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间喜剧”丛书收录了我国老一代漫画家的部分随笔散文、杂文及漫画代表作品,如华君武《漫画记事》、方成《方成讲幽默》等。
本书是《我的人间喜剧》系列之一《漫话漫画》、收录了江有生先生一生的经典漫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漫话漫画/我的人间喜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江有生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人间喜剧”丛书收录了我国老一代漫画家的部分随笔散文、杂文及漫画代表作品,如华君武《漫画记事》、方成《方成讲幽默》等。 本书是《我的人间喜剧》系列之一《漫话漫画》、收录了江有生先生一生的经典漫画。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的人间喜剧》系列之一《漫话漫画》,收录了江有生先生一生的经典漫画,内中具体收录了:《半个世纪前的一封公开信》、《意料外倍动人》、《“七分想,三分画”,对不对?》、《借荒唐来说正经张光宇漫记西游》、《采访新闻又出新闻》等作品。 目录 无心插柳(代序) 烽火年代 往事回忆 半个世纪前的一封公开信 《苏中画报》 战地服务团二三事 看美国空军吃“三炸” 刀刻出来的漫画 1947年 土电影 刻给蒋军看的传单 雕虫之技 怎样画对比的漫画 严、虚、傻 来龙去脉 外轮廓线 声东击西 广博才能高 借疯子说事 假痴不癫 意料外倍动人 读点旧体诗 拟人法 设计误会 赶新鲜 侧面描写 指桑骂槐 多字漫画 童言无忌 “七分想,三分画”,对不对? 结束语 漫画时事 元旦两栖演习 年底结账 剧院的最后一幕戏 洋相 谈谈岸信介的心 伤痕和歌德 华宴何时休? 借荒唐来说正经张光宇漫记西游 好事难做 美盲 街上玩什么? 禁而不绝 游客心态 沉渣泛起 油水抽去成豆腐渣 中国面临地下水荒! 担忧一例 啤酒瓶仍在爆炸 话说“方便” 李白下来杨贵妃高力士上 老虎不傻 不是魔术 不知何故 “自由”和文明 有钱可买“院士”帽 灾区尝鲜 采访新闻又出新闻 巨额钱款从哪里来?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夕阳不红 孟姜女喊冤 重读《万象更新图》 断桥相会 魁星下凡被拒 何时出厂闹不清 人民币进得了上海吗? ——重读五十年前的上海老漫画 警惕出游有陷阱 谁说狗咬人不是新闻 他山之石 寓哲理于幽默之中 简练中见深刻 关键在于想象 横山隆一的幽默 似是而非(之一)- 似是而非(之二) 再谈似是而非 用黑白造幽默 “动作延伸法”可出幽默(之一)-- “动作延伸法”可出幽默(之二)一 借鸟趣而寻善 旧雨情深 雪中送炭 ——《吴耘美术作品选》序 走出象牙之塔 ——徐克美术作品选《江淮之波》片 米谷轶事 情眷故土的陈依范 辛勤的耕耘者 老张,您慢慢地走 ——悼张谔同志 送别蓝建安同志 怀念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 让骨灰漂向祖国 想得好,画得好 ——纪念米谷逝世二十周年 自说自画 漫画是短命的艺术吗? 《漫画》杂志史料 中山又一“特产” 童趣出漫画 效颦扩大化 为什么要媚笑? 素质 动乱前后 “四人帮”覆灭前后的日子 “老九”和漫画重新见报 一花自述 “申辩”与“备忘” 浩劫的预兆 故事漫编 公文旅行 月老祠三易其主 “八男二女”和“八女二男” 灶君这次也报“忧” 上帝是什么? 戏说嫦娥隐真事 静候新闻出现 同行不容 老残新游 厕所故事 天上掉下来什么? 狗的日记 春天到了美国 点滴 友谊之旅 访朝散记 板门店遭遇 雨泪交流 世界和平首先从漫画家友好俱乐部开始 访日散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儿童和少年时代,从来没想过将来要画漫画。父母和周围的长辈大概也没有人想到我会千上这一行。有过两次让算命先生看相的机会,也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过一点儿暗示。那么,究竟怎么会走上这条道路的呢?这真是说也说不清楚。我试从那些已经消逝的往事中,去寻找曾经有过什么事?曾经有过什么人?引起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对一种似乎并不高雅的艺术,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兴趣。 五十二年前,我在上海刚刚进小学,有一天我趴在地上,漫无目的地翻弄一张报纸。那时当然不认识多少字,在那密密麻麻的整版铅印字中,偶然发现了几幅有趣的幻想图画,过了几天又发现另外几幅。这真叫我高兴,在这种对我一无所用的“新闻纸”中,居然还有我可看的图画,还勉强认识图画的标题——《改造博士》,作者是鲁少飞。现在看来老漫画家鲁少飞大概是第一个把“漫画”这个概念带进我的小脑袋瓜来的启蒙者了。 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回到广州外祖父家住。外祖父是一个经商失败而又乐天幽默的老头,他会耍大刀、放风筝,还会用面粉捏成壁虎粘在墙上,吓唬家中的妇女。每当她们大吓一跳的时候,就是我们祖孙大笑的时刻了。我和他就是在家中做这些坏事的合谋者。可惜,后来老人家一次吃了三斤荔枝,得了急性痢疾而离开了这并不乐观的世界,而他留给外孙的遗产竟然是喜欢和人开点小玩笑的坏习惯。 外祖父去世后,我在家里没有可玩的,母亲就教我念古诗,什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什么“春风不改旧时波”,什么“桃花依旧”等也背了一些;还似懂非懂地记住了诗中有景变人不变,景不变人变,景变人亦变的写法。尽管我现在仍然不会写诗,但却爱“用”诗,正像不会炒菜的人爱吃菜一样。我在构思漫画时常常要借用诗人的一些窍门。 背诗也不能持久,我就溜到街上玩。那时正是广州起义失败不久,反动派经常在路上抓人,广州话叫“拉人”。另外,广州受外来风气影响,五十年前时髦男女在街上走路就有手挽手的,广州话叫“拍拖”。每当出现这种摩登士女时,我们小孩子就会拍着手唱起歌来,歌曰: 拍拖■,你估拉人呀! 美丽■,你估可人呀! “估”是广州话,是“猜想”、“以为”的意思。“美丽”是高级香烟牌子,“可人”是廉价香烟牌子,但两者都是以美人为商标。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念的许多书本课文全都忘光了,但这段儿歌几十年还记得牢牢的,可能我这个人兴趣就在这些地方,我始终欣赏这段儿歌如此巧妙地运用了因相似而误会的表现手法,歌词表面表现了当时上层人士的风流和享受,实际上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起义失败后的境况。 后来我上中学,见闻多了一些,脑袋里装的已经不仅仅是“改造博士”、“壁虎”、“人面桃花”和“拉人”这些事了。有一个时期,我对学校的军乐队大感兴趣。报名参加后发给我一个中音喇叭,吹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伴奏,我凑合着吹,觉得很出风头。谁料到,不久蒙乐队指挥抬举,给我换了一个高音喇叭,这真叫我大吃苦头。我的底气不足,吹过喇叭后连饭都吃不下。此外,高音喇叭吹奏的是比较复杂的主调,我既无音乐天分又缺乏自知之明。因此,曾经扮演过滥竿充数的角色。现在想起也觉得实在可笑。后来,我回过头去参加学校的美术组。我记得学校美术壁报曾贴出一幅漫画,是讽刺我或像我这号人的,画的是个三头六臂的人,又唱歌、又吹口琴、又吹号、又打鼓,我觉得画得很有意思,我没有生气而是宽宏大量地容忍了这幅针对我的漫画。并且我也试着画起漫画来。以后,我慢慢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容忍漫画的讽刺,正如有些人,你不敢对他开玩笑一样,这些都是后话了。 抗战爆发,我失学了。十八岁时又从南方回到上海,在一家私营化学制药厂里当练习生。尽管我的脑细胞装不住那些化学公式和原子价数字,但是为了糊口,只好干下去。要不是发生一件事,可能今天我写这篇回忆就犯不着了。有一天,我在马路边的墙上看见贝占了几幅漫画,近看原来是什么报导班宣扬“皇军赫赫战果”,这时我的爱国心油然而生。我心想,总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要收复上海,那时我也要把我的漫画贴到这墙上。后来我就着手投奔苏北新四军。当然,我参加革命队伍并不仅是我三姨给我画画的影响,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这里就不离题细说了。 我在抗大九分校学过一年半的军事和政治,毕业后并没有像同学们一样,当上排长或政治工作人员,而是当上新闻记者。开头还有过以党报工作为终身工作的大志,后来发现自己喝的墨水还是不够。有一个短时期,我还主演过活报剧和秧歌剧,好像还受欢迎,不过老让我演小日本、地主老财这些反派,觉得终非长久之计。最后,我还是给报纸画时事漫画,不过得用木板自己刻版,因为那时还没有锌版这种印刷设备。 一九四九年,我华东部队解放上海,我的一个志愿实现了,我画的漫画虽然不是贴在马路边那面墙上,而是刊载在《解放日报》上,我也乐得做梦笑起来。得意之后,反而想起我在抗大的上百个战友来,胜利之时,已经是屈指可数了。每个牺牲者都曾经有过无限美好的志愿和幸福的理想。而实现他们崇高理想的责任,确确实实是落在我们这些幸存者身上了。 1980年 P4-7 序言 我三姨比我妈小很多,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跟着她玩。她心灵手巧,会绣花,会弹琴,在学校演戏时还散着长发扮演女神。我记得她曾用照相的胶卷轴给我做了一辆小汽车。她没事时常常画些有趣的小画逗我乐。像一笔就勾画出一个小兔子、写一个“化”字化出一个小耗子、用阿拉伯数字组成一个戴礼帽的人头,还有手拿着笔,嘴里念:“丁字没个钩,两边挂绣球,三叔不吃饭,四叔不饮酒,一变变个猴子头”,一个猴头就画出来了。 后来,她从广州远嫁到上海,在寄给我妈的信中还附了一套她画给我看的滑稽画,题目是《缩头洗脚水》,内容是有一位小姐嫌自己脚大不雅观,便到药房买了一瓶缩脚灵药水回来洗脚,洗后大脚果然变得小巧玲珑,小姐一面高兴一面便把洗脚水从楼上泼到楼下,碰巧一个过路和尚敲着木鱼走过来,正好淋个满头。那药水真灵,和尚头立刻缩成像馒头那么大小,引起一群路人大惊小怪地围着看,和尚自己也惊慌得抱头便跑,路人追看不舍,和尚无处可躲,远看一家人家墙壁上有一个小洞便把头拱进去,谁料墙壁那边那家的姑娘正在绣花,绣呀绣呀绣得有点累,正想休息一会儿,一看墙壁上冒出一个光溜溜像针线包的圆东西,姑娘顺手便把绣花针往和尚头扎进去……滑稽画到此结束。我妈和我看后笑得不亦乐乎,我那时还没有意识到我三姨的画对我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不久抗战爆发,日军快打到广州,我随学校迁到香港后到澳门,我妈从广州撤退到安南(今越南),我在澳门勉强读完初中便到上海找我三姨,她想方设法让我进入一个药厂当练习生学习化学制药,将来可以有一技谋生。我在那里干了两年一多,可是我对那些枯燥的化学公式没有兴趣,也记不住,一心只想画画当个画家。后来终于离开药厂投奔新四军画画去了。我不知道我三姨当时会有什么想法,她有意希望我成为一个制药师,没想到她无意给我画的连环漫画却促成了我的志向,正是应了那两句老话: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就这样,自1942年参军后到现在,除掉“动乱”十年,一画就画了五十五年,至今还未搁笔。若问这个过程有何困难,就是开始时苦于既无漫画学校,又无漫画学习班指导,只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到现在,柳树是否成荫有多少成绩不好说,关于技法方面的经验是有些,有时也写写记下来,只是没有多少理论根据也无系统,东一枪、西一枪的。今把历年来有关漫画的文字材料并附漫画整理成集交给出版社,如果对初学漫画的青年读者有一点点参考作用,我就感到十分荣幸了。 江有生 2007年 后记 在把这本集子的图文稿整理完毕后,想起了一件事,有《文艺报》包君立民积八年之辛劳,收集文艺家自画像二百四十三幅,配文出版书名《百美图》,不知怎的把我也纳入卷内充一个数。包君文内介绍初见我于一次“抗日漫画展”的座谈会,并从华君武口中得知此人是从新四军画漫画出来的,是现在仅存的一个人。我自己倒没有想过我已是这样的一个身份,不过这一句话却也提醒了我,新四军确是有一支知名和不知名数量也不少的漫画队伍。岁月变更,星斗转移,如今这些漫友安在?他们当年的作品又在哪里? 话从这里说起,抗战开始,新四军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敌后、大后方和海外侨胞中的进步青年和爱国人氏纷纷来参加新四军,其中就有画漫画和喜爱漫画的,不过严格地说这些同志那时还不能算是一个专业漫画队伍,因为当时一切为战争服务,需要什么便画什么,所以画漫画的也画宣传画、连环画,也刻木刻,而原来画别的画种的,必要时也画漫画。 新四军重视美术宣传工作,军部和各师各地区都出版油印或石印画报。记得军部有《抗敌画报》,一师有《苏中画报》,苏中区有《漫画与木刻集》,淮南区有《淮南大众画报》,苏北区有《苏北画报》、《盐阜画报》,四师有《拂晓画报》,五师有《七七画报》,六师十八旅有《前哨画报》,七师有《武装画报》,后来又有华中军区的《江淮画报》和华东军区的《华东画报》,这些画报都发表过大量的漫画作品。常见的漫画作者有胡考、芦芒、吕蒙、涂克、洪藏、丁达明、沈柔坚、黎冰鸿、王流秋、王德成、史白、吴耘、江有生、费星、林国璋、李邦佑等和数量不少的青年作者。 建国后几十年,一些同志改画了别的画种,一些同志致力于行政领导工作无暇执笔,一些同志别离人世,到头来还在画漫画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所引为遗憾的是新四军的漫画队伍不算小,两次革命战争中创作了巨量的作品,鼓舞了人民和军队的斗志,但是由于是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环境,军队爬山涉水风来雨去,枪林弹雨之下更要轻装转战,许多同志散失了自己的作品,即使是印刷品现在也难于找到了,至使十几年问在极为艰苦的战火中产生的大批作品也在战火中消失,在漫画史上只剩下寥寥几幅。 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早一点悟到自己是仅剩下来的一个,没有趁还未太老时像包立民君那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奔走四方去把各战友的漫画收集起来,到如今已是年迈走不动,无法补救也无法编印出一本能够反映当时全貌的新四军漫画集了。看包君编印的《百美图》,灯下寻思,总感到是有负当年。 江有生 2007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