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是心态如是禅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罗烈文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禅的智慧与快乐生活的心灵密码!

禅是一面透视内心自我的心镜,通过它,善恶美丑皆可鉴;

禅是一盏驱散心灵迷雾的心灯,点亮它,五欲六尘消无痕。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日:“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面对尔虞我诈的复杂社会,喜怒哀乐的生活,缭绕纠缠的情感,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拂尽心灵上的尘埃,将这个世界参个明明白白,悟个透透彻彻,这是《如是心态如是禅》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推荐

面对尔虞我诈的复杂社会,喜怒哀乐的生活,缭绕纠缠的情感,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拂尽心灵上的尘埃,将这个世界参个明明白白,悟个透透彻彻,这是《如是心态如是禅》要解决的问题。全书分我生、我爱、我死三大版块,内容涉及到同我们生活气息相关的诸多方面,以对话的形式,揭示了一位禅者的生活智慧。

禅的思想是胸怀豁达、内心空灵;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禅的主旨是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我枷锁;禅修的目的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放下自我。

目录

第一章 直面自我——你真的认识自己吗

 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接纳自己必会获得内心的安宁

 认识自我先要自我负责

 重视自己的存在

 正确估量自己的潜力

第二章 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快乐——你还在迷惘吗

 追求五欲,疏忽了心智

 人之所以不快乐,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所求过多

 少一分物欲,多一分静心

 欲望如蚕丝,自缠缠他

 放下执著,便见本心本性

 释放负面情绪,解决心理包袱,重拾快乐

第三章 是谁束缚了你——为什么你的人生一团糟

 束缚自己的,是自己而非他人

 境由心生,你心里想什么,你将看到什么

 心是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只有心无挂碍,才能摆脱心灵的束缚

 怒火是困扰你一生的恶魔

 放手就能得到解脱

第四章 给一个审视自我的机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富有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有一座宝藏

 别让迷惘遮蔽了智慧的心性

 用钻石的眼光来看自己

 肯定自己,你也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每个人都很富有

第五章 自在做主人——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停下追逐物欲的脚步,寻找内心真实的自己

 别做欲望的傀儡,上演木偶人生

 滚滚红尘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把自己放低,才能自在

 求人不如求己,做自己的主人

 自在做主人

 别让尘埃蒙蔽了心智

第六章 活在当下——当下的人生最幸福

 当下拥有快乐生活,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把握现实情况,照顾好自己的脚下

 不沉溺在过去,不幻想未来,活在当下

 生命在于过程本身,要懂得享受过程

 幸福就是安住在当下

 活在当下的人,才是最智慧的人 

第七章 用禅悦心态看世界——这个世界一片光明

 心态决定了你生命中的一切感受

 用禅悦心态看世界,事无坏事,人无恶人

 心态可以使天堂变地狱,可以让地狱变天堂

 拥有阳光心态,每一件事都是好的

 我乐观,我快乐

第八章 问世间情感为何物——禅眼里的恩怨情仇

 随缘、惜缘,莫攀缘

 该欣赏时欣赏,该超越时超越

 心持戒律,自在自由

 大爱众生,生命的境界才能得以提升

 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九章 达观的财富观——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智慧

 财富本身无好坏,关键看你是否有一颗智慧的心

 用正当的智慧获得财富是有意义的

 金钱的真正作用在于使用

 智慧是人生永恒的财产

 看淡了财富,人生才会幸福

第十章 超越幸福和不幸之处——走出喧嚣人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压力变成动力,就可以走出人生的枯井

 幸与不幸源于人的感觉

 走出心理的绝境,世上便不再存在绝境

 不必在意得失与纷扰

 领悟生命的真谛

试读章节

【佛与佛像】

佛下山弘扬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心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加不解了。

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佛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二天,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三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看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离去,一个比一个给的价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竞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都要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佛像出手后,店铺老板仔细琢磨此事的前因后果,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上当了!并决定将佛像再买回来。于是,他亲自上山要求以原来自己500元卖出的价格再买回来。可佛见店铺老板如此心切,一开口就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店铺老板如此恋恋不舍,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店铺老板走后,佛对寺里的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出手。佛说:“50000元尚可。”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贡献这500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

佛说:“只管看着我做就行了。”

第二天,老板派出店里第一个最能说会道的店小二上山去寺里和佛砍价,可佛竞咬定55000元,未果下山。

第三天,第二个店小二上山去和佛砍价,佛咬定60000元不放,亦未果下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店小二在第九天上山时佛所开出的价格已经高到了200000元。眼见着佛的身价一天天在涨高,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买了就好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小气。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无论佛出什么价格,无论卖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买回来。

第十天,店铺老板亲自上山,佛说准备以50000元出售佛像,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下跌到了500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花10000元购回佛龛台一具。佛望着店铺老板下山的身影,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想获得更多是人的天性,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多的财富,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寻求更厉害的感官刺激。每一个人都在想方设法满足内心的欲望,可事实上,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时,新的欲望又随之而起,因此,欲望永无满足。正因为此,今天的我们,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郁闷。正如故事里的店铺老板,假如他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一定能感受到世间的每一天都是好时节。

人总是想把天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归属自己,想占有一切。人类在这样的欲望中自然会被痛苦折磨。如果我们的心灵没了贪念,任何外物也就无法改变我们,反之,我们必将因此而付出代价。

【樵夫与妻子】

传说中有一位老樵夫在山上砍柴时因为口渴,遍寻山野找水喝,不想竟然意外的在山上发现了一眼可以让人变年轻的泉水,老樵夫只喝了一口就变回了年轻力壮的青年。

变回青年的樵夫甚是高兴,在水边看啊看的,心想:自己年轻的样子又回来了,妻子看到了一定会很高兴。如果让苍老的妻子也能喝上一口这里的泉水,便会像他一样,重新拥有年轻的容貌。于是变年轻的樵夫便奔跑回家,他那依然老迈的妻子看见重回年轻样子的丈夫,先是惊惶失措,当丈夫把自己变年轻的秘密告诉妻子后,妻子欣喜若狂,盘问清楚后便跑到泉边去喝水。

樵夫在家中边等妻子回家,想像着妻子变回少女后那娇美可人的模样,心里焦急却欢喜。可左等右等却总不见妻子的踪影,最后等不及,便出去寻找。

樵夫来到泉边,泉水依然清冽,却没有看到年轻貌美的妻子,只见一女婴躺在妻子的衣服旁号啕大哭。原来妻子不想让别人再喝到这个泉水,想把泉水据为己有,于是就拼命地喝,想把泉水喝光。

樵夫的妻子本也只想变成青春靓丽的少女,因贪,反成了嗷嗷待哺的婴儿。

世间之事,莫过于此,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心里不受任何外境的牵制,那么外境自然也束缚不了我们。中国人有句话“物极必反”,凡是做到了极限必会有反效果,可见做得过分实在不是好事。

我们不反对人去追求自己所求的东西,但追求要讲究一个“度”,过了则为贪。

我们要勇于放弃非分之利益。贪小失大,后果必然可悲。应该要学会豁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要贪图,应该戒除任何贪念,这些贪念不仅仅包括功名利禄,包括自身的修养都要以最佳的形式做到“完美”,不“多”也不“少”。

【禅悟】

倘若我们不再忙忙碌碌地向外寻求,转而向我们的心灵深处观看,就可以发现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宝藏。只要打开了自身所拥有的无尽宝藏——快乐,我们就可以不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财富,而活出一个快乐的、充实的自己。P27-30

序言

前些日子,林谷芳先生和孙小宁女士合作,推出了一本书叫《如实生活如是禅》。全书分我生、我爱、我死三大版块,内容涉及到同我们生活气息相关的诸多方面,以对话的形式,揭示了一位禅者的生活智慧。

我曾有幸拜读过,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看过也就忘了。今天,我又捡起了“禅”这个话题,拿“禅”说事,并将我的作品命名为《如是心态如是禅》,并不是有意要和林先生一较高低。我深知,在禅者这条道路上,我要走的路还很遥远,离林先生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我唯有潜心继续前行,以寻找智者的足迹。

那我为什么要拿心态和禅说事?

我认为:生活是一种态度,态度对了,人生也就愉悦了。而禅又能帮我们实实在在地摆正心态,于是就有了本书《如是心态如是禅》。

关于心态,无需我在此赘述,想必每一位爱读书的朋友都明白心态的概念了。但是对于“禅”未必就知之甚深了。即便那些涉猎较广,平日里对禅稍有几分领悟的朋友,恐怕能告诉我的也莫过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类的话了。

是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禅是不能讲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如果不是禅门弟子,对有些佛门公案,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现有些“公案”违背常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借助语言来阐述,那么,禅门对普通人岂不是永远都是关闭的?这也正是我们见到的禅宗的语录居然也相当多的缘故。为了让普通大众都能明白禅的境界,我们仍然需要借助语言来传递意思。

那什么是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用慧眼来看,天地万物皆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离我们很遥远,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它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苦苦追求身外之物,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生活,却也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也往往闭锁了本该具有的智慧。

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由于心态的失衡,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约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因此,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

在这时候,我们急需禅来拯救我们。

禅能改善我们生活的心态,它超越了五欲六尘,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有了禅,就有了真实和谐的生活!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