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敦德编著的《废约(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记述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书稿内容不但广泛采用已出版的有关香港问题谈判的中英文研究成果和回忆录等,还使用了外交部的珍藏档案,并有作者探访事件亲历者外交部原副部长姚广和礼宾司司长唐龙彬,以及国务院港澳办顾问王匡等的口述历史资料。该书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纪实文学风格来写作,可读性强;所述历史经过作者和“香港地方志系列”主编反复核对与考证,准确可信。该书繁体字版本已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各方面反映良好,未见对稿件内容的疑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废约(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新中国外交大事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陈敦德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敦德编著的《废约(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记述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书稿内容不但广泛采用已出版的有关香港问题谈判的中英文研究成果和回忆录等,还使用了外交部的珍藏档案,并有作者探访事件亲历者外交部原副部长姚广和礼宾司司长唐龙彬,以及国务院港澳办顾问王匡等的口述历史资料。该书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纪实文学风格来写作,可读性强;所述历史经过作者和“香港地方志系列”主编反复核对与考证,准确可信。该书繁体字版本已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各方面反映良好,未见对稿件内容的疑异。 内容推荐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部署解放广东战役的时候,周恩来就部署了与英国就香港问题交涉与谈判的初步方略。从那时开始,新中国与英国方面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就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到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问题谈判进入关键时期,1982年10月至1984年9月,中英两国艰难谈判近两年。英方将一年多的时间拖在了归属和主权问题上,妄图实现他们所谓的“以主权换治权”。邓小平斩钉截铁:主权问题不能谈判,主权与治权不可分开。中方表示,如果在主权问题上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中国将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面对中方在主权问题上的寸步不让,英方不得不妥协。这样,谈判才未破裂,双方才得以继续就1997年之后香港实行什么制度和15年过渡期的安排问题进行谈判。两年22轮的争锋较量,双方终于通过共同努力达成了一致,中方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给了香港问题一个最富有想象力的答案。 《废约(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逼真生动地再现了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地还原了很多重要历史细节,是了解和研究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废约(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由陈敦德编著。 目录 序 篇 逼近香港的部队不能越过樟木头一线 一 罗湖桥北头升起了五星红旗,与桥南头的米字旗对峙 二 叶剑英南下前,毛泽东面授机宜 三 蒙巴顿飞往夏威夷,为保卫香港寻求核打击“双保险”[上] 四 蒙巴顿飞往夏威夷,为保卫香港寻求核打击“双保险”[下] 第一篇 国家和平统一工程开始了 一 毛泽东面向邓小平对希思说,此事交给年轻人吧! 二 毛泽东说:这个宝贝怎能打倒呢? 三 如果台湾人民要保持现行制度一百年,也可以! 四 廖承志成为港澳办首任掌门人 第二篇 邓小平:香港问题已摆上日程 一 新中国成立29年后,港督首次出席在港举行的中国国庆招待会 二 “李强旋风”在香港,引出了一个新界租约问答 三 经过精心准备的“投石问路” 四 麦港督感到走在一条没有安全网的钢索上 五 邓小平:叫香港的投资者放心! 六 邓小平:香港问题已经摆上日程 第三篇 中国政府以严厉“奉劝”回应英方挑战 一 撒切尔执政后,英方继续以“新界”土地契约“发难” 二 中国政府以严厉“奉劝”回应英方挑战 三 邓小平没有发出任何新信息 四 世纪闪电收购战:船王包玉刚“弃舟登陆”[之一] 五 世纪闪电收购战:船王包玉刚“弃舟登陆”[之二] 六 粤港携手,化解了长期困扰两地的偷渡逃港难题 第四篇 关键的1981:?邓小平与廖承志 一 “美国参议员有一百个,陈香梅只有一个” 二 章文晋的发言,触发邓小平说中国领导人不可做第二个李鸿章 三 邓小平:对香港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针 四 狠抓“十二条”:廖公“搏老命”[之一] 五 “十二条”与“叶九条”:廖公“搏老命” [之二] 六 祖国和平统一工程选了香港做突破口 七 1981年底,解决香港问题的十二条特殊政策基本成型了 第五篇 中英双方各为谈判作精心准备 一 撒切尔夫人急切要见刚访华归来的掌玺大臣 二 “到时候我们可不希望看到什么特混舰队” 三 麦理浩卸任吐真言:香港的存在与繁荣,并不是英国政策的结果 四 邓小平高密度地轮番会见香港各界人士“做工作” 五 柯华大使遍访英国政要:在伦敦为香港回归探路[之一] 六 柯华大使会见撒切尔夫人:在伦敦为香港回归探路[之二] 七 女首相反对交出香港主权:唐宁街10 号船形桌决策会议[之一] 八 女首相自认手头至少有三张硬牌:唐宁街10号船形桌决策会议[之二] 九 米粮库胡同:邓小平亲自召集最后决策会议[上] 十 米粮库胡同:邓小平亲自召集最后决策会议[下] 十一 撒切尔夫人突然将柯利达召去东京 第六篇 铁与铁碰撞:“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一 撒切尔夫人正式表态:三个条约在国际上仍有效 二 主权不容讨论:“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之一] 三 我们将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之二 ] 四 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又跌跤又失声 五 铁铁碰撞在延续:铁娘子违背承诺打出“条约牌” 六 铁铁碰撞在延续:邓小平指示予以“坚决的反击” 第七篇 我们要有“两只手” 一 初期五轮“秘密磋商”,双方形成了“顶牛”僵局 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廖公“搏老命” [之三] 三 “十二条” 完成,廖公辞世:廖公“搏老命” [之四] 四 邓小平讲“五十年不变”,强调“港人治港”须是爱国者 五 胡耀邦讲话引起中英两方一场激辩辯 第八篇 给撒切尔夫人下台阶 一 撒切尔夫人终于让了一步 二 邓小平:给撒切尔夫人下台阶 三 英国人打“民意牌”:突然搞起“民主”来 四 英国人打“民意牌”:摆起了“三脚凳” 第九篇 关于主权换治权的激烈角力? 一 中英秘密谈判的地点无法保密了 二 英方谈判的谋略:“实现以主权换治权” 三 姚广用真正的“实事求是”反驳英方的“实事求是” 第十篇 英国大打“经济牌”:刮起“九月风暴” 一 “在香港,要照‘汇丰’的规则玩游戏” 二 邓小平对希思说:希望撒切尔首相不要把路走绝了 三 太古闭门会议风波,希思在香港被人涂抹上“红色” 四 英国谈判高手碰着中方硬钉子 五 香港“九月风暴”与“黑色星期六” 六 “红色中国的国舅爷”闯香港来了 七 李先念说:我们也应该动员舆论 八 撒切尔夫人决定后退半步 第十一篇 谈判柳暗花明 一 撒切尔夫人的口信给第五轮会谈带来了变化 二 首相密旨:决不让中国人从谈判桌前离开 三 撒切尔夫人:福克兰群岛事件不能成为处理香港问题的先例 第十二篇 杰弗里·豪首访北京:高个子被矮个子说服了 一 新春伊始,双方换首席谈判代表进行新较量 二 周首席“周旋万国叹多能”、“ 筹策纵横” 三 “罗保动议”:英国方面重施“三脚凳”故伎 四 怡和迁册,其震撼力有如投下一枚“百慕大炸弹” 五 所有知情者都在等着从伦敦来的杰弗里·豪 六 杰弗里·豪访华大唱低调 七 高个子被矮个子朴实无华的道理说服了 第十三篇 转折点:杰弗里?豪再访北京 一 钟士元“为民请命”闯了伦敦闯北京 二 周南:小平一怒安天下 三 邓小平强调:港人治港必须以爱国者为主体 四 英国人急了,首相再次派出杰弗里·豪去北京 五 中国人也急了,专机飞往北戴河请示邓小平 六 撒切尔夫人是“女戴高乐”,像戴高乐将军一样结束殖民统治 第十四篇 两个主权国家作出的最庄严保证 一第二十二轮会谈结束时,谁都没有意识到那是最后一轮会谈 二第二十三轮会谈,为什么不再举行了? 三 两个主权国家可以向对方作出的最庄严的保证 四 1984年9月26日,在香港…… 五 首席代表不是别人,正是邓小平自己 末篇 一国两制,天才构想 一 撒切尔夫人相约邓小平,1997年在香港见面 二 英国女王访华规模大大超过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和平之旅” 香港问题谈判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 罗湖桥北头升起了五星红旗,与桥南头的米字旗对峙 深圳河北边缓缓行驶的军用吉普车里,有人正用两副高倍数的军用望远镜隔河眺望香港。 河的南边不远处有几栋建筑物楼前飘着米字旗;公路上行驶着英式扁头卡车;路边营地正在操练且动作规范娴熟的英国海外雇佣军廓尔喀军团的队列前,一个黑人士兵正遭到白人长官的训斥;溪水边的军马高大整齐,毛色油亮……这些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车内是人民解放军两位高级将领。一位是叶剑英,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省长、省军区司令员;另一位是曾生,两广纵队司令员,广东战役南路军指挥员。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攻入并解放广州,退到深圳地区的国民党第一。九军第一五四师起义。10月17日,深圳和平解放。10月21日,中国九龙海关军事接管委员会顺利地接管了大权在英国人手中的九龙关。深圳河罗湖桥北头升起了五星红旗,与桥南头的米字旗相对峙。 深圳解放后不久,叶剑英即在曾生陪同下,到深港边境视察。叶、曾两位将军都是客家人,他们用客家方言说话。 “怎样?”叶剑英问。 “不需要四野别的兵团配合,只靠我两广纵队,就足以解放香港!”曾生说。 “你不是不知道,我上次讲过,毛主席没有给我们解放香港的任务啊。” “自古深港同县,我小时到香港读书,后来又到香港搞工人运动,组织抗战!现在我们重兵压境,哇,不能过境解放老家的另一半!没有比此时此刻更难受的了!” 原来,曾生,就是现在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人,在人民解放军数百名战将中算唯一的“半个香港人”。他对香港被“割”、“让”,更有深切体会。笔者早在研究中美关系时,就为抗战刚结束国共与美方合作的军事调查执行部的历史拜访过曾生将军,不久后又为中英关系再访曾将军,他就跟笔者谈起当年率部队兵临香港的体会。 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深圳与香港同属一个县的辖区。远的不说,近的明清3()(】年,深港地区同属新安县。在明代万历元年朝廷颁发的分县诏书中,将县治设在南头古域,定名为“新安”,意思是“革故鼎新,去危为安”。诏书中的“危”,就是指北边从日本来的倭寇,南边有葡萄牙人接管马六甲后对中国南疆的侵犯,还有南海诸岛上的本地海盗。也就是说,深港地区人民安危同受,一直属于新安县,直到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租借”香港、九龙、新界为止。民国二年(1913年),当局为避免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广东新安县恢复晋唐年间的古名宝安,有说古代曾在此设银场,挖山取宝,得宝而安;也有说这一带产盐,盐是宝,人无盐不活,有盐乃安,故名“宝安”。 曾生出生在辛亥革命前一年,那个时候,香港不如广州及惠州,他的父亲闯海到澳大利亚去了,留下妻子和他这个独苗儿子在家乡。10岁那年他就近到香港读小学,亲眼目睹洋人在香港作威作福,欺负中国人。他从小就懂得,香港洋社会是一个畸形的殖民地,中国人没有一点地位。他体验到了有个正直的旅游者所说的:“在香港每两分钟你就可以看到欧洲人用拐杖和雨伞打那些黄种苦力。”13岁时他也漂洋过海,到悉尼跟随打工的父亲。他在澳大利亚读完了初中、商学院,游子思念祖国,又回国考上中山大学继续求学。在发动抗战的学潮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曾生多次往返于香港、广州之间,组织香港海员工会,是港(香港)九(九龙)人民抗日游击队组织者之一,也是著名的港九“秘密大营救”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成功从日军占领的香港营救了一大批文化人与国际友人。1943年12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东江纵队,他成为东江纵队司令员。日本投降时,被朱德总司令指定为中共华南抗日部队在广东接受日军投降的代表。后来,他奉命率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解放战争中,出任两广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队参加了华东战场的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为了解放华南,奉中央军委指示,两广纵队转为隶属第四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华南的战争。二叶剑英南下前,毛泽东面授机宜 叶剑英所说“毛主席没有给我们解放香港的任务”,是指毛泽东与中共中央的战略安排。 叶剑英就任北平市第一任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刚刚半年,为了华南解放,中央任命他为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和政委。1949年8月初,叶剑英衔命南下之前,毛泽东数次召他去面授机宜。毛泽东谈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八个问题涉及香港,就是“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干涉”的问题。9月上旬,叶剑英到达江西省南部的古城赣州;此前,准备参加广东战役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两广纵队等的负责人已经汇集到达。赶到之后,从9月11日至19日,叶剑英在赣州城召开了“商筹全局”的赣州军事会议,在中共党史上,入粤作战之前的这次重要会议,被称为叶剑英主持的中共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会上宣布组建中共华南分局,并运筹讨论即将开展的广东战役。新组建的华南分局的前身是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在解放战争初期,由方方主管。方方对香港的情况很熟悉,8月接到中央让他北上的指示后,一路跋山涉水,穿过国民党军队占领区,如期在9月初赶到赣州城与叶剑英会合,出任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P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