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像一座山,让我们依靠在它宽阔、坚实的胸怀里,不惧风雨。他教我们学会自信、乐观地去面对外界的一切挑战。在困难面前显示出一个人的尊严和勇气!
让我们翻开《父亲的智慧》这本书吧,你会为一位父亲的爱所感动;你会为一位父亲的人生哲理所折服。你会明白,男人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父亲。
本书在儿女与父亲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你体会到深厚的父爱,感悟父亲所传达的人生智慧。从父亲高大的背影中,我们读懂了父亲伟大与深藏的爱;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我们渐渐学会了做一个独立自强、诚实善良、积极进取的人!
本书没有理论的说教,作者莫小米、陈大超、仲利民、王国华、张小石等的作品常见诸《读者》、《青年文摘》和《思维与智慧》等畅销杂志。他们的文笔细腻,往往能通过一个细节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你心底那份久违的感动。
有人说:“如果能重活一次,一半人能成为伟人。”而父亲把我们扛在肩膀上,让我们能看清前方的路。
《父亲的智慧》以展现父爱和父亲的人生智慧为主旨,使读者读懂父亲伟大而深沉的爱,唤起我们心底那份久违的感动。作者莫小米、陈大超、仲利民、王国华、张小石等人的文章常见诸《读者》、《青年文摘》和《思维与智慧》等畅销杂志,他们均为知名品牌杂志的签约作家。
《父亲的智慧》为子女架起一座通往父亲内心深处的桥梁,让我们走过它,感悟父亲的爱与智慧。
爱就像空气
姜钦峰
曾经,家在我心里就是—个牢笼,而父亲就是那个兢兢业业的监狱长。
父亲是中学教师,也是一家之主,在我和母亲面前拥有绝对权威。我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亲严密监控之下,得不到半点自由。那年我17岁,在年轻而又躁动的心里,总是充满了奇怪的想法,对外面的精彩世界充满了向往。在这个家里,除了束缚与控制,我感觉不到一丝关爱。渐渐地,我开始叛逆,开始和父亲势不两立。
那年夏天,满大街不论男女都流行染发。我不甘落后,也跟着赶了一次时髦。“监狱长”却横加干涉,非要逼我恢复炎黄本色。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声泪俱下地和他大吵了一架。父亲声色俱厉,我寸步不让。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结果一气之下,我愤然离家出走。
我漫无目的地搭上了一辆长途汽车,来到一百多公里外的陌生城市。终于逃出牢笼,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自由的气息,我忍不住雀跃起来,发誓要闯出点名堂。离开了家,我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我坚信。怀揣着二百多块钱,我流浪了五天,渐渐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让人很无奈。一个小偷终结了我的梦想,幸亏一个好心的阿姨给了我回家的路费。
带着满心的失落与迷惘,我落魄而归,回到了那个叫家的地方。开门的是父亲,他先是一愣,紧接着满脸怒容,仿佛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紧接着破口大骂起来:“臭小子,这几天疯到哪儿去了,有本事就永远别进这个家门!”他似乎还不解恨,转身又操起一把扫帚,高高扬起。这是意料之中的见面礼,我猜得没错,在他心里根本就没我这个儿子。我梗着脖子,直挺挺地站在原地,一言不发。母亲听到动静,一个箭步冲过来,横在中间,把我遮了个严实:“你大呼小叫干什么,倘若孩子再出点事,我就跟你拼了!”母亲转过身来对着我,立马换了一副面孔:“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看见儿子毫发无损,母亲激动得泪眼婆娑,几乎语无伦次。我依然木然站立,像一尊雕塑。不知道是迫于母亲的威力,还是最终不忍下手,父亲手上的扫帚缓缓地降下来,回到了它原来的位置。
父亲三天没理我,我也三天没正眼瞧他,原因是我不肯向他认错。见我们父子形同陌路,母亲告诉了我一个秘密。原来,就在我离家寻找自由那几天,家里已经天翻地覆。
儿子不见了,母亲先是寻着父亲大吵了一架。吵过之后冷静下来,他们又分头行动,满大街寻找。一天,两天,三天,不见踪影。母亲仿佛过了三年,再也沉不住气了,只得病急乱投医,同父亲商量:“我乡下的表弟村上有个‘仙姑’,听说挺灵验的,要不我们去问问她老人家?”母亲声若蚊蝇,明显底气不足,因为父亲是教哲学的,言必称“唯物主义”,平日里听到这一套总是嗤之以鼻。这次,父亲良久没有做声,竟没有出言反驳,算是默认了。父亲本打算让母亲独自前往,可母亲坚持要他一起去,说心诚则灵。父亲不再坚持,特意请了假,又买了一顶太阳帽,遮住了大半边脸,同母亲一起奔乡下去了。
母亲报了我的生辰八字,“仙姑”掐指一算,然后指点母亲去正南方向寻找。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母亲如获至宝,拽着父亲沿国道一直往南寻找,一路上逢人就问,有没有见过一个黄头发的男孩子。一个值勤的交警听了父亲的描述之后,说:“四天前这里发生了一起车祸,尸体还停在殡仪馆,到现在也没有家属前来认领。死者的年龄、相貌和你们说的倒有几分相似,最好上那儿去看看吧。”凭那身庄严的警服,他的话让人觉得不容置疑。母亲当即瘫坐在地上,放声痛哭。父亲还有一点点残存理智,不知是安慰母亲还是安慰自己,愤愤地嘟囔起来:“绝不可能!我早就说过,那些装神弄鬼的把戏不能信!”话虽这样说,父亲犹豫再三,还是领着母亲战战兢兢地去了殡仪馆,结果虚惊一场。 “我本来答应了你父亲替他保密,男人都是死要面子的,他担心你知道了此事,会瞧不起他。再说他还得教书育人,这事一旦传到学校里,让他这张老脸往哪儿搁啊?”母亲娓娓道来,“儿子,去跟他认个错吧。”忽然间,我心里像被什么扎了一下,鼻子一酸,眼睛里瞬间涨潮。原来父亲一直深爱着他的儿子!不可思议,这么多年朝夕相处,我竟然一无所知。
晚上,我去给父亲认了错。他依旧板着脸,一声不吭,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我压抑不住心头的疑惑,问他:“爸,为什么我在家里总是感觉不到关爱,可离开了家却又无法生存?”父亲好像找到了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收起了一脸严肃,终于开口:“傻小子,那是因为你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被爱包围着,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所以你很难感觉到爱的存在。”我一脸迷惘地看着父亲,摇摇头。“那你现在屏住呼吸,看看能坚持多久?”照父亲的话,我开始屏住呼吸,不到一分钟,已经涨得满脸通红,再也无法坚持,赶紧张开嘴巴大口吸气,这才缓过来。看到我的一脸窘样,父亲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得意,笑容在他脸上绽放开来。我也笑了!
我这才明白:爱就像空气,平时难察觉;失去它,一分钟也活不了。
P4-6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但由于父亲不善于表达或者不愿表达,因此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形象总是显得冷冰冰、硬邦邦的,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甚至怀疑父亲对我们的爱。
然而,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吗?当父亲转身的一刹那,我们读懂了父亲。原来父亲是爱我们的,父亲的爱是伟大而深沉的。
父亲告诉我们的经验,是他历经了人生的风雨后得出的最深切的感悟,是屏蔽了人生的诸多幻象后得出的最质朴的真言!
国外一位作家曾将他不同人生阶段对父亲的感受作过一番深切的描述。
7岁的时候,他说:“爸爸是个伟大的人。他什么都知道。”
14岁的时候,他说:“好像爸爸有时候也犯错误。”
20岁的时候。他说:“老爸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25岁的时候,他说:“老爸什么都不懂。”
35岁的时候,他说:“如果爸爸当年有我现在这么聪明,他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
45岁的时候,他说:“我不知道是否我应该和父亲商量一下这件事,也许他会给我一些建议。”
55岁的时候,他说:“很遗憾,父亲已经去世了。坦率地讲,他有些主意的确不错。”
60岁的时候,他说:“我亲爱的爸爸,你是一个几乎无所不知的人,只可惜我太迟认识到这一点。”
父亲像一位尽职的舵手,指引着我们的人生航向。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该如何为人处世:要尊重他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正视现实,明白进退、取舍;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人格,正如林肯所说“关键是脸后面的东西”。一个现代的好父亲一定是一位开明的父亲,他坚信“每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要改变世界”,他会尊重孩子的个性自由,并告诉孩子:“你的世界无限辽阔,一切皆有可能!”
父爱像一座山,让我们依靠在它宽阔、坚实的胸怀里,不惧风雨。他教我们学会自信、乐观地去面对外界的一切挑战。在困难面前显示出一个人的尊严和勇气!
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吧,你会为一位父亲的爱所感动;你会为一位父亲的人生哲理所折服。你会明白,男人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父亲。
本书在儿女与父亲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你体会到深厚的父爱,感悟父亲所传达的人生智慧。从父亲高大的背影中,我们读懂了父亲伟大与深藏的爱;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我们渐渐学会了做一个独立自强、诚实善良、积极进取的人!
本书没有理论的说教,作者莫小米、陈大超、仲利民、王国华、张小石等的作品常见诸《读者》、《青年文摘》和《思维与智慧》等畅销杂志。他们的文笔细腻,往往能通过一个细节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你心底那份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亲。让父亲更了解孩子,让我们更了解人生!
编者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