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出场了!
张程: ≠≠辛酉政变≠≠英法联军这边在烧圆明园,咸丰那边在“北狩”承德,还死在了避暑山庄。咸丰临死规定,新帝载淳年幼,不能亲政,下达命令要加盖“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御赏”章由母后皇太后,也就是慈安太后保管。“同道堂”由小皇帝保管。咸丰此举,是为了防御大臣挟持皇帝,专擅弄权,导致皇权旁落。
@载淳生母慈禧根本不在咸丰的权力安排之中,并无权过问两枚印章的保管与使用,更无权干预朝政。但她借口儿子太小,以生母身份“代子”保管并使用“同道堂”章。咸丰临终前的权力安排,给了慈禧干预朝政,乃至后来垂帘听政的可乘之机。慈禧之后几十年的所作所为,完全背叛了丈夫的意志。
@咸丰遗命由肃顺等八大臣“赞襄辅政”,朝政由八大臣拟定处理意见后,由慈安太后、载淳盖章。但是慈禧对此很不满,拒绝“代子”盖“同道堂”章。肃顺等人面对慈禧的挑战,虽然声称自己“系赞襄皇上,不能听命太后”,甚至说“请太后看折亦系多余之事”,但最后还是妥协了,让两宫太后参与决策。王开玺:肃顺等人之所以要对慈禧太后做如此重大的妥协,大概不能仅以其政治上的幼稚不成熟来解释,f电1门面对的不是慈禧个人,而是充斥于人们脑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慈禧工于权术,竭力利用满朝文武的正统皇权思想和忠君意识,将自己打扮成长久受人欺侮的孤儿寡母,肃顺等人则是欺君藐上、专权谋逆的乱臣贼子。……
P16
李宗仁:
我们对汪兆铭的革命理论多少也有点迷惘。如汪氏谈起革命时,总是口口声声“革命的向左走”。一次在梧州郊外参观,汪氏误向左边走去,我招呼他向右走。汪笑着说:“革命家哪有向右走之理?”我说:“向左去走不通啊!”说得大家都大笑起来。所以我们对他的一套革命理论也只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已。姜登选:
我在奉军当师长的时候,看到张作霖大帅把自己的秘书长辞退了,又不给他安排新的职位。他是个外省人,在沈阳生活都成问题了。我和几个朋友去向大帅求情。大帅说:我对他并没有什么,不过他做了8年秘书长,没有同我抬过一次杠,难道我这8年没有做错一件事?这样只会奉承的秘书长,用来何益?汪康年:
晚清报纸消息常常不实,公信力差。有个人长途旅行后,一安顿下来就要看当地报纸。旁人劝他没什么好看的。他说:“不然,中国的报纸冠绝寰球!”旁人不解,他解释:“西洋报纸都是事情发生后再报道,而我们中国的报纸写的都是些没有发生的事情,难道不是胜于洋人?”徐启明:
我们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军中组织区党部,开始研读三民主义。军官自动在晚间搬凳子集合讨论三民主义。党方面下发国父在十三年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讲稿,仔细研读后觉得很有道理,加深对国父对三民主义的信仰。伍廷飏说:“三民主义就是像圣经一样,不能改的。”我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不能盲目信仰。
部分博主认证资料
自序
一、晚清乱得不得了
满大人威武! 禁烟是清朝基本国策 “夷妇与大皇帝” 西医打 开清国大门 皇帝斗不过太监 圆明园不是一把火烧光的 慈禧 出场了! 杀安德海真不容易 “六鬼子”奕诉 同治皇帝不学好 官运来了挡不住 曾国藩“自我批评上瘾” 天津教案只能这么力 曾纪泽虎口夺食 东太后与西太后 躺着也中枪的杨乃武 杨乃武案是一盘很大的棋 皇帝的老爸不好当 君主不专制 清朝无外交?
二、再难也得往前走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 慈禧是革命的助产婆 苦命皇帝光绪 被指定的皇后:隆裕 珍妃之死 慈禧的备胎:“大阿哥”溥□ 义和团是怎么回事 八国联军,还是“九国联军”? 李鸿章又签卖国条约 “床上救国”的赛金花 李莲英的崛起与腐败 皇帝死因是最高机密 最重要的后事就是人事安排 “官二代”载沣 杀还是不杀袁世凯,这是个问题 议员不好惹 资政院的出格言行 末代状元爱和朝廷唱反调 清王朝最后的机会 陆军小学办得好 晚清众生相 小皇帝的“杯具”童年 皇帝的御膳都是摆设 紫禁城贿赂风行
三、革命是个好东西
骂皇帝,没什么大不了的 吴禄贞抗日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黄兴:其实我最想当一名老师 徐锡麟:震动清廷第一枪 暗杀时代 革命 党掏空新军 全民抛弃朝廷 “国进民退”引发辛亥革命 有学有术的端方 武昌起义了! 革命的多米诺骨牌倒了 满朝亲贵,何人能用? 同盟会和光复会的恩怨 敢死队长蒋介石 “我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民国产婆”赵凤昌 伶人也爱国 黑马总统孙中山 袁世凯上位 谁杀死了宋教仁? 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政治蜜月” 我在孙中山先生身边见闻 孙中山的四位夫人 最后的皇太后 清王朝的“骨灰级粉丝”
四、袁世凯和他的伙计们
“北洋”的兴起 袁世凯:不走寻常路 袁世凯最终还是叛变了 袁世凯东山再起 “二十一条”太欺负人 “二十一条’’不签不行 复辟得磕磕绊绊 疯子章太炎 中国还需要皇帝吗? “曲线救国”的小风仙 穿龙袍入葬的袁世凯 正常婚姻与政治婚姻 政坛不倒翁 总统是用来骂的 折腾哥段祺瑞 孙宝琦“不是东” 张勋是个冤大头
五、军阀有一套
新文化成为一项运动 火烧赵家楼,群殴章宗祥 曹汝霖的“索赔官司” 曹三傻子并不傻 “革命将军”吴佩孚 议院成了坏蛋窝
花钱买个总统当当 东北有个张大帅 北张南陆:两大土匪军阀
倒戈将军冯玉祥 溥仪被“请”出紫禁城 郭松龄造反有理? 扯大旗的“五省联帅”孙传芳 爱搞花样的阎锡山 西南王唐继尧 “党国叛徒”陈炯明 李宗仁大难不死有后福 革命尚未成功,先驱驾鹤西去 蒋介石逼李宗仁结拜兄弟 出乎意料的北伐战争 吴佩孚流亡生涯 军阀要搞笑,谁也挡不了 军阀喜欢办大学 国民党内派系
之争 国民党内众生相
六、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我们撞着了
进步就是骡子拉火车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张之洞尊师重教 “文凭热”和“留洋热” 学校不是官场 民国教授就是牛 是人才就该破格录取 到农村去,建设农村 “闻人”就是老大中的老大 杜月笙一次要吃“三碗面” 袍哥兵痞满地跑 民国也蜗居 “如今只有屁无捐” 上海滩的两副面孔 万花筒里的上海滩 混在十里洋场 鸦片为什么禁而不绝? 兵匪不分家 打仗最爱“汉阳造”
参考文献举要
历史关照现实,现实因历史而温暖,而清晰。离我们越近的历史,对现实的关照越强烈。
历史丰富多彩又扑朔迷离,离我们越近的历史就越让我们眼花缭乱、欲罢不能。
这就是近代史的魅力所在。
历史离不开时间的积淀。有史家说:“五十年内无信史。”大意是说,距离当今太近的历史缺乏足够的积淀,可信度低。时间会保留历史的精华,拂去浮华庞杂,藏起厚重粗砾的真相等待后人去挖掘评说。相比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积淀太浅,人为的杂音太多,评述的难度随之增大。
然而,正如我们不会畏难放弃追寻家族的过去一样,我们也不会因为杂音和繁复放弃对中国近代史的追寻。
从民国开始,不断有人号召口述历史,推崇亲历者的自述。尽管有人选择将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带入坟墓,更多的人选择付诸文字。这其中难免自我美化,难免意气用事,难免为尊者讳,但亲历者的文字依然是可信度最高的,它们和汗牛充栋的传统历史著作相互配合,勾勒出了历史的粗稿。
宏大的历史叙述,近年来也遭到反思。繁忙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没有长段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去追随宏大的历史叙述。人们似乎更喜欢微观切入、细节描写和一针见血的叙述风格。微博高歌猛进的发展,很能说明问题。篇幅的严格限制,倒逼写作者只保留最生猛、犀利、核心、醒目的内容。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上述思路的产物。它侧重依据亲历者的自述,虽不能保证全部可信,但绝对新鲜生动;它以微博形式贯穿始终,虽称不上翔实周全,但足以逼近事实的真相。
全书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将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一个个模块。读者可以挑选感兴趣的模块切入,而不必担心存在阅读障碍。在技术上,全书舍弃了大众耳熟能详的史实,遴选那些直指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或者可能撼动大众既有认识的片段。为了适应微博篇幅的要求,笔者对亲历者的回忆、学者的论述,在不影响观点的前提下进行了削减乃至改写。同一主题的不同史实、观点,都在书中得以保留,以求全面还原历史。
如果你做好准备迎接一本新形式的真历史,请翻过这一页进入正文吧。
张程 2012/6/19
《微博晚清民国史(1840-1927与知情人一起揭历史真相)》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将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一个个模块。读者可以挑选感兴趣的模块切入,而不必担心存在阅读障碍。在技术上,《微博晚清民国史(1840-1927与知情人一起揭历史真相)》舍弃了大众耳熟能详的史实,遴选那些直指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或者可能撼动大众既有认识的片段。
为了适应微博篇幅的要求,笔者张程对亲历者的回忆、学者的论述,在不影响观点的前提下进行了削减乃至改写。同一主题的不同史实、观点,都在书中得以保留,以求全面还原历史。
张程专著的《微博晚清民国史(1840-1927与知情人一起揭历史真相)》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将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一个个模块,且舍弃了大众耳熟能详的史实,遴选那些直指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或者可能撼动大众既有认识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