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通俗、亲切的文风,梳理了民国成立之初,西南地方军阀的纷争、融合、发展的历史,本书中所指称的“西南”军阀,是指狭义的川、滇、黔军阀,因为其早期纠纷主要在四川发生,所以开篇集中于四川,滇、黔的大乱顺次展开。从几个地方军阀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兵火联结的社会现实,丰富了读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细节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迷惘的诸侯(后辛亥时代的西南军阀)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江上苇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通俗、亲切的文风,梳理了民国成立之初,西南地方军阀的纷争、融合、发展的历史,本书中所指称的“西南”军阀,是指狭义的川、滇、黔军阀,因为其早期纠纷主要在四川发生,所以开篇集中于四川,滇、黔的大乱顺次展开。从几个地方军阀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兵火联结的社会现实,丰富了读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细节了解。 内容推荐 20世纪最初的三十来年里,在西方文明的巅峰映照中,我们的天朝却在从崩溃走向重生。那是一个从落水狗变成睡醒狮子的痛苦年代,冥冥劫数中,灵台无计逃神矢。旧时代的游戏规则被推翻了,新时代的规则却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源自东洋的新军事技术,将一群激情四溢的年轻人从俗尘中剥离出来,技术红利以近乎作弊的方式在顷刻间赋予这些大义凛然却又急功近利的愣头青以超凡的力量,哪儿还有什么是他们办不到的呢?少壮军人们晕乎乎地陶醉在权力与欲望的云端,却从不曾注意,技术的扩散与进步这把双刃剑,也正在用同样的方式把他们踢出历史舞台。 终有一天,更满怀理想或野心的愣头青,挟着更新的军事思想及武器起而效仿他们——但这一次,这些效仿者没有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义,没有了反对帝制再造民国的借口,遂只好用赤裸裸的兄弟阋墙方式来演绎权位之争。一幕幕悲喜剧就此上演,这就是军阀混战…… 本书生动地描画了那些旧时代的秀才书生,那些从不乏睿智与勇敢的年轻人,在这个动荡时代里向军阀嬗变沦落的轨迹。 目录 第一章 秀才、袍哥、辛亥年 一、杀死帝国的人 二、乱党轶事 三、独立 第二章 乱世的捣蛋鬼:士官生 一、英雄行状 二、好时代,坏时代 三、川藏边界危机 四、划过乱世的流星 第三章 英雄乘时务割据 一、滇军崛起 二、莫道春秋无义战 第四章 天下未乱蜀先乱 一、王旗幻变 二、川滇之战 三、川黔之战 第五章 国民党版“取西川” 一、北洋插足 二、东斌系家世 三、翻云覆雨 第六章 倒熊之役 一、倒下的泰坦 二、剪不断,理还乱 三、风云人物的青葱岁月之一:上官十一期那几位兄台 四、风云人物的青葱岁月之二:杨大帅的倒戈生涯 五、风云人物的青葱岁月之三:小警察的军官梦 第七章 反噬的时代 一、贵州:一自英雄起逐鹿 二、云南:天下兴亡缘底事 第八章 西蜀事业是偏安 一、南北两督之争 二、东征记 三、一、二军交恶 四、从逍遥津到麦城:刘瞎子的英雄时代 五、黔军:乱世的搅局者 六、东斌系的末日:虎门大狱 第九章 割据时代的“统一”梦 一、杨森的“新政” 二、“统一”之战 三、哈儿师长范绍增 四、驱黔之战 第十章 北伐,诸侯的噩梦 一、雄藩的丧钟 二、万县的炮声 三、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四、北伐与东征 五、玉帅入川风波 第十一章 最后的盛宴 一、二刘霸局 二、下一个众矢之的:刘文辉 三、省门之战 四、从泸州到老君台 五、走西康 试读章节 就这样,朝廷的期望和事实出现了偏差,当那些被寄予厚望的留学生们归来的时候,它顿时就傻眼了。旧时代的体制,果然容不下新时代的思想,而新时代的思想也同样瞧不惯旧时代的体制。新思想越是发展得快,它和旧时代的冲突就来得越猛烈。 于是乎,最早起来质疑朝廷合理性的,反倒正是那些朝廷掏钱培养出来、接受了各种新潮思想的读书人。可是这些自命不凡的洋秀才们,除了脖子上的脑袋、腔子里的热血和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之外,其实并不具备改朝换代的能耐——至少在初起时,确乎是这样的,不然怎么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呢? 可是偏偏就有人肯支持他们,这就是那些抱着两百多年前的古老仇恨和颠覆任务的会党组织。 会党组织当然乐于和秀才们联手推翻这个征服王朝。事实上,他们打骨子里就是为了这个任务而存在的。 17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汉人帝国——大明王朝,被来自东北的满洲人所灭亡。那些不甘亡国的大明遗民在一番无望的苦战之后,终于旗折矢尽。 幸存者星散四落,或隐身于江湖林莽,或逃遁于海外孤岛。虽然他们已经无力公然对抗那个正在步入鼎盛时期的征服王朝,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恢复故国的理想。 这些在江湖中漂泊的志士们,生活在征服者的高压统治下,只得暗地里通过结义形式组织会党力量,以忠义复国思想相号召。他们所创建的这些会党组织开枝散叶,遂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抗暗流,尤其是在朝廷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南方。 在西南各省,这种会党组织被称作“哥老会”,也就是所谓“袍哥”组织。“袍哥”这个称谓的来由有两说,一说是源于《三国演义》中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总把兄长刘备所赠的袍子穿在外面的典故。另一说则是源白明朝遗民顾炎武,传说他搞民间秘密组织,取义于《诗经·无衣》中“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称之为“袍哥”。无论这两说以哪一说为是,袍哥组织初起时的宗旨是反清复明,并以忠义自诩,却是毋庸置疑的。 那些无名的志士组织这些反清秘密组织时,曾经抱着相当的期望,但他们却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因为这场等待实在过于漫长了。一直到两百多年后,他们当年所落下的这枚棋子,才会发挥作用,而这已远远超出了人类的寿数。 这又一次印证了那个事实:任何历史存在都将对未来产生影响,但那到底会在什么时候,我们却永远猜不到。 那些会党组织成立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漫长的时间,足以让最初那些纯洁、高尚而无私的理想,蒙上许多世俗的尘埃。 于是,当它最终进发出光芒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浴火重生的凤凰,却看见了一只浑身都是矛盾的四不像——尤其是当它以古老的仇恨为号召、以现世利益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民间力量,和未经验证的新思想突兀地、急功近利地结合起来的时候。 新思想来得太突兀又太性急,在还没有培养起自己的力量之前,便跃跃欲试想大干一场。可这个新生儿又实在是太虚弱了,于是只好去找另一个与它有着暂时的共同语言的旧时代叛徒搭伙,它们就这样合伙推翻了它们彼此都看不顺眼的那个可恶而又倒霉的王朝。 可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新思想为了纯洁高尚的目的(至少它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便把一切都豁了出去——它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找来~群黑帮分子同谋造反。 可是,这个死脑筋的同谋可不懂得什么立宪共和!它只知道“反清复明”,并按照中世纪的理念替天行道而已,根本就没兴趣进入一个循规蹈矩的新时代! 于是新思想所无限憧憬的美好未来,便因这个满身邪气的股东的加入,而改变了模样。而我们也只好苦笑着承认,那是个急功近利而又总是信心爆棚的年代,所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大多也都有点二百五。 单从这个角度上讲,这场革命就注定是一场充满矛盾的革命,也注定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仅仅改变了旧时代的帝王体制(就这,还是推翻异族统治过程中的副产品),并没能改变旧时代那些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以及滋生这一切的土壤。 这也就注定了,还需要一场更彻底、更激烈、更天翻地覆的革命来为它擦屁股。 说了许多闲话,但这,就是那个充满了矛盾的辛亥年的背景。 我们知道,辛亥年的第一声枪响,进发于武昌,然而其导火索却要遥远得多,那就是川汉铁路的主权之争。 川汉铁路源起于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的建议。 那是一个同内各省都准备大建铁路,以便从洋鬼子手里争权利保主权的时代。 锡良总督也怀着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打算在四川与湖北之间自建铁路。其动机是“所谓自办者,即不招外股,不借外债之谓也”,其目的则是“以辟利源而保主权”。锡良打算修建从成都起,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归、宜昌,至汉口的铁路,全长预计三千里,初步预算耗资将达白银五千万两之多。 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巨款,单靠政府显然是难以筹措的。 于是锡良总督不得不另打主意——他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分股募资。在他的推动下,1904年官督商办的川汉铁路总公司成立,并以政府信用为担保,面向国内各界筹资。 川汉铁路建设资金的筹集,主要依靠两条途径。 一方面,朝廷投入部分启动资金,并作为国有资产参股。 另一方面,则为民间筹资:官绅商民自愿认购一部分股票;然后公司用已筹得的资金办实业牟利,以获得的利润参股;但最大的一部分,则靠在四川以租谷附征和征取货物厘金的方式筹集。这是一种带强制性的集资方式,全川无论是佃农、自耕农还是小债主,凡岁入十石以上的,均须按百分之三抽取租股——以1911年的清算结果来看,总共募集的资金近一千二百万两白银,其中租股竟占了四分之三以上。 由此一来,当时全川七千万人民,大都与川汉铁路建立了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现实的利益关系。所以当最后几个并无力量的举人秀才振臂一呼时,居然全川响动,天下崩溃,锡良总督是“功”不可没的。 在这里,命运和一心想干点实事的锡良总督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个以巩固帝国统治为初衷的提议,最终却导致了帝国的崩溃。P4-7 序言 今天的人提到军阀,想到的往往是封建、保守、落后、割据、蛮横,是裙带作风、妻妾成群和不谙天下大势。如果说,传承“高贵”、问鼎中原的北洋军阀,因其所处的位置,还能多少得到一些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么僻处一隅的西南军阀,则只给人留下护国战争、顺泸起义、出川抗战、五华兵变和西康—昆明起义等一堆突兀的碎片,和几十年你不死我也不活、没完没了的混战。 谁会想到这群如泥潭里厮咬野猪般的武夫,竟几乎清一色的“科班出身”?蔡锷、唐继尧留日士官生出身,龙云、卢汉等滇系将领多出于号称“西南军事圣殿”的云南讲武堂;川军将领中,熊克武、刘存厚是留日系,刘湘、潘文华、杨森、唐世遵是速成系,刘文辉、田颂尧是保定系,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则是投笔从戎的师范研究生、历史爱好者。 如果以出身论人生,他们绝不该沉沦于割据、混战的泥潭,而应投身时代,有理想、有作为。事实上这些后来的军阀入世之初,的确充满着理想主义、乃至浪漫主义的朝气:蔡锷与梁启超等大学者往还,鼓吹“军国民主义”,主张提高全民族素质;熊克武、王文华、杨森、田颂尧等参加同盟会,为推翻帝制前仆后继;王文华倡办“少年贵州会”,主张革绝暮气,重振黔风…… 他们不仅这样想过,也的确曾这样尝试过。地处偏僻的云南曾以“新学”著称,有完善的新式军校教育、自给自足的现代兵工厂,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市政建设;四川刘文辉等的辖区,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校往往比县衙修得更气派;“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出现了近代工业、近代体育和五花八门的学会。曾有那么几个节点,西南被视作黑暗中的一盏希望灯火:重九枪声,护国呐喊,乃至后来改变中国颜色的国民政府北伐,西南都扮演过倡先声者的角色。 然而这些意气风发、志向高远的士官生、军校生一旦手握兵权、开府控地,很快便泯然乎一众军阀,甚至比一众军阀更不堪。曾经的同盟会员田颂尧、杨森当初高喊民主、共和,提倡新风气、新气象,最后却变成画地为牢、金屋藏娇的山大王、土皇帝;书生出身的刘湘、举人出身的刘存厚曾崇尚气节,当政后却向背不定,朝秦暮楚,刘存厚还落下个“刘厚脸”的恶名。至于号称“开风气之先”的云南,从唐继尧到龙云等四军长,再到卢汉等四师长,初起事时无不高喊为国为民、革除弊政,一旦当权,却仍然回到以裙带治政、治军的军阀老路上去。打着为国为民、出身多半清白的西南军阀,收起苛捐杂税来,却往往比“生下来就是军阀”的北洋系更狠。 事实上这种蜕变非惟西南,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如积极投身二次革命、曾倡导“湖南自治”的赵恒惕,在新疆推行新政的杨增新,甚至被讥讽为“经典军阀”的阎锡山,都曾从言论、乃至行动上,走在时代的前面,但久而久之,他们便同样泯乎众人,甚至比那些“野出身”的军阀更加不堪。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是丛林法则横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经典模型——理想、道德、志向,都不得不让位于生存自保。四川军阀们尝过罗佩金主川“大云南主义”的恶果,云南军阀们也看过蔡锷让权、唐继尧恋栈的正反例子,而理想主义色彩最浓厚的王文华,最终却落得凄凉下场。纷至沓来的前车之鉴让善于学习的西南诸侯们猛省:理想可以谈,也可以做,但保不住地盘一切都是虚话。 当现实过于强大时,理想是脆弱的,个人更是无力抵抗命运的捉弄。远离政治中心和矛盾焦点的西南诸侯在这种日复一日、没完没了的自保和图人中,逐渐销磨了昔日的敏锐与志向,变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得过且过,为保住地盘和实力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中虽有个别人终究重归于理想主义,但这也只不过是大权旁落且复兴无望,无可奈何下的角色回归,哪怕还有一线重返泥潭的希望,他们仍宁可变回昨日之山大王,也决不愿重做前日之士大夫——唐继尧、杨森,都是典型的例子。 任何一个时代的命运,都是由无数个人命运汇流而成,研究西南军阀们从理想到现实的步步滑落,将有助于今天的人们去体味历史的无情、前人的无奈,去认真思考自己在理想与现实间的定位。 我与本书作者江上苇认识已近十年,当年的他意气风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说好听点儿充满朝气,说不好听点儿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人。岁月磨砺,如今他已在近现代军事史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方天地。 然而写书和做研究是两码事。正如理想和现实往往充满了痛苦的冲突与矛盾一般,唐继尧、刘文辉们当年徘徊于理想与现实间的痛苦,作者和我也同样时刻需要去思索、去面对,生活的压力,生命的尊严,理想的崇高,现实的无情,林林总总,交织缠扰。当月黑灯高,笔下西南诸侯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之际,看看书稿,再看看自己,是否会自嘲地发出一声苦笑? 当理想遭逢现实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当所有答案交织在一起时,便是今日之现实、明日之历史,古今中外,大抵如此。 陶短房 庚寅二月十六 北美列治文市 书评(媒体评论) 张鸣(著名学者):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是一句古来人们经常用来形容川人的话。云贵川,人称大西南,大西南的品格,大体上就是川人的品格,川菜的味道,麻辣,火爆。西南军阀,一向独树一帜,起于革命,终于革命。贯穿整个民国,任你外面风浪起多大,我还是我。刘文辉、邓锡侯、龙云、范哈儿这样的人物,1949年,天翻地覆之后,居然还活着。当年的革党、袍哥、刀客、军汉加上神汉神兵,清水浊水,黑道白道,你来我往,打打杀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了几十年的好戏,摆了半个世纪的龙门阵。把这段历史演绎出来,让人当故事听听,造就一段功德。 赫连勃勃大王(著名历史作家): 尝闻蛮触相争蜗角上,终见英雄空老进退间,俊杰老去,寂寞如昔,山川沉沦,此身何属!二十余年西南偏安,演绎成一出悲喜大戏,是非得失,大有可观。 王鼎杰(北大国学社顾问,著名军史专家): 于谈笑间钩沉索隐,史诗般再现西南军阀割据的血色闹剧;在诙谐中揭秘发微,读出的是大笑后的掩卷深思。 青藤雪个(天涯煮酒论史首席版主): 秀才弄兵终不改空谈本性,一江碧血恨不曾逐鹿中原,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押沙龙(天涯煮酒论史版主): 江上苇一直是我佩服的作者。在本书中他再度彰显惊艳才华,用如椽巨笔,倜傥文字,带给读者一个风云诡谲的大时代。 尼丹小(天涯国际观察版主): 民国初年多怪才,西南犹甚。写历史不一定都是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从细节着眼在人情世故中煮酒论史,别有一番味道。 南宫得壹(天涯国际观察版主): 江兄将如此沉重的话题,以轻松的方式娓娓道来,叫后生晚辈获益良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民族大转折时代,西南一隅人物所上演的众多喜剧、闹剧以及悲剧,对于依然处于转折时代的中国,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