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华莱士凝视着微微发亮的科林斯湾。附近的山峦有流浪的山羊点缀其间,在崎岖多岩的风景中,它们努力寻找着有草可吃的小块土地。他将望远镜进一步向山坡上摇,眺望遥远的麦加·斯柏利奥修道院,它像一个鹰巢般醒目地坐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悬崖峭壁之上。这个偏远的避难所隐蔽且几乎难以企及,它建于16个世纪之前,成为一个简朴的洞中隐居之处。如果有人想过一种完全遁世的生活,这是一个理想之地。在过去的一千年中,这个修道院曾毁于火灾,被重建了六七次之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军把这座山顶建筑作为战略嘹望台,杀死了所有居民,残酷地提醒着就连神职人员都无法免疫的邪恶力量。
是什么导致一个人放弃世界去追寻上帝?这个想法或许曾在彼得的脑海中闪过。尽管是个犹太人,他实际上部分地被修道理念所吸引。
彼得在1962年8月3日到达希腊,离他的20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作为耶鲁大学的本科生,他刚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二年级的学业,去上法国格勒诺布尔的暑期班。此时,他正花几个星期在欧洲徒步旅行,计划到希腊与一些朋友会面。朋友迟到了,但彼得并不介意。实际上,他很享受独处的时光,这给他时间考虑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这儿的景观具有神奇之处。在写书信之前,使徒保罗花了18个月在这些科林斯山上漫游。彼得喜欢历史,特别是希腊史。
正如他父亲解释的那样:“从孩提时代起,彼得便一直想去希腊。他过去常常披着床单当托加长袍,用木头做剑,拿垃圾桶盖当盾。”
尽管父母很早离异,彼得还是成长为一个很好的青年,部分原因是继父比尔·伦纳德的稳定影响,他作为制片人和记者,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工作。在父亲和继父的双重影响下,彼得开始表现出对新闻业的兴趣。他在1960年总统会议期间曾为比尔·伦纳德工作,并在第13频道为迈克充当送稿生。但他的志向不在电视上。作为一位天才写作者和研究者,彼得的理想是作为“真正”的记者,从事文字工作。正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制作人阿夫·威斯汀所述:“在当时,对很多人而言,电视仍然未被视作新闻工作者的梦想。”让你获得普利策奖的是文字作品。
所以,在过去两年,彼得一直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报刊《耶鲁每日新闻》工作。迈克为他深感自豪,且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彼得来获取生活的意义。已经接受自己或许永远无法被看做真正的新闻记者的事实,迈克猜想这个职业或许真的更偏爱他耶鲁毕业的后代。确实,儿子可以实现父亲的梦想——但这个特别的故事最终让所有人骇然。
跟彼得一样,迈克在1962年夏天也在海外旅行。为完成西屋广播集团的任务,他为一部名为《环球40天》的广播系列节目走访八个国外城市。这是《美国特写》的海外版。《美国特写》是迈克两年前为西屋广播集团制作的系列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他驾车跑遍美国,每日从各地提交报道。
加里·保罗·盖茨说道:“(对迈克而言,)这是一次收获丰硕的经历,标志着在其广播生涯中,他第一次获得了在这个领域主要充当记者的机会。”
现在,两年之后,他再做这个节目——这次是在国外。其前景令他多少有些不安,因为他前两次作为记者的海外之旅均令人耻辱地惨败——他努力采访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埃及的迦玛尔·纳赛尔,却都未果。这次他的路线更加雄心勃勃,包括东京、台北、香港、西贡、新德里、开罗、内罗毕和伦敦——尽管这些报道不过是美其名日的“旅行见闻”。不过,如此速度的环球旅行需要专注与毅力。对迈克而言,这一时间安排在其主持《60分钟》期间几乎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但在1962年,这让他多少有些胆怯。因此,他很高兴有那位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妻子陪同——她法语很流利,精通西班牙语,且魅力十足。那个夏天是洛伦参与迈克工作的少数几次之一。在未来的十年,他无数周的旅途奔波将引起他们之间的摩擦,并最终毁掉了他们的婚姻。
当他们飞往印度时,迈克的思绪仍留在西贡,在那儿,他发出了最后一篇报道。11962年,美国只有11300名军人驻扎在越南,充当顾问和保障人员,所以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战区。但他意识到它作为冷战关键前线的地理重要性,且为自己这周在西贡收获如此微小而感到失望。他努力采访西贡领导人吴庭艳。,却未成功——当时迈克就是没有获得认真对待的新闻采访委任书。加里·保罗·盖茨说道:“那个夏天他的职业生涯处于低潮……他只涉足了新闻业的边缘地带。”
所以,迈克只能转而勉强接受吴庭艳的弟媳——“龙夫人”陈丽春。此次采访相当平淡无奇,他很不满意。洛伦告诉他深吸一口气,然后随它去。但迈克一时无法忘掉他在西贡的这个星期,因为它标志着将使他陷入第一次严重抑郁症发作的那个夏天的开始。P110-113
能够将所有这些研究结果整合成一位传奇人物的第一部完整传记,我深感荣幸。他不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也阐明了生而为人的真义所在。
——彼得·雷德
跟很多美国人一样,我知道迈克的传奇电视形象,但直到我的姐姐为他工作时,我才发现他整个故事的真实程度。我意识到,作为现代媒介演进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先行者,并有着堪比莎士比亚戏剧的个人灾难的迈克将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记主题。尽管这个故事的一部分已被讲述,包括迈克自己在两部回忆录中的记述,但人们还从未透过他整个一生及其对时代的影响这一棱镜对他加以全面考察。
这成为我的目标:讲述一个重塑电视新闻面貌的,在传奇背后的人的故事。然而,我是剧作家,而非记者,所以在我的脑海中,这部书首先被设想为一部电影。但当我深入研究之后,有一个事实变得明晰起来,即这个故事首先应该成为一部书。
我的剧作背景将我引入一种电影式的写作,我努力生动描绘迈克故事中很多戏剧性事件的背景与情绪。在某些情况下,当有些特别信息无法获知时,我便动用了叙事惯例:用想象出来的,据我所知能够呈现其当时态度与情感的对话建构一个可信的情境。这些便是每章开始时的简要结构设计,旨在营造情绪,启动情节。
这些事例以及书中所有其他事件都以全面调查为支撑。我对迈克的至亲好友和同事进行了大量采访。尽管迈克和玛丽最初乐于接受撰写这部传记的想法,但他们最终谢绝参与,而赐予我准许联络他们所有社会关系之惠。很多与迈克交往过的人都撰写了回忆录,跟迈克的个人文件一样,它们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在整个一生中,迈克都一丝不苟地保留他的发言和通信记录——这些浩繁收集品总共装满170个档案盒,迈克将其全部捐给密歇根大学的本特利研究图书馆。
关于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存在着大量的访谈、公开露面记录和其他资料,连同迈克收藏的个人文件,我最终均有幸加以详细筛查。能够将所有这些研究结果整合成一位传奇人物的第一部完整传记,我深感荣幸。他不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阐明了生而为人的真义所在。
非常荣幸能为我撰写的《一生:迈克·华莱士传》的中译本作序。在美国,华莱士先生是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帮助改变了美国广播电视新闻的面貌。知道中国读者对他引人人胜的故事也感兴趣,我深感振奋。
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华菜士先生频繁造访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美国海军服役,被派驻太平洋,在遏制日本侵略中发挥了作用。在从事广播电视业的早期,他致力于一部简要介绍世界名人的电视系列片《传记》,其中,他制作了关于毛泽东的节目。
后来,华莱士先生为西屋广播集团录制了从全世界各地的首都发来的一系列广播报道,其中包括亚洲的很多城市。当20世纪60年代加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时,他跟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美国记者一样,报道了越南战争。实际上,1967年,华莱士花了八个星期从西贡进行报道,而这一部署碰巧与美国广播电视工作者联合会在国内组织的罢工不期而遇,这意味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其他记者当时无人能够获准播出节目。因联合会没有海外管辖权,迈克便独自拥有播出权,这使他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在主持《60分钟》的岁月里,他继续报道越南及其战后余波,这些新闻节目令他闻名遐迩。其中两个报道最终导致危及其事业的重大诉讼案。
华莱士先生是美国第一批认真对待理查德·尼克松的总统抱负的记者之一。实际上,在1968年,尼克松为华莱士提供了一份“白宫新闻秘书”的工作。迈克拒绝了他,决定加入《60分钟》节目。尼克松先生对迈克的决定很失望,对他说:“我会称之为一个大错,迈克……当我们进入白宫时,就会展开一些伟大的旅程。”当然,尼克松先生指的是他出访中国、打开我们两国外交关系之门的历史性计划。
华莱士先生本人帮助推动了这一事业,他在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于2000年访美前夕采访了他。尽管在采访中,华莱士以其典型的方式努力形成对抗,但江主席坚守了自己的立场,也欣赏华莱士先生的强硬。
彼得·雷德
洛杉矶,2013
他的名字意味着硬新闻、调查新闻,意味着不回避、不退让、不妥协。他被称为“真相拷问者”。他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他是——迈克·华莱士,
1968年9月24日,50岁的迈克·华莱士出现在后来成为电视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节目《60分钟》的第一期上,此后他主持这个节目近40年,成为美国头号记者。他辉煌的职业生涯采访了20世纪后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知名公众人物,如霍梅尼、马哈茂德·内贾德、普京、邓小平、江泽民等,赢得了咄咄逼人、充满自信和永不退缩的声誉。他使新闻报道变得强硬而尖锐,让新闻节目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开创了隐藏式拍摄、伏击式采访等里程碑式的新闻技巧,奠定了调查式新闻的标准。但在光环背后,却是缠身的官司、失败的婚姻、意外丧子、自我怀疑、抑郁症的困扰,乃至企图自杀。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独家剖析迈克·华莱士的两张面孔——一方面,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令人敬畏的调查记者,世人瞩目的新闻界“当代英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对他而言,最具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他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他的成就与悲剧,也都来源于此。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共分为二十八章,主要内容包括:绰号“中国佬”的男孩;开局不利;生活模仿艺术;进入冥思;拷问者找到节奏等。本书由彼得·雷德著。
他的名字意味着硬新闻、调查新闻,意味着不回避、不退让、不妥协。他被称为“真相拷问者”。他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他是——迈克·华莱士,他辉煌的职业生涯采访了20世纪后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知名公众人物,如霍梅尼、马哈茂德·内贾德、普京、邓小平、江泽民等,赢得了咄咄逼人、充满自信和永不退缩的声誉。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独家剖析迈克·华莱士的两张面孔——一方面,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令人敬畏的调查记者,世人瞩目的新闻界“当代英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对他而言,最具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他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他的成就与悲剧,也都来源于此。本书由彼得·雷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