾利用闲暇之时创作电视剧本《洛阳牡丹》和《强项令》。1998年退居二线后,有闲涉猎韩学研究大量资料,深为韩愈的凌云奇志、逆境奋进、浩然正气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品质所震动,深感韩愈那种清风铁骨、拼搏进取、以民为天的高尚情操,在过去,在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人类所要追求和歌颂的。在不少同志的建议和鼓励下,自己决心将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以文学形式再现于世人面前。

2002年,自己经过搜集披阅大量资料,写出了《韩愈》的第一部“奇志篇”初稿,请孟州市政协主席、孟州市韩愈研究会会长扬丕祥先生、副会长郭云德先生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张清华先生进行了审阅指正,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接着在文学造诣颇深的兄长刘荣贵先生指导下,相继完成了后三部分的创作。

目前,经过近五年的撰写增删,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的撰写。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共一百六十一章,约一百二十三万字。不久将会与读者见面,使其能填补在韩愈和韩学研究和宣传上,缺少文学作品的遗憾。

本书在创作上坚持以韩愈的生平事迹为依据,以中唐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遵照客观规律和事物逻辑,采用文学手法,对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再现和塑造。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着力从三个方面对韩愈进行了塑造和描写:一是韩愈思想的形成,二是韩愈在思想、文学、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三是韩愈如何成为人们心目中执政为民、鞠躬尽瘁的清官和诤臣的典范。

在韩愈思想形成的描写中,遵照“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从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和名师教导等三个方面对韩愈进行了塑造和烘托。首先,小说一开始就突出了家庭对韩愈的教育和影响。韩愈出身于官宦儒教世家,其父亲、叔叔、兄长皆是当时崇仰儒道、热衷古文的文章大家。叔叔云卿被李白称为“文行当朝”,兄长韩会被文坛誉为“四夔”之首;而且政清风廉、美名蜚然。对韩愈从小就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说不仅描写了韩会对韩愈的身传言教,而且将韩会之死设置为误食方士之药,使韩愈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产生了对佛老的憎恶,萌发了辟斥佛老、振兴儒教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次,小说以浓墨重彩展现了当时政坛风云和时代环境,对韩愈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巨大的烘托作用。韩愈的青少时代正处于中唐的动乱时期,一是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先后出现了元载、杨炎、卢杞、裴延龄等一帮奸佞拔扈朝堂;宰相刘晏、太师颜真卿被谗陷杀害事件。二是各地藩镇纷纷抗拒朝命、自立为王,先后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四王二帝”之乱。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战乱此起彼伏,百姓流离失所,德宗李适仓皇出逃奉天,韩愈也随嫂嫂避战祸于江南宣城。三是佛老盛行,全国出现了第二次崇佛热。五台山僧人不空被封为公爵,死后追赠为司空,其所建寺观豪华如皇宫。全国各地寺庙犹如雨后春笋,百姓为佛老所惑,纷纷拆房伐木以建寺院,抛妻舍子以奉佛事。形成田园失丁、朝堂遗贤、国库空虚、民穷盗生之状。四是宦官弄权、祸乱朝政。安史之乱后,统治集团内部相互猜忌,中书议事须有宦官监听,行军作战和各地节度使皆设宦官监军,形成军政混乱,难以施令。小说特意安排了韩愈斥恶吏、观建庙、责叛军、避战乱的情节。使韩愈在如此形势下更加坚定了其治国平天下的奇志。第三,小说根据“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规律,设置了韩愈拜古文大家李华为师学文的情节。李华乃是唐朝第二次古文运动的主将,在李华的感染熏陶下,使韩愈进一步确立了宏扬儒教、改革文坛的决心。

韩愈之所以被后人尊为“百代文宗”、“文坛泰斗”和“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因为他在思想上竭力辟佛老、宏扬儒道;在文学上奋勇倡导古文,改革文坛,开拓了唐宋文章发展的新纪元;在教育上抗颜为师、大力兴教,成为继孔孟之后我国又一位最杰出的文豪大儒。小说在这方面首先突出描写了韩愈辟佛扬儒的豪迈情怀,不又再现了韩愈愤撰《原道》,从理论上批驳佛老的经过,而且生动也描写了韩愈赋诗揭露谢自然、朝堂之上阻任柳方士和冒死谏迎佛骨的惊心动魄场面,深刻揭示了韩愈“道济天下之溺”的崇高精神。同时,小说不仅深刻描写了韩愈宁肯十年求仕不第,也不愿放弃改革文坛的宏志,而且设置了韩愈从戎忭州与张籍、孟郊、李翱共举改革文坛大旗;辞官洛阳收纳侯喜、李翊、尉迟汾、李景兴为徒传授儒道;分司东都广交李渤、石洪、温造、卢仝等儒林奇士,掀起轰轰烈烈的“倡古”热潮等场面,以浓墨重彩烘托了韩愈矢志宏扬儒道、改革文坛的壮举。再者,小说不仅描写了韩愈四人国子监任教,竭力革除国学之弊;并著文《师说》和《进学解》,从理论上阐明了“学者必有师”、“师无长幼、贵贱之别”的哲理;同时还设置了韩愈在洛阳、阳山、荆州各地广纳门徒,传授儒道、共倡文坛;在阳山、潮州采取多种措施,捐出个人俸金,大力兴办教育的生动场面。使读者对韩愈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更加清晰和敬重。

韩愈自唐宋以来,不仅被孟州、潮州、阳山的百姓视为神圣,而且自宋朝以来被历代政治家树为清官诤臣的楷摸;许多有为官吏多以韩愈为师。小说在这方面以生动感人的事实,揭示和展现了韩愈精忠报国、执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不仅设置了韩愈在御史台亲自下乡察访灾情,冒险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在朝堂之上怒斥奸佞而被贬徙阳山的壮举。而且以激情笔墨描写了韩愈在阳山不顾“下床畏蛇咬,用餐怕蠹毒”的险恶环境,一到任便带领百姓治理“三害”;在东都洛阳顶着“阉党”和上司的压力治理寺观、力除市霸、惩治兵痞;在潮州迅速抛弃忧愤,竭力为百姓祭除鳄患、治理水灾、兴办教育、释放奴隶的感天动地事迹。同时以崇敬的心情描写和渲染了韩愈冒死宣抚河北、勇夺三军之帅和两任吏部、抵制腐风的奇迹,有力地塑造了韩愈这一杰出封建官吏的高大形象。

本书为了使读者对韩愈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了解,使韩愈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对学术界一些不同看法和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按照客观规律进行了推理和演绎处理。一是对韩愈在潮州祭祀鳄鱼,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法,阐明了韩愈祭鳄只是一种策略和手段,并非改变信仰和游戏文章。二是韩愈在两贬岭南期间,先后结识了佛门高僧惠师、灵师、大颠、秀禅等人,是否与其一生辟佛相矛盾?小说从韩愈爱慕其才华文章、欲联结各界人士共振文坛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三是韩愈在京十年求仕,并三上宰相书,有人讲韩愈是竭力捞取官职。小说多次展现了韩愈引用孟子“不得位,何以谋政”的话来说明自己求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

同时,小说在创作上注重做到前呼后应,将历史真实尽量与传说相统一。如小说前面设置了韩愈在五泉山拜师学文,结识李观、李愿、刘叉、柏耆和王叔文等人,对后面这些人的出现和故事发展,起到了铺垫和预示的作用。再如对历史上的韩湘与传说中的韩湘如何展现,小说在这方面进行了客观地处理,同时回避了对韩湘神话的描写。另如韩愈贬徙潮州后,其家眷也被遣出京城,尾随南下,但却未到达潮州,成为史论悬案。小说设置了“韶州府盛情托眷属”一章,对此进行了客观地描写。

韩愈一生辟佛扬儒、力振文坛;为官执政为民、鞠躬尽瘁;为人刚正不阿、喜方恶圆;为文标新立异、善美兼具,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官吏中是非常少有的。本人在创作这部小说中,深为韩愈的崇高思想、高尚情操和杰出贡献所感染。自己与韩愈在思想、才华和事业上虽有天壤之别,但在志气、正气、勇气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故而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以韩愈的精神来写韩愈。书中坚持一是从正面塑造典型人物;二是摒弃了封建迷信色彩;三是不渲染色情以吸引读者。

这部小说不久将会与读者见面,在这里,我首先要向那些支持、鼓励此书创作、出版的领导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希望热心读者对创作中的不足和问题给予批评指正。

河阳柳

2013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