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研究权威专家陶涵教授经典力作!
《蒋经国传(最新全译插图本)》以大量的史料、访谈和经历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及国际大背景,特别是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从国际的视野和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历史以及蒋经国个人的历史,可以使中国读者产生特殊的感受,对读者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蒋经国的个人历史均很有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蒋经国传(最新全译插图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陶涵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经国研究权威专家陶涵教授经典力作! 《蒋经国传(最新全译插图本)》以大量的史料、访谈和经历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及国际大背景,特别是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从国际的视野和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历史以及蒋经国个人的历史,可以使中国读者产生特殊的感受,对读者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蒋经国的个人历史均很有帮助。 内容推荐 蒋经国之后,台湾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三代领导,然而每次民调显示,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都是蒋经国。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经历? 蒋经国和邓小平是莫斯科的同学,隔着海峡,一个推行改革开放,一个力促“十大建设”,一个建立现代化强国,一个成为“亚洲四小龙”,是偶然还是巧合?为什么蒋经国自章亚若死后,终其一生不见儿子章孝严、章孝慈一眼?为什么两位私生子却成了蒋家第三代中最优秀的继承人?为什么蒋家第四代成了悬崖边的贵族,为什么他们天生逆反政治? 《蒋经国传(最新全译插图本)》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未公开的资料,运用“资讯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门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发掘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史料。 《蒋经国传(最新全译插图本)》作者陶涵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从国际的视野和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历史以及蒋经国个人的历史,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历、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以及国际大背景。 目录 新版序言 《蒋经国传》的推手 《蒋经国传》的由来 铭谢感言 第一部 革命岁月 第一章 其介如石 第二章 可教之子 第三章 红楼一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党人 第五章 抗战爆发及父子团聚 第六章 赣南模范 第七章 教育长和将军 第八章 东北交涉 第九章 溃败 第十章 转进 第二部 立足台湾 第十一章 意外的苦果 第十二章 秘密战争 第十三章 家庭、朋友与敌人 第十四章 股掌间的美国盟友 第十五章 中国大跃退 第十六章 “国防部长” 第十七章 经济起飞 第十八章 “行政院长” 第十九章 老成凋零 第二十章 分道扬镳 第二十一章 高雄事件及军法大审 第二十二章 海岛与大陆 第二十三章 接班人、掮客、凶手 第二十四章 建立共识 第二十五章 突破 第二十六章 中国式的民主 尾声 陶涵《蒋经国传》译后感 中文简体版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政治热潮迅速蔓延到湖南这类内陆省份的乡村地区。五卅惨案发生时,毛泽东正回到湖南老家,照料垂死的母亲。他立即与同志进入乡村,组织农民社团。湖南军阀派兵缉拿毛泽东,他旋即逃往广州,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编辑,并且主持一个培养训练农民运动组织者的单位。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宣布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推举亲苏派人士汪精卫为新的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掌握大权。汪精卫大有成为孙逸仙接班人的架势。国民党现在即将面临最大的挑战——统一全国。 蒋介石在将要对付国内局势之际,决定把经国送到他的好朋友、著名学者吴稚晖在北京新成立的学校念书。这所小型学校位于南小街,教学兼采新、旧学。当时的北京虽在军阀冯玉祥控制之下,学生的安全似乎并没有问题。吴稚晖大概曾得到军阀保证,国民党学生也不会有危险。事实上,冯玉祥至少也有一名子女进入这所学校念书。冯玉祥身材高大,说话絮聒,具有社会良知,同情国民党。他再娶了一位受过教育、信奉基督教的女士为妻之后,成为“基督将军”,传闻他用消防车水管把部属统统施洗,命令他们信奉基督教。冯玉祥原配所生的儿子洪国和女儿弗能两兄妹,日后在经国的人生遇合上将扮演重要角色。 此时经国以“进步的革命党人”自居。他到达北京后不久,国民党籍的著名新闻工作者、上海大学前任副校长邵力子就介绍他认识许多共产党人,包括身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李大钊。 邵力子是中共地下党员,不久即南下黄埔,成为蒋介石的首席秘书。蒋经国很自然就与左翼学生打成一片,定期到苏联大使馆看电影,与苏联大使馆官员经常见面。此时,他开始萌生到莫斯科留学的念头。 自1917年革命成功以来,苏联一直陆续提供军事训练和教育学习的机会给中国及远东其他国家革命党人。后来,苏联把几个训练学校合并,组成东方劳动者大学。1925年,苏共决定单独成立中山大学,专收中国留学生。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偕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参与下,甄选中山大学学生,国共两党各自推荐若干学生作为中山大学第一届学生。 经国与几位朋友决定申请,他要求吴稚晖推荐。吴稚晖问他为什么想远适异国,经国答说为了革命。吴大笑:“革命就是造反,难道你不怕吗?”经国表示不怕。吴稚晖告诉他:“革命不是这么简单的,你再去考虑一下。”两星期之后,经国又找吴稚晖,表示依然决心要去莫斯科。吴说:“你去试试也好,青年人多尝试一次,总是好的。”不出一年的时间,吴稚晖成为国民党内反共最有力的“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促成国民党清共、与莫斯科决裂。但是,1925年夏天政治界、知识界的气氛,与数个月之后的状况尚大为不同。吴稚晖并未劝阻蒋介石的儿子留学莫斯科,也没有提醒他共产主义的可怕。 国民党内的领导阶层也发生剧变。8月20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开会时,枪手冲进会场,狙杀左翼领袖廖仲恺。保守派涉嫌买凶。蒋介石领导一个三人委员会调查这桩政治暗杀事件。右翼领袖胡汉民虽然未被控涉人本案,却被迫辞职。廖死、胡走,蒋介石不仅成为革命军的高级军事领导人,也是党内除汪精卫之外的政治强人。国民党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似乎为了表态左倾,指派周恩来递补廖仲恺的政治部主任职位。广州许多支持国民党的大地主、产业家、富商、保守派知识分子大为震撼;许多人收拾行囊,避往上海和北京。 中国的政局因而益加混乱复杂,角色剧码倍增。现在既有支持联俄容共的国民党左派,强烈反对联俄容共的国民党右派,奉莫斯科之命行事的中国共产党,还有部分认为与国民党结盟之后将有大祸的苏共及中共党员,投身与国民革命军合作(换言之,与蒋介石合作)的苏联顾问;既有冯玉祥之类的军阀,接受俄援、悬挂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也有与日本合作的军阀张作霖、吴佩孚,以及盘踞宁波、奉化之类的各省、各地军阀,他们通常有如墙头草,谁势力大,就表面上奉谁为正朔,更有一些激进派军人,得到日本护翼,在东北割据一方。苏联在这场乱局中,许多利益亦不时互有冲突,譬如说,它既希望中国统一可以共同抗拒帝国主义者,又希望中国能出现布尔什维克革命;既希望避免刺激日本,更希望能在东北扩张苏联经济利益。相形之下,西方列强对苏联、日本、中国共产党及左翼当家的中国国民党,也全都心存忌惮。 蒋介石并不相信共产党人,不过他本来就不信赖太多人。‘虽然基于传统价值,他倾向于排斥阶级斗争等共产主义的极端主张,但其实最困扰他的倒不是共产党的政策,而是严苛的政治动态——中国共产党虽然与国民党结盟,却是政治上一股新兴势力与敌对组织。共产党也跟国民党目标一样,不仅想恢复中国的统一和尊严,也想本身一手掌控权力。最让他不安的是,中共受到北方强邻苏联的支持。 蒋介石在1925年夏天并没有打算让国民党把共产党廓清,也没有计划与苏联决裂。同理,斯大林此时对国民党的政策,只是理论上不同调,行动上并未另有阴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蒋介石和国民党都是“民族小资产阶级”,把他们视为最终的阶级敌人。然而,1924年之后改造的新国民党,却明明白白是个独特的资产阶级政党,它明显由亲苏的左翼领导人主导。毕竟其组织架构及意识形态均由莫斯科方面设计、修订。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人士,互称“同志”。中共和苏共都认为,共产党员最后极有可能掌控住国民党的领导机器,国民党右翼人士将会分裂出去。孙中山日益亲苏,死前强烈流露出列宁主义立场,益使他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大。对于蒋介石,他们可就不敢这么笃定,但是1925年夏天的蒋介石,似乎仍是苏联的好朋友,也是坚定的左翼人士。蒋介石不是和鲍罗廷、布鲁彻合作愉快吗?他不是公开赞扬苏联共产党吗?他不是才委派周恩来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他不是即将要送儿子到莫斯科留学吗? 甚且,在历史的这一刻,斯大林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中国统一,让中国反帝国主义,与苏联亲善,并作为对付英、日的缓冲。由于以中共为首领导统一中国的可能性还未确定,与势力强大、日益左倾的国民党合作,似乎是莫斯科达成目标的可行办法。P19-21 序言 陶涵先生的著作《蒋经国传》,中文版权由时报出版公司取得,即将发行上市。这是西方学者针对这位重要的中国台湾领导人,首次撰写的一本宝贵传记。《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先生和我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多次谈到,企盼有人对中国现代史加强研究。我试图劝说余先生把他见证中国这段动荡岁月的一生事迹,写成他的回忆录。余先生在中国大陆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来台湾后创办《中国时报》的成功事迹,对台湾的社会正义和政治革新的正面影响,就足以写成好几卷皇皇纪录。我诚心希望余先生肯口述其一生行谊,嘉惠后世。 我和余先生在交谈当中,产生了给蒋经国先生写传记的构想。我们两人都认为,客观记载蒋经国一生功业行谊,饶富历史意义,尤其他对台湾的经济、政治发展,贡献特别重大。余先生非常大方、睿智、有远见。他答应我,如果我能找到一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作者,肯投注相当时间、精力,收集资料,从事研究,客观地把蒋经国的生平事迹及对他的影响写成专著,他乐于出资赞助这一个有意义的计划。余先生认为,蒋经国的经验和他在台湾的成就,对于全球华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典范。 陶涵先生就是我们中意的上选作者。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与我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是同事,他的知识学问、待人处世,均受人敬重。他也写过好几本颇获好评的专著,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政治发展背景有深入的了解。陶涵先生亲自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美国,访问了一百六十多位认识蒋经国先生、在蒋先生属下追随任事的朋友、旧部,可谓博采周咨,完成本书。我衷心盼望,本书将是研究许多重要中国政治领导人及其对世界历史影响的系列丛书的开路先锋。 我相信,东、西方的读者都会同意,这本传记忠实地记录下一位改变历史的人物之一生事迹。 后记 《蒋经国传》,在众多描写蒋经国生平的作品中是较为知名、也备受好评的一部。1988年蒋经国去世不久,一些与他生前过从密切的部属和朋友即发起动议,即为他策划撰写一部“非官方授权”的传记,力求客观、信实地反映蒋氏的一生。时任台北“中国时报”董事长的余纪忠先生,主动提出以个人名义出资赞助这一写作计划。几经斟酌,最终选定美国哈佛大学Jay Taylor(陶涵)教授为本书的执笔人。 本书的著者陶涵,是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20世纪60年代曾任职台北,负责政情报告和分析;中美建交后,又一度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政治参事,后来在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工作,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他通晓中国语文和事务,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国及亚洲事务专家,且著有专书数种,在学界素有盛誉,由他来撰写蒋经国这样一位在中国现当代历史、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错综复杂的国共关系史中作用举足轻重的人物的传记,堪称得人之选。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十分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采证。本书写作历时三年之久,一半以上的时间和财力都用于资料搜集和准备工作。为了完成本书,作者专程三访台湾,两赴大陆,足履遍及北京、南京、宁波、溪口、奉化、南昌、赣州及台北等地,寻访蒋经国当年的遗迹和佚事,仅当面采访的和蒋经国有直接关系的人士就超过一百六十人。尤为难得的是,作者通过大量引用前苏联及美国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今尚未公开的材料,发掘了不少以前不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秘密。作者甚至运用“美国资讯自由法”(FOIA),要求美国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国务院等机构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所以《蒋经国传》引用资料之多、之广、之新,在当时都堪称是空前的,英文本的《蒋经国传》,仅注解和索引就多达九十页。 该书的另一特色是,写作者从动笔伊始,就力求以中正、客观、充分、全面的立场,记录蒋经国一生的行谊经历,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历史。据陶涵自述,在与本书的出版赞助人余纪忠先生第一次见面时,作者即明确提出, “会客观记述蒋经国的一生事迹,正、反面评价和争议性评价,都会兼容并包”,并特别强调,即使是蒋氏性格和处事的若干瑕疵,也不会曲为之讳。余纪忠不仅慨然同意,而且在全书的撰著过程中,也实际遵守了这一承诺,从未对作者的研究和写作施加影响和干涉。 如上所述,《蒋经国传》以大量的史料、访谈和经历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及国际大背景,特别是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从国际的视野和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历史以及蒋经国个人的历史,可以使中国读者产生特殊的感受,对读者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蒋经国的个人历史均很有帮助。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特意引进此书的中文简体版权,推荐给广大读者。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总体而言作者的叙述是客观而中立的,但终究是外国人,对现代中国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观察和评价难免有失偏颇,对所据资料细节的考证上也偶有疏误失察,相信读者能对此给予甄别、理解和宽容。 《蒋经国传》200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和台北时报出版公司同时推出英文、中文繁体版本,引起很大反响。中文繁体版迄今累计销售已超过十万册。内地新华出版社曾于2002年引进中文简体版权出版,可惜囿于当时的出版环境和政策所限,有较大篇幅的删节。2009年蒋经国诞辰一百年之际,台北时报出版公司适时推出新版,作者陶涵特为新版撰写了前言,概述《蒋经国传》出版十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迁。我们此次引进的,即是这一最新的版本,除个别内容和表述方式有所删节和修改外,基本保留了原书的全貌。同时,书中附有八十余幅蒋经国生平图片,都是国内首次发表。 本书中文简体版得以顺利出版,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诸多朋友提供了多方便利和支持。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李燕先生也欣然应允,为本书题签。简体版初版后,许多热心读者给我们来信,对书中若干疏误提出指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此次推出精装版,编辑采纳多方意见,对全书再一次做了全面的校订和修正,以期这部已被历史证明有独特价值的蒋经国传记,以更为完善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出版者 2012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历练乃至意识形态的局限,务实对应变局,进而开创新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身影,不仅不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马英九 曾担任蒋经国英文秘书 蒋经国已死了多年,但从各种民调显示,蒋经国仍高居政治人物声望的第一名,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正如金字塔旁的人面狮身像,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 ——胡忠信 知名电视评论员 蒋经国辣手摧花四十年,最后死前几个月才来了一点怜香惜玉的噱头,我们岂可轻予认定?风骚四十年后才宣布(注意:只是宣布而已)老娘洗手不干了,这种最后几个月的“从良”,为时也未免太短一点了吧? ——李敖 著名作家、政论家 在所有的民意调查里,蒋经国都是遥遥领先他人的最优领导人。这不是台湾人对威权时代有乡愁,而是在经过20多年的历史淘洗,人们终于惊悟到蒋经国当然不完美,但却是相对最好的领导人。 ——南方朔 知名政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