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退休后,没了工作负担,他很快就适应了那种随心所欲、淡泊名利的生活。他考虑的是颐养天年,就是以身体健康为重任,从饮食起居上注意保健,过起有如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特别是有了宽容,没了嫉妒;有了安逸自在,没了雄心壮志;有了寄情山水,没了对工作重任的担心。
樊昌信所著的《樊昌信教授校园纪事--清华北大育英西电与我》,回忆内容就是作者在四个学校里的经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樊昌信教授校园纪事--清华北大育英西电与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樊昌信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退休后,没了工作负担,他很快就适应了那种随心所欲、淡泊名利的生活。他考虑的是颐养天年,就是以身体健康为重任,从饮食起居上注意保健,过起有如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特别是有了宽容,没了嫉妒;有了安逸自在,没了雄心壮志;有了寄情山水,没了对工作重任的担心。 樊昌信所著的《樊昌信教授校园纪事--清华北大育英西电与我》,回忆内容就是作者在四个学校里的经历。 内容推荐 《樊昌信教授校园纪事--清华北大育英西电与我》是著名通信专家、西电著名教授樊昌信先生的回忆录。他的一生只和学校有缘。在四所学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充满了作者的全部记忆。一是北京大阮府胡同小学读完四年初小,二在北京育英学校读完两年高小和六年中学,三在北京大学上了四年本科。四是毕业后作者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其前身)工作了一辈子。 目录 一 我的根在“天堂” 二 上小学和“七七事变” 三 中国现代养殖农业的先驱虞振镛——“七七事变”后南迁亲友之一 四 西南联大教务长樊际昌——“七七事变”后南迁亲友之二 五 我国现代数学的开山鼻祖冯祖荀——“七七事变”后留京的亲友之一 六 我国现代速记法的创始人汪怡——“七七事变”后留京亲友之二 七 “七七事变”后留京的其他亲友 八 北京沦陷后的家 九 育英学校 十 育英的教学和老师 十一 我的“不治之症” 十二 我的两个台湾姐夫 十三 上大学 十四 我的大学老师 十五 大学生活 十六 大学毕业参军 十七 镇反运动 十八 向苏联学习和部队正规化 十九 1957年公私两件大事 二十 学校搬迁 二十一 学校分家 二十二 转业和文革 二十三 三次下乡 二十四 复课和科研 二十五 改革开放 二十六 寻亲 二十七 国际学术交流 二十八 解体前夕的苏联 二十九 欧美印象 三十 生平第二次住院 三十一 八十岁生日 三十二 丰收的二十年 三十三 旅游杂谈 附录一 主要著译及论文目录 附录二 荣誉称号及获奖 附录三 工作经历 附录四 年表 参考文献 跋 试读章节 一 我的根在“天堂” 1931年9月12日(阴历八月初一)我出生在北京市,家中除父母外,还有四个姐姐,一个过继哥哥,一个堂兄,我是最小的一个。我的祖籍是浙江省杭县。从上小学开始,我填表把籍贯都写为杭县,但是杭县和杭州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我都不清楚。直到最近,经查资料才晓得:在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将钱唐郡改置杭州,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杭州这一地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1949年5月杭县解放,建制未变。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属杭州市郊区。由此可见,籍贯写为杭县应该是我父亲在民国初期按照当时的地区建制划分而填写的。 听父母讲我们的老家在杭县的豆腐三桥,今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斗富三桥,此桥在靠近杭州火车站的东河上。传说在南宋年间,安乐王王佐为方便百姓,在东河上造了一座“安乐桥”。宰相秦桧听到很嫉妒,为和王佐斗富,就在安乐桥附近并排造了三座桥,并亲自取名为“斗富一桥”、“斗富二桥”和“斗富三桥”。老百姓取笑秦桧,就将那三座桥称为“豆腐桥”。 父亲出生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名澄宽,字季清。兄弟三人,父亲排行第三。据说,我的祖父和大伯父都是死在考场上,所以我的祖母坚决不让我父亲再去赶考了。在清朝,我父亲毕业于武昌书院(据说当年中国学校传统名称是:蒙学相当于小学,中斋相当于中学,书院相当于大学)。后来随亲戚汪怡(1875年生)去辽宁营口工作了一年左右,然后在民国元年(1912年),和二伯父一起来到北京刚成立的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工作。当时同事在背后分别叫他们两人大樊先生和小樊先生。 二伯父在清华图书馆工作。父亲在清华工作了18年(从1912年到1929年),开始时任会计,最后是斋务主任。当年清华的斋务主任管的事情面很宽,有关学生管理的事情都管。从我家中存放的父亲的笔记本中可以发现有关困难学生向学校借钱的记录,有学生某月某日在饭厅吃饭时说话的记录。当年学生在饭厅吃饭时禁止说话,我推测是我父亲根据孔夫子“食不语,寝不言”的教诲制定的饭厅守则。除了管理学生的事务外,父亲也介入学校的其他工作,例如清华第五任(1922-1928年)校长曹云祥于1923年日本发生地震后,曾“委托麻伦、杨梦赍、何林一、王绍甄、樊季清、戴孟松六位教师和胡敦元、施混、何鸿烈三位学生协助,组织日本赈灾委员会”。 我的母亲陈丽真,于1895年出生在苏州,8岁后迁居上海。她没有读过书,但是很聪明,自学认识一些简单汉字,像“王”字,当然还有复杂的,比如“樊”字,麻将牌上的“东西南北万中发”自然也熟识。此外,由于和一些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清华教授的夫人交往,学会了一些英文单词并会和她们一起打美国扑克“梭哈”(英文Show Hand的音译,正式名称是Five-Card stud),还和她们一起,跟马约翰学打乒乓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生活品都是凭票供应,政府发给每家许多种票证,例如不同尺寸的布票、不同斤两的粮票、各种副食票等,不少文盲老太太分不清,常来向她请教。 我父亲是杭州人,母亲是苏州人。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以我似乎是来自天堂,但不幸的是,我出生一周后就发生“九一八事变”,东三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接着是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后不断的各种“运动”,一直不得安宁,直到半个世纪后,我才有了安定的生活。 P1-3 序言 我的一生只和学校有缘。在四所学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充满了我的全部记忆。我在北京大阮府胡同小学读完四年初小,在北京育英学校读完两年高小和六年中学,大学则在北大上了四年本科。毕业后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其前身)工作了一辈子。我的家族也与学校有缘。我父亲在清华工作了十八年,二伯父也在清华工作多年。我的四个姐姐出生在清华园。我曾两次报考清华大学,虽然曾被录取但没有去报到,而是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毕业后北大工学院(除化工系外)与清华合并,这样一来,我除了是正宗的北大校友外,又成为没有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的清华校友。我的大姐和二姐也是北大毕业的。我的本家姑父(冯祖荀)和本家堂兄(樊际昌)都是北大知名教授。因此,清华和北大这两个校名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和言谈里。我的回忆内容很多都和这两所名校有关,同时也和育英及西电有关,自然也涉及不少和这四个学校没有直接关系的我的经历。 樊昌信 2015年8月 后记 跋 退休后,没了工作负担,我很快就适应了这种随心所欲、淡泊名利的生活。首先,我考虑的是颐养天年,就是以身体健康为重任,从饮食起居上注意保健,过起有如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特别是有了宽容,没了嫉妒;有了安逸自在,没了雄心壮志;有了寄情山水,没了对工作重任的担心。 其次,为了活动身体和满足年轻时周游世界的梦想,我开始了到世界各地观光旅游的行程。我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把心思放在考试和升学上。大学毕业后,又一心放在工作上。虽然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但是从来没有享受过放寒暑假的空闲生活,往往在寒暑假中反而更忙。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个长久盼望时刻,到目前为止已经去过50多个国家,基本满足了这一奢望。 最后,就是利用空闲时间写一点儿往事回忆,留给下一代年轻的亲友,使他们多少增长一些关于我的家族和过往社会的历史知识;此外,我认为这样做还可以多动手脑,防止发生老年痴呆,真是一举两得。在我动笔书写初稿时,恰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领导希望学校的在世老人留下他们在西电的点滴经历,给西电的校史增砖添瓦,并答应由西电出版社支持给予出版。为此,在我的回忆录中关于西电的内容又增加了不少。在此要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电出版社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以及校办原主任聂梦琪对其印行的热心推动和支持。 此外,在此书写作过程中,我曾经把部分初稿送给一些亲朋好友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我在美国的外甥女叶平、在台湾的外甥叶伯龙和徐明、在北京的外甥女何锦燕以及我在育英中学的同窗荣国浚等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修改补充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