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自晚清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后人在评价曾国藩的一生时,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林小光著的《曾国藩全传》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记,依据史料及书信编写,全面了解他有着多重人格、集功过于一身的人生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全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林小光 |
出版社 | 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自晚清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后人在评价曾国藩的一生时,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林小光著的《曾国藩全传》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传记,依据史料及书信编写,全面了解他有着多重人格、集功过于一身的人生历程。 内容推荐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说:“足为吾人之师资。”也有人评价曾国藩说:“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与卖国贼。”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一个人的定论反差如此之大的,恐难寻第二人。仅凭这一点,便足以激起读者对曾国藩传奇人生的探索兴趣。现在,打开林小光著的《曾国藩全传》,让我们推开一道道尘封已久的历史铁门,追随曾国藩走进一百四十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晚清时代,全面、详细地了解他有着多重人格、集功过于一身的人生历程。 目录 第一章 少年书生,锐意功名 1.累世农家,曾氏中兴 2.寒窗苦读,会试失利 3.跻身翰林,拜客敛财 4.躬身自省,三十而立 第二章 天子近臣,平步青云 1.广交师友,取长补短 2.致力理学,修身齐家 3.贵人相助,八年六迁 4.署理部务,敢当敢为 第三章 移孝作忠,骂名留世 1.兹母归西,回籍守制 2.奉旨出山,帮办团练 3.严办土匪,杀一儆百 第四章 组建湘军,初试锋芒 1.改弦更张,创建湘军 2.文武不和,避走衡州 3.编创水师,练成劲旅 4.兵败靖港,投水自尽 第五章 屡败屡战,功败垂成 1.光复武昌,乘势东进 2.鏖战九江,湘军受挫 3.兵败湖口,再次自杀 4.苦战江西,兄弟并出 第六章 再度出山,荣膺总督 1.在籍守制,众矢之的 2.临危受命,丧师失弟 3.总督两江,出兵援浙 4.兵困祁门,屡次遇险 第七章 问鼎东南,攻克天京 1.拒绝勤王,围攻安庆 2.安庆城破,大肆杀戮 3.金陵域下,如履薄冰 4.攻克天京,功成名就 第八章 功高震主,持盈保泰 1.乱世功名,尤为难处 2.入署金陵,重整河山 3.无兵不帅,“剿捻”受阻 4.河防大计,无果而终 第九章 创办洋务,为国自强 1.内患虽平,外忧未艾 2.购置机器,兴办军工 3.改组水师,奏派留学 第十章 总督直隶。治河强兵 1.调任直隶,晋见慈禧 2.遵旨练兵,拱卫京师 3.整饬吏治,清理积案 4.兴修水利,防杜河患 第十一章 奉旨赴津,办理教案 1.“天津教案”,朝野震动 2.赴津办案,再立遗嘱 3.委曲求全,万人声讨 第十二章 风烛残年,落幕两江 1.刺马疑案,再回两江 2.文韬武略,期在不朽 3.郁悒晚年,长逝金陵 试读章节 曾元吉共有6个儿子,比起上一辈人,他们的生存压力减轻了许多。次子曾辅臣,号辅庭,娶蒋氏为妻。曾辅臣分得家产后,依然不改勤俭劳作的家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年仅55五岁的曾辅臣留下独子曾竞希撒手西去。 先辈的言传身教使曾竞希从小就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作风。年少时他曾在陈氏宗祠读书,每年正月上学的时候,父亲都会给他100文银子作为零用钱。但是,等到5月学堂放假,他竟然能省下99文交还给父亲。 除了节俭,曾竞希的身上还有着农民的忠厚。他三四十岁时,家里来了一位四川游客,双方志趣相投,很快就结拜为兄弟。这位四川客自此寄居在曾家,一住就是十几年,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俗话说“久寄他乡思归离”,这一天,四川客突然对曾竞希说要回家乡去,曾竞希听罢苦苦挽留。客人只好安慰他说:“贤弟不要难过,我离家多年,回去看看,不久就会回来的。”曾竞希一脸不舍地说:“自古道‘少莫人广,老莫入川’,四川路遥山险,你如今已年届半百,回到老家,怎么还能出得来?”客人却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会回来!”但四川客自此一去不返,音讯全无。 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也就是曾家迁入白杨坪的第四个冬天,这天晚上,68岁的曾竞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条巨鳞从天而降,先在厅堂左右盘旋,随即又进入内屋环绕一番。老人惊悸之余醒来,正独自琢磨此梦的吉凶,忽听家人敲门报喜,说孙媳妇生了个男孩。曾竞希急忙把儿孙召集过来,联系自己刚才所做的梦,深信不疑地对大家说:“此乃祥兆,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我曾氏的门庭,你们要给我好生看护!” 这个男婴,就是曾国藩。他的出世,为曾家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尤其是他的祖父——时年37岁的曾玉屏更是喜出望外。 曾玉屏共字星冈,生有三子,长子便是曾国藩之父曾麟书(字竹亭)。由于次子早年夭折,三子曾骥云又未曾生育男丁,因此,自从儿媳有了身孕后,曾玉屏就希望是个男孩。所以,当儿子曾麟书兴冲冲地告诉他生了个男孩时,曾玉屏顿觉喜从天降,当即决定大宴宾客。 当时,在曾氏家族中,曾玉屏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同时也是为曾氏中兴及曾国藩兄弟的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关键人物,他对曾国藩一生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在曾国藩的身上,无论是早年求学交友,还是以后几十年的仕宦生涯,都可以找到类似“隔代遗传”的佐证。曾国藩在晚年所写的《大界墓表》中,对祖父的思想言论、威仪气概、行事做派和持家准则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给兄弟们的书信中,也一再提到祖父的威仪风度,并对此赞赏不已。 曾玉屏少年时期秉受家训,勤奋好学,但长大后由于家境逐渐宽裕,沾染了不少坏习气。他有书不读,整天沉湎于嬉戏游玩,经常骑着高头大马在湘潭街上与那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因此,家族长辈都很瞧不起他,讥笑他轻浮浅薄,甚至断言他总有一天会把家产败光。直到35岁那年,曾玉屏偶然听到了这些指责与预言,才突然深感不安。 从内心来讲,曾玉屏也不希望曾氏家族几代人的辛苦努力毁在自己手上。他反躬自省,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立即将马卖掉,徒步回到家中。从此,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彻底改掉了游手好闲的恶习,开始起早贪黑勤于农作,而且一生都没有再懒惰过。 湘乡地处丘陵地带,自古就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这里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曾玉屏像“愚公”一样,在自家的山丘上修造梯田,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曾国藩后来回忆说,祖父曾玉屏35岁那年,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那儿的梯田坡陡高峻,田块的面积小得简直像瓦片一样,为此,祖父曾玉屏开凿石山,开垦荒地,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 P2-3 序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自晚清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后人在评价曾国藩的一生时,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地主家庭。曾氏祖辈以务农为业,自祖父上溯,五六百年间连个秀才都没有出过。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没有读书,但阅历比较丰富,一心想要改变曾氏门第,脱掉农民家庭的帽子,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儿子曾麟书,即曾国藩的父亲身上。曾麟书一生苦读,前后16次考秀才都屡试不中,直到他43岁,曾国藩也2l岁时,父子二人才先后考中秀才。 曾国藩考中秀才之后,曾家又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不负厚望,终于考中举人,又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中同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曾国藩在京10多年,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10年7迁,连跃lO级,一直升迁到二品官位。 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曾国藩被朝廷派往江西担任乡试主考官,并获准考试结束后回乡探亲。当他行至安徽太和县小池驿时,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于是立即换服奔丧,由九江改道西上。就在曾国藩回籍守制期间,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半个中国,虽然清廷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的八旗、绿营官兵进行镇压,但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力量不堪一击。太平军很快就占岳州、取武昌、下南京,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致使朝野一片惊慌。这时,成丰皇帝清醒地认识到,朝廷所倚重的八旗和绿营兵已经无法胜任平叛重任,唯有加强兴办民间团练的力度。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丁忧在家的曾国藩接到了清廷让他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他的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各种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率领湘军全体出征。 作为一名从未经历战阵的书生,曾国藩自出山那一天起,就做好了不顾祸福安危、抛却身家性命的准备。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湘军逐渐成为清军不可或缺的主力,曾国藩也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在曾国藩胞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克天京(南京)。此后,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带领湘军和淮军北上“剿捻”,由于捻军突破了他的防线进入山东,使其战略计划全部破产,并因此被免去钦差大臣一职。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他考量当时的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于是委曲求全。但交涉的结果,引起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的普遍不满,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他的声誉也因此大受影响。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四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 近百年来,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他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送其绰号“曾剃头”;到同治九年(1870年)办理“天津教案”,又有人骂他是“卖国贼”;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曾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的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