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为父母们提供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亲子之间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这些技巧包括:做孩子“热心的听众”;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主动夸奖孩子;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导不听话孩子的技巧;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有选择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善于为孩子的情绪导航;批评惩治孩子的技巧;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阅读本书你将全新的体验一次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培训过程,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平台,让孩子在你的引导下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获取资讯的途径增多,现在许多孩子出现了生理与心理的早熟现象。不少家长抱怨,我们家孩子以前活泼可爱,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情绪波动大,任性、叛逆,沟通起来真的很费劲。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编写了《这样与孩子沟通最有效》一书,通过一系列实用独到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平台,从而让孩子在你的引导下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会听比会说重要,让孩子学会倾听
常听有些父母说:“我跟孩子讲话时,孩子往往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听一件事时,常常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就听不下去了,真拿他没办法。而且,大人在一起讲话,孩子不能认真地听,还随时打断大人的谈话,这样不好的习惯怎么才能让他改掉?”
倾听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演讲报告、欣赏音乐等,小到与他人的谈话,处处需要倾听能力。而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对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有的孩子注意力极易分散,对大人一些要求和指令不能马上做出反应,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晚饭时,一家人正在吃饭,第二天,17岁的梁天要参加模拟考试。爸爸严肃地对他说: “晚上再把要考试的内容看一遍,不用看得很细,只要看个目录框架,心中有个谱就行了。”妈妈说: “晚上早点睡觉,明天早上早点起床,知道吗?”梁天低着头,一声不吭,只顾自己吃饭。爸爸妈妈有点生气,但考虑到第二天儿子要考试,只好忍住愤怒不再说什么。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许多父母除了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情,不知道还能与孩子交流什么。就算是说孩子学习上的事情,孩子也是充耳不闻,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如果父母追问孩子有没有在听,反而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反感。
然而,孩子要与他人融洽相处,流畅地交流,必须学会倾听。孩子不仅应该理解他人的情绪,还必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情绪。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其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其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习惯呢?
1.父母要调整说话的方式。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下命令,事实上,命令式的话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如果父母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平等地对话,孩子反而能够听进去。例如,不要说“跟你说了多少遍,进门后一定要随手关门!”而要说“有礼貌的人应该进门就随手关门,因为这是对屋里的人的尊重。”不要说“每天都要我来叫你起床,你到底起不起床?”而要说“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起不起床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让别人来叫。”不要说“我说的话你怎么不认真听呀?这孩子老是心不在焉的!”而要说“妈妈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说,你要认真听,我讲完后还得请你帮我办件事。”父母调整了与孩子交流的心态,调整了说话的方式,孩子才有可能认真倾听父母说话,也才能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
2.父母要做好榜样。父母在跟孩子交谈时,一定要先倾听孩子的话,做出一个倾听者应该有的端正姿态。在听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始终用目光注视着孩子,不要中途打断孩子。不方便说话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示。比如不断地点头示意,表示认同孩子的话;或者给予微笑,表示鼓励他继续往下说。身体向孩子的方向稍稍前倾,表示在全力关注他的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做无关的动作,看表、修指甲、打哈欠、伸懒腰等都是不合时宜的。
3.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有些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经常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不能认真听别人说话,这些不好的习惯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父母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自尊,也没必要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孩子转。应该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者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倾听他人的礼貌。
4.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训练的形式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活动,只要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就行。一种良好的练习倾听的游戏就是传话法。比如,妈妈可以向孩子说一段话或者讲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地听完,然后把这段话或者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听,妈妈则听听孩子讲得是否准确。或者每个人各说一段话传给其他人,当最后一个人把话传到发话人的时候,原话往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这种游戏比较有趣味性,孩子往往会比较喜欢。
5.一次不要提过多要求。比如,有的父母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时间到了,先把玩具收好,然后去刷牙、洗手、洗脸。别忘了换上睡衣再上床。”但是,对孩子来说,他很难记住所有的要求。所以,父母首先要使自己的要求简单化,提出要求后还要等30秒钟,看看孩子是否有回应,如果没有就再重复一遍。虽然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听到要求后马上行动,不要浪费时间,但这样的理想并不可能成为现实。不过,父母可以想办法让孩子缩短拖延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父母需要改变以前那种隔着很远命令孩子做这做那的习惯,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这样他才能明白父母说的话是很重要的,不能当耳旁风。
6.帮助孩子掌握提问的方法。如果孩子能够掌握恰当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他把说话的机会让给他人。比如,有些孩子会这样问:“你是从外地转学来的吧?”“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你有兄弟姐妹吗?”“你现在住在哪里呢?”“你以前学习成绩好吗?”“你喜不喜欢我们的班级?”“我们两个交朋友好吗?”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压抑,同时,这种提问往往三言两语就可以回答。如果孩子换一种方式提问,把回答改成开放式的,就可以引导他人畅所欲言。比如“你是从什么地方转学过来的?”“你们那里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好玩的地方?”“你到我们班后有什么想法吗?”“你能不能谈谈你来这里后的所见所闻?”这样,对方就可能介绍一些提问者不太了解的事情。当然,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在提问的时候尽量避免涉及对方隐私和敏感的话题。
7.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父母要多注意孩子在倾听别人说话时的表情,密切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对孩子倾听时的表现记录在“案”,有什么值得表扬的、需要改进的,可以在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P32-35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的最基本形式,就是与孩子的谈话。然而,许多父母却发现,他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时常会“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形,原本是关心孩子,可孩子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父母本身的问题?多数父母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实际上,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你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据研究发现,孩子在12岁以前很愿意与父母交流他们的想法,但之后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尽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如既往,但孩子有问题和想法,首先是与朋友谈,其次是老师,与父母交谈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少。不少父母也明显感觉到孩子“不听话”了,彼此交谈越来越难。因此,很多父母开始用教训、命令、责骂、呵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实际上,这些沟通方式都是消极的。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的孩子,往往会封锁自己的心灵,对父母产生敌意,严重破坏亲子关系。
不可否认,普天下所有父母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然而,仅仅有爱是不够的,爱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让孩子把父母的话听进去,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是我们在亲子沟通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书旨在为父母们提供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亲子之间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这些技巧包括:做孩子“热心的听众”;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主动夸奖孩子;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导不听话孩子的技巧;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有选择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善于为孩子的情绪导航;批评惩治孩子的技巧;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凡此种种,都要求父母主动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的生活;以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基础,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接纳并体会孩子的感受及想法;对待孩子必须公平公正,坦诚开放;对孩子讲话要简明、具体和清楚,多赞扬与鼓励,少批评与责备。
父母唯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与其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