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继《文谈诗话》和《文谭百题》之后,新近出版的又一部文论随笔集。《艺文杂俎》里这一百多篇或长或短的文字,既是作者从事文艺工作的心路历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的结晶。通读全书,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具有诗的风格,生动活泼,凝炼精粹,再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幽默的嘲讽,读起来趣味横生,引人人胜。《艺文杂俎》的文笔是优美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艺文杂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浪波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文谈诗话》和《文谭百题》之后,新近出版的又一部文论随笔集。《艺文杂俎》里这一百多篇或长或短的文字,既是作者从事文艺工作的心路历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的结晶。通读全书,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具有诗的风格,生动活泼,凝炼精粹,再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幽默的嘲讽,读起来趣味横生,引人人胜。《艺文杂俎》的文笔是优美的。 内容推荐 《艺文杂俎》是作者继《文谈诗话》和《文谭百题》之后,新近出版的又一部文论随笔集。《艺文杂俎》里这一百多篇或长或短的文字,既是作者从事文艺工作的心路历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的结晶。通读全书,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倡导“文以载道”的文艺理念。在多篇文章里,作者都谈到文与道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非此道,即彼道”的观点,这一提法虽然看起来似乎极端,但确实说到了文艺社会功能的根本所在。二是正确处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作者反复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应当继承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革命文艺的成功经验,从孔孟到李杜,从鲁迅到孙犁,书中列举的许多文化史上的故实,都为读者提供了可信的佐证。三是一以贯之的文艺思想。在当前各种文艺,思潮相互冲撞的大形势下,作者固守自己的信念,特别强调文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当然,个别文章里也有一些“偏激之辞”,可能与流行的某种观念相悖,和读者的某些意见相左,但是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作者的一家之言。我甚至觉得,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本文论随笔才更显得具有鲜明的特色。四是典雅精致的文学语言。作者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也具有诗的风格,生动活泼,凝炼精粹,再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幽默的嘲讽,读起来趣味横生,引人人胜。《艺文杂俎》的文笔是优美的,相信读过此书的朋友,也会和我有同样的体会。 目录 《艺文杂俎》序 上卷 如是我言 笔墨与时代 言必信 简说“原创性” “没文化”与“学说话” 孙犁的魅力 拟广告一则 有关技巧的答问 简与赅 文气与民气 闲话余秋雨 “卖弄风骚”种种 名人字画及其他 大表与小表 读鲁迅一得 生意经 “快乐病” 读小说记 “炒作”杂谈 闲话时尚 评“奖” 世上美女款占多 从“卖诗”说起 “唯物论”与“辩证法” 霸道的“挽歌” 鲍鱼的话题 文章憎命达 文艺与手艺 郭沫若“烧书”辨 “吃了”辨 文学与女人 “泡”的妙用 短文举隅 难得糊涂说职称 便秘综合症 文化·风化 孙犁说编辑工作 难得闲适 屁股与嘴巴 文字游戏 游戏文字 说极品,道典藏 口尾续貂 “中国印”的启示 读书札记一则 从“无声音乐”说起 “著名”的流行 “屏风”臆解 说投稿 说稿费 说“出书难” 富贵文章 请谁“走开” 评论家的尴尬 汪洋“姿”肆 臆说“观散文” 卖“名” 《卖“名”》补遗 文学社团的回忆 “不做假账” 读漫画记 “一个老鸹占一枝” 乐见“一本账” 敬畏鲁迅 说“删” 再说美人与美文 “古月门市” 小件与细节 “张力”臆说 文坛打油二律 “出东门,朝西走” “文饭”俗解 京都夜话记 下卷 如是我见 关于新诗创新的对话 好诗在人间 在诗与时代的交汇点上 “小诗”的魅力 风华绝代叶小鸾 李文珊散文解读 《王安石变法》浅识 一枝一叶总关情 《灯下漫笔》序 真实的魅力 《草根》漫话 老树春深更着花 《寻觅光荣》读后 网事与诗事 青春的牧歌 一朵带露的小花 漫说《沉淀的潮声》 诗友靳亚利 雪朝谈诗 秋日品诗 《心海泛舟》与古体新诗 《行吟集》的启示 高山流水寄情怀 莫作等闲花草看 诗卷长留天地间 片羽之光 我读《美丽的脚印》 酝酿成熟的季节 这一角风景 《求索斋文集》序 《天年》序 “闲书”不闲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向艺术的高峰攀登 大师之门 劝君惜取少年时 后记 试读章节 简说“原创性” 评价一件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原创性。作品的原创性是一个崇高目标,一切有出息的文艺家,莫不为此做出终生不倦的孜孜追求。要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不断地向未知大胆探索,才可能独出心裁而不落窠臼。郑板桥论画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问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为一代画坛宗师,郑氏此诗讲的是绘画之道,但仔细领悟,却也说出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法则。由生而熟,由熟到生。创作之难,不在其对于基本技巧的从容把握,而在于作者对作品原创性的实验和成功。如此说来,“画到生时是熟时”,实在是一切艺术家成熟的基本标志。 “原创性”一词颇为新鲜,查《辞海》和《汉语大辞典》两部权威辞书,现在还没有这个词条。看来“原创性”的提法还真的有点儿原创呢!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就美学的一般提法而言,“原创性”与通常所说的“发现”和“第一个”词意相近,但是前者的表述要比后者更直接,更准确,也更完善。原创性是衡量作品轻重的砝码,也是丈量其生命长短的尺度。没有原创性的作品,纵使洋洋数万言,那分量总是轻的,寿命也是短的。与此相反,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即或是寥寥几百字,亦足以重敌千钧,且可望传诸久远。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真可谓“俯拾皆是”。 俗话说:“第一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蠢才。”此虽近乎戏言,但由此可知,抓到“第一个”对于作品的原创性何其重要。总是“美女如花”,虽是雅喻也令人俗不可耐。还是曹雪芹先生才气过人,他偏说“女儿是水做的”。以“水”来喻“女儿”,妙在不摹其色其形,而活脱写出令人难以捉摸的质感与动感。此可谓匠心独运,“一语天然万古新”,使得那些“花呀朵呀”的形容黯然失色,相形见绌!当然,红楼一梦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原创”,顺手牵来的这个例子,只是书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文学艺术的原创性之法,要求作者的每一次创作和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历程与新的冒险。没有轻车可乘,也没有熟路可走。“画到生时是熟时”,不断地扬弃才能不断地开拓。在从来没有路的地方留下第一个脚印的人,是勇者,也是智者。 “没文化"与“学说话” 高明的文章,不在其出语艰深,而在于行文平易。作为读者,我喜欢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达晓畅的文字,读这样的作品,不仅清心益智,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即使如此浅显的道理,并非所有的作者都心悦诚服并身体力行。随手拈来一例,日前读某文艺大报,见题为《与汉语的一次美妙遭遇》一文,且不说文章如何,只是这样的一个题目,便使人如堕十里云雾。雅到极致,便入俗流。可惜的是这样的文章作者,竟多以“新潮”自况,以“学人”自居,读者稍有指摘,便用嘲笑的口吻回敬一句:“没文化!” 尽有艰涩的文章才“有文化”么?我看未必尽然。不说“圣人”的称号,只说有《论语》行世的孔夫子,总不能说“没文化”罢!读其著述,开宗明义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此浅显的文字,如此深刻的哲理,虽历经二千六百余年,明白简直如今天的“口语”。不知今日的新潮作者,是从何处找到他们立论的依据?还是收起玩弄辞藻那一套罢。华丽的外衣无法掩饰赢弱的病体,浓重的脂粉也难以填补精神的虚空,朴素的本真要比奢华的虚假更有魅力。 嘲讽读者“没文化”,依我看来,这样的作者,当务之急是“学说话”。散文是语言艺术,首先应该从“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入手,然后逐步提高到“把意思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说话给人听,作文给人读,都是把你的“信息”传给对方,愈是明白易懂,“接收”效果愈佳。鲁迅尝言:“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改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能懂的话。”(《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糊涂始》)(P8-12) 序言 春节前的一天,省城几位老同志聚会,浪波说他的文论随笔集《艺文杂俎》即将出版,希望我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当时我虽然答应了,但春节期间人来人往,忙于应酬,却始终未能动笔。现在节日已过,恢复了日常的安静,想起曾经的允诺,这才坐下来写这篇文章。古人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免说得过于绝对。假如对作者与作品都不甚了解,只能说一些泛泛的人情话,那样的序文确实是“人之患”;与此相反,如果熟知作者和他的作品,客观真实地评介其人其文,一篇序言也就是一部作品的导读。浪波是河北文艺界的老同志了,多年的工作交往和文字交流,对他的人品和文品我是了解的。这也是我乐于为他的这本书作序的理由。 先说我对浪波的印象。我总以为,与其说他是一位诗人、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文艺工作的组织者。浪波虽然成名很早,十几岁就开始在国内一些重要的文学期刊发表作品,但他一直是一名业余作者,一九六三年大学毕业之后,在基层工作达二十年之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为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长期的生活和艺术积累,使他的作品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工作的需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被“连推带拉”地走上了文艺部门的领导岗位,从地区文联主席到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再到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一干又是二十年,直到退休。记得是一九八六年秋天,省委决定浪波到省文联任职,他到我的办公室告别时,我曾经嘱咐过这样几句:一是作为部门的领导,要以工作为主,个人的创作为副,为了全省文艺事业的繁荣,甚至要做出某些“牺牲”;二是要善待作家、艺术家,为文艺界多做实事,多做好事。现在回想起来,浪波和他率领的省文联“一班人”,也确实是踏踏实实这样做的。办读书班,建宿舍楼,组织展览、研讨、评奖,落实编制、经费、职称,许多具体而微的工作,一项一项地都落到实处。应当肯定,对于落实省委提出的“全面振兴河北文艺事业”的决策和“呼唤文艺‘冀军’崛起”的号召,浪波和他的同事们都是出过大力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河北的文艺工作从“洼地上的战役”一跃跻身先进省、市的行列。作为这一段历史的亲历者,现在回想那一幕幕场景,我从内心里还感到振奋,感到欣慰。 再说浪波的这本书。《艺文杂俎》是作者继《文谈诗话》和《文谭百题》之后,新近出版的又一部文论随笔集。浪波从事诗歌创作近五十年,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歌之外的作品并未引起特别的关注。我倒是以为,这些看似随意却是经过深入观察与思考写成的文章,并不逊色于他的诗歌。浪波长期担任文艺部门的领导职务,组织和协调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创作活动是他的本职工作,责任所在,促使他必须钻研文艺理论,从而把握文艺的规律。我高兴地看到,收入《艺文杂俎》里这一百多篇或长或短的文字,既是作者从事文艺工作的心路历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的结晶。通读全书,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倡导“文以载道”的文艺理念。在多篇文章里,作者都谈到文与道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非此道,即彼道”的观点,这一提法虽然看起来似乎极端,但确实说到了文艺社会功能的根本所在。二是正确处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作者反复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应当继承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革命文艺的成功经验,从孔孟到李杜,从鲁迅到孙犁,书中列举的许多文化史上的故实,都为读者提供了可信的佐证。三是一以贯之的文艺思想。在当前各种文艺,思潮相互冲撞的大形势下,作者固守自己的信念,特别强调文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当然,个别文章里也有一些“偏激之辞”,可能与流行的某种观念相悖,和读者的某些意见相左,但是也许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作者的一家之言。我甚至觉得,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本文论随笔才更显得具有鲜明的特色。四是典雅精致的文学语言。作者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也具有诗的风格,生动活泼,凝炼精粹,再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幽默的嘲讽,读起来趣味横生,引人人胜。《艺文杂俎》的文笔是优美的,相信读过此书的朋友,也会和我有同样的体会。 浪波同志虽然在省文联领导岗位工作多年,但是据我的观察了解,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文化人,他的理想和追求还是在文学创作。即以本书上卷《如是我言》的文章为例,这样体例的短文,作为《散文百家》的“刊头语”,从一九八八年刊物创办算起,每月一篇,他已经坚持写了十八个年头了。锲而不舍,精神可嘉。在他的同代人中,他的作品不能算多,但是他读的书还是相当多的,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经典著作,多年的阅读积累,为他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艺文杂俎》的结集出版,是他这一阶段辛勤笔耕的收获,也是他长期以来刻苦读书的成果。“莫道夕阳晚,为霞尚满天”。希望浪波不满足于退休后的悠闲生活,更刻苦地读书,更努力地写作,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二00六年三月于石家庄 后记 收入这本集子里的短文,除少数几篇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绝大部分是二000年以来的新作。说来惭愧,年齿见长,学问则未见长;血压升高,水平难得升高。在工作岗位的时候,终日杂事纷扰,不胜其烦,盼望退休气定神闲,或可写一点自己满意的作品,但事实证明这想法是错了。“庾信文章老更成”,老杜此言说的是“前贤”,至于我辈“后生”,则又另当别论,断不可如此期许。 时下文艺界的风气,是颇为看重“位子”的(这里所说的是“单位”而非“官位”),君不见许多曾经活跃在这坛那坛的“家”们,一旦告老退休,从圈里回到圈外,也就“英雄一去豪华尽”,无复昨日之辉煌。当然,少数真正的名家不在此例。自知难入名家一流,因此也没有人走茶凉的失落,原本一介书生,得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清闲,其悠然也就同渊明先生的“赋归去来”约略似之。总是在文艺圈混过几十年的,如今虽在圈外,但还是与圈里难以一刀两断。偶有见闻,不觉技痒,执笔为文,积习使然。这些说东道西的芜杂文字,便是这一段生活与思考的记录。 先哲言:“学,然后知不足。”退休有闲,虽无所事事,但却认真地读了几本书。说老实话,读来读去,回头再看自己的文字,益发觉得不是“味儿”。虽如此,却又不忍舍弃。虽自知文章浅薄,但自信不曾作假。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不敢说“有益于天下”,惟所愿无愧于读者。敝帚自珍,难免贻笑大方;野人献芹,总是一番诚意。愿以此书为媒,结识四方文朋诗友,聊助书窗茶余谈资,在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书出版,承蒙省委老领导李文珊书记作序,其中许多深情的话语,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老友邓子平、谭湘、申身同志审读文稿,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使一些文字的纰缪得以订正。感知遇,念友情,补此一笔,以志不忘。 二00六年元月二十九日 于春节贺岁钟声敲响之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