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网看金庸/网看文丛
分类
作者 朴素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庸既是一个平民喜爱的作家,也是被学院派经典化的作家。方舟子先生说,有华人处就有金庸,有网络处也有金庸。本书选取了天涯社区等知名网站网友品评金庸的妙文,几乎涉及到了金庸小说的方方面面,大到作品艺术、政治形态、思想内涵,小到武功排名、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切入之小之巧之刁,其见解之高之深之新,其逻辑之严谨,分析之精到,洞察之细微,均令人为之心仪折服。实为“金学”入门之理想读物也。

内容推荐

  本书所选文本,力求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网络金庸之全貌。选文的标准,一是需有一定的质量;二是突出网络特色,重个性文字,与学院派的写作风格尽量体现出区别;三是适当考虑文章在风格选编自网络,不重视作者名气,并尽可能不选众所周知的名家名作,但少数长期在网络发表作品并具有较大影响者除外。

目录

代序:网络上的金庸小说

白马啸西风

张无忌与他的爱人们

金庸笔下的江南女子

从心理角度审视金庸笔下的爱情母题

金庸笔下之四种寂寞

仗剑天涯

点评金庸武侠十大经典对决

金庸小说人物武功排名

明教的意识形态危机

丐帮的兴衰荣辱

郭靖的学武天分

笑傲江湖

金庸小说之十大最衰帅哥

金庸人物戏说

我和金庸群侠有个约会

一束金发引发的血案

暗战

其实,我是一个卧底

我所喜欢的武侠人物之慕容复

令狐冲的自由主义转向

金庸四侠

“天龙”中的可疑人物

《笑傲江湖》人物分类大盘点

闲说江南七怪

从岳不群看优秀武侠中的人性刻画

杨逍

完形填空之苗人凤

眉批金庸

自由的虚幻——重读《笑傲江湖》

赏善罚恶令的下落

武侠中的政治学

金庸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民族观

金庸笔下《合同法》典型案例

金庸小说人名举

金庸三读

江湖世界的内省——金庸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重读《笑傲》话江湖

附录:金庸年表

试读章节

赵敏

四十回的《倚天》,写到第二十三回,第一女主角赵敏才姗姗走出。在神箭八雄的粗豪掩映之下:“另一人却是个年轻公子,身穿宝蓝绸衫,轻摇折扇,掩不住一副雍容华贵之气。……只见他相貌俊美异常,双目黑自分明,炯炯有神,手中折扇白玉为柄,握着扇柄的手,白得和扇柄竞无分别。”再见佳人,已是另一番良辰美景:“眼见她脸泛红霞,微带酒晕,容光更增丽色。自来美人,不是温雅秀美,便是娇艳姿媚,这位赵小姐却是十分美丽之中,更带着三分英气,三分豪态,同时雍容华贵,自有一副端严之致,令人肃然起敬,不敢逼视。”

这位赵小姐的性情,无论是豪爽决断,还是聪敏明算,都远胜于张公子。这首咏倚天剑的“说剑”,尽管摘录篡改自唐代诗人元稹,却很能反映赵敏的心志:“白虹座上飞,青蛇匣中吼,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剑决天外龙,剑冲日中斗,剑破妖人腹,剑拂佞臣首。潜将辟魑魅,勿但惊妾妇。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夜试倚天宝剑,洵神物也,杂录‘说剑’诗以赞之。汴梁赵敏。”

我最喜欢的写赵敏的一段,是第三十四回《新妇素手裂红裳》,张无忌与周芷若成亲的婚筵之上,赵敏赶来搅局,明教的光明右使范遥是她的故人,便出言劝慰。“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我初读此节,真有心神涤荡、热血沸腾的感觉。那一句“我偏要勉强”表明的坚决与执拗,尽管是对一己私情,但在我心中,却不弱于萧峰于五陵豪强、六军战阵之前所行诸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同样是大无畏与大气魄,温柔处则愈显壮烈。那一时的勉强,延续到灵蛇岛,便有那一招“天地同寿”,杀敌与自杀,是以殉不了之情。在此之后,张无忌没有理由不爱上赵敏。四女同舟何所望,十年生死两茫茫。度尽劫波,爱意长存,相对一笑,恩仇全泯。

张无忌与赵敏之恋,有一处细节值得琢磨。赵敏是蒙古人,张无忌是汉人;赵敏代表大元朝廷,张无忌则代表反元的斗士。如此鲜明的敌对,却没有阻隔两人在爱情之河的自由泅渡,反倒加重他们携手连理的决心。这一面可以归结为张无忌的宽和与包容,他很早就觉悟到正派与邪派、同族与异族等二元论的狭隘与虚妄;一面可以归结为赵敏的决绝,那种为爱而不顾天地的精神——相比之下,她的爱人张无忌做不到这一步,情敌周芷若亦做不到这一步:“赵敏低声道:‘你心中舍不得我,我甚么都够了。管他甚么元人汉人,我才不在乎呢。你是汉人,我也是汉人。你是蒙古人,我也是蒙古人。你心中想的尽是甚么军国大事、华夷之分,甚么兴亡盛衰、权势威名,无忌哥哥,我心中想的,可就只一个你。你是好人也罢,坏蛋也罢,对我都完全一样。”’

对于赵敏,自然是爱情第一,蒙古人的身份等等,都在其次。我却想起萧峰,对他而言,契丹人这一重民族归属,正构成生命的原罪,让他一生一世为之苦苦救赎,最终仍洗刷不清。《天龙》中的契丹一辽国与汉族一宋朝的对立,到了《倚天》,则转化为蒙古一元朝与汉人的对立。可是赵敏却不似萧峰,视民族意识为平生的不赦重负,她轻轻挥手,便风清云淡。这固然可以解释为性别哲学与人生观的歧异,我则愿认定一点,两人之中,萧峰一直生存于一个黑白不分的癫狂世界,康敏那近乎荒谬的微小怨恨,竟然导向着他的英雄末路;而赵敏生活的世界却是健康的,虽争斗不休,战乱不息,但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征途。其中之一是张三丰的太极精神,讲求的是融会贯通,无欲则刚,是归于一元而不是分于多元;另一个是明教的大光明教训:“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有如此明媚的世界观作为引导,张无忌与赵敏便不致迷路,尽管黑夜漫长,苦海无边,他们终究能修得善果。

P21-23

序言

金庸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登陆内地之后,形成不可思议的阅读浪潮,几乎是“凡有井水处,皆有看金庸者”。90年代,金庸小说由“俗”变“雅”,其文学价值逐渐被文化界认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一川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将金庸列为文学大师之一,排名第四,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老舍、郁达夫、王蒙之前。自此以后,对金庸小说研究的热潮由港台席卷至大陆,金庸登堂入室,作品逐渐为中国大陆的文学界所认可,而央视金庸剧的播出,更是推波助澜,让金庸小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期间,京城作家王朔对金庸的批判更是火上浇油,让金庸红得发紫。王朔认为,当时流行的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一到要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儿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

王朔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文坛内外的诸多争议,众多金迷更是反响强烈,纷纷网上直抒胸臆,对王朔大加抨击,一个批判王朔的高潮汹涌而至。倒是金庸本人以平和的态度回应了王朔的批评,但金庸先生不愧为武侠大师,回应文章虽然温和低调,却如其笔下的恒山派武,学——绵里藏针,意味深长。此举足见金庸之不“庸”也。其实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应该允许别人看了说不好,从这种角度来说,王朔批评金庸,原本也无可厚非,就比如莎士比亚,应该称得上大文豪了吧,可他的作品在托尔斯泰看来却一钱不值。但王朔的文章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未看金庸小说(王朔自己说:“《天龙八部》7本,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么努力也看不动了。”),二是站在雅文学的角度抨击俗文学。

评论金庸小说,首先要看完金庸小说,最起码也要看完三部代表作《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这才有批评的资格,怎么能仅凭《天龙八部》7本中的第一本,就全盘否定金庸的文学成就呢?昔年《南方周末》的杂文家鄢烈山先生也是如此,未看金庸小说就大加挞伐,结果招来众怒也。文学的雅俗之争自王一川教授将金庸列为文学大师之一,排名第四,便引起文坛的极大争议,许多人认为武侠小说只是通俗文学,金庸小说只是极畅销的通俗文学而已。然而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之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最开始也被当时的文化人认为是俚俗之作,难登大雅之堂。随着时间的流逝,欣赏口味的变化,当初的俚俗作品慢慢地成为文学的经典之作。谁敢断定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未来的年代里不能成为经典呢?

大陆学者最推崇金庸者,估计当属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在其用力甚深的《金庸小说论稿》一书中,对金庸小说做了极高的评价。严家炎先生从文化生态平衡的高度研讨了武侠文化的作用,澄清了学界长期以来对武侠小说的误解与偏见,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了金庸小说的“三维”组合与作品的现代精神、情节艺术、生活化趋向、影剧式技巧,以及金庸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学、五四新文学的联系,并从文学雅俗对峙的角度衡定了金庸的历史地位。金庸小说确实不能等闲视之,如仅仅以小说读者的眼光泛泛而读,诚如前贤所说:“所求者狭而有限,则所得者亦狭而有限”(旅美学人陈世骧语)。如能探求追索作者未必明言的心史,可能会增加一些新的阅读乐趣。譬如《天龙八部》遗留下未曾言说的余味,则是悲天悯人的仁慈和宁静淡远的高致。

从小说文本来看,金庸确实是一位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他自己说过:“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金庸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五四新文学的经验,在保持武侠小说传统范式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体现出现代人应有的时代意识,成功地实现了武侠小说从思想到艺术的多方面的革新,使作品呈现出许多崭新的质、素。“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就认为“贯穿在金庸小说里的思想主流,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与旧武侠小说平庸乏味的文字相比较,金庸小说的语言有其独特之处。它既有传统小说语言的优美、精练、准确、传神等特点,而又流畅易懂,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金庸还杂用了各地的方言,借以刻画人物,如吴语的软绵,川语的佶屈,用来无不曲尽其妙,加之还不时杂以诗词韵语,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小说的文学色彩。

随着网络写作的深入发展与变化,网络上出现了大批谈论金庸小说的文字。这些文字有俗有雅,几乎包含了金庸小说的方方面面,而且一些角度之新颖,确实非报纸杂志所能相提并论。譬如谈人物武功排名,谈玄铁剑法和独孤九剑谁更强,谈明教的组织结构,谈明教的意识形态危机,谈丐帮的兴衰荣辱,谈郭靖的学武天分,谈化功大法、吸星大法与北冥神功,谈赏善罚恶令的下落……在这些看似搞笑的文字里透散出写作者的幽默心态与追求有趣的“王二”风格。而在《暗战》的帖子里,作者把金庸小说未曾道明的隐层意思都写出来,其论理逻辑之清晰,确实令人折服。类似的好文章还有很多,读者自可辨识。在金庸武侠作品的“陌生化”的惊喜与震撼之下,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沉闷单,调,被纸上世界一束神话般的光芒所照亮。我们迷醉在英雄侠士表面上的个人自由,然而没有看到“江湖世界”背后强大的主宰性和操纵性异化力量。沧海一声笑,世间其实没有自由可言。

后来,为了践行师门的遗命,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张无忌,甚至杀人灭口:殷离、赵敏都险些丧生于她的毒手,谢逊的被擒,她也要负大半责任。包括张无忌,少林寺的屠狮会上,她难道不是以博得武功第一的美名,施行诡计,再度打得他重伤吐血?这些情境,还有什么温暖的爱意存在?游荡其间的,只是冷酷无情,利欲熏心。比起赵敏为爱情而甘心放弃高官显爵与荣华富贵,抹消族群界限与正邪差异,周芷若的美丽形象难免要大打折扣。

她最终以一个虔诚的忏悔者的姿态现身,为往事忏悔,为爱情忏悔,这在十五部小说中,唯有郭芙一例。而郭芙几乎是金庸笔下最最失败的女性,周芷若当然不能等量齐观。于我,决不认为周芷若的悔过全然是良心发现,因为如果不是杨过与小龙女的后人翩然降临,挽狂澜于未倒,拯大厦于将倾,周芷若会依然得势,从外界的优越延伸到内心的优越,恐怕难以生长出忏悔的种子。依照我的刻薄理解,她的放下屠刀、回头是岸,既源自失败者的心理刺激,又源自殷离复活而引发的恐惧感,还有,那就是——又一个用泪水编造的圈套,诱惑张无忌上钩,君子一诺,答允为她做一件她所求的事。而出于对《倚天》喜剧性结尾的认同,我愿意这样善意地诠释周芷若的做法:爱情,从来就是一个圈套,是尤利西斯的自缚,是爱人自己加于自己头上的诅咒。所以,“张无忌情知跟她击掌立誓之后,便是在自己身上套了一道沉重之极的枷锁……”可他还是决意扬起手,朝着貌似甜美的未来,温柔地击下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