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是近代中国百年风云人物全景式精神雕像,让读者零距离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与体温。个人的记忆,承载着国家的历史,用他们自己的话语来把握时代的脉搏!乐黛云、刘梦溪、汤一介、杨天石、严家炎、耿云志、张立文联袂推荐!李烈钧著、文明国编的《李烈钧自述(1882-1946)》是李烈钧分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烈钧自述(1882-1946)/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烈钧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民日报近代中国人物自述系列》是近代中国百年风云人物全景式精神雕像,让读者零距离触摸一个时代的脉搏与体温。个人的记忆,承载着国家的历史,用他们自己的话语来把握时代的脉搏!乐黛云、刘梦溪、汤一介、杨天石、严家炎、耿云志、张立文联袂推荐!李烈钧著、文明国编的《李烈钧自述(1882-1946)》是李烈钧分册。 内容推荐 李烈钧著、文明国编的《李烈钧自述(1882-1946)》是讨袁护国大将军李烈钧将军的自传及自述文章汇编。含以下三部分:一、李烈钧自传;二、孙大元帅戡乱记;三、自述性质的誓词、宣言、讲演、祝词、谈话、文章等。另有附录两篇:一、周寒僧:《记李烈钧先生》;二、卓仁机:《我所知道的李烈钧》。周为赣藉军事人员,与李烈钧多有接触;卓曾长期在李烈钧将军麾下任职,追随将军多年。《李烈钧自述(1882-1946)》中二文资料翔实可信,是李将军传记的有力补充。 目录 第一编 自传 自序 一、家世追述及求学时期 二、从事革命 三、辛亥起义 四、督赣时期 五、讨袁之役 附件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六、周游列国计图再举 七、护国之役 附件一 护国军政府讨叛誓师文 附件二 护国第二军干部人员姓名简表 八、护法及讨龙援赣诸役 附件一 致西南各要人电 附件二 致林隐青电 附件三 致李林魏诸君电 附件四 致前敌各总司令电 附件五 致林刘魏李各总司令电 附件六 致西南各省及援赣各军电 附件七 致成朱伍夏诸君电 附件八 致西南各省电 九、出巡及北伐讨陈诸役 十、追随总理北上及作客张垣 十一、首都奠定及龙潭之役 十二、翊赞中枢及审判张学良经过 致中央电 致中央电 致中央电 致中央书 致林主席电 致林主席电 致林主席国防委员会电 致林主席电 致林主席国防委员会电 致蒋委员长皓电 致蒋委员长俭电 致蒋委员长江电 致蒋委员长阳电 致蒋委员长震电 致蒋委员长锡电 致蒋委员长书 致蒋委员长江电 致蒋委员长俭电 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致蒋委员长支电 二十二年六月四日 致蒋委员长寒电 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 致蒋委员长豪电 二十二年八月四日 致蒋委员长敬电 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致将委员长俭电 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致蒋委员长豪电 二十二年八月四日 致蒋委员长阳电 二十二年八月七日 致蒋委员长覃电 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致蒋委员长书 致蒋委员长书 致冯焕章先生电 二十二年六月四日 致冯焕章先生电 致冯焕章先生电 致冯焕章先生电 七月十四日 致冯焕章先生电 致冯玉祥先生电 致马相伯诸公电 致汪精卫先生电 致阎百川先生电 致阎百川先生电 致太原诸友电 致太原诸友书 致居觉生先生书 致汪精卫先生书 致孙哲生先生书 致经子渊先生书 致叶楚伧先生书 军事委员会高等军法会审判决书 跋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跋五 第二编 孙大元帅戡乱记 序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桂林会议 第三章 复赣旋师 第四章 联军复粤 第五章 元首旋节 第六章 沈军肇乱及败窜 第一节 广州附近之战及追击 第二节 西江北江之战 第七章 东江之战 第一节 第一期作战 第二节 第二期作战 第八章 湘军援粤 第九章 沈鸿英遵令旋师 第十章 结论 第三编 誓词、宣言、讲演、祝词、谈话、文章等 就职誓词 就职宣言 在都督府会上的讲话 谈兵变后之善后办法 谈民政长之去留与扣留枪械等诸问题 省议会开幕祝词 在省议会的演说 在南昌商务总会谈话会上的讲话 与某报记者的谈话 告滇父老文 在南宁欢迎会上的演说 别将士文 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演说 在广州市民欢迎会上的演说 在旅沪赣人同乡会的演说 龚少甫碑文 在朱庆澜欢迎宴会上的演说 在征闽誓师大会上的讲话 征闽誓词 致滇军全体将士函 在上海与《民国日报》记者的谈话 与随行官佐的谈话 在厦门大学的演说 在厦门大学欢迎会上的演说 《建国大纲》跋 在中国国民党东京支部欢迎会的演说 与日本记者的谈话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八日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演说 在天津与日本记者的谈话 在北京与旅京赣人代表的谈话 在江西旅京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在江西旅沪同乡会的演说 在河南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 在北京的谈话 在张家口与王思恭的谈话 在张家口与雷啸岑的谈话 在上海与公平社记者的谈话 在杭州的谈话 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云南起义大会上的报告 在纪念云南起义会上的演说 在南京的谈话 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八日 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九日 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在石家庄的谈话 在张家口与记者的谈话 在济南与记者的谈话 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的报告 在上海与记者的谈话 在上海各团体联合会国民御侮自救大会的演说 《察哈尔抗日实录》序 在上海与各报记者的谈话 在中山文化教育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李烈钧之言论》自序 云南首义之回忆 二次革命湖口讨袁军纪略 遗嘱 附录 记李烈钧先生 我所知道的李烈钧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世追述及求学时期 余家世居江西武宁,业儒及农。父讳骏兴,字民仁,号德盒,母杨氏。先严兄弟四人,先严居长,太平天国时与诸伯叔弃儒从军,事败潜返坪原村故里,躬耕自给。余兄弟二人,兄名烈谟,好骑射,应武试,涉某河乘马不肯渡,用力鞭策,致伤肝部,竞以医药罔效而逝。余生于民国纪元前三十二年,原名烈训,后易名烈钧,字协和,别号侠黄。稍长,见先严与诸伯叔面部或手部均有针刺“太平天国”四字,叩问其故,心怦怦欲动焉。及年十二,闻父老述甲午战役,国军挫败,余虽幼,憬然若有所悟,思雪斯耻,始蓄投笔从戎之志。 先严居武宁城,躬耕之余,以武宁为产茶区,而运输不便,乃兼操运输业以利乡人。又对茶商作赔偿担保之责,即近世保险意。余家以信用著称,各商至南昌或九江需运输者,多就余家为之。其比较繁重者,先严每躬自任之。运输之徒者,日至数十人,络绎于途。经营数载,家渐小康。大姊配潘爵予,潘佐余家经营。茶商获利至厚,及余成年,家益充裕,各商号来贷款者益多。 潘爵予助予父经商而雄于财,乃为之建筑房屋,议落成即请余家迁入。已而其侄女田潘氏,谋夺此屋,因而涉讼。潘、田两家之间人均出庭。余家仅有李祠之管守李赞和、李海涛及少数绅董出而为助。田潘氏巧言令色,必欲得房屋而后已。县令彭某有偏袒意,余时尚幼,见势不利,乃挺身而出,谓县令日:“此案经过或已明了?”彭令颔之。余复日:“如曲在李氏,一切责任余愿负之。”措词不免过激。田潘氏从而中伤之,县令遽将余扣押在右堂,与马快为邻。囚内有马快曾因他事被余惩击之者,见余囚,奚落之余,虐待备至。当时政治之黑暗,益使余愤不可遏。适传教士初至县,以祠堂管守李品章主持天主教事颇得信仰,李祠乃促品章赴县衙理论,县令恐惹起教堂交涉,始将余释放。余虽回复自由,而讼案仍未决,且耗财不赀矣。其后余回赣任管带,田潘氏家中落矣,求余介医治疾,余不念旧恶,慨然允之,田潘氏惭谢不已云。 余少喜交游,服膺先贤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语,豪侠自喜,邑中贤士大夫,皆昵就余。纪元前十年,江西巡抚饬知彭县令,以奉督练处令江西设立武备学堂,令武宁选派二人肄业。其时风气未开,世家子视此为畏途。彭县令自审判余家争屋事,视余为孝子,后以余雄纠纠,令余考试。出题后,命携归作答。次日交卷,乃得预选。将赴省,余家因讼事受累颇窘迫,致资斧一时无所出。于是武举人张坦庵先生之女公子张定秀,武举人邱老茂、田建卿之内眷,葛斯堂之女公子及大珑熊康侯均以首饰财物相资送,而平原族长李友民先生,相待尤厚,乃得成行。 抵南昌之次日,余以武宁县派出之首名学员应试。初试为体格检查。见汪总办(汪瑞闿)官服,上坐书记呼余名,趋前行礼。体格检查为举石础。曩者曾从武举人张坦庵先生习武术,颇知门径,及是乃举重若轻。试毕汪总办对余点首,以示中肯,榜发得列前茅焉。入学后勤勉攻读。第一学期内,学、术两科,未缺席一次。监督提调及总教官吴介璋等,均予嘉勉。未几北京练兵处选学生赴日本学陆军,江西应选派四人。余得首选,其余三人为胡谦、欧阳武、余鹤松。均由江西巡抚资送赴北京应试。 先严、先慈和蔼慈祥,尤乐施予,急人之急,忧人之忧,遇有善举及公益,尤努力倡导不懈,因是乡里多称道之。余游学四方,久疏定省。民国二年曾一度携眷至沪,租屋于霞飞路之余村园。先严因年老尝卧病,余侍奉汤药,不敢远离。友好来探问者多,且有以时事及总理决策见告者。先严闻而诏之日:“现为民国,物阜民苏,袁世凯不度德量力,妄冀非分,阴谋称帝,此全国所不容,人神所共愤。愿吾儿锄去之,毋以父病为念。”余受命于榻前。其后袁世凯逆谋益露,迫于大义,遂起义师于湖口,通电讨袁,遵总理命亦遵先严训也。乡里对二老尤深爱戴。余讨袁不胜,游海外时,二老潜返故里,李纯派兵至武宁抄洗余家,二老乃避匿岩谷之间,乡人有知之者,日送饮食,间有以所藏嘉肴进者,二老得苟全。其后见背,及出丧之日,远近吊者,络绎不绝,县城至平原道途为塞,其德感人深矣。余以奔走国事,未遑承欢菽水以报劬劳者,不孝之罪通夭矣。余罔极之深思,至今言之犹有余痛。 P5-8 序言 余自束发受书,驰驱军旅,追随总理,从事革命,擘划奔走,不遑启处。饱历艰辛,北伐大业,至民国十八年,东三省易帜,卒告成功,全国统一。自此以后,余以劳瘁之身,养疴沪滨。“九·一八”变起,复以中央委员,效力中枢,忝列国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变起,全国一致抗日,余乃由京、沪转赣至滇,已而入陪都。所幸领导得人,盟邦助我,不平等条约,得一律废除,已跻于四强国之一,诚盛事也。惟还我河山,劳来抚绥,尚赖全国军民,在总裁领导下加倍努力之必要。 总理创造之三民主义,既为建国之本,切盼全国贤达,推诚相与,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期其早日实现。总理遗嘱于吾人者,为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民族,共同奋斗,尤应信守奉行。凡我全国军民所牺牲而翘望者,以及盟邦援助之感情,均将有以慰答。是则于景仰总理,倦怀先烈之余,所日夜寤寐以求之,而不能自己也。 余老矣,衰病侵寻,轸念前途,愧赧曷极。顷者,应党史编纂委员会之请,特将余之生平,纪其涯略,挂漏诚所不免,邦人君子,惠予指教,实所幸焉。 民国三十三年月 武宁李烈钧识于渝州旅次 后记 本书是讨袁护国大将军李烈钧将军的自传及自述文章汇编。含以下三部分:一、李烈钧自传;二、孙大元帅戡乱记;三、自述性质的誓词、宣言、讲演、祝词、谈话、文章等。另有附录两篇:一、周寒僧:《记李烈钧先生》;二、卓仁机:《我所知道的李烈钧》。周为赣藉军事人员,与李烈钧多有接触;卓曾长期在李烈钧将军麾下任职,追随将军多年。二文资料翔实可信,是李将军传记的有力补充。 本书以“文史资料丛书”本(徐辉琪编:《李烈钧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为底本排印,校以“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本(周元高、孟彭兴、舒颖云编:《李烈钧集》,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年版),谨此致谢。为方便读者使用,集中各篇仍然注明了原始出处,以便检索。 编者 二0一一年六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