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是我们自周代以来就开始逐渐建立的一个观念,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论孝重在一个“敬”字,养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内外之道于一体。
从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看,十八学士都是唐初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史学、经学、诗歌、训诂、宗谱、书法、典制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对唐初文学的影响甚为深远。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史学方面,史料搜集详实、力戒辞藻华丽等治史方法对后世极具借鉴和警戒作用;经儒学方面,以《五经正义》和《经典释文》为代表,其经儒学成就对唐初文学观念、文学思想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诗学方面,虞世南、褚亮诗歌成就斐然,其诗歌创作为摆脱齐梁遗风指明了方向。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辑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七十二贤》则是记述了孔子三千中身通六艺者的七十二贤人。“孔门七十二贤”,对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并且力行传播,他们的事迹也被后人称道。
由焦杰等著的《十三太保十八学士二十四孝七十二贤(典藏版上下)/国学传世经典》一书包含了上述几部经典著作。
由焦杰等著的《十三太保十八学士二十四孝七十二贤(典藏版上下)/国学传世经典》一书的内容丰富,涵盖广泛,从叱咤战场的猛将到文采斐然的文士,从感动上苍的孝子到德行等身的贤人,风云人物云集,事迹经历感佩天地,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为生活和人生树立了精神风向标。
十三太保
李克用父子与十三太保
公元9世纪末,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打得唐朝军队节节败退,并于公元881年攻入长安,把僖宗皇帝赶到了四川。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唐政府号令各地藩镇带兵勤王,雁门节度使李克用也应召入关。
李克用出自沙陀,居于代北之地。他的父亲本名赤心,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唐懿宗赐姓李,改名国昌,并授予振武节度使。李克用13岁时就随父出征,冲锋陷阵,勇冠三军,被誉为“飞虎子”,以功授任云中牙将,长大后又做了云中守捉使。乾符三年(876年),云州防御使、代北水陆转运使段文楚因克扣军饷引起兵乱,李克用乘机袭占云州,杀死段文楚,自任留后。朝廷因忙于镇压黄巢的起义军,无暇另顾,便授他为大同军节度使,后来又授为雁门节度使。
李克用的军队以长于骑射的游牧部落沙陀人为主,纠合了代北各族的精兵猛将,体力和技艺较强,具有很高的战斗力。他依靠这支部队镇压了黄巢起义军,获得了很高的威名,于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朝授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以后又加封为陇西郡王和晋王。
晚唐五代是个战乱颇仍的时期,能征善战、武艺出众之人倍受欢迎。为了收罗精兵猛将,军阀们都喜欢收干儿子。李克用收的干儿子最多,多得使他成立了义儿军的名目。这些干儿子个个英勇善战,在李克用镇压农民起义和争霸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后世便有了“十三太保”的名称。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说十三太保分别是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直、李存江、李存海、李存龙、李存虎、李存豹、李存受、康君立、李存信和李存孝。这13个人中,李嗣源、李嗣昭、李存信、李存孝正史有传,李存勖是李克用的亲生儿子,康君立正史中也有传,却不是李克用的干儿子,剩下的都出自传说或杜撰。事实上,在正史里,有名有姓的李克用义子大概有10多人,其中1人有纪,9人有传,其他数人仅散见各处而已。其他义子大概事迹较少,地位较低,还不足以立传,所以,现在写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不能单独立传,便不勉强,仅在他人的传记中叙述其事迹。这本小册子里所收李克用的义子均是在正史中有详细记载,加上李存勖,共有11个人。此外,正史里还有叫王建及的,也曾赐姓为李,不过没有明确记载是否被李克用收为义子,加上他的名字没有以“存”字或“嗣”字排行,故而不曾收入。但沿袭俗称,仍以“十三太保”命名,其他仅收名字而已。
李克用的能征惯战在历史上相当有名,的确是武艺高强、出类拔萃,然而他的文韬武略和经世致治的才能却实在不敢恭维。李克用长年与朱温征战,百姓都很清贫,可他不知道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反而渴泽而渔,拚命搜刮。他的军队纪律极坏,横行不法,强暴良民,不但百姓痛恨,连李存勖也觉得不像话。他手下战将如云,难免有互相妒忌、明争暗斗的现象发生,李克用处理不善,逼得猛将李存孝造反。他的战略运用也很不得当,在最初的十多年中,忽而反对朝廷,发兵进攻长安,忽而又拥戴朝廷,与别的藩镇混战也没有制定有效的战略,全凭着一时冲动,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虽然经常获胜,却没有真正吞并和消化哪一个。因此多年来,他一直不是朱温的对手。
李存勖的军事才能远胜其父,勇猛善战亦不下之,但是他的政治眼光并不比乃父高明多少。就他本身性格而言,不过是一个任性豪博,胆大气壮的贵介公子,处事和决策往往过于轻率。他最喜欢带着少数骑兵向敌人挑战,好几次被重兵包围,险些丢了性命。柏乡和胡柳陂两次大战,他都是冒险轻进,要与梁军速战速决,前者听了周德威的话郑重行事,才把名将王景仁打得大败,后者对周德威的建议置之不理,不但损失了周德威父子,而且被打得大败,幸亏李嗣昭和王建及等全力反击,拼死一搏,才转败为胜。他之所以能打败后梁,取得最终的胜利,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自身的努力,主要原因是后梁自身的没落腐败,至于同光元年(923年)长驱直入灭大梁,则是因为后梁举措不当,给他造成可乘之机,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可李存勖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十分伟大,凭着一双手和掌中枪,轻而易举地就把后梁灭了,实在是史无其人,兴奋之余,脱口说道:“吾于十指上得天下。”这句话很能变现他志得意满的骄傲心理。(P1-3)
历史名人是宝贵的社会财富——《千古数风流丛书》总序
所谓历史名人,就是指那些曾经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者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或者是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学家、科学家。古今中外,历史名人总是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爱戴。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说不尽的故事,数不清的人物,谈不完的话题。上下五千年,风云变幻,人才辈出,既有雄才大略的领袖、运筹帷幄的谋臣,又有驰骋疆场的英雄、多才多艺的贤士……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为世人津津乐道。左丘明著《春秋》、司马迁作《史记》、司马光编《通鉴》,无非是想借古论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多述古今名人在历史上的作为。
历史名人,是历史所流传给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首先,历史名人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一部《二十四史》,实际上是名人的历史。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齐桓公得管仲以称霸,秦始皇用王翦而六合诸侯,刘邦有三杰而灭项羽,汉武帝任霍、卫以定匈奴;再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等等,无不因得到匡世奇才而成功。
我们研究历史名人,也就是研究他们成功或失败的过程.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从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资料。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人才的论述。如春秋时期祁奚主张“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战国时吕不韦主张“求人勿全”;汉朝奇才东方朔说:“水至清则元鱼,人至察则无徒。”因为“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应该“举大德,赦小过”。后世如东汉的王充,三国的诸葛亮、曹操、刘劭。唐朝的魏徵、韩愈,宋朝的秦观、司马光、王安石,明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魏源等人都有专门的人才论著。
总而言之,研究历史名人的事迹和思想,就是考察人才的历史和探寻人才资源的过程。
第二,历史名人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众所周知,上古三皇五帝,虽是传说中的人物,却成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孔子编《诗经》,述《论语》,开设私学,有教无类。却创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体系——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其他如老子、庄子、孙子、墨子、韩非子、荀予、孟子、管子等等,他们的思想也被不断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著称于世的人物,或者是社会政治的核心,或者是社会的栋梁,或者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不一而足。不过,在他们的周围都能够聚集一批时代的弄潮儿,共同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些人物,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依托,他们必然是整个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精神支柱。 第三,历史名人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古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黄陵虽处偏远僻壤之处,却名扬海内外,炎黄子孙一心向往,无不以虔心朝拜而为荣;曲阜虽为山东小镇,却吸引了无数游客竞相游览。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有黄帝、孔圣埋在那里。至于那些名山名胜、古迹故地,更有许多和名人有关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许多故事,名胜古迹才显得更神秘,更有生气,从而吸引更多的探访者。
所以说,研究历史名人,探寻历史资源的优势,从而开发它,利用它,使它能够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程。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并利用这一份宝贵的财富呢?历史上的名人成千上万,如果一个一个地了解,显然不可能。这些年来,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历史人物,而且把焦点集中在皇帝、后妃身上,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是,要真正地了解历史,就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历史人物的秘密。于是,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千古数风流丛书》。
这套丛书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范围,以历史上著名人物为主要对象,不分朝代限制,不限有无官职,不论地位高低,选取那些早已约定俗成的人物群体,如三皇五帝、四大美人、春秋五霸、六君子、竹林七贤、八大神仙、大历十才子、中华二圣、汉初三杰、五虎将、唐宋八大家、香山九老、十三太保、十八学士、二十二子、二十四孝、云台二十八将、孔门七十二贤……诸如此类。他们虽然早已闻名于世,但仍有待进一步宣扬。因而,我们本着普及历史知识的宗旨,以正史记载为主,广泛搜集有关野史、笔记和小说及传说的资料,融汇贯通,尽量写得通俗易懂,从而使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希望他们能够受到广泛的青睐。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