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帙浩繁的史页,帝王将相充斥,老百姓而能名垂青史者,风毛麟角,史界学人首次为老百姓立传,彰显“中国的脊梁”!
本书试图通过为每位历史人物立小传的形式,再现抗战时期社会中各类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来展现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与民众生活。每位传主的小传,都以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力求把握每个个体的生命内涵与时代特质,为读者描摹出抗战时期社会中国社会各平民阶层的众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抗战时期的一百个老百姓/中国的脊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曹晋杰//王荫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卷帙浩繁的史页,帝王将相充斥,老百姓而能名垂青史者,风毛麟角,史界学人首次为老百姓立传,彰显“中国的脊梁”! 本书试图通过为每位历史人物立小传的形式,再现抗战时期社会中各类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来展现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与民众生活。每位传主的小传,都以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为中心,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力求把握每个个体的生命内涵与时代特质,为读者描摹出抗战时期社会中国社会各平民阶层的众生相。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的史传作者们大概认为:帝王将相是王朝的灵魂与核心,指挥王朝运转的统帅舍他们其谁?帝王将相是帝国的栋梁与柱石,支撑帝国大厦的重任舍他们其谁?帝王将相是历史剧的导演和主角,闪亮登场历史舞台的明星舍他们其谁?而老百姓不过是草芥是观众是面目模糊刻板的配角甚或配角的配角。与对帝王将相不厌其烦地浓墨重彩大书特书截然相反,对庶民百姓轻描淡写语焉不详甚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些御用文人们,完全可以与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叭儿狗看家狗们相媲美了。 这本书是一套历史人物传记丛书当中的一本。本书所写人物,是彻头彻尾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抗战时期老百姓,没有做过官,没有任过职,人物的事迹基本上是真实可信却又鲜为人知的。全书按照人物从事的职业和主要事迹,再按照人物生活年代先后依次排序,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比较评析。 目录 智勇双全的能人志士 尹国良急布“迷魂阵” 程福深暗设“空城计” 甄凤山神出鬼没袭日寇 王子桢伏击鬼子下乡抢掠 “花姑娘”杀敌寇 蛟河小伙子夺枪 彭德全飞身夺枪 李世美咬死日本兵 周立常虎穴除奸 腊礼巧计杀敌 高氏兄弟合力杀日寇 陆立才三捣敌巢 韩风才三截日军电话线 薛振林率浴工杀日寇 尚万红抗敌保家 “白皮红心”的维持会长赵洪章 冯老丹抗敌殉难 姜小麦炸火车英勇献身 王海南带头抗租税 洪振之卖“雪耻布” 陈家兄弟沉船拒运日寇军用品 谢福新为日寇“修”汽车 王家孝烧桥 戚继升勇惩日寇校长 爆炸大王高广珍 孟召康里应外合毁掉敌据点 爱国人士王叔相 陈纯祖杀狗惩敌寇 徐德才夜毁日寇列车 傅恩秀夜炸日寇巡逻车 蒋志芳火烧东涧桥 李秀银智购军用物资 许培青舍命保护军用物资 赞一声,这些抗日的女子! 吴凤英三枪退敌兵 曾龚氏舍身救护女同胞 李秀英以死相拼不受辱 王葆珍带头反抄身 小护士李曼密林救伤员 蒙古族少女的抗日故事 朱小巧连送四子参军 刘秋菊伪装奔丧报敌情 宋阿玲智救刘飞政委 赵大娘救治小八路 王二嫂舍夫救下侦察员 少女张润英巧运手枪过日伪关卡 梁文茜不当鬼子顺民 崔桂英智送情报 戎冠秀豆汁救活小八路 瞧,生龙活虎的抗日小英雄! 董存瑞少年时的抗日故事 谈盘龙撑船护送罗司令员 南泥湾的少年赛开荒 小曾虎鸡窝埋雷炸日寇 小海巧设西瓜计 小骑兵姜墨林立战功 小侦察兵陈永福 回民支队里的小队员 少年吴邦玉指路歼敌 儿童团长李爱民宁死不屈 “红小鬼班”勇除日伪奸细 小和尚成了模范护士 小王猛智取情报 孙井村儿童团查获特务 为文化战斗的有识之士 新庄坚持游击教学 王天穆用笔作刀枪 冒死保存日寇罪证照片 通性和尚冒死护“血经” 周知辛义藏万册古籍 安全转移《赵城金藏》 冯立生敌后办学 章襟清怒斥日寇假亲善 热心机智的拥军模范 王茂林热心动员青年抗日 徐双林协助“江抗”侦察敌情 韦岗战斗中的带路人 高飞鹏引敌进入八路伏击圈 王式泉两送陈毅过长江 沈金宝在太湖上跑交通 陈静安巧截敌电台 樊家父子安全隐藏抗日税款 潘义海冒险购运军需品 汪允朋为八路军购运药品 吴功仁巧计藏运军用布 残疾人智护军衣 后马里村民智送抗日公粮 韦正保巧计送军粮 毛华泰为东北抗日联军作地下交通 刘润宝送黄桥烧饼上前线 建在冀中人民心上的地下抗日医院 贝成浚冒险为抗日战士治伤 心系抗联的鄂伦春人 杨成武认“娘” 赵秉真舍全家掩护八路军 黄子英巧计救罗通 保蕊村民掩护突围的琼崖游击战士 三村民鬼子窝边救伤员 赵大伯智救小护士 “舍子树”的故事 袁金氏认“女婿” 杭康荣泅水送饭进芦荡 名中医戴倜然大义救伤员 朱二先生舍子救伤员 陶二夫妻舍子保民兵 积极抗战的百姓群体 石井村的地道战 穿戏装的“神兵” 程河镇青年用土炮杀敌 火烧日本“神社” 修堤劳工的抗日斗争 夹皮沟金矿工人的反日斗争 武工队员巧割日军电话线 蛟河铁路工人夜“袭”伪警署 刘宜军拉起一支护麦队 五乡亲报敌情活捉伪副师长 杨家店林业工人掩护双胜脱险 窑工掩护陶林脱险 南岩民兵誓死抗日 试读章节 腊礼巧计杀敌 1938年农历十月初,三店街周围“跑反”的农民,为了抢收抢种,陆陆续续地回来割秧荪、泥豆,种油菜、麦子。 一天下午,许家荡、上黄湾在畈里做活的几个农民,发现东河岸边坐着一个日本鬼子,腰上挂着东洋刀,手里拿着一本书。腊礼等几个农民见后,自发地走到一起商量:这是报仇雪恨的好机会,一定要把他干掉。想法相同,一拍即合。这几个农民很快又散开各干各的农活,若无其事一样。 再说那坐在河边的鬼子,魔鬼读圣经似的正翻着书,忽然觉察到背后有响动,扭头一看,只见一个强壮的农民正向他走来。他马上站起来,虎视眈眈地盯着那个农民。那个农民像个过路的人,鬼子见他走了,也就毫不介意地又坐下来。日本鬼子本来就瞧不起中国人,哪把普通的农民放在眼里。鬼子正满不在乎地继续看书时,突然被人猛地一下拦腰抱住。他惊恐地一扭头,正是刚才过路的农民。这个农民就是上黄湾叫腊礼的后生。腊礼抱住鬼子后大声喊道:“快来呀!”那干活的几个农民闻声后,连跑带跳地朝河边赶来。不料这鬼子很有力气,两腿一撑,腰杆子一挺,两膀子一架,把个腊礼摔了个几尺远。鬼子一个猛转身,刷地一下抽出东洋刀,嘴里哇呀呀地狂叫,气势汹汹地向腊礼逼近。腊礼敏捷地爬起来一躲,只见白光一闪,“嗖”的一声,东洋刀砍了个空。鬼子正欲砍第二刀时,周围的农民已冲上来了,把鬼子团团围住:有的用锄头打,有的用扁担戳,有的用铁锹砸,锄起锹落,棍飞棒舞,噼噼啪啪,乒乒乓乓。鬼子毕竟训练有素,耍起东洋刀左右开弓,上下翻飞,但还是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妄图脱身逃回三店据点。腊礼他们哪里肯依,当鬼子快退到宋家石桥时,便大喊道:“快拦住,莫让鬼子过桥!”在河西干活的农民早已赶来,鬼子腹背受敌,左冲右突,只有招架之功,哪有还手之力。这时一个农民不耐烦了,把手中的铁锹向鬼子猛地扔去,刷地一下,飞锹正中鬼子的右手,“咣啷”一声,东洋刀落在石桥上。农民蜂拥而上,一气乱戳狠打,把鬼子打死。 杀鬼子时,大家同仇敌忾,一往无前;眼下,鬼子杀死了,出了气,解了恨。鬼子的臭尸怎么处理呢?杀人容易埋尸难,别看这死有余辜的鬼子尸体,如果处理得不好,被据点里的鬼子查出来,那就要火烧村镇,血洗四野,疯狂地进行报复。 大家望着鬼子的尸体发愁。有的说,送远些去埋掉。有的反驳,送多远?送到哪里?远处也是中国人住的地方,连累人家不行。再说往远处送,在路上若遇上“地头蛇”就更麻烦了。有的说,那就近埋,挖深些。大家四面一望,庄稼满平畈,一挖动,就是一块新土,特别显眼,还是不妥。又有人说,干脆把他沉到水里去。大家一合计,觉得还是不行。秋冬之交,水浅草枯,鬼子人多,难免不被打捞起来。火烧吧,也更不是办法。时间不允许多犹豫。大家抓紧一合计,终于想出了一条万全之策。上策一定,兵分三路:一帮人到石桥上的上游筑坝,拦住河水;一帮人在石桥底下挖坑掩埋尸体;一帮人打水洗桥,抹掉鬼子的血迹。心齐行动快,三桩事一下子完成了。接着挖开上游的坝,河水迅速下淌,穿过桥洞,向下游流去,一切依旧。大家觉得这个办法确妙,也就很放心了。众人正欲散去时,忽然发现这个妙法根本不妙! 深秋的小河,水浅流量小,清澈见底,潺潺汩汩地流进桥洞,从桥洞流出来,却夹杂着丝丝血迹,道道血痕,一弯一溜地沿河淌去,越淌越远。原来那尸体未冷血未凝,殷红的血水从松土稀泥中,时断时续地淌了出来。不说在近处看得清楚,就是远处抬眼一望:那秋水澄澈如练,血污分明如染,谁的眼睛也瞒不过去,何况那日本鬼子呢。大家你瞧我,我瞧你,怎么办? 时间不等人,哪能多想,只好赶快把尸体挖出来再说。站在岸上放哨的几个人,焦急地四面张望,河东一块早播的麦地,幼苗一片嫩绿,煞是惹眼。大家一商量,决定埋在麦苗地里。但是,也有人反对:地点太近,麦苗太显眼,容易引人着疑。这一反对,倒把腊礼的办法逼出来了。他带领大家很快赶到那块麦地。首先小心翼翼地把一棵棵的麦苗和土挖起,搬到一边;接着挖了一个深深的坑,把鬼子的尸体丢进去,三下两下地填上土;最后又小心翼翼地把麦苗照样栽下去。搞完了,大家再一端详,这还差不多。为了慎之又慎,大家又围着把麦地满锄一遍。一眼望去,整个麦地土松地平,垧齐沟直,看不出一点蛛丝马迹。 果然不出所料,次日,三店的鬼子终于发现他们的人少了一个,于是全副武装外带锹镐,四面出动,八方寻查,见到新坟或可疑之处便挖起来。他们一连折腾了十几天,附近一带的新坟被他们刨开了20多座,累得精疲力竭,依然一无所获,只好无可奈何地向他们的主子报丧去了。 从此,三店据点里的鬼子人心惶惶,威风大减,再也不敢单独外出干坏事了。 P23-25 序言 鲁迅曾经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下每有患上“假怀孕”症即“症候和真正怀孕时一模一样,但肚里却是空虚的”(高尔基语)所谓才子,将鲁迅贬得一钱不值,其实他们不过是在阴沟洞里看泰山而已,永远也看不清泰山的巍峨。即从鲁迅这段论述中国历史上老百姓的话来说,称赞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何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真可谓“目光如炬,烛见幽微”。庄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自从好大喜功、以自我拔高为能事的乾隆皇帝,将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史钦定为正史后,民间修史就成了野史,处于不合法地位,动辄被查禁,甚至兴起大狱。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对野史的蹂躏,更是劣迹空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国民间修史的资格,本来就比官修正史要老,纵使至高无上的皇权,动用最粗暴的行政手段,也无法阻止民间野史的伏流。因此,广义上的民间野史,包括家乘、笔记、日记、文集、村志等等,仍然不绝如缕。透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当亲朋危难时,他们是如何伸出援手,扶危济困,急公好义,不惜两肋插刀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国家、民族遭遇强敌入侵的存亡绝续之秋,他们振臂而起,置生死于度外,甘冒矢石炮火、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留下多少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默默地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千秋正气歌。虽然他们多数人不识字,“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鲁迅《且介亭杂文二篇·“题未定”草(九)》),但他们是庄严、伟大的化身,与统治集团中无耻、卑劣者,适成鲜明的对比,不屈不挠地背负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艰难前行,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应当说,一部中国历史,或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的脊梁”——老百姓的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虽历史著作如林,却盘踞着帝王将相,从未出现过系统描述历史上老百姓的史学著作,我想其原因不外乎是:英雄史观作祟;也无人肯花大力气发掘老百姓的史料。我有志于此亦可谓久矣。2007年春天,在南昌讲学,有家出版社宴请,问我有什么好的选题,我当即建议出版《中国的脊梁——历史上的一百个老百姓》丛书,在座的著名学者胡平教授认为这个选题很有意义。这就更加坚定了我要出版这套书的决心。经联系,中国文史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很快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我认为,该社的领导、编辑是很有眼力的。 我写过不少书,也编过不少书,但我始终是个单纯的学者,未参加任何党派,无任何官衔,是知识界的老百姓。我自信由我来主编老百姓丛书,应当是合适的,更是义不容辞的。所谓老百姓,即无官员身份者——贩夫走卒、樵夫农夫、乞丐妓女、乡村塾师等等,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在贫困线上艰难度日。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中,有知名专家学者如沈重先生、邱树森先生,二位与我稔熟,但我知道他们与我一样,一介布衣;有王荫先生、曹晋杰先生,虽担任过“芝麻绿豆官”,但早已离退休多年;而邓占云先生是中学老师,董迎建女士是退休的文史爱好者。写作者均百姓也。今天的老百姓,写历史上的老百姓,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争名,不争利,不矫情。他们甚至像历史上那些忘我的老百姓一样,脚踏实地,日以继夜地写作本书。邓占云先生、董迎建女士在短短的半年内,就一人写出了两本书,辛劳可想而知。他们的埋头苦干,着实令我感佩。 阅读历史上那些老百姓感人肺腑的事迹,我每每感同身受,激起强烈共鸣。童年时,正值抗战军兴,我亲眼看到我的母亲及庄邻蒋大妈、德大妈等,对新四军伤员问寒问暖,百般呵护;已近中年的乡民兵队长姚三爷,抛下妻子、儿女,毅然参加新四军,奋勇杀敌,最后血染沙场,成了革命烈士……在“文革”中,我因触犯张春桥、徐景贤之流,被“四人帮”走狗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帽子,专政六年多,但我的邻居——复旦大学第六宿舍的老百姓,从“专政队队长”朱老伯到队员,从来没有迫害过我,还常常关心我;父母相继谢世,我返乡奔丧,村里从党支部书记吕大爷到邻人,都来安慰我,没有一个人拿我另眼相看。什么是“衣冠不论纲常事,付与齐民一担挑”?这就是!老百姓不但同情弱者,而且是非也看得分明,他们用自己的习惯语言,私下说“四人帮”是奸臣。古往今来,中国老百姓身上流淌的爱国爱家、匡扶正义、英勇无畏、济难纾困、孝敬父母、怜老惜幼等热血,一直代代相传,流淌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发扬光大。这也正是我主编这套丛书的目的。 让人忧心的是,媒体充斥着帝王将相,几乎没有老百姓的一席之地,甚至贬低、丑化老百姓。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人在电视上颠倒历史,为清兵入关的屠杀、文字狱喝彩。按此逻辑,奋起抗清的扬州、江阴、嘉定等百姓,岂不是成了愚夫愚妇?以至有此类谬论的摇唇鼓舌者,被读者掴耳光,绝非无缘无故也。媒体应当让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抛弃英雄史观,弘扬百姓史观,以“中国的脊梁”为荣、为傲! 2008年11月16日于西什库老牛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