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医》是一部结合现代科学和借助西医学某些已有知识来解析和阐释中医学的通俗读物,旨在严谨遵循中医哲理,尽力做到简识易懂地帮助世人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本书启示世人和中医界,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医学理念蕴含深奥的哲理,只是由于文化的古老和时光的流逝,与现代文化形成了距离,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她的陌生和误解,而运用本书所揭示的方式、方法,就能真正地认识由自然法则和医学理念紧密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伟大医学——中医学博大精深的内涵之所在,就会发现中医的医学理念和理论不但不存在迟滞、落后和不科学,反而具有惊人的超时空、博古通今的精妙现实。
《认识中医》是一部结合现代科学和借助西医学某些已有知识来解析和阐释中医学的通俗读物。本书提醒世人,中医学由自然法则和医学理念紧密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伟大医学,中医学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之所在,并且具有惊人的超时空、博古通今的精妙现实意义。
人们的“认识”
我们先来谈谈世人“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多重性。
人们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主义,有各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从古至今,世界各个民族都经历过自己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遭受巨大的灾难和年代的过度间隔,在交通等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人际交往是必定存在的。人际间的交往可以使人类得到各种不同方面的认识交流和理念互补,也能使人们在很多方面产生更多的共认、共识和共信,但很难使人类原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认识得到彻底的统一。
人类各自的宗教、信仰、主义、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风情习俗,就是一种难以统一的认识和观念,有时从表面上似乎看不出差异,然而很多特性还是会存在于某个区域或某些人的意识形态之中。当人们在接触各种事物或某些论点并对其进行认识之时,就会应用他们意识形态之中各自的智慧、智商、悟性、角度、文化、知识面、知识层次进行理解和认识。在认识某个具体事物或物件时,涉及其所处的方位、角度、距离,有无可利用的工具及该工具的质量和工具的科技含量,以及物件所处自然环境的温差、光照、风速、水湿和水液的流速等等条件,与此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原有的宗教、信仰、主义、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风情习俗,也离不开人们意识形态中存在的智慧、智商、悟性、角度、文化、知识面、知识层次,产生的结果必然是众说纷纭。
人类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想必大家都会认同我的这个看法。譬如伟人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人认为这句话不够准确,理由是,处在实践之中的事,结果还没有出来,不知是对是错,无法检验。但是我认为,伟人邓小平纵观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各种形势,预见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必定振兴的光辉前景,而“改革开放”史无先例,无车可鉴,在结果没有出现之前,只有付诸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引导,结果必定是正确的。伟人之见,常人难以理解,自然难以认可,伟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激励引导刚刚深遭“十年浩劫”蹂躏的噩梦初醒的中国人民,到了今天,改革开放已在华夏大地的实践中结下了累累硕果,成为了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真理就此得到了真正的检验。世事就是如此奇妙,同样一句话,言有言者的思想,闻有闻者的认识。 认识啊!认识
“认识”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有时候也很奇妙。人,对世间的一切事物、论点、理论、人物、好坏、美丑、善恶及宇宙万物均存在着各自无形的标尺,在进行无形的审视和度量后就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其中进行无形审视度量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总结了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认识”是“有思维体”对其周围事物、理论、宇宙、自然的感性理解,而“有思维体”在对某事物、理论、宇宙、自然产生感性理解前,常依照原先所熟知和掌握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一切,但是,只要所依据的“知识”原本存在错误,或依据不当(因为知识很多,即认识事物、理论、宇宙、自然的方式、角度、理念存有多样化、复杂化、多重化),就会产生根本性错误的感性认识。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说的是,开始之时略微有一点差错,其结果必定会造成很大的谬误。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根深叶茂”,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其反义词是“无根之木”,说明基础牢固与否与事后的结果存在着必然的关联。亚里士多德作为当时前无古人的科学泰斗,他所创造“一重一轻的两个物体,从高空下落时,重的先着地”的亚氏理论风靡了两千多年,却最终被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一次公开实验所推翻。我们想一想,风靡了两千多年的理论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你能说他的理论成立之时就没有根据吗?可以肯定地说,他必定根据错误的“根据”从而产生了错误的感性认识,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认识”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错误的。“认识”,只有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方可知其正确性,但是“有思维体”却偏偏忘记了这一点。
中国有句古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意思是:不懂行的人观察事物时,只能看到浅在的华丽外表,看不透内在精华;而懂行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探究其深层的内涵,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商天赋、生活经历、专业范畴、知识层面、思维逻辑等等方面的差异,认识事物时就会出现诸多的复杂现象。你见过街头巷尾玩棋的人群吗?棋盘相对,对手各一,棋子明明,枰面晰晰,弈理深深,搏战双方,冥思其中,将帅两旁,七嘴八舌,思虑万千,众说纷纭。你有没有想过:枰上井线纵横明刻,面上圆木棋子错叉,台周将士叟幼旁立,繁杂认识思虑万千,如此简单的盘上明棋,为何会有如此繁多的不同看法和认识呢?说穿了这就是人类“认识”的复杂性。凭你的智慧设想一下,从事中医者百万之众,他们对中医理论的各种阐述会有多少不同的认识?!尤其在中医临床辨证之时,假如让10个或100个中医师在同一个时间里,对同一个病例,各自辨证处方,那会出现多少种认识,对于患者的疗效结果将是怎样一个局面?其中方效不同的必然性,想必读者也很明白。
世人对中医的误识。
中医,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儿,是中国医学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在华夏大地上存在了几千年,为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能治病,甚至能够治愈一些连西医学都感到棘手的疑难病证,这对于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地感受过中医治疗的中国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以下这段是经常见诸现代中医书籍《序》中的赞美之词: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但遗憾的是,把如此华丽漂亮的“冕冠”戴在中医头顶的并非是世界卫生组织。但是下面我要告诉读者一些目前世人对中医的认识,说其是“认识”,实际上应该是误识。对于中医日趋衰微的严峻现实,想必读者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要说世人对中医到底有怎样的具体误解,读者就不一定清楚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一代文豪鲁迅曾经说过: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民国时期余云岫等也曾说:“中医是迟早要被现代科学所淘汰的”;“中医药学中的许多说法毫无科学根据”;“中医药学是迷信,不是科学”等等。近代,更有很多对中医方方面面的指责,这里我摘录几段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批判,这些批判可以用“体无完肤”来形容,而且出于原本也是就业于中医的一位中医医生。如果你不喜欢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疗效差,患病时不愿意求中医,读读他的文章,看看他的观点,一定会赞同他的看法。不过我要提醒一下,请你不要马上对他的观点给予肯定,因为我认为他对中医的认识,确确实实是个门外汉,在他干中医期间,中医不可能是他的爱好,必定只是他谋生的手段,他必定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中医师,在中医界中,这样的医生为数不少,所以今后如果你还想看中医,那么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P2-5
国之本,人丁兴,精诚臻,和谐昌。人之贵,整体和,阴阳平,体康健。医之责,疗病伤,愈疾恙,救死危。山显名,赞其高,仙在居,名方盛。水为莹,缘其深,龙藏隐,灵尤灵。岐黄神,本善性,道正明,理更清。时变迁,代更迭,洋医出,缘必然。迷解剖,信重复,奉量化,诌套乱。竖框架,立规矩,设方圆,定病名。借科技,随理化,逐波流,法则抛。前昨今,翌将来,旧易新,称发展。晨随朝,暮沿夕,昧其变,赞为理。荫已目,蒙世俗,惑子孙,滥祸谬。众天赋,多庸平,陷忽悠,浑不醒。疾如战,病如水,性不同,质各异。析战事,求兵法,究医道,探幽精。盼胜敌,呼孙子,欲愈疾,唤华佗。兴中医,须据理,醒众心,明哲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高流低聚,强胜弱败,草悉事理,知恒忘异。战事纷争,胜态迁移,劣势陡优,瞬息万变,亦为必然,源于恒变。活体疾恙,息变更万,幽玄秘奥,渊邃博精,道中之理,基在法则。遵哲循规,效法自然,仙神皆知,阴阳五行,气血津精,五邪六淫,疾源内外,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旷世奇艺,神通天机,唯我中医。如来馈赠,玉帝所赐,民族甚幸,国人甚幸,中国甚幸,世界甚幸。天有不测,风云突变,晴天霹雳,天惊石破,地动山摇,海呼山啸。量化复重,纯出偶然,科者谓圣,凡俗浑然,举世盲从,众心位移。一叶障目,不辨菽麦,厚今薄古,见异思迁,人性浑异,弦易辙改。千人一面,混浑崇迷,纷至沓来,沸反盈天,以讹传讹,偏信则暗。SARS肆虐,怵目惊心,举世惶恐,犹如天塌,奢望祥瑞,顶礼膜拜。管窥蠡测,天壤不辨,轩轾不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囫囵吞枣。世人不识,众人迷茫,誉石为玉,视宝贬土,蒙荫和氏,晦暗曰月。顺道者昌,逆道者亡,顺理者昌,逆理者亡,上苍既定,违者必纠。神者识微,智者通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岐黄之术,遵哲为道,循理则理,效必俯拾,乾坤罡正,日月重晖。自古世人慕仙神,岂知阎罗惧扁鹊,古今华夏倚岐黄,愈疾济寿赞中医。时代变迁缘法则,洋医蚀侵乃自然,汉医凋敝为哪般,只缘众意痼疾顽。众人皆醉吾独醒,方可慧眼识机玄,昔日蜀中无大将,廖化奉作急先锋。今朝王尊校日月,中医必创真雄风,待到岐黄再璀璨,方知瑰宝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