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早年的野外狩猎经历,危机四伏的荒野呼唤!
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政治家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危机四伏的野外狩猎生活,或娓娓道来,或淋漓尽致,或惊心动魄。可以说,如果没有罗斯福早年的野外狩猎经历,就没有当今美国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猎熊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西奥多·罗斯福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斯福早年的野外狩猎经历,危机四伏的荒野呼唤! 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政治家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危机四伏的野外狩猎生活,或娓娓道来,或淋漓尽致,或惊心动魄。可以说,如果没有罗斯福早年的野外狩猎经历,就没有当今美国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 内容推荐 《猎熊记》是罗斯福野外生活和狩猎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共9章,多以不同的动物为题,叙述了罗斯福本人在野外生活及狩猎过程中的经历。罗斯福早年当过牧场主,野外经验无疑十分丰富,因此,读者可以看得出他对野外环境叙述的纵横捭阖的文字本领。其中,他不仅描述了狩猎美洲野牛、黑熊、大灰熊、美洲狮、野猪、狼等动物的经历,而且还像博物学家一样,对各种动物的分布和习性作了娓娓叙述。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到当年美国西部荒野中的雄浑风景,既有野牛成群,如云飘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的宏大场面,也有猎人徒手与猛兽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还有对平原、山林、湖泊等地貌的描述。同时,他对当年生活在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猎人和牛仔等人物也颇为了解,叙述得具体而翔实,因此本书现在仍然不失为研究当年美国西部风物的一种原始资料。 目录 第1章 美洲野牛的故事 第2章 黑熊的故事 第3章 大灰熊的故事 第4章 追猎大灰熊 第5章 追猎美洲狮 第6章 纽埃西斯河畔猎野猪 第7章 携带猎犬狩猎 第8章 狼与猎狼犬 第9章 在牛仔之乡 试读章节 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的修建,导致野牛群体急剧下降 当我们在1776年成为一个国家时,美洲野牛——人们开拓荒野时第一种消失的动物,流浪到了标明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和南北卡罗来纳等州西部边界的群山之巅。它们曾经成群出没在如今属于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纳西等州的地方,但到了19世纪初,它们被驱赶到密西西比河那边;在接下来的80年,它们生活在大平原上,形成了最与众不同、也最有特色的生存特征。它们为数众多,漫山遍野,让人难以置信。巨大的野牛群由成千上万头野牛组成,从加拿大萨斯喀切温漫游到格兰德河,而且还向西漫游到落基山脉。它们成为骑马的印第安部落、法国混血人的古怪群体或者生活在雷德河的混血人的种种谋生手段,也成为不屈不挠的代表性流浪者——白人猎手和设置陷阱捕猎者的生计来源。于是野牛的数量便慢慢减少,但是直到内战爆发之前,野牛数量减少的速度还是非常缓慢的,它们并不是被定居者消灭的,而是被铁路和猎取野牛皮的猎人消灭的。 内战结束后,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呈现出无限活力,全速向前推进。这些铁路对于猎人们不可或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廉价的交通工具;同时,市场对野牛皮制成的长袍的需求有增无已,原来数量巨大的野牛相对容易猎杀,于是吸引了一群又一群冒险者迢迢赶来狩猎,掀起了一场世界罕见的野牛大猎杀,结果,在极短时间内,这种为数众多的大型动物被消灭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好几百万头野牛遭到了杀戮。在那场大规模杀戮开始之后的15年内,巨大的野牛群体被消灭了。如今在美国大陆上,据说很可能只剩下500群野牛,而且自从1884年以来,已经没有一群野牛数量超过100头了。 随着太平洋联合铁路的修建,野牛的第一次大减少也来临了。中部地区的所有野牛于是都被消灭殆尽了,其他野牛则分裂成北方和南方两大群体。南方大群体大约在1878年首先遭到消灭,北方大群体直到1883年才被消灭殆尽。我自己对野牛的经验并不多,主要是在后来的岁月中才经历的,那个时候,小群野牛漫游在我在小密苏里河上的牧场附近,此外还可以见到一些零星的野牛,关于这些,我在其他文章里有所叙述。可是我的两个兄弟却比我幸运得多,在一望无际的野牛群还黑压压地覆盖在大草原上的时候,他们就加入了追逐这些贵族般的野牛的狩猎行列,去追寻他们年轻人的冒险经历去了。 两个富于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参加野牛狩猎队 在1877年的头两个月,我的弟弟埃利奥特还是一个不到17岁的年轻小伙子,他携手同伴,朝着得克萨斯北部的斯台克德平原边缘挺进,去射猎野牛。那时正值南方野牛群体濒临死亡,在这段时间里的两年内,除了一些零星散落的小型群体,原来的巨大的南方野牛群体已不复存在。与他同行的是我的堂弟约翰·罗斯福,他们与另外6个冒险者一起出发去漫游,这支狩猎队伍都由年轻人组成,他们频繁去边境,都经济拮据,但都勇敢、充满活力,热衷于自己兴奋的事物,富于冒险精神。我的弟弟在这一群人中最年轻,经验也最少,但他正值青春期,正茁壮成长,体格强壮而健康,非常喜欢拳击、摔跤、赛跑、骑马和射击等运动;而且他还曾经给猎人当过帮手,去射猎过鹿子和火鸡。他们赶着两辆四轮草原马车前进,4匹马拉动一辆马车,他们的餐具、弹药、被褥和其他用具统统装在马车上。此外,这支狩猎队还有6匹坐骑——全都是毛发杂乱、蓬松的北美野马;还有三四只猎犬,塞特猎狗和杂交的灵猩,一路跟在马车后面小跑前进。每个人都要轮流担任马车夫和厨师,每人两天,而且总有两个人留下来看守马车或营地,以防发生意外,另外6个人则通常两人一组外出狩猎。这次探险,一是为了户外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二则是希望获得一些经济利益——在购买马匹和马车之后,大家都囊空如洗,不得不依靠贩卖野兽皮,如果他们来到靠近边界的贸易站,还贩卖野味,以此维持生计。 他们在那一年的1月2日起程出发,朝着布拉索斯河源头的索尔特叉流挺进,那里可是狩猎的好去处——巨大野牛群漫游的中心。起初那几天,他们在有人定居的荒野边沿徘徊,仅仅射杀到一些小型猎物——鹌鹑和草原禽类,然后他们开始射杀火鸡、鹿子和羚羊。他们用这些猎物来交换面粉,或者在牧场或邋遢落后的边境镇子换一顿饭吃。有几次,这些年轻猎人迷了路,不得不在开阔的野外过夜,但如果能找到牧场,他们便在牧场上睡觉。镇子和牧场上到处都是言行粗野的顾客,我弟弟的所有同伴都是些身强力壮、头脑发热的年轻人,行事冲动,结果他们卷入了几场野蛮的战斗,幸好没有人受重伤。我的弟弟草草地写了一些日记,那些日记条目简短得让人吃惊。有几次,他在日记中提到他们要么到达了休息地,要么到达了一个村落,要么到达了另一支与他们竞争的野牛狩猎队的营地,他用词简洁:“大战一场”或“大困境”之类;可是这些日记表现出了这些年轻人勇敢的一面…… P2-4 序言 董继平 自人类有文字以来,自然就频频出现在文字中:起伏的群山、连绵的森林、奔流的江河、辽阔的草原、变换的季节以及习性各异的动物、千姿百态的植物……,自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其流光溢彩,杰作众多,影响也甚大,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至少有两部外国自然文学著作深深影响过国人,一部是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娓娓讲述了昆虫之美;另一部是美国诗人、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向世人述说一个孤独者在湖畔的个人生活及融入自然的精神状态。 近代自然文学的产生决非偶然,自有其根源。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不断追求现代化,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加速,自然生态也不断恶化,在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破坏时,人们更加渴望回归自然的怀抱,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善待大自然。在这种情况下,近代自然文学就应运而生。 世界自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发达,其成就之大,可谓一花独秀,人才辈出,佳作纷纭,在200年的时间里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局面。美国自然文学的问世与发展,也自有其渊源。与欧洲老大陆相比,美洲这个新大陆尚属蛮荒之地,但在1789年美国建国以后的那几十年里,工业飞速发展,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经济实力也渐渐迎头赶上欧洲老牌工业国。可是,正是在那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环境的沉重代价,其自然资源遭到了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修建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一方面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却让曾经到处漫游在大陆上的野牛加速消失。面对这种现象,一批有识之士便开始积极奔走,为保护自然而大声疾呼。在美国人民认识到日益逼近自己生活的生态问题之后,大约在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70年间,美国逐渐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然保护运动,其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令世界瞩目。这场自然保护运动在客观上促成了自然文学在美国的蓬勃发展,此间不仅大家辈出,而且还逐渐形成了美国文坛上的“自然文学”这一特殊文体。到了20世纪下半叶,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在美国到达了鼎盛,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随着这一运动的不断深化,自然文学愈加受到人们关注,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者群体,这些作家以大自然为写作对象和主题.着重以科学的方式来揭示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号召人们走进荒野,倡导人们大自然建立亲密联系,保护大自然的完整和野性,呼吁人们以一种更平等也更和谐的方式来处理人类与大自然之问的关系。 尽管有些文学史家把约翰·史密斯(1580—1631)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1590—1657)的《普利茅斯开发史》认为是自然文学的最早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自然文学的第一位先驱当属威廉·巴特姆(1739—1823)。巴特姆也算是自然文学世家,他的父亲是“美国植物学之父”——约翰·巴勒姆,威廉。巴勒姆从小便受家学的熏陶,一边徜徉在父亲的植物园中,一边倾听乌语、嗅闻花香。从严格意义上讲,威廉·巴勒姆算得上美国自然文学中的第一个大家,在其代表作《旅行笔记》中,巴特姆以细致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尚处于原始状态的美国东南部的自然风景,用亲身感受讲述了那里的自然荒野之美。在1791年一问世,便在欧洲反响强烈,颇得好评,即使像柯勒律治那样的浪漫主义大作家也对其大加赞赏。 但真正形成了团体、投身于自然文学的作家,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那批超验主义者。超验主义的领袖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他著名的《论自然》中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观点,他不仅认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还认为“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我们能够任意交流的部分”,对后世影响甚大。而超验主义的另一位主将亨利·大卫·梭罗则更是身体力行,他在爱默生的影响下深入自然,一个人来到寂静的瓦尔登湖,搭建起小木屋,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湖泊和山林之中,他或在荒野中散步,或树林中观察,或湖畔沉思,悠然地描写自然之美,同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隐没在那些朴素的文字中。根据《美国遗产》杂志198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梭罗的《瓦尔登湖》在“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竟位居榜首,可见其影响之大。除了《瓦尔登湖》,梭罗还有许多涉及自然的散文和日记,用淡淡的笔调娓娓倾诉自己的自然情怀,比如他的长篇散文《秋色》《散步》等便是这方面的杰作。爱默生和梭罗自不待言,超验主义阵营中,还有一位中国读者几乎都不知道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富勒(1810—1850),她是这个阵营中的女性佼佼者,在一个寂静的夏天,她摆脱了尘世喧嚣,把自己的灵魂彻底浸入一湖湛蓝的水中,以优美的笔调写下了一部自然散文集——《湖上夏日》。而在同时期,大诗人惠特曼亦深受爱默生影响,除了《草叶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体现了自然之灵,尽管这部作品以日记形式写成,字里行间却让作者那种静静观察、倾听、体验自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19世纪最后20年里,美国自然文学界出现了两位大师——“两个约翰”:“鸟之王国中的约翰”——约翰·巴勒斯(1837—1921)和“山之王国中的约翰”——约翰·缪尔(1838—1914)。“两个约翰”分别奔走于美国东部和西部,为建立和谐的自然秩序而努力。巴勒斯是博物学家、鸟类学家,生活在东部的卡茨基尔山区,擅长描述鸟类生活,各种鸟儿在他的文字中栩栩如生;缪尔则是地质学家,也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行走者,这位“美国国家公园之父”以描写美国西部山区风景见长,山峦与森林在他笔下熠熠生辉。 “两个约翰”著述众多,成就巨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稍后的女作家玛丽·奥斯汀(1868—1934)则独辟蹊径,她避开自然文学中通常描写的山水,却深入美国西部沙漠,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荒漠之美与灵性。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一个高峰,许多作家和博物学家纷纷投身于自然文学创作,就连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总统那样热爱自然的政治家也客串了一把,推出了好几部著作。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自然文学界似乎有些沉沦,这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纷飞,让人们更关注社会问题,而无暇顾及自然生态,此间自然文学大作相对不多。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出现了两位极有影响的自然文学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与蕾切尔·卡逊(1907—1964)。他们本与文学无关,但自然生态的问题赋予他们向公众宣传保护自然的重大责任,才动笔写起书来。奥尔多·利奥波德本来是林业学家、生态学家,长期致力于土地研究,在1949年他去世后才出版了代表作《沙乡年鉴》,这部著作的文笔异常优美,富于诗意,向读者完整地传达自己的土地伦理观,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成为美国自然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蕾切尔·卡逊是海洋学家,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她在其中以通俗的语言向公众揭示了现代文明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对近半个世纪的美国人的自然生态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随着自然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自然文学也不断深入、扩展,在美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其间景象纷纭,作家众多,作品不断,且各具特色:爱德华·艾比的《大漠孤行》、玛洛·摩根的《旷野的声音》、约翰·海恩斯的《星·雪·火》、巴里·佩洛斯的《北极梦》、杰克·贝克隆德的《与熊共度的夏天》…… 自然文学几乎均以散文写成,有抒情,也有叙事,语言流畅、精彩,情节引人入胜,适于大众阅读,这也是它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它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其作者也许并非专业作家,大多是博物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甚至还有政治家,他们写下的文字几乎都是作者亲历记,绝非道听途说或虚构作品,均为可读性和故事性极强的散文,同时又融文学性和科普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深得读者喜爱。 近十余年来,随着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渐渐提高,自然保护在中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深化,然而国外的自然保护远比中国走得早,也走得远,自然及自然文学类作品非常发达,外国自然文学虽在国内有一些介绍,但其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本丛书的宗旨就是填补这一空白。该丛书计划收入那些在中国未曾出版过的、也颇具收藏价值的外国自然文学(以自然文学大国美国为重点)作品,突出作品的原创性、故事性、科普性和可读性,它们既是文笔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趣味性极强的科普读物,对于加深中国读者认识自然具有莫大帮助。目前,国民对自然的兴趣方兴未艾,绿色环保和认识自然也作为常识而进入了大、中、小学课堂,但多数国民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或者不得要领,总之尚存很大的限制性和片面性,阅读自然文学作品就成为他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本丛书恰好能满足广大国民的需要,帮助他们加深对动物、植物、季节及山川风物等自然细节的认识。出版本丛书的主要目的,借用美国自然文学家巴勒斯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 我们相信,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生态一度恶化但又开始逐渐得到控制的中国,出版本丛书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8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西奥多·罗斯福是第一位重视自然保护的美国总统。不仅如此,就像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那样,他还“充满活力”地实现自己的信念……他提倡通过在荒野中娱乐来增强个人的成长,在此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美国生态名人堂 罗斯福一生都在追求,向博物学者们学习……博物学者们向他指出需要保护的地方,同他一起狩猎,一起野营,让他感到自己属于博物学者团体,而这个团体最终形成了自然资源保护者团体。 ——美国著名评论家、作家乔纳森·罗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