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集》是根据《茅盾文集》的版本进行编选的。本次编选,收入了茅盾的全部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依然保留了茅盾当年创作时的习惯用语,没有按照现在的文字规范要求去修改,相信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茅盾当年创作的气息,将茅盾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茅盾文集(第2卷虹路三人行)》为《茅盾文集》第二卷,收入长篇小说《虹》和中篇小说《路》《三人行》;作者的有关序跋附于有关作品之后。《虹》写于1929年,1930年出版于上海开明书店。《路》1932年由上海光华数据初版。《三人行》于193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
《茅盾文集(第2卷虹路三人行)》为《茅盾文集》第2卷,收入了茅盾的长篇小说《虹》、中篇小说《路》《三人行》。这次出版的《茅盾文集》不是原来的《茅盾文集》的重印,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充实。这次编辑出版的《茅盾文集》,既保留了原来的精华,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茅盾作为伟大小说家的特色。
一
旭日的金光,射散了笼罩在江面的轻烟样的晓雾;两岸的山峰,现在也露出本来的青绿色。东风奏着柔媚的调子。黄浊的江水在山峡的紧束中澌澌地奔流而下,时时出现一个一个的小旋涡。
隐约地有呜呜的声音,像是巨兽的怒吼,从上游的山壁后传来。几分钟后,这模糊的音响突然扩展为雄纠纠的长鸣,在两岸的峭壁间折成了轰隆隆的回声。一条浅绿色的轮船很威严地冲开了残存的雾气,轻快地驶下来,立刻江面上饱涨着重浊的轮机的闹音。
这是行驶川江的有名的隆茂轮。今天破晓时从夔府启椗,要在下午两三点钟赶到宜昌。
虽然不过是早上八点钟,船舷阑干上却已经靠满了人。这都是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三等舱的朋友们。最高一层大餐间外边的走廊上,便没有这么热闹;只有两个女子斜倚在绿油的铁阑干上,纵眺这奇伟清丽的巫峡的风景。
她们并肩站着,脸对了船头。斜扭着腰肢,将左肱靠在阑干上的一位,看去不过二十多岁,穿一件月白色软缎长仅及腰的单衫,下面是玄色的长裙,饱满地孕着风,显得那苗条的身材格外娉婷。她是剪了发的,一对乌光的鬓角弯弯地垂在鹅蛋形的脸颊旁,衬着细而长的眉毛,直的鼻子,顾盼撩人的美目,小而圆的嘴唇,处处表示出是一个无可疵议的东方美人。如果从后影看起来,她是温柔的化身;但是眉目间挟着英爽的气分,而常常紧闭的一张小口也显示了她的坚毅的品性。她是认定了目标永不回头的那一类的人。
她的同伴是一个肥短的中年妇人;五官的位置并不怎样难看,可是扁阔的嘴唇有两只向下拖的角,便构成了一幅阴惨的面容。她穿着上等材料然而老式的衣服。一双缠而又放的小脚,套在太大的黑皮靴内,那拱起的脚背就好像是两个球。这和她的女伴的狭长的天足比较起来,更显出一种伶仃孤苦的神气。
两个都没有话。山川的壮丽早已洗净了她们的心胸;空荡荡地毫无思虑,她们沉醉在这大自然中。
船上的汽笛又轰然叫了。前面远远地一座峭壁拦江拔立,高耸空中;左右是张开两翼似的连峰夹江对峙着,成为两道很高的堤岸。似乎前面没有路了!太阳光像一抹黄金,很吝啬地只涂染了那些高峰的尖端,此下就是一例的暗绿色。船还是坚定地向前进,汽笛声却更频繁。拦江的峭壁冉冉地迎面而来,更加高,更加大,并且隐约可以看见丛生在半腰的树木了。
“这才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呢!”
中年妇人看着她的同伴说;同时,很自负地频频点头,使得后脑骨上那一团颇大的然而不像是结实的发髻几乎摇摇欲坠。
年青的女子回答了一个微笑,便转过脸去,躲避那个大发髻里飘出来的恶臭。她慢慢地移动脚步,更注意地向前瞧。扑面而来的危崖现在更加近了,已经看不见它的顶;一丛翠绿的柏树略斜地亘布在半山,像一根壁带,再下去便是直插入水中的深赭色的石壁,有些茑萝之类的藤蔓斑驳地粘附着。这一切,这山崖的屏风,正在慢慢地放大,慢慢地移近来,然后,忽而晃了几晃,很伶俐地旋转过来,似乎要夸示它的另一面的胜景。
蒲——轰!汽笛愉快地叫一声,船转弯了。冲天的峭壁闪开在右边,前面又是无尽的江水在山崖的夹峙中滚滚地流。
“川江的水路就是这样的哟!远看去是没有路了,可是到了那里,才知道还有路。这样的曲折,不知道有多少!梅小姐,你是第一次看见,一定觉得很有趣罢?”
中年妇人大声地从后面喊过来。但是东风太劲,这一席经验之谈很可惜的被吹散了。梅女士惘然望着那东流的江水,什么也没有听到。
这巫峡的奇景,确也感动了她。想到自己的过去,何尝不是诡谲多变,也曾几番绝路逢生;光明和黑暗交织成的生命之丝,她已经勇敢地抽过了一半了。以后怎样呢?这谜的“将来”呀!她没有空想,也没有悲观;她只是静静地等着,像一个老拳师摆好了步位等待敌手那样的等着。这是颠沛的生活烫在她小小年纪上的深刻的烙印!
也许有不少人艳羡她的生活。但梅女士却自谧为不胜遗恨的“颠沛”二字。在过去四年中,她骤然成为惹人注意的“名的暴发户”,川南川西知有“梅小姐”,她是不平凡的女儿,她是虹一样的人物,然而她始愿何尝及此,又何尝乐于如此,她只是因时制变地用战士的精神往前冲!她的特性是“往前冲!”她惟一的野心是征服环境,征服命运!几年来她惟一的目的是克制自己的浓郁的女性和更浓郁的母性!
明媚的春日,凄凉的雨夜,她时或感觉得数千年来女性的遗传在她心灵深处蠢动;那时她拥鬓含睇,沉人了幽怨缠绵的巨浸,那时她起了薄命之感,也便是那时她遗恨万千地称自己的生活为颠沛;然而颠沛的经历既已把她的生活凝成了新的型,而狂飙的“五四”也早已吹转了她的思想的指针,再不能容许她回顾,她只能坚毅地压住了消灭了传统的根性,力求适应新的世界,新的人生。她是不停止的,她不徘徊,她没有矛盾。
现在这艰辛地挣扎着穿出巫峡的长江,就好像是她的过去生活的象征,而她的将来生活也该像夔门以下的长江那样的浩荡奔放罢!
梅女士不禁自己微笑了。她回过头去,看见她的同伴正眯细了一对眼睛瞅着她,这才记起刚才似乎听得这位老气横秋的太太说了几句什么话。她不大喜欢这个丧神脸的同伴,但亦不肯随便得罪她;并且只要在不嗅到奇恶的头发臭的条件下,她亦未始不愿意静聆她的倚老卖老的絮聒。
“文太太,风很大呢,你不怕么?” 梅女士轻盈地走近些;特意站在上风的地位,很亲热地说。
“我这付老骨头,哪一样艰难困苦没有尝过?还怕风么!今年春天闹参政权的时候,风比这还大,雨又下得猛,我不怕!我没有张伞,带了姊妹们到省长公署里请愿!”
文太太很兴奋地说,连连颠着她的大发髻的圆头。
梅女士抿着嘴笑,然而也装出十分钦佩的神气。
“那时候,梅小姐,为什么你不来参加?喔,你是省长的私人秘书,你是红人,你已经做了官。但是,梅小姐,做官不是参政哟!参政是——”
说到最后一句,这位太太暂时顿了一下,向梅女士身边挪近些,准备着更长的演说。
梅女士也退后半步,谨慎地保持着上风的地位,却敏捷地截断了文太太的话语:
“做省长的家庭教师是有的。什么秘书,都是人家嘲笑我。更有些胡言乱说,只好一笑置之了。文太太,你是年青时就死了丈夫的,你总也知道那些轻薄的舌头专会侮蔑女性,乱造谣言。”
P2-4
◎钟桂松
这次出版的《茅盾文集》不是原来已出版过的《茅盾文集》的重印,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充实,重点突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充实了茅盾晚年重新整理出版的小说,如《少年印刷工》、《锻炼》等,并保留了茅盾的一些经典小说和他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蚀》三部曲、《子夜》以及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所以,这次“新编”出版的《茅盾文集》,既保留了原来文集的精华,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茅盾作为伟大小说家的特色。这部新版《茅盾文集》是一部值得拥有和阅读的文学巨匠的作品集。
《茅盾文集》在茅盾生前出版的并不多,解放前在春明书店出版过文集,但是分量大多不是很重,单本的居多,在茅盾看来,都是为“稻粱谋”的集子。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其创作几乎全部让位于行政工作。
但是,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文化行政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作家的文学作品的保存和传播,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为五四运动以来已故和健在的新文学作家出版文集,《茅盾文集》就是其中的一种。当时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这部由茅盾亲自选编校订的《茅盾文集》的出版,耗时甚长,从1958年3月出版《茅盾文集》第4卷,到1961年11月出版第10卷,前后历时4年多。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集》,应该是茅盾生前出版分量最重的一部文集,茅盾亲自选编了已经出版过单行本的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如《蚀》、《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林家铺子》《春蚕》等。此文集中也收入了他的剧本《清明前后》和散文、旧体诗等,在文学式样、体裁上十分齐全。但是,在时间上,都是茅盾在解放前的作品,因而没有收入他在解放后写的那些评论文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盾文集》出版以后,至今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期间没有出版社重印过。茅盾逝世以后,《茅盾全集》的编辑工作启动,从1984年出版第1卷,到2001年出版第40卷,2006年3月又出版补遗两卷,前后历经20多年。2014年,黄山书社用三年时间重新编校出版了包括附录在内的42卷本《茅盾全集》。
鉴于一般读者不大容易去阅‘读几十卷的全集,有必要重新编一部有特色的文集,供读者了解一代文学巨匠的文学贡献,在茅盾家属的授权和支持下,我们新编这部十卷本《茅盾文集》,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这部文集是根据《茅盾全集》的版本进行编选的。茅盾作为小说创作的大师,长篇小说是他的文学殿堂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在编选时,注意收入茅盾的全部长篇小说,如以前《茅盾文集》里没有收入过的《走上岗位》、《锻炼》、《少年印刷工》等,以便读者了解茅盾长篇小说的全貌。同时,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我们将茅盾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也收入进来,我们认为,茅盾的短篇小说也是茅盾文学世界里的精华,如《林家铺子》、《春蚕》等等,至今仍是难以企及的经典小说。最后,我们用一卷的容量收入茅盾那些充满智慧的作家论以及他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评论。相信这些作家论、经验和评论,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为这里面有一代文学大师对创作规律的经验和认识。
在这部新编的《茅盾文集》里,我们依然保留了茅盾当年创作时的习惯用语,没有按照现在的文字规范要求去修改,相信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茅盾当年创作的气息,同时也是充分尊重作者茅盾先生的著作权的表现,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编进文集中的茅盾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篇开始写的时候,是一九三〇年冬。未及一半,即因痧眼老病大发,几乎盲了一目,医治了三个月,这才痊愈,故此篇后半,是在一九三一年春续成的。自己觉得做的不好,所以一年以来,接受此篇的某杂志迟迟不发表,我也不想发表了。现在该杂志社已在沪战中毁灭,而光华老板有意付印,就此再寻出底稿来看一遍,很想多加修改,而精神时间,两不许可。今排印竣事,特记其经过如此。
一九三二年四月十八日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