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陶方宣的一本新作。全书从张爱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华服切入她的传奇一生,从“织锦缎夹袍”到“绣有红蟠桃的围嘴”,林林总总的,陶方宣一共写了张爱玲华服几十件——那是张爱玲的梦,也是张爱玲的心,是她的“贴身环境”(张爱玲语)。她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无力改变现实,能改变的只能是“贴身环境”:衣饰——这也许是张爱玲迷恋衣裳的唯一理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霓裳张爱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陶方宣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陶方宣的一本新作。全书从张爱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华服切入她的传奇一生,从“织锦缎夹袍”到“绣有红蟠桃的围嘴”,林林总总的,陶方宣一共写了张爱玲华服几十件——那是张爱玲的梦,也是张爱玲的心,是她的“贴身环境”(张爱玲语)。她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无力改变现实,能改变的只能是“贴身环境”:衣饰——这也许是张爱玲迷恋衣裳的唯一理由。 内容推荐 张爱玲写过无数妙言警句,她说西湖水是“妓女的洗脸水”,说一个女人嗓子粗哑,“仿佛吃糠长大的”,说婆媳像“猫与老鼠一样,是一对天敌”。关于服装,她这样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的贴身环境一一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张爱玲还说:再没有心肝的女人,说起她“去年夏天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一句话说到女人骨子里,再没有心肝的女人,对穿过的衣裳,也有一份发自内心的依恋——“依”字应该将人字旁去掉,改成“衣”,依恋在张爱玲眼中就是衣恋,恋衣。 目录 陶方宣的文字(代序)/王唯铭 1. 织锦缎夹袍 2. 矮领子布旗袍 3. 拟古式齐膝夹祆 4. 双行横扣的黑呢斗篷 5. 洒着竹叶的旗袍 6. 暗灰色薄呢窄裙 7. 暗红的薄棉袍 8. 半旧的布长衫 9. 宝蓝色绸袍 10. 茶青折褶绸裙 11. 潮湿绿曳地长袍 12. 葱白无袖素绸长袍 13. 翠蓝色夏布衫 14. 海绿花绸子衣服 15. 粉蓝色薄纱荷叶裙 16. 翡翠绿天鹅绒斗篷 17. 红蓝格子小围巾 18. 胡兰成的皮袄 19. 湖色熟罗对襟褂 20. 花绸子衣料围巾 21. 孔雀蓝镶金线上衣 22. 喇叭袖唐装单衫 23. 蓝布罩衫 24. 老祖母夹被服 25. 绿底白花的毛线衣 26. 柠檬黄裸臂晚礼服 27. 前清样式的绣花袄裤 28. 浅蓝色绸旗袍 29. 饰暗纽的黑呢大衣 30. 双凤绣花鞋 31. 金鱼黄紧身长衣 32. 素花低领布衬衫 33. 桃红色软缎旗袍 34. 兔子呢紧身袍 35. 烟紫色袜子 36. 有网眼的白绒线衫 37. 月白蝉翼纱旗袍 38. 紫色丝绒旗袍 39. 雪青软缎小背心 40. 钉有发光亮片的绿衣裙 41. 僧尼气息的灰布长衫 42. 喇叭袖雪青绸夹袄 43. 近乎灰色的灯笼衣 44. 高领子薄呢短袄 45. 大红绣花细腰短袍 46. 水钻镶边的黑绸长祷 47. 湖绿色羊毛围巾 48. 雪青闪蓝小脚裤子 49. 桃红皱裥窄脚裤 50. 青莲色薄呢短外套 51. 樱桃红鸭皮旗袍 52,藕色缎子绣花鞋 53. 白香云纱衫 54. 夜蓝绉纱包头 55. 紧身柳条布棉袄 56. 蓝竹布罩褂 57. 蝙蝠袖烂银衣裙 58. 白兔子皮绒拖鞋 59. 深灰旧羊皮大衣 60. 大红缎子滚边花旗袍 61. 赤铜色衬衫 62. 苹果绿盘花短旗衫 63. 孔雀蓝袍子 64. 紫色电光绸长裙 65. 红黑小方格充呢袍子 66. 玫瑰紫绒线衫 67. 粉红彩绣裙袄 68. 泛黄的白西装 69. 沙漠绿的中国袄 70. 绣有粉红蟠桃的围嘴 后记 试读章节 1.织锦缎夹袍 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再没有心肝的女人,说起她“去年夏天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一句话说到女人骨子里,再没有心肝的女人,对穿过的衣裳,也有一份发自内心的依恋——依字应该将人字旁去掉,改成衣,依恋在张爱玲眼中就是衣恋,恋衣。 张爱玲三个字现在多半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形容一种生活品位与时尚,张爱玲的背后是上海滩,是老爷车、藤木椅、青花瓷、织锦缎、绅士怀表、手摇唱机、周璇的歌,还有昏黄的汽灯、微甜的红酒——织锦缎是不可缺的道具之一。看过一张张爱玲的著名照片,她手叉细腰斜视天空,一副目中无人的姿态,上身那件就是织锦缎面料,只是不能称为袍,而是夹袄。那是1954年,她在香港,正打算前往美国—— 上海的一个时装设计师邵艾水为了再现这件织锦缎夹袄实在花尽心思,他唯一的参照物就是这幅照片,照片是黑白的,如何还原成彩色让他一筹莫展,先是以为浅绿配紫红,怎么看颜色也不谐调。最后他在书上发现,张爱玲喜欢大红、葱绿、柠檬黄、士林蓝——这几种颜色中最有可能是葱绿。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描述了19世纪流行的“云肩背心”,盘着大云头的黑缎宽镶。邵艾水最终认定,这件衣服就是葱绿织锦缎加黑缎宽镶最后的成衣就是葱绿织锦布料,有如意和寿字图案——葱绿的颜色有些暗,正好衬托了这位“临水照花人”。 织锦缎是丝绸的一种,蚕食桑叶吐出千丝万缕,千丝万缕织成香水锦缎,春水一般柔滑,春雨一样微凉,女人无法不爱。张爱玲在文中频频提及:“苟太太一身织锦缎丝绵袍穿在身上,一匝一匝,像盘着条彩鳞大蟒蛇——别人是鹅行鸭步,她就是个鸳鸯——鹅蛋脸红红的,像咸鸭蛋壳里透出蛋黄的红影子。”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张爱玲非常喜欢旗袍,织锦缎的夹袍是旗袍的一种,她有各式各样的旗袍:织锦缎的旗袍传统而华贵;稀纺旗袍,轻盈而妩媚镂金碎花旗袍,华丽而高雅;黑平缎高领无袖旗袍,凄美哀愁不失神秘。她穿旗袍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宛若时光的花,永不凋谢。 张爱玲小时最喜欢六月六晒衣裳,说那是一件辉煌而热闹的事,人在竹竿与竹竿之间慢慢走过,两边是绫罗绸缎的墙壁——应该有一道墙是织锦缎的吧?“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里的时候,将金钱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张爱玲文字本身也好像一匹织锦缎夹袍,看着花团锦簇繁华热闹,触手抚摸,却是一片冰凉。 2.矮领子布旗袍 小裁缝的手艺无法满足张爱玲的服装瘾,她只能亲手制作服装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在香港读书时,连连得了几个奖学金,省下点钱,便自选衣料,自己设计。这件衣服她弟弟张子静曾见过,是一件矮领子布旗袍,大红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穿的时候要像套汗衫一样钻进去,两边没有纽扣,领子下还打着一个结,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及膝盖。张子静问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样子,张爱玲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 张爱玲因为打仗放弃读书从香港回来,张子静明显感觉到她变得很洋气,标志之一,就是这件她亲手制作的矮领子布旗袍——说到底,在所有服装中,旗袍还是张爱玲的最爱。小的时候她就痴迷华服,仿佛天生如此——多半还是受家庭和母亲的影响,《对照记》里有她多帧童年照片,每一张都衣着得体精致,色彩永远那么和谐,这背后若没有一位讲情调、有品位的大人,那是不可思议的。记得一张她坐在古铜色藤椅上的照片,面团似的,微微笑着,一身淡蓝色的薄绸连衣裙,领口和袖口都一色纯白,白袜黑鞋,脸上有腮红,电影里小童星似的。后来她飞快地长大,衣服更多,总是嫌日子过得太快了,突然又长高了一大截子,新做的外套不能穿,葱绿织锦的,一次也没上身,已经不能穿了,以后一想到那件衣服她就很伤心,认为是终身的遗憾。在张爱玲眼里,衣裳是有生命的,曾和自己肉体相连肌肤相亲,贴心贴肺,是另一个自己,情如姐妹——就像在香港拿奖学金做的那件矮领子旗袍,于她又怎么可能轻易遗忘? 她最爱的只能是旗袍,古典又现代,时尚又保守——在满清的时候,旗袍主要用于宫廷,皇太后、皇后用明黄色朝袍,贵妃、妃用金黄色,到嫔就只能穿秋香色。领托、袖口、侧摆、下摆的镶滚花边道数有“十八镶”之称,发展到极致的,可以连旗袍本来的面目都看不出——袖口内缀接可以拆换的华丽袖头,袖头还要镶滚繁多的花边,乍看上去似乎穿了好几件考究的衣服。总之就是不把面子撑足誓不罢休,而人体曲线则全然不管不顾。张爱玲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竞没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隹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失踪的美女在张爱玲时代又找回来了,从政治层面到衣服层面,中国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旗袍褪去了服装制度的假皮,镶滚简单了,色泽也淡雅起来。刚摆脱封建桎梏的中国女性,在沉睡了三百年以后猛然清醒过来,细腰曼妙曲线玲珑,一如风吹依依杨柳雨湿灼灼桃花——于是我们看到,张爱玲、阮玲玉们身着旗袍蝴蝶般翩翩淡入老上海浮华风情,背景音乐应该就是周璇的《何日君再来》。 张爱玲有很多旗袍,购买的自制的,高领子的矮领子的,紧身的直筒的——她名字中间有一个爱字,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张爱玲的爱就是对文字的爱,对旗袍的爱。 P2-7 序言 与陶方宣(黑白)相遇,进而相识和相知,可以说是斑驳陆离的城市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奇迹。 按理说,芜湖人氏陶方宣应该沉浸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高妙意境中,而上海人氏王唯铭却每日穿行于巴富尔先生带来的、至今仍绵延不绝的海派文化氛围里,他们两个几无任何可能在某个点上相遇和交汇,但他们就是这么相遇了——那时候我担任《青年报》“海派作家”主编,总能读到陶方宣的文字,他的文字相当有意思,比如在《城南旧事》里,他这么写道:“小城城南有一座南门桥,在桥上我常常遇到一个女孩子,非常漂亮,名叫桂爱香。我非常喜欢桂爱香或陶艾蓝这样的名字,好像有一个通俗缠绵的爱情故事就藏在这名字里。桂爱香的家就住在南门桥头的劳动旅社里,木楼梯木顶板,整个旅社散发出一股木质的香气。早上推开木窗扇,用一根竹竿支起来,窗台上放一盆茉莉花,开了三朵五朵,鱼鳞瓦沟里正有一只懒猫在打呼噜——”从容不迫的叙述,不疾不徐的节奏,自有一份绵密心思在里面,细节刻画得相当用心,这样的淡泊唯美的文字自然是百读不厌。 《城南旧事》只是一个开始,开始了我与陶方宣文字反复邂逅的缘分,他类似的文字有很多,比如《乡下纸牌》,这亦是让我叫好的妙文:“在寂寞的日子里,忽然想起乡下纸牌来,窄窄长长的那种,只有手指那么宽,一大把拿在手里,像拿着一朵菊花——一屋子的祖母、外祖母,每人手里拿着一朵菊花,无声无息地坐在淅沥的雨声里,坐在萧瑟的秋风中,一任白露、霜降这样的节令在窗外飞逝。”陶方宣在文字里继续怀旧,只不过空间已从小城“南门”跳跃到了更遥远的乡村,人物也由漂亮的桂爱香变作了不失庄严相的祖母、外祖母,她们人人手拿一副纸牌,“无声无息地坐在淅沥的雨声里,坐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情状、这姿态,让人不由地生出一些敬畏甚至惊悸。 读过陶方宣许多文字,我从不掩饰个人对他文字的偏爱,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文字里神交。现在,承蒙他的错爱,要我为他的《霓裳·张爱玲》写序,于是在地铁站咖啡馆,我们有了这次春天的相逢。 《霓裳·张爱玲》是陶方宣的一本新作,全书从张爱玲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华服切入她的传奇一生,从“织锦缎夹袍”到“绣有红蟠桃的围嘴”,林林总总的,陶方宣一共写了张爱玲华服几十件——那是张爱玲的梦,也是张爱玲的心,是她的“贴身环境”(张爱玲语)。她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无力改变现实,能改变的只能是“贴身环境”:衣饰——这也许是张爱玲迷恋衣裳的唯一理由。“有一次,《倾城之恋》改编为舞台剧,她去见老板周剑云,穿的是自己设计的服装,就是一袭拟古式齐膝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这便是当年上海滩一红惊天的才女张爱玲。陶方宣当然不会满足于向读者传播这些人文掌故,也不会满足于铺排这些说明性文字,这样的传播体现不了他的才气,也展现不了他的才华,他会用精辟的文字来画龙点睛,比如:“再没有心肝的女人,对穿过的衣裳,也有一份发自内心的依恋——依字应该将人字旁去掉,改成衣,依恋在张爱玲眼中就是衣恋,恋衣。”比如:“张爱玲文字本身也好像一匹织锦缎夹袍,看着花团锦簇繁华热闹,触手抚摸,却是一片冰凉。”对张爱玲文字如此深切的理解并如此质感的表达,这便是陶方宣不同一般的才华,就像他在《紫色丝绒旗袍》一文中的描写,那份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妙不可言的阐释,充分张扬着陶方宣最独特的感觉和才情:“旗袍这种服装无疑是古典与现代最完美的融合,一个穿旗袍的女人行走在庭院深处,神秘而令人心动,旗袍就有这种神秘风韵——用细腻的笔挑剔地勾画着女性的玲珑曲线,用绚烂的色彩随性地粉饰出一道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绝妙风景。旗袍的内敛是遮蔽,从领口一直遮蔽到脚踝;旗袍却也张扬,它的张扬不是暴露,而是泄露,春光乍泄,一条衩从脚踝裁开到腰肢。因为遮蔽而隐秘,因为泄露而增添了想象,令女人大大方方示人的,是美目巧盼;被裹住的,是玲珑身段——旗袍的美是诱惑,却不是诱导;是挑逗,而不是挑明。” 我一直认定,一个人的文字一定是这个人过往历史的积淀和结晶,并且,在深藏不露或秘不示人的往事里,一定是有着打开这个人心灵之门的那把钥匙。针对陶方宣来说,他为什么会选择上海?为什么会选择张爱玲?这应该不是偶然的。这个生长于长江边的男子,决然告别了“祖母们手中拿着的神秘莫测的纸牌”,怀揣着许多秘而不宣的心事进入梦想之城时,谁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律动?现在,在黄浦江畔,他还想念“一朵菊花”似的乡下纸牌吗?想念城南那个家住劳动旅馆的桂爱香吗?我们全然不知,我唯一知道的是,这两年在编剧之余,陶方宣一鼓作气写了三四本张爱玲的书,《霓裳·张爱玲》只是其中的一本——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很感性,也很独特,相信张爱玲的读者一定会喜欢它,并且继而喜欢上陶方宣的张爱玲系列。在陶方宣的文字里,你们永远不会失望。 2008年3月22日于上海康健公寓 后记 一本书的出版就如同一个孩子的诞生,它在人世有着属于它自己的命运,春风得意或穷途命蹇,做父母的看着焦急,却常常不能左右。对于我这本《霓裳·张爱玲》来说,它可能不会成为热门书籍,也可能会有一大批读者愿意掏钱购买,这都是无法预测的事,作为书的作者,我只能默默地祝福它。 至今不明白我的笔怎么就一直落在张爱玲身上?后面几本书还是不会离开她,也许是张爱玲表面那种通俗性的人生传奇吸引了我,也许是张爱玲背后那种莽莽苍苍的家族的时代的东西吸引了我,我认为那才是人生的厚度——解读张爱玲其实很难——写张爱玲的书籍很多,可读来读去都是大同小异,我从哪里落笔才能与众不同又不落俗套?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迟迟难以下笔。有一天,在张爱玲当年喝过咖啡的咖啡馆长久呆坐,这家老店里的蛋挞很好吃,不知道当年张爱玲和炎樱是否品尝过。蛋挞的香气带来灵感,我突然决定从美食、从华服的角度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一生。我一直固执地认定,人的精细口味、衣着品位、乃至言谈举止,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应该是她家庭出身、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人生经历的全方位折射。众所周知,张爱玲是衣不惊人死不休的奇女才女,曾经她穿着前清样式的绣花袄裤走在大街上,身后追逐着许多孩子看稀罕;曾经她穿着拟古式齐膝夹袄参加婚礼,婚宴上来宾不看新娘专看张爱玲,就连见多识广的电影公司老板也局促不安,甚至引起印刷厂工人停工看她。她有数不清的另类华服,每一款衣饰背后,折射的都是她的旷世才华、传奇爱情和苍凉一生。我完全可以这样肯定地说,正是张爱玲对服装的不妥协态度改变了她的一生——那是建国初期,全国人民统一的服装都是暗灰或深蓝的人民装,那是中国人的“制服”,被西方称为“蓝蚂蚁”——张爱玲的好友苏青就能将就着穿上人民装,然后到越剧团上班写反映新时代的剧本。而张爱玲却断然拒绝,她对弟弟张子静说:这种衣服很呆板,打死我也不肯穿。命运又一次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服饰上反映出来,喜欢另类服装的张爱玲与那个火红的时代格格不入,只得选择黯然离开,去了那个遥远的异乡。而苏青却留了下来,“文革”的某一天,她被突然抓进提篮桥监狱,最终吐血而死。人的所有言行都可以从他命运里找到准确的答案——如果张爱玲留下来,她的死亡方式必定要比苏青来得惨烈,我预测她应该是穿着旧式旗袍投入黄浦江的怀抱,像老舍,像王国维,只有一江春水才能洗尽她对人生的绝望与命运带给她的无尽悲伤。 这些年来,张爱玲一直伴随着我,台湾版的大陆版的,最早的版本最新的版本,散乱地堆放在我的枕边我的案头。解读张爱玲,是对这些年阅读的一个交代,也是还自己一个长久的心愿——感谢东方出版中心梁惠女士,她独到的眼光和迅捷的作风让我惊讶;也感谢海派作家王唯铭兄,他在百忙之中为我作序——最后我想说一句,写作张爱玲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书写我自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