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林史话(图文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温玉成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多年来,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严格保持着佛教的传承法脉,为中国佛教的律宗、禅宗奠定了基石,为佛教的中国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与此同时,少林寺还历史地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少林文化体系……

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教授,根据对少林寺多年的考古研究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以活泼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少林寺一千多年来厚重、苦涩、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历史。

内容推荐

千年名刹少林寺就像一座历史舞台,围绕着它,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不知演绎了多少故事与传说。

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教授,根据对少林寺多年的考古研究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以活泼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少林寺一千多年来厚重、苦涩、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历史。

目录

第一章 北魏至隋代

 嵩山神

 跋陀开创少林寺

 译经高僧与南北道

 神奇的僧稠

 律学大家慧光 

 一代大师法上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立雪断臂”演义佳话

 周武法难

 佛法复兴与菩萨僧

第二章 唐代

 十三棍僧救唐王

 朝廷赐田与寺院经济

 武则天与少林寺

 禅宗的兴起

 “六祖”法如

 老安及其弟子

 西行高僧——义净与惠超

 大照禅师高足——同光和法玩

 新罗僧人慧昭

 僧众武装保卫寺院

第三章 宋金时代

 一花独秀话禅宗

 颐禅师与洛阳儒士

 革律为禅与曹洞宗传入少林寺

 面壁兰若——修建初祖庵

 清江与惠初

 法和与祖端

 红蓼花开——教亨禅师

 隆老成龙过禹门

 “孔门禅”与住持性英

第四章 蒙元时代

 乳峰德仁住持

 雪庭福裕中兴少林

 古岩普就整顿弊风

 菊庵法照与凤林子眭

 息庵义让与损庵洪益

 日本沙门古源邵元

 本色住持淳拙文才

 元末兵火之灾

第五章 明代

 明洪武年间三位住持

 从俱空契斌到拙庵性成

 休心堂的故事

 张永施造达摩坐像

 “三奇和尚”与僧兵抗倭

 小山禅师与《混元三教九流图赞》

 神秘的扁囤和尚

 天下武功出少林

 一道烛中天

 灯昏法暗劫变兵革

第六章 清代至今

 一堂风冷淡千古

 宝树芳莲

 修整少林与西鲁故事

 乾隆皇帝巡幸少林寺

 白衣殿武术壁画

 石友三火烧少林寺

 少林寺新生

结缘少林寺(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开创少林寺的跋陀,可以在《魏书·释老志》里找到有关他的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时间是在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这就是少林寺创始的年份。道宣在《续高僧传》卷十六中记载的那个“佛陀禅师”,也就是这个“西域沙门跋陀”。

跋陀是个印度僧人,也被叫作佛陀和僧伽佛陀。据说他出家后,“学务静摄,志在观方”,也就是说一面学习禅观的方法,一面到各地漫游。当初,和他一起修炼的五位道友先后都已经证果了,只有跋陀还没什么收获。尽管他勤苦励节,还是无济于事。为此,他甚至想自杀了却此生。他的得道了的朋友劝导他说:“修道是要靠机缘的,时候到了,你就会有收获。你与震旦(中国)有特别的缘分,为什么不去那里修炼,却要白白去死呢?”

于是,跋陀开始跟从他的朋友们到各个国家游历。他们一行先是西行,甚至到过“拂林国”。拂林国就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它的一部分领土在地中海东岸。接着,他们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过西域诸国,直奔佛法兴隆的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他们到达平城的时间,大约是孝文帝元宏(467—499)“亲政”的太和十四年(490年)前后。跋陀在那里受到优厚的待遇。孝文帝对他“敬隆诚至”,为他“别设禅林,凿石为龛”,“国家资供,倍加余部”。

“石龛”又叫作“石室”、“石窟”,是和尚们坐禅及观像的场所。跋陀的石龛可能也在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群中。490年前后的云冈石窟,“东区”和“中区”已经完成了,跋陀的石龛应该到“西区”去寻觅。

据说平城城内有一位“资财百万”而“崇重佛法”的康姓人家,特地为跋陀造了一所小寺院,跋陀常常在这座小寺院内坐禅。有一次,孩子们通过门隙看见室内好像起了火,“炎火赫然”,惊慌地跑去报告了康家主人。但当康家大小赶到时,却什么也没看见,只有跋陀依然在室内潜心坐禅。于是大家认为,跋陀的禅法妙通微玄,他已“得道”了。

雄才大略的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并与南朝争霸神州,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在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定下了迁都之计,到了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六宫及文武百官全都迁往了洛阳。跋陀也随孝文帝南迁,来到了九朝故都洛阳。

虽然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供他禅修,但跋陀“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人世”。因此,孝文帝又为跋陀设立了少林寺。

新建的少林寺,美丽、宽敞而清幽。这座寺庙依照西高东低的山谷布列,分为“上方”和“下方”两大部分,共有十二个院落。

少林寺的主体建筑有雄伟的“舍利塔”,塔北侧有“翻经堂”。现在少林寺西墙西边的“甘露台”,就是当年舍利塔的塔基;翻经堂则应该在甘露台的北侧,现在已经无遗迹可寻了。

舍利塔往东,有跋陀等人供佛、作法事的“普光堂”。堂内曾经供奉过艺术价值很高的一组泥塑彩绘,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堂门外有二神王、二力士、二狮子和二狮子郎的塑像。这组佳作,是博士李雅等人在永平年间(508-512年)塑造的,奇妙无双。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曾下令将二神王、二狮子及二狮子郎像制成脱空夹纶像,迎进皇宫内供养。久视元年(700年),这组像又被送往洛阳大福先寺,后经少林寺寺主义奖的请求,到了这年的九月二十九日,归还给了少林寺。

从“普光堂”往东,是“塔院”,埋葬跋陀的“遗身定塔”原来就建在这里。它的位置相当于现在少林寺的“西塔院”。这是一座木塔,有记载说,隋代大业末年(617—618年),一群贼想要放火焚烧这座塔,但却点不着火,于是“远近珍异”。不知这座塔是什么时候给毁掉的。当时少林寺的东界,也许就在现在东墙外北侧的同光禅师(700—770)塔以西;少林寺的北界和南界都是天然的,北界在五乳峰山脚下,南界为少溪河,因此自古就有“清溪锁少林”的说法。

跋陀禅师在少林寺所传的禅法,也叫“三藏心禅”,它要求修禅者既诵读佛教的经、律、论这“三藏”,也要潜心坐禅。这是传统的印度禅法。

“禅那”是梵文Dhyono的译音,简称“禅”。它是远古印度人的一种宗教修炼形式。在印度婆罗门教传统的吠陀文献中,《奥义书》是第一部阐述禅法的经典。《奥义书》以后的宗教哲学流派,包括印度佛教在内,差不多都是在继承了《奥义书》禅理的基础上发展、建立各自禅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方法。随着《奥义书》禅理的发展,禅那逐步上升到左右修定成败的关键位置,和瑜伽同一起来,成为直接悟证“梵我”真理的主要手段。传到中国,“禅”的含义在唐以前是“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在唐以后,意思主要是“静虑、思惟、摄念”。P7-9

序言

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多年来,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严格保持着佛教的传承法脉,为中国佛教的律宗、禅宗奠定了基石,为佛教的中国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与此同时,少林寺还历史地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为国人所热爱,也逐渐为全世界人民所接纳。赵朴老生前曾表述过一个重要思想:“佛教是文化”,对少林文化的发展寄予厚望。季羡林先生也一直将文化置于很高的地位,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传承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并强调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季先生对少林文化有过很高的评价:“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别之不外两种:一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一种则是人工兴建的建筑物,万里长城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嵩山少林寺也属于这一类。”

中外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优良传统。少林寺作为宗教实体,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寺地处古老中原腹地,交通发达,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际。广泛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直接构成了少林寺的文化特质和活力。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随后,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至少林寺,开辟译场,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又有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入少林寺,首倡禅宗顿教,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禅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日本僧人曾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生机勃发。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佛教文化的代表,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少林文化业已成为连接世界各族人民友谊的纽带。

为了全面展示少林文化面貌,我们酝酿已久,目前正在出版少林文化系列丛书,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少林文化进行研究、展示和弘扬,并构建少林学体系。《少林史话》是其中非常有特色并且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温玉成先生1964年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考古学家,长期从事佛教石窟和少林文化研究,是少林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长,为少林学的奠基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长期的交往和合作中,我们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本书是温教授心血的结晶,我相信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促进少林文化的传播弘扬,而且还将大大提升少林文化的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释永信

二○○八年八月八日

后记

从1965年起,与少林寺结缘,屈指算来已整整四十三年。今年,我虚龄七十矣!

中国千千万万个寺院,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研究少林寺、写少林寺呢?

这是因为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唐初,中国禅学有四大流派,其中三派渊源于少林寺;跋陀一僧稠系;勒拿摩提一僧实系及菩提达摩一惠可系。而菩提达摩系统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终于在湖北黄梅创立了中国独有的“禅宗”。弘忍的十一位大弟子中,赫赫有名的道安及法如即在少林寺传禅宗。

北朝时影响巨大的《十地经论》,是由“译经元匠”菩提流支、勒拿摩提、佛陀扇多等人在少林寺“翻经台”译出的。唐代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大师们的法脉,皆直承少林寺。

少林寺慧光研究“四分律”,成为唐人律宗三大派(南山宗、相部宗、东塔宗)的鼻祖。义净力主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其重要实践便是在少林寺设立小戒“戒坛”。

唐末五代,天台宗传入了少林寺,今人却往往不知其事。

宋后期,少林寺“革律为禅”,真正成为一座禅寺。宋金时代,禅宗五派中的三派(云门宗、临济宗、曹洞宗)相继传入少林。

金朝后期,以嵩少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高僧与名士,“一长生铁脊,两片点钢唇”,融通儒释,创立了空前绝后的“孔门禅”。

蒙元时代,福裕方丈中兴少林。他是宪宗及世祖皇帝信赖之人,担任主持全国佛教事务的“总统”。正是他发动了戊午年(1258)佛道大辩论。

明代,少林武僧英勇抗倭,名扬海内外。

清代乾隆以后,少林寺日渐衰败。而“天地会”与少林寺的关系却又是一段颇为神秘难测的历史。

1928年,石友三的一把大火,把这千年古刹烧毁过半,真是“末法时代”的降临。

在少林寺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更有许多皇帝皇后,王公大臣,文人学士和异国僧徒活跃在这历史舞台的一角,演出了动人的故事,隋文帝、秦王李世民、武则天、新罗僧惠超、蔡京、抗倭名将俞大猷等等与少林的故事,都饶有趣味。

这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在我们看来,已如过眼烟云。但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却是不可磨灭的一章。

想那一批又一批高僧大德,兴亡继绝,针砭着世人的贪、嗔、痴三种顽疾,追索着心灵与自然界的圆融,改写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补充了传统文化理性思维之不足,功德是无量的。

当我们在千变万化的现代生活中挣扎,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沉浮时,是否也盼望过“净土”,乞求过“彼岸”呢?我们是多么需要“助人”和“自助”啊。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少林寺僧众和登封市文物及宗教部门对我多年所做学术考察的支持。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对本书的出版深表赞赏和关注,堪称我与少林寺结缘的新篇章。

温玉成

2008年11月1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