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瞒和骗的游戏/又日新青年评论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潘多拉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青年杂文家、时评家潘多拉的一本时评自选集, 本书以“瞒和骗的游戏”为视角,对当下中国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文集不追逐肤浅的热点和潮流,努力观察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叙述时事发展的轨迹、改革的历程、民众的权利诉求。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为青年杂文家、时评家潘多拉的一本时评自选集, 本书以“瞒和骗的游戏”为视角,对当下中国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者的文字沉雄浑厚、犀利明快、论理深入、汪洋恣肆,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盛誉。书中收录的多篇杂文时评,在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成为报刊和网上热议的焦点话题。本书关注时局世态、心系国家命运,善作思想操练者不可不读。

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是一部时评文集,也是一部杂文集,既是一部新闻学作品,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本书所收入的时评作品,分析深入透彻,着眼长远,避免了一事一议、浅尝辄止的弊端,能够超越新闻作品的时效性,具有文学作品的恒久价值。作者追求理性与激情、论说与文采、知性与趣味的统一,并将时评与杂文两种文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热点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篇 时政观风

 民主是个好政绩

 宪法如何可“用”

 将“奥运改变中国”进行到底

 张平是个中专生

 人大代表该是什么“专才”

 人大代表专职化的“捷径”

 罢免一个人大代表有多难

 公款消费知多少

 “特权联盟”怕什么

 黑社会保护伞的“一般规律”

 “闹”的正面效应

 “鸵鸟战术”换不来社会稳定

 天上掉下个“诽谤政府罪”

 “抹黑”与“背黑锅”

 舆论监督无需“恩准护照”

 假新闻背后的真问题

 舆论监督该如何“入法”

 记者如何避免挨打

 一个“防民之口”的典型标本

 官太太在哪儿发财

 谁“绑架”了县委书记

 香港治官“职务越高处分越重”

 “官场幼稚病”的警示

 “百官共贪”更可信

 欣闻贪官异国受审

 贪官悔过书难免抄袭

 谁“选举”秦裕当区长

 谁说周久耕案不可复制

第二篇 世态品读

 质疑王旭明的“可爱”

 唐家璇何以引用“未解密文献”

 朱清时为何敢“叫板”教育部

 一个建筑老板对灾后重建的警告

 专家为“豆腐渣结论”做铺垫

 从“周老虎”事件看信任危机

 经适房舞弊案与“中介腐败”

 “权势通吃”的严重警示

 驻京办去留的政治逻辑

 “躲猫猫”调查不是一个好策划

 听证会别搞成“卖保险”

 官场讲真话难不难

 官员整容为哪般

 局长为何不“亲自”

 反腐心切不可谬托知己

 体会“在中国”的优越性

 有感于杨佳“法律意识强”

 上访法官的妻子与哈佛的清洁工

 上访群众为何能“敲诈”政府

 校园凶案与“社会精神病”

 强者的傲慢与弱者的报复

 从“成功学毒药”到“成功焦虑症”

 教会孩子“痛吾痛以及人之痛”

 名人代言的责任与风险

 以“假定善意”增进社会信任

 人会不会堕落得这么深

 富豪征婚游戏能玩多久

第三篇 思想体操

 贪官“官话吐真言”

 贪官的反腐檄文

 瞒和骗的游戏

 论“言者有功”

 多说民主的普遍性

 ‘跟众”的赞歌

 有一些“不可行性论证”没有必要

 否认“普世价值”为哪般

 不要患上“受辱妄想症”

 给“洋表扬”去掉一个最高分

 不要患上“被夸赞妄想症”

 也说“不照搬西方那一套”

 从“晋官难当”说起

 说“议员不可能腐败”

 赦免贪官“原罪”与政治妥协

 ‘认为受到尊重”有何难哉

 说不清的官场“潜规则”

 普通人滥用权力的根源

 现实比“盲井”更恐怖

 从拒绝遗忘到与历史和解

 大人物的“人情味”

 中国离公民社会还有“六十步”

 学学“洋家教”

后记 我的乐观和悲观

试读章节

在今天这样一个改革的年代,一些充满了探索勇气、焕发着改革精神的新举措总是令人欣喜。3月27日,南京市举行公推公选市政府组成人员演讲答辩会,16名经过首次民主推荐确定的候选人在电视上公开亮相,角逐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等4个职位。南京电视台、新浪网、龙虎网等媒体现场进行了电视、网络直播,向亿万观众和网民展示了16名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和政治风采,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电视和网络直播当然是最能吸引眼球的,许多观众和网友可能更希望在这次演讲答辩会上欣赏到精彩的“公开PK”,有人难免对多名候选人缺乏个性的表现不满意,认为他们的PK不够激烈,远不如“加油好男儿”、“超级女声”等电视选秀节目扣人心弦。也有人批评说,公众只是观众,不能对候选人行使投票权,演讲答辩会形式大于内容,不能算是真正的“竞选”。这些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抹杀这次“直播竞选”在干部选拔形式上的突破性意义。同时,南京市这次将公推公选职位扩大到新一届政府的全部组成人员(包括16名候选人竞争的4个职位),这在南京市是当之无愧的首创,其力度之大在全国堪称罕见。

饱含民主意味的公推公选能够走到“直播竞选”这一步,绝非偶然。据报道,李源潮自2001年调任江苏以来,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在南京以及江苏省各机关厉行作风改造,这使得公选工作在他离任江苏后仍然继续推进。有“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之称的“铁腕仇和”在担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时,最初以公推公选方式选拔村级“一把手”,此后这一方式由省委在省管干部中试点推行,公选级别由低到高,职位由少到多、由副到正,其模式与程序已日渐成熟。如今仇和又“转战”昆明,大刀阔斧推行以“治官”为重点的新政,令“昆明官员似被猛击一掌”……

近几年来,江苏、云南、四川、重庆、吉林在党政干部公开选拔上进行改革试点,探索出了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推差选、差额直选、双推一选等积极可行的做法。一个普遍现象是,这些改革措施能够出台并如期践行,得益于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强劲改革冲动的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动。反之可以说,不少地方之所以没有进行这类改革,与地方官员缺少强劲的改革冲动很有关系。而且,一些地方官员认为,搞公推公选、“直播竞选”没什么不好,但我这里没有搞公推公选、“直播竞选”,也没见群众有多大的意见,既然如此,搞这些改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种观望等待的心态,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民主和改革的动力问题。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现在一些地方的改革没有明显起因,反倒隐约透露出一些干部的主观意图,这种观念推动的改革是不可取的,尤其要防止那种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推动下的改革”。

P2-3

序言

欣闻中国发展出版社要为时评出一套丛书。在这个不少出版社和书商争相炒作名人隐私,拿明星的花边和口水作卖点,追逐那些肤浅的热点和“各领风骚没几天”的潮流之时,还有出版社愿意为看起来不太有“卖点”的时评出丛书,本就让人尊重。作为一个写评论写了30多年的老报人,很乐意为这套丛书写点儿什么,并借此谈谈对评论的一些理解。

认为时评不太有卖点,其实是个误解。先说说《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本报有两套评价系统,一套是“月度评估报告”,另一套是每周的网上点击率和转载率统计——两套评价体系,每一次评论版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阅读率最高,读者最满意,读者印象深刻的文章最多,点击率和转载数也名列前茅。据我所知,不光是本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影响力较大的市场化媒体也是如此。

最高的阅读率,最受读者欢迎,这不就是最好的“卖点”吗?

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的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兴盛”的热言时代,我认同这种评价。我同时感到很骄傲的是,学界和实务界基本达成共识,或者这一波的时评热是从1999年《中国青年报》开创“青年话题”版开始的。中青报领风气之先后,时评这种文体越来越发展成一种民众表达、公民言说的实用文体,如今有报纸必有时评,不开评论版老总们都感觉对不起读者了。没有评论版的赶紧增设评论版,有一个版的扩为两个、三个,不少都市报在日常评论版之外还增设了“评论周刊”。

因为时评有“卖点”,读者有需求,产品有市场,媒体才会竞相开辟时评版。所以,中国发展出版社为时评出丛书,起码是不会吃亏的。

写了这么多年评论,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评论,我答日:抡不开丈八蛇矛,只会使匕首。写小说,等刊物七审八审半年有余,性急等不起。有话想说如鲠在喉,哪等得了半年。我写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还写过诗、写过歌词,都发表过,但无一成功。酿不出茅台、五粮液,给拥挤的市场平添了一些劣质酒,虽害不了命也醉不了人。不干了,转产杂文和评论,表达强烈度较高的爱憎。一试便放不下了,以至于思维都变成杂文和评论式的。

从写杂文到分管评论,这30多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的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中写评论、编评论、分管评论,积累了一些对评论的理解,借此写出来与评论同仁交流。

后记

我写杂文,最初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1992年我大学毕业,留在北京一所中学教高中历史。我在北京没有直系亲戚,没有太多的朋友,加之性格内向,相貌平平,收入不高,无房无车,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底气不足,不敢谈女朋友。闲暇时间很多,空虚感无孔不入,就像徐小平在《星期天》中唱的那样: “北京同学(同事)都回家,去团圆,呼儿嘿哟,留下俺这外地人受呀么受孤单……到处有人谈恋爱,而且kiss,呼儿嘿哟,把俺这个纯情少年来呀么来污染……”

愤怒出诗人,孤单出杂文,为了抵制“污染”,也为了掩饰自己无人kiss的尴尬,仗着在大学读过《鲁迅全集》和“台湾鲁迅”李敖的一些杂文,于是就不自量力地操持起杂文来。

那个时候正儿八经写杂文的人不多,估计把全国老老少少的杂文家集中起来办个学习班,也没有我教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多。杂文作者不多,发杂文的报刊却不少,所以竞争并不是很激烈。我初出茅庐不久,文章就陆续登上了《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法制日报》、《今晚报》、《杂文报》、《杂文选刊》。这样写着,慢慢地有了一些“成就感”,就在1996年跳槽到报社,算是把写作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了。

大约从2002年前后,中国报刊界出现了所谓“时评勃兴、杂文式微”的现象,杂文作者在流失,报刊杂文园地在萎缩,时评写手则如“博士满街走,教授多如狗”一般充斥大江南北,报刊上时评版面、栏目遍地开花。我以前写的杂文本来就带有时评的成分,在这个趋势的作用下,我的创作重点由杂文转向了时评,纯粹的杂文虽然还在写,但数量明显少了。

追根溯源,杂文本来是言论不自由的产物,杂文家之所以“有话不好好说”,是因为不自由的言论环境让人不能“好好说话”。但所谓“时评勃兴、杂文式微”,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言论环境很自由了,杂文无用武之地了。中国离真正的言论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前所未有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扩展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公众高效率获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也具有了现实的技术条件,以“短平快”见长的时评乃应运而勃兴。可见,“时评勃兴、杂文式微”最基本的理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杂文“有话不好好说”,其传播信息的效率较低,时评则“有话快说,有屁快放”,传播信息的效率更高,更适合当下受众高效率获取信息的需求,如此而已。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日渐深入且不可逆转,杂文和时评这两种从未截然分开的文体,趋同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杂文作者每每以报刊新闻和网络舆论事件为由头,倚马千言,急就成章,杂文作品的新闻性和时效性越来越强;一些时评作者则更多地采用杂文的思维和写法,超越“报屁股文章”一事一议、浅尝辄止的层面,追求理性与激情、论说与文采、逻辑与趣味的统一,努力使时评作品超越新闻时效的局限,具有文学作品的恒久价值。我自恨不才,收入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或短或长,或庄或谐,大致反映了我近两三年来在“杂文时评化”和“时评杂文化”方面下的功夫,虽不能至于佳境,心向往之而无怨。

时评能否迎来真正的“勃兴”?杂文今后的前景如何?我的看法乐观而又悲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3: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