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的目光(散文卷域外寄情篇)》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先生文学作品集的卷九,主要记录了作者当年对包括苏联、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旅行。其内容,以对各地风土人情的观察与思考为主。字里行间,通过对这种异国风景与世情的描绘,来呈现当时各地人与社会的状态。哪怕是极小的细节,也都渗透着作者温和细腻的心灵,饱含着一个作家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追求。可以说,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旅行日记,更是作者对所访国家的社会、艺术、历史以及人物的思想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但丁的目光(散文卷域外寄情篇)/赵丽宏文学作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丽宏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但丁的目光(散文卷域外寄情篇)》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先生文学作品集的卷九,主要记录了作者当年对包括苏联、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旅行。其内容,以对各地风土人情的观察与思考为主。字里行间,通过对这种异国风景与世情的描绘,来呈现当时各地人与社会的状态。哪怕是极小的细节,也都渗透着作者温和细腻的心灵,饱含着一个作家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追求。可以说,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旅行日记,更是作者对所访国家的社会、艺术、历史以及人物的思想录。 内容推荐 《但丁的目光(散文卷域外寄情篇)》主要收录的是赵丽宏的域外散文,在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作家考察欧洲历史,欣赏奇山丽水,寻访先哲屐痕,体验风土人情,以精美细腻的文字,表现了绚丽的自然风光、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的沧桑变迁和历史古城的艺术氛围。历史的传奇和现实的画面,交织在诗化的文字中,倔强与勇敢,孤傲与浪漫,孤独与纷繁,洒脱与遗憾,沉郁与轻盈……绚烂的文人情绪流淌于慧眼独具的细节中。艺术化的故事人物,性格化的历史名城,拟人化的异域风景……是作家用心灵和美文编织的世界人文图卷。 目录 第一辑 白夜之旅 白夜之旅 乌克兰纪事——1991年6月,乌克兰见闻 基辅情景 地下修士 诗神 歌者 邮戳 白夜 游墓园 诗人之死 黑色的沉默 在教堂的阴影里 生命融化在这里 滨海喷泉 雨中皇村 温暖的烛光 我曾经向布谷鸟发问 湖畔树影 午餐音乐 白桦林中的小路 地铁中的普希金 戈尔巴乔夫在大街上 红场 在神秘的红墙内 阿尔巴特街 第二辑 但丁的目光 沉船威尼斯 寻找大卫 但丁的目光 雨中斜塔 万神殿的秘密 米开朗琪罗的天空 庞贝晨昏 在柏林散步 汉斯的梦 易北河畔的琴声 音乐和诗谁也无法消灭 童话不莱梅 历史的智慧 在海风中 几度夕阳红 君王之忧 慕尼黑之恋 丢勒的凝视 重生之城 在贝多芬故乡听音乐会 欧洲最美的小城 萨尔茨堡散记 莫扎特在这里出生——谨以此文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 沿着多瑙河的碧波 维也纳印象 美人鱼和白崖 试读章节 白夜之旅 面对着七色缤纷的世界地图,我常常会久久地发愣。地球原本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海洋、大陆、岛屿、冰川,没有什么有形的界线分割它们。人类本来可以自由如天上的飞鸟,如水中的游鱼,如来去无牵挂的风,随心所欲地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作为旅行的目的地,只要你拥有抵达这目的地的能力。然而人类描绘的地球并不是一个浑然的整体,色彩斑斓的地图上几乎汇集了世间所有的曲线,为的是用来分割陆地和海洋,用来限定国界。地图上的一种颜色,便是一片名称不同的国土;一种颜色,便代表一种语言、一种风俗、一种气候,代表人类极小的一部分历史。世界的丰富、复杂和神秘也许就是由此而来。 数不清地图上有多少国家。有些小国在地图上小得就像一粒芝麻,而大国却覆盖着整整一片大陆。目光在地图上旅行时,脑海中总会相应浮现斑驳的画面,有时清晰,有时朦胧,有时则空白一片。我的目光常常停落在北方那最辽阔的一片土地上。这是一片遥远而又熟悉的土地,我曾经无数次在诗歌和小说中阅读它,曾经无数次谈论它,也曾无数次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它。想象它冰天雪地的漫长冬天,也想象它短促而奇妙的夏天,想象夏日那童话般的白夜……这片辽阔的土地,是苏联。 这几年经常接待来访的苏联作家,这些来自北方那片辽阔土地的苏联同行,不断地使我产生亲切感,每次分手时,苏联的朋友必然会说一句很真诚的客套话:“希望你能够到苏联来访问。”这当然也是我的希望。不过这希望似乎和那片辽阔的土地一样遥远。 希望终于由远而近。今年6月,应苏联彼得格勒作家协会的邀请,我和上海作家肖岗、郭在精组成一个小小的代表团,踏上了出访苏联的旅途。我们选择的季节非常好,在苏联的北方,白夜正开始降临,濒临芬兰湾的彼得格勒,是体验白夜奇观的最佳去处。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暂时消失了黑夜的地方。 1991年6月17日 北京—莫斯科 下午4点50分,北京晴空万里,炎阳灼烤着大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大型喷气客机呼啸升空,飞行方向西北,目标是遥远的莫斯科。 乘坐这趟班机的几乎全部是中国人。只看到一个身穿印有“澳门”字样T恤衫、留着大胡子的白人青年,从候机室漫长的等待一直到登机,他一直默然静坐,显得十分孤独。飞机起飞后,那白人青年便开始闭目养神。 因为机舱里都是中国人,所以气氛很轻松,到处是笑语喧哗。在飞机后舱,一位搞航空产品贸易的老先生,一边喝着又浓又稠的番茄汁,一边抚摸着胖鼓鼓的腹部,半开玩笑地对我说:“现在呀,年轻人朝美国跑,老人都朝苏联跑。你看看机舱,不都是老人!”我扫视了一下机舱,并未产生同感。乘客中确实有一些年龄较大的中国人,但更多的是中年人,也有一些年轻人。 飞过蒙古时,机翼下只看到无边无际的沙漠,荒凉得如同月球,什么时候越过蒙古进入苏联领空,谁也说不清楚。而大地却由一片焦黄变成了深沉的墨绿,那是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叫不出名字的江河在绿色的莽原中流动,如同一条条巨大的黑色飘带…… 进入苏联领空不久,飞机便飞经贝加尔湖上空。 贝加尔湖,这是个撩人心魄的大湖。在小说中,在诗歌中,在音乐里,我曾经许多次神游过这个碧水浩渺的湖泊,它令人想起那一段使中国人感到耻辱和伤心的历史。此刻,贝加尔湖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视野底下,轻柔的云烟在它的上空若有若无地飘动,森林和山峦用墨绿和青翠为她勾勒出优美的轮廓。湖水是晶莹的深蓝色,蓝得如同深邃的天空……没容我多看多想,贝加尔湖已从机翼下一掠而过。展现在前方的是俄罗斯广袤坦荡的大地。 飞机在空中飞行了整整九个小时,北京时间应该是18日凌晨1点55分,下降的飞机穿越浓厚的雨云,在莫斯科机场着陆。而此刻,却是莫斯科时间17日20点,这样,今天就比平常的日子延长了6个小时。走下飞机,夜幕并未降落,莫斯科正在下小雨,机场周围的白桦林被雨水浇洗得葱翠悦目。 在机场迎候我们的是苏联作协外联部的汉语翻译嘉丽亚。嘉丽亚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反应敏捷,说话的频率极快,这在会讲中国话的外国人中极其罕见。嘉丽亚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是“思华”,其中的含义无须解释。前不久她曾随苏联军事文学代表团访华,我们在上海曾见过一面。如今重逢在莫斯科,自然很亲切。嘉丽亚告诉我,这次上海作家代表访苏的全程陪同和翻译,将由她的丈夫米沙来担任。米沙是一位汉学家,苏联东方研究所的副博士。我想,有其妻必有其夫,米沙的汉语一定不会差。 乘车离开机场时,莫斯科刚刚开始被暮色笼罩。“伏尔加”轿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车窗外浓绿的白桦林扑面而来,这正是我想象中的莫斯科郊外。 嘉丽亚一路上不停地谈论着她对中国的印象,谈论着苏联作家对中国的看法。前些年苏联作家都想去美国访问,这几年作家们都争着去中国,许多苏联作家哪里也不愿去,只要求访问中国。这样便把苏联作协的领导们弄得很为难,毕竟僧多粥少,不可能让所有想访问中国的作家都能如愿。有些作家还为此吵架。我问嘉丽亚,苏联作家为什么对中国如此有兴趣?嘉丽亚想了一想,说出这样几点原因:一是苏联作家们对中国这些年的改革开放非常感兴趣,想去看看;二是听说中国的轻工业日用品丰富而且便宜,想去买一点中国货;第三个原因最最重要,那便是苏联作家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晚上下榻在苏联作协的创作之家。这是坐落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幢花园别墅,红色的楼房掩映在白桦林的绿荫中。米沙已在创作之家的大厅里等候我们很长时间了。这位50出头的汉学家已经谢顶,稀疏的黄头发下却有着一张年轻人的脸。他看着我的名片,居然准确地读出了印在名片上的每一个汉字,还用夸张的口吻叫道:“哦,您是团长!久仰久仰!” 创作之家的房间设施谈不上豪华,但很舒适。打开卧室的落地窗,夜风送来青草和艾菊的清香,还有悠扬的虫鸣。在卫生间亮如白昼的灯光下,竟然发现一只小小的金铃子,正停在墙角竖起一对透明的翅膀唱得起劲。听着金铃子那晶莹的歌声,身在异域的感觉顿时烟消云散。二十多年前在长江口的崇明岛“插队落户”时,我住的那间小草屋里常常能看见这样的金铃子,它们鸣唱的方式和声音也完全一样。 很好,在苏联的第一夜,将会有金铃子唱着歌送我进入梦乡。明天上午,我们将去乌克兰。 P2-5 序言 自序 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读书和写作陪伴了我大半辈子。写作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追求时髦、与时俱进的事业,而我却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事。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是我的人生。万变的是世事,是永远花样出新的时尚,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境,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即所谓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这几十年,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这样的心境。 岁月和命运如曲折湍急的流水,蜿蜒于原野山林,喧哗,奔流,定无轨迹。在水中,你可以是浮萍游鱼,随波逐流,可以漂得很远,却不知所终;你也可以是一块礁石,任激流冲击,浪花飞溅,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安静和沉着。我愿意做一块礁石。 我最初的写作,其实是在乡村“插队落户”时的日记。在一问狭窄的茅屋中,在一盏飘忽幽暗的油灯下,一颗年轻的心抒写着对自然的迷恋,对人生的憧憬。那时的写作,不为发表,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写成一个作家,只是感觉文字和我有缘,写作驱赶了我的孤独,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使我在困苦的环境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四十多年来,我的人生曲折起伏,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代和环境,然而文学一直是我亲密友善的旅伴,写作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文学之于我,恰如那盏在黑暗中燃烧的油灯,尽管人世间风向来去不定,时起时伏,只要心里还存着爱,存着对未来的希冀,这灯就不会熄灭。我的文字,便是这灯光在我心里的辐射。这辐射衍化成文字,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时代、人性和自然。和文学结缘,是我此生的欣慰。 巴金先生曾在他赠我的书中为我题写过这样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他对自己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一种鞭策,我一直铭记在心。说真话,抒真情,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遵循的原则。离开了真,便无以为美,也无以为善。 编这套文集,源自出版界朋友的一片真挚的热心。将我四十多年写作的文字汇编成十八卷文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没有勇气和精力做这件事。这套文集的策划编纂者呼延华先生和他的编辑团队不辞辛劳,从选文、编目到编辑出版,历时两年半,为之呕心沥血,辛苦了无数个日夜,将我的各类作品作了精心细致的搜集和梳理。很多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文字,也被他们从那些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找到,收进了文集。读者即将看到的这十八卷文集,汇集了我的大部分作品,是我大半世人生的缩影,也是我跋涉的屐痕、情感的留影,是我的生命以文字形式长出的枝叶,开出的花朵。它们并非天香国色,只是文学大花园中的一个小角落。出版如此规模的一套文集,也许无利可图,我从一开始就有些怀疑,这样的计划,能否付诸实施。如今,面对着堆成小山一般的书稿清样,感慨万千。一个写作者,能遇到这样真诚执着而有气度的出版家,是我的幸运。我深怀感激。 二○一四年夏日 于四步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