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京华时报社主编的《家风的传承--我们家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北平抗战实录》是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出版社共同出版《北平抗战实录》系列丛书(12册)中的一本,该书入选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00图书,获得北京市2015年度首批文化精品工程重项目,并获得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优秀项目资金扶持和北京社科联社科基金扶持。
该书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并配以精美、珍贵的图片资料。同时,记者采访供稿能够保证所选用史料和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该书*后有祖孙三代写下自己的抗战感言或寄语,做到从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再现北平抗战实际并强调抗战精神的家风传承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家风的传承--我们家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北平抗战实录》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京华时报社共同合作,由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与北平相关的目前健在的抗战老兵的线索和信息,《京华时报》主要承担具体的组稿工作,包括采访、拍摄和撰写等。由记者深入到北平地区亲历抗战的家族进行采访调查,通过历史的见证者及其后人的讲述,再现北平地区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目标在于总结北平抗战精神及其传承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作为精神图腾的时代要求。
本书稿由40篇单独的文章组成,每一篇有基本一致的内容板块,分别为:老兵档案;亲历者讲述抗战历史和经历,儿辈以及孙辈讲述前辈抗战经历对自己的精神传承上的影响;三代人各自书写的抗战感言或寄语。本书配以高质量的图片和抗战老兵及后代的手写寄语,在形式和内容上比较新颖、有创意。
第一篇章 爱国爱家 榜样模范
第一机枪手范润家的抗战故事
滇缅远征兵李家荣家的抗战故事
从戎书生马剑家的抗战故事
“文武结合”游击队员任福林家的抗战故事
神枪手夫人任玉珍家的抗战故事
富家子弟史立德家的抗战故事
“疯子团”士兵王荣昆家的抗战故事
少年侦察兵杨连荣家的抗战故事
爱国军官原逢汪家的抗战故事
抗日民族英雄张西曼家的抗战故事
第二篇章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随机应变司务长程丙海家的抗战故事
家中独子刘巨元家的抗战故事
幕后英雄小八路孟繁武家的抗战故事
三位英雄母亲之女史庆云家的抗战故事
没当够兵的通讯员王井生家的抗战故事
热血党员王双进家的抗战故事
羊倌通讯员徐月厚家的抗战故事
妇救会主任张成凤家的抗战故事
九死一生战士赵国荣家的抗战故事
第三篇章 百折不挠 坚强不屈
儿童英雄侦察兵李志信家的抗战故事
拼命战士刘福银家的抗战故事
除夕苦战英雄孟广志家的抗战故事
夜行百里壮士王如明家的抗战故事
“仅存的”特务连战士杨润田家的抗战故事
亲历者郑云翠家的抗战故事
重伤不哭战士钟信家的抗战故事
第四篇章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儿童团战士艾德本家的抗战故事
舍命送信员程全久家的抗战故事
青年护士李存刚家的抗战故事
突袭敌营勤务兵李生旺家的抗战故事
抗战民兵梁文奎家的抗战故事
战到最后的老兵邵仁卿家的抗战故事
一臂四弹孔英雄尹景洲家的抗战故事
吃沙子米饭老兵张韶家的抗战故事
第五篇章 乐于助人 诚实友善
妇救会成员杜宏荣家的抗战故事
游击班长郭继增家的抗战故事
永不退缩的守营兵刘庆堂家的抗战故事
情报站长刘万付家的抗战故事
少年文艺兵娄连智家的抗战故事
“活着的刘胡兰”王志坡家的抗战故事
后 记
守护老兵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抗战老兵售书捐赠活动
1937年,我16岁。卢沟桥边燃起战火,我跟随四叔扛起自家长枪,到马坊村西边的潘庙村报到,加入了抗日自卫团。自卫团共100多人,编成一个连队,集体食宿,并进行基础的军事训练。我年龄最小,但个子高,同样要持枪站岗、巡逻。
之后,我中学休学在家,盼望着早日复学。1938年初,我骑车进城打探消息,途中遇到一起读补习班时的同桌,他说:“战事吃紧,复学已经无望。’,当时有一位先生叫范筑先,是民主人士。前一年暑期城里闹水灾,范筑先身先士卒、堵口抢险,大家都很敬佩他。此番日军入侵,范筑先次子范树民组织了青年抗日挺进队,抵御外辱。
范树民和我同在二中读书,高我一级。我对他早有耳闻,便让同桌带我到挺进队。范树民上下打量我一圈说:“年纪小了点。”同学在旁称:“他个子不矮呀。”范树民点点头。如此,我便人了挺进队。
当时挺进队有30多人,几天后又增加十几人,我们着灰色军服,进行军事训练,范树民为大队长。党组织为争取这支青年武装,派共产党员闫戎、民先队员何方先后到队,担任政治主任和大队参谋长。他们开设政治课,为队员讲解战争形势,还组织读书会,引导队员阅读社会科学著作,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遭遇伏击,突破包围圈
1938年8月,为配合武汉保卫战,牵制敌方兵力,鲁西北大军东下。受捷报鼓舞,挺进队挑选了60名队员,开赴前线进行武装宣传。
部队移驻德州齐河县坡赵庄后,次日凌晨,大家在休息时听到枪声。闫戎带我和另一人到村北头打探消息,回来时大队已经转移,只能继续南撤。跑到街口,埋伏在村西头的敌人向我们疯狂射击。
我们加速前进至村南头,改向西南方撤退,又走了两里路,以为脱身了,周围却又响起枪声。我们潜进右边的高梁地,敌人看不见我们,进行盲目扫射。这样走了约100米,我们放缓脚步,但又听到两声枪响,于是我们卧倒向对方还击,终于突破了包围圈。
回到司令部驻地后,我们得知大队转移时遭遇伏击,因地势不利,伤亡过半。敌人不肯罢休,竞派出一队骑兵,对我方重伤乃至阵亡者,采用刀劈、马踏等方式进行蹂躏。这些死难者多数与我年龄相仿,他们用老式步枪和手榴弹进行还击,范树民、何方等人壮烈牺牲。
此次突围后,闫戎命我和另一人,护送3名伤员回聊城治疗。路上没有了往日行军时的欢歌,气氛凝重而低沉。大队军事指导员杨凌九,也是伤员之一。他在担架上叫喊着:“一定要把日本强盗赶出去,一定要报仇。”此后不久,他便牺牲了。这声音我至今难忘。我们将杨凌九顺路护送回他的家乡,一共走了150里地,次日下午抵达聊城,将两位伤员送到医院治疗。这时我接到六叔电话,称全家人都为我着急。经大队留守负责人同意,我当下回到马坊村。 抵反动分裂,坚持入党
那天回到家后,村里面逢人就问战斗的情况。有人说“你命真大,有福不享去当兵,图啥”,有人说“日军飞机、大炮、机关枪,你们很难拼过”,也有人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好样的”!
亲友们来家里看我,谈及我的去留,无一不为我的安全担忧。但我坚决表示想继续抗日,他们说:“乱世出英雄,出去闯闯也好。”可妈妈、奶奶还是担心,此后3日,我向她们讲道理、表决心,努力说服她们。第四日一早,我动身归队。得知烈士遗体已经运回,并召开过追悼大会,我因未能赶上,惭愧不已。党组织增派了几名党员到队,担任政治指导员和分队长。可队员情绪未稳。恰在此时,国民党内一些反共人士,也想趁机分化挺进队。
一日,我同几名队友到城里,遇到一名着黄色军服的少校。他朝我们走来,寒暄片刻,问我们的年龄和学历。他说:“你们年轻人前途无量,按年纪,理应在学校读书。为救国抗日,参加了挺进队,可惜大队长阵亡,人心都乱了……依我看,你们不如到开封军官学校,或者去西安、重庆,我可以为你们介绍。”随后,他话锋一转说:“范筑先净用些共产党员,他和共产党不分彼此,鲁西北已红了半个天……”这时我才明白,他是在进行反共宣传,诱导我们离开挺进队、离开共产党。
次日,我和队友相约,将此事汇报给闫戎,揭露其瓦解挺进队的诡计。
P16-P1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北平军民掀起的抗日风暴,是这场反侵略滔天怒潮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从九一八事变后声援东北同胞到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从1933年长城阻敌到卢沟桥掀开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北平人民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线。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但这座有着古老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城市,遇强虏而不退,靠同心渡浩劫。
八年沦陷时期,北平民众坚持敌后抗战,在华北始终高举抗日民族解放的旗帜,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在今天的门头沟、房山、密云、延庆等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开辟平郊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晋察冀边区的屏障和护卫,也是八路军战略反攻、挺进东北的堡垒阵地。
与此同时,北平城内的地下抗日活动从来没有停止,他们杀敌锄奸,向根据地输送人员,筹措和运送物资,进行统战和情报搜集工作,有力支持、配合了抗日武装斗争。
更有成千上万的北平儿女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对敌作战和抗日武装,驰骋沙场,为国捐躯。为保卫祖国,支持抗战,许多百姓献出自己的财产和亲人,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热血与铁骨,铸就了一个不屈的北平!
正当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之时,我们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为了铭记帝国主义侵略的那段屈辱历史,缅怀为国捐躯的先烈,祭奠惨遭荼毒的死难同胞,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核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推出这套《北平抗战实录》丛书,力图用感人的故事、翔实的史料、准确的表述、多样的形式,首次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记述那段北平人民用血汗铸就的光辉历史,以示纪念。
北平民众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永垂不朽!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见战争对战士及其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即便是正义的战争,普通士兵的战争经历以及伤亡对自身和家庭的影响也是长远的。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协助下,考虑到北平地区健在的抗战老兵情况,我社策划并推出《家风的传承——我们家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将战争影响的视角聚焦在普通抗战老兵及其家庭身上,希望从家风传承角度来总结抗战精神。
个人及其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家风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正是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家风传承作用的原因之一。在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给出的北京抗战老兵名单后,在策划上我们把眼光聚焦在目前依然健在的北平地区(既包括现今住在北京,也包括抗战时期在北平地区战斗过)普通抗战老兵身上。希望老兵讲述其亲身经历的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更希望老兵的儿辈、孙辈能够从其讲述中领悟到爷爷奶奶的抗战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家庭的家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选题策划阶段,市委宣传部对该选题非常重视,并将其入选“北平抗战实录丛书”。市委宣传部出版处负责同志,不但亲自为该书联系京华时报报社承接该选题组稿任务,更为该书的策划和成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给予该选题的肯定和资金扶持,确保了图书前期制作方面的顺利进行,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该书的组稿工作是极其艰辛的,京华时报社临危受命,报社领导对组稿工作高度重视,张辅评副总编辑、张灵主任更是全力组织协调。在人力和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组织一大批记者着手搜集资料、开展前期调研,进行采访等工作。由于我社在策划上增加了诸如老兵及家人留言、提供老兵采访音频、视频资料等细节设计,为此给报社记者增加了不少工作负担,在此表示歉意。
由于稿件是陆续反馈的,我社在拿到稿件之后,快速组织编辑进行稿件审读和反馈,有些内容不详或须确认的稿件又返稿给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确认。即便如此,该书组稿工作还是比较高效地在一个半月内全部完成,这与京华时报社和我社的密切配合以及报社极高的工作效率是分不开的。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为该书组稿阶段组织了专家论证会,各位专家为该书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刘岳老师对全书稿件进行细致审读,提出了优化意见;李路老师周末为该书质检专门审读,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中肯的修改意见;另外,北京档案馆的刘苏老师,对该书的组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素材,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在该书的后期制作阶段,非常感谢北京电视台新媒体发展中心的诸位同人为该书的二维码制作付出的努力。
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诸方面的协助下,以及本书项目组的艰苦努力下,我社终于在30天内完成了对该稿的优化加工和细节设计工作。
由于该书成书过程较为仓促,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为了较为清晰地捋清抗战老兵及其家人总结出来的抗战精神形成的家风,我们把比较类似的家风故事做了简单的分类:
第一类家风主要是爱国爱家的榜样模范精神。这些老兵们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信仰的忠诚奔赴战场,飞马扬鞭英勇杀敌,因此他们传承给儿孙的精神就是永远把党、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德行方面要堪为表率。我们坚信这样的家风传承必成为国家稳定的希望。
第二类家风主要是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老兵不惜抛头颅撒热血,奉献生命乃至自己家庭所有来抗战,因此他们传承给儿孙的精神是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干一行爱一行,讲付出讲奉献。我们坚信这样的家风传承必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第三类家风主要是百折不挠的坚强不屈精神。这些老兵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不知疲倦不畏辛劳,因此他们传承给儿孙的精神是永远不能被苦难打倒、永远不要在强敌前屈服。我们坚信这样的家风传承必成为国家繁荣的基石。
第四类家风主要是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些老兵在战场上吃苦受累、流血流汗,只因为相信胜利终会到来,因此他们传承给儿孙的精神是不论在战争还是和平年代,永远不要放弃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坚信这样的家风传承必成为国家昌盛之根本。
第五类家风主要是乐于助人的诚实友善精神。这些老兵在战争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合身投入,不求回报,因此他们传承给儿孙的精神是永远要助人为乐,待人诚实友善。我们坚信这样的家风传承必成为国家文明的力量。
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70年,但抗战的精神却一直传承,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却无处不在的家风精神。
为了扩大抗战老兵家风精神的传承,我社特地安排了该稿的家庭试读会,邀请来自北京地区各行各业的20余个家庭参加试读,并请他们留下了“抗战魂,家风传”的寄语。在此对参与的家庭表示诚挚的谢意!愿抗战老兵宝贵的家风精神能传遍千家万户,代代相传!
当我们读到老兵们回忆战争往事,为了那些死去的战友泣不成声,为了今天依然能够活着而感恩时,我们希望读者们能够关注这些最可爱的老兵:正是因为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战争经历才铸就了难能可贵的家风传承,正是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安宁,正是因为他们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才造就了我们可歌可泣的不朽历史!
战争永远是人类痛苦的记忆,我们今天在此纪念战争的胜利,乃是希望警醒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侵略者:多行不义必自毙!同时更是总结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屹立千年、战胜外族侵略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有敢为国家赴死的铁血战士,因为我们有千千万万支持战士的家庭,因为我们有最伟大的人民,因为我们最伟大的人民有代代相传的家风精神!
守护老兵,如同守护我们的家人,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