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薄音湖//王雄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惠宗皇帝御清宁殿,召见群臣,谕以巡幸上都。皆屏息无一言,独知枢密院事哈剌章公力言不可,大意谓贼已陷通州,若车驾一出都城,立不可保,金宣宗南奔之事可为殷鉴,请死守以待援兵。上日:“也速已败,扩廓帖木儿远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遂退朝。佶待罪口口口口枢密属官,知院出,佶遇于中书省,问日……”这是来自薄音湖、王雄主编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的主编是薄音湖、王雄。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

明代蒙古史是蒙古史中承上启下的一段历史,在中国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明代蒙古的活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汉籍去探寻。明代蒙古汉籍史料多为散见,且不易得,至今尚未有人作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这套汇编搜集价值较高的记有明代蒙古内容的汉籍,按成书先后加以编次点校,大体囊括了主要的有关史料,从而方便利用,有助于促进明代蒙古史研究的深入。

目录

北巡私记

北平录

云南机务抄黄

北征录

后北征录

北征记

否泰录

北使录

北征事迹

正统临戎录

正统北狩事迹

西征石城记

抚安东夷记

北虏事迹(节录)

北虏纪略

边政考(节录)

皇明北虏考

译语

九边考(节录)

大同纪事

云中事记

云中纪变

大同平叛志

鸿猷录(节选)

北伐中原

克取元都

略下河东

戡定关中

北征沙漠

廓清滇南

三犁虏庭

己巳虏变

平固原寇

抚定大同

再定大同

追戮仇鸾

殊域周咨录(节录)

试读章节

北巡私记

刘 佶

【题解】 《北巡私记》一卷,题刘佶撰。作者是元江西临川(今临川市)人,元末为枢密院属官。1368年随顺帝(惠宗)妥欢帖木儿退往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次年任监察御史。1370年奉命与翰林院承旨观音奴由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东南)赴陕西诏扩廓帖木儿入卫。后记其此段经历成此书。书中所述均为作者耳闻目睹的事件,对于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市)后图谋恢复的情况记载较详。元明交替之际,关于顺帝退出大都后的情况,史料甚少,所以此书的内容尤其显得珍贵。

此书自明初迄于清末,一直未见刻本。咸丰己耒(1859)的莫友芝抄本也不知出自何本。至光绪戊申(1908)莫氏抄本落入柯邵态手中,才得以为世人所知。民国年间,上虞罗振玉将其辑入《云窗丛刻》中。关于本书作者姓名,诸家著录均题作刘佶,但书中却言:“初九日,诏观音奴公赍手诏赐扩廓帖木儿,征其入卫。观音奴公奏请以监察御使张佶从行,上允之。初十日,佶从观音

奴公入见,十一日启行。自二十八年闰七月至三十年正

月共十七月事,佶所知者,撮其大要载之,以备异日掌故

……。”据此知观音奴所请从行的监察御史张佶,即为本

书作者。如果本书中“张佶”二字非误刻,那么,作者的

姓名似应为张佶,而非刘佶。

本篇据《云窗丛刻》本标点,脱误处因无别本校补,

一仍其旧。

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惠宗皇帝御清宁殿,召见群臣,谕以巡幸上都。皆屏息无一言,独知枢密院事哈剌章公力言不可,大意谓贼已陷通州,若车驾一出都城,立不可保,金宣宗南奔之事可为殷鉴,请死守以待援兵。上日:“也速已败,扩廓帖木儿远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遂退朝。佶待罪口口口口枢密属官,知院出,佶遇于中书省,问日:“大计如何?”知院惟痛哭而已。中书左丞相庆童,国之老成人也,叹息日:“吾知死所,尚何言哉!”既而知院密语佶日:“今夜必有举动,君去就何如?”佶日:“朝廷大计不敢问,愿从公后,可乎?”知院颔之。是夜,漏三下,车驾出建德门,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幸上都。百官扈从者左丞相失烈门、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住、参知政事哈海、翰林学士承旨李百家奴、知枢密院事哈刺章、知枢密院事王宏远等百余人。从者(此下有脱文),估匹马遇知院公于道中。

二十九日,车驾至居庸关。时经红贼之乱,道路萧条,关无一兵。车驾至,亦无供张。帝太息日:“朕不出京师,安知外事如此?”是日,诏也速率本部兵趋行在。  

三十日,雨。车驾次鸡鸣山。辽阳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奏至,请入觐,诏止之。是夜,鸡鸣山西北峰崩,声如巨雷,御营中人马皆惊。上御行殿召见群臣,以为贼兵奄至。黎明,抢攘始定。

八月初一日,雨。道路泥泞。是夕,驻跸营口。知枢密院事哈刺章请速召扩廓帖木儿入援,从之。估经日不食,谒知院公,留宿于毡帐中,炙羊肉食之。

初二日,雨不止。百官雨行,皆霈透。天寒甚,慊人有冻毙者。左阿速卫御营都指挥使(此下有脱文)。上以军事烦,命翰林学士承旨观音奴兼知枢密院事。观音奴公三十日出京师,至是谢恩于马前,上命左右掖之。辽东参政赛因帖木儿率五千骑入觐,军容甚整,帝慰劳良久始已。

初五日,也速奏京师失守,淮王及丞相庆童死事。参知政事张守礼自京师奔行在。

初七日,左丞相失烈门卒,以辽阳行省左丞相也速不花为中书左丞相,以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左丞相。纳公为行省平章政事,知兵善战,辽东贼皆为所殄。皇后欲寻仇于高丽,语皇太子,曷使纳哈出问高丽之罪,皇太子不可……

P1-3

序言

1368年,君临全中国的元朝被朱明王朝取代,蒙古贵族重返朔漠,此后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政权,与明朝南北对峙。经过二百七八十年,在十七世纪前半叶蒙古与明朝都被纳入清王朝的统治之中。这一时期的蒙古,一般称作明代蒙古。蒙古族在新的条件下,依然活跃在大漠南北,演出丰富多彩的历史剧。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也先俘虏明英宗北去,1570年(明隆庆四年)实现蒙明友好,继而“俺答封贡”,就是这一时期内出现的人们熟知的事件。明代蒙古史是蒙古史中承上启下的一段历史,在中国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有关明代蒙古的记载,主要见于蒙文和汉文文献。蒙文史料详于蒙古内部情况,自成系统,其缺点之一是较为晚出。十四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末的二百多年间,几乎没有蒙古人自己的史学著作流传下来。汉文史料则多为明人对当时情况的记载。虽然失之零散和过于偏重明蒙关系,但记时记事都比较准确。因此,明代蒙古的活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需依赖汉籍去探寻。汉籍史料在明代蒙古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人著述汗牛充栋,仅黄虞稷草撰、万斯同审定的《明史·艺文志》原稿,即著录一万二千余种,且有不少遗漏。这些明人著述,包括官私修史书、当事者的记实之作、方志和边疆图籍、奏议书牍、笔记杂说、汇编汇纂等等,有大量记载蒙古的内容。其特点是:

(1)关于蒙古的记载与其他记载交织在一起,需要深入挖掘,爬罗梳剔。

(2)这些蒙古史料,许多是具有很高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3)许多史料特别分散,往往一大部书中或有一门一类,或有一节一段,颇费检索。

(4)这些史料多有因袭重复者,需要追本溯源,识其异同。

(5)清朝统治者讳言其先祖实情,禁毁书籍之风甚烈。明人言女真必言蒙古,有关蒙古的记载常随之遭受禁毁之厄。因此许多有关明代蒙古的汉籍流传稀少,殊不易得。

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搜求、出版了一些珍贵的明人著作,有益学界,功德无量。就明代蒙古汉籍的整理来说,首推日本田村实造等人编辑的《明实录抄·蒙古篇》十巨册,为学人提供了诸多方便。类似的工作还有《准噶尔史略》编写组的《明实录·瓦剌资料摘编》,陈高华先生的《明代哈密、土鲁番资料汇编》等。至于像美国赛瑞斯(Ser-my Henry)译注《夷俗记》和《北虏世系》那样,对个别资料作深入研究的也有一些。然而尚未有人将集中的和散见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作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为了方便利用以提高明代蒙古史的研究水平,这样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很必要的。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

汇编的编选计划是,搜集价值较高的记有明代蒙古内容的汉籍,或全文,或节录,按成书先后加以编次点校。篇幅小的,若干种编为一辑,卷帙较大的单独为一辑,大约可编七八辑,有善明代蒙古的主要汉籍史料大体可以囊括其中。这里与读者见面的是汇编的第一辑,其选编内容及点校原则如下:

(1)明人记载蒙古,盛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尤以万历(1573—1620)间的著述为最多。兹辑所收,多为明初至隆庆间的著述。个别为万历初年所成书。

(2)明代蒙古一般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卫、察合台后裔统治的诸国和地面(主要在今新疆地区)四部分,有关察合台后裔的史料因拟专门辑录,所以兹辑未收这方面的内容。

(3)尽量选用最佳版本作底本,校以其他本子。限于条件,以简化字排印。讹误字据其他版本或有关资料径改,不出校记。在没有可资校勘资料的情况下,个别可能误刻的文字,因不太影响文意,一仍其旧,如“赏加优赏”,一般应作“量加优赏”,未予改动:因脱文而影响文意,则在括弧中加以说明。  (4)每种史料之前作题解,简要介绍著者情况及全书概貌、史料价值。

这套史料汇编的出版,得到了内蒙古教育厅的资助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辑汇编初版于1993年,此次再版对原书中的错漏作了校订。限于水平,疏漏之处一定还有不少,尚祈读者不吝赐教,以利于今后各辑的点校工作。

编者

2006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