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集(顾明远教育随笔2)》是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关于教育问题的随笔集。顾明远先生谈教育问题常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视野宏阔,观点明确,尖锐。文中不少是热点问题,也有不少是被许多人忽略却是隐含着深刻矛盾或意蕴的问题。顾先生谈问题,表看法,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上下联系,中外贯通,思维辩证,见地独到,笔端毕显学界领军人物之风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野花集(顾明远教育随笔2)/梦山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顾明远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野花集(顾明远教育随笔2)》是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关于教育问题的随笔集。顾明远先生谈教育问题常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视野宏阔,观点明确,尖锐。文中不少是热点问题,也有不少是被许多人忽略却是隐含着深刻矛盾或意蕴的问题。顾先生谈问题,表看法,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上下联系,中外贯通,思维辩证,见地独到,笔端毕显学界领军人物之风范。 内容推荐 《野花集(顾明远教育随笔2)集子中收集的是新世纪以来的一些随感杂文,都是根据当时的教育现实有感而发的。上起五十年代,下迄2001年,《野花集(顾明远教育随笔2)》作者始终保有一颗督智、清澈、敏感、理智的心,透过纷繁扰杂的表面,把握住教育本质的规律,对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令人叹服的解决方案。 目录 ·综合编· 教育 ——未来社会的希望 新世纪到来话教改 学习化时代的全民教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教育创新:克服教育观念上的四大误区 学习学和智慧学 教育忧思录之一 教育忧思录之二 教育忧思录之三 我对“县中现象”的一点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谈谈学风问题 也谈“教育是什么” 《解读中国教育》序 《革新中国教育》序 建设学校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铸造大学的灵魂 ——读《现代大学文化学》 《大学之道》序 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出路何在 关于高考改革之我见 特殊儿童需要关爱 也谈特色学校 向教育思想家、教育革新家吕型伟老师学习 在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教育大境界》序 ·素质教育编· 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 评价制度与素质教育 多样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改革要照顾农村教育的实际 《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再版序 《质疑“学会做人”》的质疑 从2003年诺贝尔奖获奖者谈话想到的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创新 语文给我智慧,给我文化 儿童识字教育门外谈 鲁迅作品还能不能进课堂 学习科学,破除迷信,提高素质 舞蹈与教育 学生舞蹈值得提倡 让学生学习得快乐 ——为北京一师附小《小学快乐教育的学习方式研究》序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 折磨孩子的奥数可以叫停了 在没有压力下会学得更好 鞭子只能培养奴才,不能培养人才 从“十佳少年”评审谈起 我为什么呼吁废除“三好学生”的评选 公平而差异是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 少年留学要三思而行 《重新审视多元智力》序 《最后的图腾》序 《我在美国读中学》序 《梧桐树下的数学》序 ·教师编· 中国呼唤当代教育家 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 特级教师的倡议好 再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让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 改革教师教育的十点建议 霍懋征老师的真善美 ——《真、善、美的丰碑》序 高雅、亲和是可贵的教师气质 校长,希望你走到学生中去 春风雨露情在育人 ——怀念董纯才同志 润物细无声 ——缅怀刘佛年教授 深切怀念董渭川先生 音容已逝,风范永在 ——深切怀念滕大春先生 ·杂感· “浙江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有感 从“某正厅”说起 银行取款有感 ·西行漫记和随感· 引言 热闹的马斯特里赫特,宁静的马斯特里赫特 人与自然的和谐 欧洲的田野风光 莫扎特的故乡 美丽的维也纳 阿尔卑斯山,欧洲的骄傲 喧闹的威尼斯 醉人的湖光山色 古老的维罗纳 朝圣博洛尼亚 访问布鲁塞尔和鲁汶 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到杰克妈妈家做客 欧洲的基督教文化 欧洲人的休闲文化 欧洲人的饮食文化 试读章节 教育——未来社会的希望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不仅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但是教育却越来越遭到社会的批评: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社会风尚每况愈下、生存竞争愈演愈烈、民族冲突越趋严重。这是怎么一回事,教育出了什么毛病?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教育不是孤立于社会的活动,恰恰相反,它对社会的依附性很强。教育本来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活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把它看作是一种工具。政治家把它看作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经营者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工具,广大家长则视教育为改变子女社会地位、获取富裕体面的职业的敲门砖。因而每一个社会群体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认为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确实不能孤立地存在,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发达,教育发展就缺乏物质基础;政治不稳定,学生也难以安宁地坐在课堂里。因此,教育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但是教育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促进人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来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教育并非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几十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物欲的追求,为利润而斗争,造成了更多的社会矛盾。这不是教育的罪过,恰恰相反,是忽视教育的结果。教育的数量增长了,但它的质量却被忽视了;各国的教育经费并未随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步增长,有的国家的教育经费甚至相对地减少了;教师仍然是社会低收入阶层,教育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这种现实与社会对它的期望相悖。社会一方面对教育的期望很高,似乎它是解决社会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却又不重视它。 教育自身确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和检讨。 首先,几十年来教育的功利主义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加剧了这种观念。但是到80年代发现,教育的发展并未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贫富的差距却扩大了。于是出现了80年代的所谓教育危机:人们对教育失去了信心。其实教育本来就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够立竿见影地使经济快速增长和改变个人的地位和生活。教育是人的发展活动,通过教育,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发展,使人有知识有才能,有判断能力和活动能力,从而发挥他的社会作用。 其次,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学校教育,忽视了社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只为一定年龄阶段(主要是5至25岁)的人提供学习机会。虽然近几十年来学校实行了开放制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是限于各种条件,真正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成年人只是极少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额有限,更不能为大众提供学习机会。许多国家至今仍抱着一种保守主义观点,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就业的时候,正规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受到优待,非正规学校的毕业生:即使有较强的能力,也会受到就业的歧视。终身教育至今还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在制度上落实。教育不是缩小了社会的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的不公平。 第三,重视城市的教育,忽视农村的教育。世界人口的大多数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8%,而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约占67%。农村经济不发达,卫生条件极差,文化教育很落后,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改善农村的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课题。而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大力普及农村教育和扫除文盲则是农村发展的必要前提。农村发展主要是指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只有生产力提高了,才能消除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近些年来强调高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围绕着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的都是城市的教育,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感觉不明显,因为发达国家的城乡差别已经很小。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却是十分严重的。在中国,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去年9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来推进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不够重视道德的养成。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也由此引发了物欲的增长,而道德水准却有所下降,学生厌学、学校暴力、吸毒、早孕等现象令人担忧。学校教育一方面强调知识的重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又束手无策。 第五,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是很严重的。这虽然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问题,但却是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网络文化给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个人学习,特别是成人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等提供了条件。 P3-5 序言 这个集子中收集的是新世纪以来的一些随感杂文,都是根据当时的教育现实有感而发的。有些是在会议、论坛上的发言,有些是报刊约我为当时教育热点发表的个人看法,还有一些为他人专著写的序言。但不论哪种文体,都是与当时的教育现实有关。正因为如此,所以有的杂文中所议论的内容今天已经过时。例如我在许多杂文中呼吁的重视农村教育,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等问题,这几年已经有很大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二免一补”,使亿万农民子女受益;当然也有些问题,如素质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这些杂文本来已经没有再出版的价值,但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在10年以前出版过我的随笔《杂草集》,我答应他们再写一本《野花集》。本来是想年纪老了,退休下来,无事可干,静下心来看点书,写点学习心得。谁知道,过了古稀之年非但没有退下来,反而杂事越来越多,给福建教育出版社许下的心愿未能完成。最近他们要把教育随笔编成系列,陆续出版教育名家的随笔,因此他们要我完成原来许下的诺言。我思来想去,觉得按原计划写读书心得已经来不及,只好把这些杂文滥竽充数。好在文章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也不太像随笔,但也还是实话实说,有些教育问题尚未过时,有些问题尚需我们大声疾呼。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大家讨论思考批评。 作者2007年12月10日于北京求是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