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佛雷德·普鲁士勒编著、埃里希·赫勒绘画的《傻瓜城》是欧美当代经典文库中的其中一本。它通过讲述希尔达城居民自作聪明却总办愚蠢的事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永远抛弃使我们陷入困境的聪明!对,你们大家都听清楚了:抛弃聪明!从今以后咱们都要装成傻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傻瓜城/欧美当代经典文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德)奥德佛雷德·普鲁士勒 |
出版社 |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奥德佛雷德·普鲁士勒编著、埃里希·赫勒绘画的《傻瓜城》是欧美当代经典文库中的其中一本。它通过讲述希尔达城居民自作聪明却总办愚蠢的事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永远抛弃使我们陷入困境的聪明!对,你们大家都听清楚了:抛弃聪明!从今以后咱们都要装成傻瓜! 内容推荐 希尔达城的居民有一个悲伤的故事。很久以前他们以智慧著称,但现在他们却以愚蠢闻名。因为对自己的坏名声感到痛苦,年轻的一代决定挽回智慧的美名,于是他们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三角市政厅。这个大厅虽然壮观,里面却漆黑一片。原来,他们忘记了装窗户! 一次又一次,希尔达的居民要证明他们的机智,但没有一次如他们所愿。 翻开由奥德佛雷德·普鲁士勒编著、埃里希·赫勒绘画的这本《傻瓜城》,快去看看这些“聪明”人都办了哪些“聪明”事吧!这个精彩的故事一定会让你捧腹大笑。 目录 吉卜赛人的恐怖预言 混得挺风光的男人们 女人们的来信 都是聪明惹的祸 决绝的誓言 不愿意当傻瓜的人民 空前绝后的设计图 为了面子一切在所不惜 跟木头较劲 伸手不见五指的市政厅 香肠蒸锅的妙用 搬运阳光 走江湖的木匠 终于豁然开朗 刻舟求钟 勇斗湖中怪兽 种麦得麦,种盐得盐 驱赶牛群的妙招儿 失望,太让人失望了 吊牛吃草 双手埋葬发家梦 陛下即将巡幸 选一个文才八斗的新市长 澡堂里的威严 押韵难不倒天才 裘皮大衣的风波 伟大谦虚的市长夫人 天衣无缝的迎驾准备 皇帝驾临 高潮迭起的盛宴 找回自己的腿 像野火一样蔓延的鼠灾 启用捉鼠狗 傻瓜城的灭顶之灾 试读章节 吉卜赛人的恐怖预言 在咱们的希尔达城,过去几年里曾发生过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如果把它们都忘却了,那是非常遗憾的。我叫耶雷米亚斯·蓬克图姆,那时是这座城市的书记员,是这些事情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决定把其中最重要的几件事情如实地记载下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故事的真实自然,我保证不疏漏删削,不修饰美化,不添油加醋。 首先对发生这些事情的地点作一交代,作为我讲述的开始,了解希尔达城的人可以略去不读,不了解希尔达城的人必须认真地读一读。 希尔达城曾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其中一条叫大希尔达河,另一条叫小希尔达河。我之所以说“曾位于”,是因为该城现已不复存在,八年前的一场大火把整座希尔达城烧成一片灰烬。这把火正是我们希尔达人自己点燃的。 为什么和怎么样——那是后话。 在该城的北面有一个湖泊,名叫希尔达湖,湖岸边芦苇丛生。那时我们把市政厅的大钟藏在这个湖里。此事我以后再作详细交代。 希尔达城的南面是高高的、陡峭的希尔达山,朝我们这一侧的山坡上树木稀疏。从山顶上可以清楚地俯瞰全城。我经常站在那上面眺望那些赏心悦目的、盖着木瓦的木架房屋、弯弯曲曲的街道、神圣的达米安尔教堂和市政厅。多么雄伟的市政厅!只要一想起这座市政厅,我就感到非常悲哀。 这里顺便说一说几条街道和几幢房屋的名称。 例如针耳巷、马粪路、炸鸭房、面条屋……这似乎扯得太远了。 烧毁前的希尔达城有三百六十七个居民,其中约四分之一是已婚男人,剩下的是妇女、孩子和单身汉。 虽然每人都是手艺人——鞋匠、裁缝、啤酒酿造师、屠宰工、面包师、蜡烛师傅、铁匠等等,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手艺,他们都辛勤地种庄稼、养牲畜。每个人在城外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在家里都有畜栏和谷仓。在他们自己的屋前都有一个大粪堆,这使得希尔达城的每条街道都显得很富裕。 无论是谁迈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他都能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牲畜的呜叫声:母鸡下蛋后发出的咯咯声、公鸡的啼叫声、鸭和鹅的嘎嘎声、鸽子的咕咕声、猪的咕噜声、奶牛的哞哞声、羊的咩咩声、马的嘶鸣声,有时还有骡子的叫声和大狗、小狗欢快的吠叫声。 在希尔达城里虽然各种家畜齐全,但谁想要在这里找到一只猫,那他定会失望的,因为猫——不,猫在我们这里没有居住权。 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有点儿特别,但是我们希尔达人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容许在我们城里有猫这种动物存在。 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答案是:为了谨慎起见! 从前,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老吉卜赛人到过希尔达城并向市民们预言: “你们居住的这座城市会有一场可怕的灾难!它会在烟雾中毁灭,只剩下一大堆废墟。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将是一只猫!” “什么?是一只猫?”市民们将信将疑地问。 “是的,是一只猫!”这位吉卜赛老人又说了一遍,“不管你们信不信——我警告你们!” 我们的祖先听信了他的话。“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他们说,“无论如何我们要留点儿神,防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就在这一天,他们把所有的猫都赶出了希尔达城,不管黑猫、白猫、灰猫、棕猫还是花斑猫——通通赶走! “永远不再允许任何一只猫进入这座城市!”他们就这样果断地作出决定。从那时起希尔达城就没有猫了,但这有什么用呢?可惜我们城的毁灭并不因为这个举措而得以幸免。如上所述,这场灾难发生在八年前,罪魁祸首虽然不是猫,而是一只捉鼠狗——我不想在这里过早讲述那属于故事结尾的内容。 我还是回到故事的开头,一切从头讲起。从头讲起,也就是说,从咱们的爷爷们讲起。 P1-5 序言 这套“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规模相当大,共有五十来种。时间跨度也不小,几位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作者也被收入囊中——可见这里的“当代”是用以区别于“古代”的概念,它包含了通常意义上的“近代”或“现代”。这样一套书的启动与陆续出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将近二十年前,在我的理论书稿《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付印出版的时候,就曾暗想,如果有一套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集能同时问世,如果读者在读这本理论书时,可以不断从译作中找到相关的作品及体验,那该有多好!当时这话是不敢和人说的,因为拙著还没受到读者和时间的检验,是否站得住脚,实在毫无把握。现在,虽然书已印了三版,但仍须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仍不敢肯定它是否站得住,而我还是渴望有一套大型翻译作品集可与之对读。不是说要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书引发更多读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可能恰恰证明了拙著的不正确或不严密,而这更为喜人——这不就使理论得到突破,使认识得到了推进吗?中国从来就有“左图右史”之说,这可指图与史的对读,也可引申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阅读作品与理论思考的互参。所以,借此重提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无非就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我把儿童文学大致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这样就可发现,各个种类的、差异极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同样合乎法则的,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帮助不同年龄的儿童获取审美感受,体验世界和人生,并得到文学的乐趣。而此前,我们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习惯于将各类作品尽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气壮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创作。这里,“爱的母题”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视角,“顽童的母题”体现了儿童对成人的视角,“自然的母题”则是儿童与成人共同的面向无限广阔的大自然的视角。在“爱的母题”中又分出“母爱型”与“父爱型”两类,前者是指那些对于幼儿的温馨朦胧的爱的传递,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早期童话都属此类,从这里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编得也不严密,但世代流传,广受欢迎,各国的母亲和儿童都喜欢;后者则是指那些相对较为严肃的儿童文学,它们要帮助孩子逐步认识体验真实的世界和严峻的人生,所谓“教育性”更多地体现在这类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爱型”作品也必须是审美的,它们让儿童在审美中自然地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应有说教的成分——它们仍应像上好的水果,而不应像治病的药。 我欣喜地看到,在这套大书中,“三大母题”都有丰满的体现。一眼望去,满目灿烂,应接不暇。这里既有《小熊温尼·菩》《哎呀疼医生》《风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玛雅历险记》《小袋鼠和他的朋友们》等“母爱型”作品,也有《表》《野、r头凯蒂》《疯狂麦基》《老人与海》等“父爱型”作品,更有《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小飞侠》《马戏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顽童型”作品,还有《黎达动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狗狗日记》等合乎“自然母题”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说是不同母题的结合。如翻译家李士勋先生新译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却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这种动物的构思和设想,这就在“自然的母题”基础上添入了“母爱型”的内容,使其具有了一点儿近乎“科幻”的成分,这是很有趣的文学现象。细读这套书中的各类作品,一定会有更多更新鲜的发现。这是很令人期待的。 这套书中有很多是旧译新版,如鲁迅先生的《表》,赵元任先生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郑振铎先生的《列那狐》,顾均正先生的《风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问世已整整九十年。许多译本我小时候看过,现在重看,仍觉魅力无边。一个译本能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堪称奇迹,这也许只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才会出现。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无远弗届,处处相通的。这套大书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译也让人百读不厌,它们既吸引尚不识字的幼童,也会使八十岁的老人为之着迷。刚刚译毕的德国作家邦瑟尔斯的《蜜蜂玛雅历险记》,初版于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国和世界各地,三岁的孩子入睡前常会要父母给他们念一段这个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据熟悉此书的朋友介绍,爱读这本童话的成年人,一点儿不比儿童少。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不是给孩子写的,现在奉献给少年读者,同样非常合适。肖毛先生重译的西顿的动物小说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直被当作儿童文学精品印行,但它其实也是写给成人看的。这说明了什么?我以为,这恰好证明了一点:真正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的;它们在儿童文学里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学里去比一下,毫无疑问,应该还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着喜欢,成人一看就觉得虚假造作粗劣无趣,它的价值就十分可疑。同样,一部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听到了一点儿好话,拿到成人文学中去一比就显得水平低下,如还要说这是精品,就很难服人。当然这里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见,比如儿童书一定要“有用”,要能马上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等等,就都属于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这些久已有之的偏见,成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辨别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请成人在替孩子买书时自己也读一读,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于成人和孩子间的交流。本丛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种孩子喜欢、成人也喜欢的精品。 还有一点需要补说的,是为什么在完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时,我想到的可与之对读的是一套优秀翻译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国原创作品集。那是因为,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还不足以证明儿童文学的确存在这样三大母题,它们应具有同样的合法性。如前所说,那时强调更多的恰恰还是“有用”,即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归入“父爱型”的母题中去,但儿童文学怎能只有这半个母题?这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才会投入这样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参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儿童文学。现在,中国儿童文学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阅读和参照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精品,仍是我们的必修课,并且是终身必修的美好课程。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大量的优秀译作更是他们所渴望和急需的。现在评论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种倾向,即为保护和推动国内作家的创作,总想能限制一下对外国作品的引进,以便将地盘留给本土作品。我以为这是很没志气的想法。当年鲁迅先生极端重视翻译,他甚至认为翻译比创作还重要,他把好的译者比作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窃火”的普罗米修斯,有了火种,人类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比喻在儿童文学界也同样适用。举例而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如没有任溶溶先生一气译出八种林格伦的“顽童型”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中国儿童文学会那么快地发展到今天吗?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齐,我们的佳作还不够多,问题仍然不少,因此,鲁迅的比喻仍没过时。现在我们常说的“三个代表”中,有一个代表指的是“代表先进文化”,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先进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充分引进之后,本土文化与这样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会得以提升并具有同样的先进性。如把先进文化关在门外,以此保护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发展。所以,为了中国一代一代的孩子,也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今天和明天,必须有更多的翻译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儿童文学,不管它们出自哪个国度,我们都应尽快地“拿来”。我愿把最美的花朵献给这样的翻译家和出版家们! 2013年4月28日写于北京远望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