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德米勒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作家,他尽量避免重复。他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叙述节奏、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性格。他还坚信,故事中那些逼真的谈话和对白更能让读者信服,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是在偷听别人的谈话。
《惊魂三万英尺》是尼尔森·德米勒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一架飞往日本的美国民航客机,机舱内三百多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正平静地享受着飞行的乐趣。可是一场灾难已经降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惊魂三万英尺(欧美畅销推理罪案小说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尼尔森·德米勒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尼尔森·德米勒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作家,他尽量避免重复。他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叙述节奏、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性格。他还坚信,故事中那些逼真的谈话和对白更能让读者信服,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是在偷听别人的谈话。 《惊魂三万英尺》是尼尔森·德米勒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一架飞往日本的美国民航客机,机舱内三百多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正平静地享受着飞行的乐趣。可是一场灾难已经降临…… 内容推荐 尼尔森·德米勒所著的《惊魂三万英尺》是《欧美畅销推理罪案小说精选》之一。 《惊魂三万英尺》讲述:一架飞往日本的美国民航客机,机舱内三百多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正平静地享受着飞行的乐趣。可是一场灾难已经降临。一颗无弹头导弹瞬间击中了机身,机舱内顿时失压,一时间混乱不堪,死伤过半,幸存者也神志不清,多处于昏迷状态。这时,一位业余驾驶者挺身而出,控制住了场面,并向空中管制机构和海而船只发出求救信号。令人意外的是,一场阴谋正等待着他们…… 目录 第1章 飞行 第2章 袭击 第3章 追踪 第4章 阴谋 第5章 求救 第6章 联络 第7章 任务 第8章 威胁 第9章 指引 第10章 交易 第11章 误导 第12章 判断 第13章 监测 第14章 谋杀 第15章 揭发 第16章 迫降 第17章 会议 第18章 降落 第19章 逃生 第20章 诱饵 第21章 尾声 试读章节 第1章 飞行 在平流层深蓝色地平线的映衬下,联运航空公司的52次航班轮廓鲜明,正往西朝着日本匀速飞去。 在飞机下方,机长艾伦·斯图亚特看到,云团间隙处时隐时现的中太平洋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朝上则只能看到子空间——一个没有阳光,没有生命,也没有空气的真空区。大型客机超音速的飞行速度造成了持续的冲击波,并自机翼处不着痕迹地逐步增强,后又无声无息地扩散于中太平洋之中。 机长艾伦扫视了一下飞行仪器,飞机从旧金山起飞到现在已经有2小时20分钟了。斯特拉顿797客机保持着稳定的1.8马赫,也就是每小时930英里的飞行速度。带有卫星更新的三元惯性导航设备全都显示52次航班正精确地按照原计划飞行。斯图亚特拿起放在他和副驾驶员之间的飞机底座上的写字夹板,看了一下他们的电脑飞行计划,接着向后瞄了一眼电子位置读数器:西经161度14分,北纬43度27分一加利福尼亚以西2 100英里,夏威夷以北1 500英里。“我们就要到目的地了。”他说。 第一副驾驶丹尼尔·麦克威看了他一眼说:“一小时之内我们就要降落在芝加哥了。” 斯图亚特勉强笑了笑:“你搞错了,丹。”他才不在意驾驶舱里的气氛是否轻松幽默呢。他打开当天的中太平洋高海拔导航路线图,把它放在自己的腿上,开始慢慢研究起来,他的动作让人觉得轻松悠闲。这张路线图上除了经纬度线和当前的飞行路线之外一无他物。任何能让制图者将之标示于路线图上的地形都已被52航班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甚至从海拔12英里之上的驾驶舱往下看,他们在整条航线上也找不到任何陆地。斯图亚特机长对副驾驶麦克威说:“第四和第五区的情况已输进电脑了吗?” “是的,并且更新过了。”他打了个呵欠,伸了伸懒腰说道。 斯图亚特点了点头。此时,他的心绪早已漂回到了他的家乡——旧金山。前一天早上他参加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他很担心这个事,满脑子总萦绕着即兴回答的谈话片段。 像以往一样,采访者感兴趣的并不是他,而是斯特拉顿号客机,不过他已经习惯这样了。他把标准演讲稿在心里过了一遍。斯特拉顿797和英法合造的旧式协和式飞机不一样,虽然它们爬升的高度相同,但斯特拉顿797飞得要稍微慢一些,而且它明显实用得多。工程师们把90年代所取得的空气动力学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都运用在了斯特拉顿号的设计上,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它的速度,同时增大它的体积。这就使得斯特拉顿号飞机不光外形豪华,使用起来还能节省能源。 这架飞机的一等舱和经济舱分别可容纳40名和285名乘客。他记得在采访时要提到驾驶舱和一等舱休息室所处的上层舱面。这个休息室里有一个酒吧和一架钢琴。有朝一日如果说漏了嘴,他还会告诉采访者休息室还有一个壁炉和游泳池。 斯图亚特一旦想不出要说些什么,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广告词,例如,斯特拉顿797飞机飞得比太阳快,比地球的自转也要快一些。 如果52次航班早上8点从旧金山起飞,并以这种接近每小时1 OOO英里的速度匀速飞行的话,它在当地时间上午7:15就能到达东京,至少通常都是这样。但是今天例外,因为今天三号液压系统发生了一点点泄漏,他们起飞迟了半个小时。在机械师们对故障进行维修时,斯图亚特机长和他的机组成员利用这段时间复查了一下他们的电脑飞行撅况。一份最新的高空风情预报已经发给了他们。斯图亚特根据这个最新情况调整了他的飞行计划。他们将沿着原定飞行路线偏南一些的航线飞行,以避过最新预测到的逆风的最强风头。 这样的话,航行所需的时间就要比往常长,将达到6小时24分钟。这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媒体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材料,因为在一个工作日内穿越了7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这可是十年来一个很罕见的情况啊。 不过斯图亚特还是有些担心。斯图亚特还记得他在接受一个杂志采访时的直言不讳。当时,他坦诚地解释了在62 000英尺高度超音速飞行会遇到的技术问题,例如,臭氧层毒性的微弱影响以及太阳黑子辐射的周期性增长。采访者理解了其中的一些观点,但也夸大了另外一些,并写了一篇能把航天宇航员吓得魂不附体的文章。斯图亚特被请到了总飞行师那里谈谈他的坦率问题。不过这种事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昨天早上,我又做了一次同样该死的电视采访!” 麦克威看着他:“不是开玩笑吧?你怎么不告诉我们?不然我也可以早点起来……” 驾驶舱里的初级飞行员卡尔·费斯勒坐在他们后面换班副驾驶的位子上,他笑道:“头儿,他们怎么老是跟你过不去啊?” 斯图亚特耸耸肩:“只有那些从事公关工作的笨蛋才会认为我交了好运,其实,我宁愿冒着雷暴飞一个航线也不愿面对摄像机。” 麦克威点点头。斯图亚特整个就是一副能干的机长形象,他那灰白的头发一直到裤子上的折痕都可以昭显出这一点。“不过,我不介意上电视。”麦克威说。 斯图亚特打了个呵欠,说:“我会向公关部门建议的。”他往驾驶舱四周看了看。在麦克威后面,费斯勒正在把仪表盘上的备份资料输入一个手提电脑,这台电脑就相当于船上的航海日志,不过形式不同而已。麦克威又开始一脸茫然地盯视前方了,不用说,他的脑子又在想着私事了。 中太平洋的海水湛蓝湛蓝的,因此,在中太平洋上空的常规飞行通常会让机组成员觉得披上了一层蓝色的面纱。当进入到海员口中的赤道无风带时,这架飞机并不像船只一样静止不动,而是以接近于子弹的速度飞速前进。但是在这个时候,对于三个飞行员来说真的是无事可做,因为所有的气象情况都发生在62 000英尺以下。一小时前,他们刚飞过了一片天气恶劣的区域。那里积云高耸,其高度足以让任何想一睹其容貌的飞行员或乘客看个究竟。斯图亚特原以为会有一点颠簸,但是在这样的高度却没有哪怕一丝的气流,感觉就像卡车司机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平滑的柏油路上进行着一段长而艰辛的旅程。他透过前方的窗户又向外看了看。那儿有样东西一直在吸引着他:弧形的地平线把地球和子空间分了开来。 自动驾驶仪无声无息地做着细微的调整,以使航班按着原定路线航行。斯图亚特右手的两根手指懒洋洋地搭在操纵杆上。从797起飞以来斯图亚特还没有手动驾驶过它呢,只有在飞机到达东京降落的最后时刻他才会再次掌握操纵杆。 卡尔·费斯勒把他手中的手提电脑放到旁边的小桌子上,抬起头来说道:“这份备份资料真是一堆垃圾!其他大部分航空公司根本都不再做它了。” 斯图亚特把视线从地平线上拉了回来,回头看了看这位换班副驾驶员。“我保证我们能雇到一些既热情又年轻的新飞行员来坐你的位子,而且打字可能比你还快。” P1-4 序言 托马斯·布洛克(昵称:汤姆)和尼尔森·德米勒初次相遇在纽约长岛的埃尔蒙特市荷兰百老汇小学。他们两个都是二年级的学生,尼尔森比汤姆足足大了18个月。对于尼尔森来说,这种年龄的差异让他在荷兰百老汇小学占据了一些优势,但在以后的岁月中却变得无关紧要了。 汤姆和尼尔森一起从小学顺利毕了业,这在20世纪50年代的乡村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进入埃尔蒙特纪念中学学习,并参加了很多活动,例如,足球、径赛、摔跤以及为学校演出控制舞台灯光。尼尔森被选人了学生自治会,而汤姆为校报《埃尔蒙特神谕》写一个专栏。 汤姆在他14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飞行课程,而17岁时就获得了飞行执照,这可是获得飞行执照的最低法定年龄。在汤姆的建议下,尼尔森17岁开始学习飞行,但18岁就退出了飞行课程的学习,这让他的飞行教练大大松了一口气。 1962年高中毕业后,汤姆考入了肯塔基州的摩海德州立大学,而尼尔森考上了纽约的霍夫斯特拉大学。 汤姆19岁时从大学退学,加入了以前的摩霍克航空公司去追求他的飞行事业,成为美国最年轻的航空公司副驾驶员。亚利根尼航空后来收购了摩霍克航空公司,并改名为美国航空公司,之后又改名为美国全美航空公司。今天,汤姆已经成为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的一个大校,驾着宽体客机来往于美国和欧洲之间。 尼尔森在霍夫斯特拉大学完成了3年的学业,由于感到厌倦,他在1966年加入了美国陆军,想去见识一下世界,但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在越南的战争正在迅速升温。尼尔森上了候补军官学校,并被任命为少尉,在巴拿马接受训练。之后,他接到命令,带领一支步兵部队进入越南。尼尔森和第一装甲骑兵师一起在越南从1967年的10月一直待到1968年的11月。 一退伍,尼尔森就回到了长岛,当时汤姆也住在那。当汤姆在航空公司节节高升的时候,尼尔森回到大学并获得了他的学位。汤姆和尼尔森发现他们两个都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汤姆开始为航空杂志写稿,并很快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航空出版物——《飞行杂志》的一名专栏作家。尼尔森则根据他在越南的战争经历开始创作“伟大的美国战争小说”。但不幸的是,没有人愿意出版一本有关越南的《裸者和死者》。汤姆在1972年搬到了匹兹堡,而尼尔森仍留在长岛。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汤姆和尼尔森开始合力创作一些大众杂志短文,但没有一篇发表,不过这次合作的经历却为以后的合作拉开了序幕。几年过去了,汤姆成了一名国际知名的航空作家,而尼尔森则出版了一系列小说。 1977年,尼尔森开始大胆尝试创作小说——《恐怖升级》。小说中,阿拉伯恐怖主义者劫持了以色列航空公司的两架协和式飞机。很快,尼尔森发现自己在此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有些欠缺,无法写出飞行的情景,而这正是他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开始向老朋友汤姆寻求帮助,以便完成这部分的创作。 小说《恐怖升级》顺利完成,它成了“月读”俱乐部的主选书,经压缩后还刊登在《读者文摘》上,并成为国内和国际畅销书。 下面是《恐怖升级》的一段: 有件事从贝克尔第一天驾驶协和式飞机冲到19 000米高空时就困扰着他。这就是机舱内的突然失压问题。如果你被一枚导弹击中,或者飞机上发生了一次小爆炸,又或者有人用子弹打碎了一扇窗户……在19 000米的高空,机舱内就会发生这样的突然失压情况。这时,即使有氧气罩,你仍需要一件压力服来保障你的呼吸。如果没有压力服,你仅有几秒的时间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并将飞机下降到戴着氧气罩可以呼吸的高度。这在19 000米的高空是做不到的。你戴上氧气罩,但无论如何你都会暂时失去知觉。飞机上的电脑会感觉到这个问题,然后带着飞机平稳下降。可是,当下降到戴着氧气罩可以呼吸的高度时,你会醒过来,但却会遭受脑损伤。 一天,汤姆对尼尔森说:“我们应该合力创作一本关于飞机高空失压的小说,写一写乘客和机组人员会遭遇到什么事情。”于是,小说《凌霄惊魂》诞生了。 汤姆和尼尔森为这本小说忙碌了一年多。1979年,G.P.Putnam出版社出版了精装本的《凌霄惊魂》,它不仅获得了一致好评还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简装本的《凌霄惊魂》则荣登国内及世界畅销书榜。 接着,汤姆出版了另外五本空中惊险小说,而尼尔森出版了八部畅销小说。尽管之后他们再没有合作过,但合作《凌霄惊魂》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有趣而又令人激动的经历,是他们写作兴趣的一次交集,也是促进来自长岛埃尔蒙特市的这两个孩子友谊深化的一个插曲。 尼尔森达到了他写作事业的巅峰,而汤姆的飞行生涯和航空杂志创作也是如此。 在汤姆和尼尔森短期内没有任何合作写小说的计划时,他们觉得《凌霄惊魂》作为一部不会过时,并让人们翘首以盼的高空惊悚小说,值得再版发行。 我在华纳图书公司工作期间,汤姆、尼尔森对小说中的一些政治和技术方面的说法进行了更新,将它带进了90年代。 关于《凌霄惊魂》的老书迷,作者希望改编后的版本能像你在70年代读的那本一样惊险、令人激动。关于新读者,非常欢迎来到52次航班。系好你的安全带,准备起飞啦!这次的旅程将让你永远难忘。 书评(媒体评论) 德米勒是位不可思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难得一见,值得一读。 ——《纽约每日新闻报》 德米勒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作家,他尽量避免重复。他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叙述节奏、语言风格和独特的人物性格。他还坚信,故事中那些逼真的谈话和对白更能让读者信服,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是在偷听别人的谈话。 ——《奥兰多前哨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