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扬州盐商建筑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马恒宝
出版社 广陵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房古屋、深宅大院、高墙火巷;檩、桁、枋、柱,木雕、石雕、砖雕,厅、堂、间、厢、披、廊,福祠、照壁、门楼、匾墙,……本书从扬州盐商建筑群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二十几处进行详细解读,力图生动形象地再现昔日盐商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场景。

内容推荐

本书从扬州盐商建筑群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二十几处进行详细解读,力图生动形象地再现昔日盐商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场景。相信这本文史读物的出版,会对宣传、保护、研究和利用扬州盐商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序/1

漫话扬州盐商建筑/1

盐商住宅

 盐商黄至筠住宅/21

 盐商汪竹铭住宅/45

 盐商汪鲁门住宅/77

 盐商许榕楫住宅/87

 盐商卢绍绪住宅/95

 盐商廖可亭住宅/107

 盐商许公澍住宅/115

 盐商周扶九住宅/121

 盐商诸青山住宅/131

 盐商方尔成住宅/135

 盐商贾颂平住宅/139

 盐商魏次庚住宅/147

 盐商刘敏斋住宅/153

 盐商刘景德住宅/159

 盐商华友梅住宅/163

 盐商马日珀、

 马日璐兄弟住宅/167

 盐枭徐宝山住宅/173

盐商会馆

 湖南会馆/183

 湖北会馆/189

 岭南会馆/193

 浙绍会馆/203

 旌德会馆/207

 山陕会馆/211

 盐务会馆/215

 四岸公所/219

 淮南公局/225

盐宗庙

 盐宗庙/231

后记/237

试读章节

漫话扬州盐商建筑

扬州是全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自唐朝始,直至明清,官府漕运,私行商旅,物资集散,盐业兴盛,经济繁富,冠盖东南。清康熙、乾隆先后各六次“巡幸”扬州,盐商大贾不惜重金争相造屋构园。如此,东来西去,南下北上,四面八方的建筑匠师集聚扬州。促进了建筑技艺的沟通与交流,使扬州住宅园林兼有北方造屋之雄势与南方筑园之秀气,然又不失自己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为造屋规整,构园精巧,不变中有变。清道光年间钱泳《履园丛话》称:“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变换,无雷同,虽数间建筑,必门窗轩豁,曲折得宜……”可谓一言中肯。今天,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尚存明、清、民国时期约50余万平方米老民居,其中有600多处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不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扬州当今老城区尚存的大中型老屋,多为盐商、会馆建筑,占地面积达到数千甚至上万平方米。造屋少则几十间,多则数百问。以规整严谨的院落式为单元组群布局,体量宏大,栋宇鳞次,气势恢弘,宛如城郭。大门虽然顺街巷走势而设置,但不论街巷是何种走势,人内主宅群皆能南向朝阳。不论房屋大小,间、厢、披、廊配置适当,比例适宜。不论宅内宅外,都有较好的空间组合,以解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相互之间分合自如,灵活有度,通风采光较好,并因地制宜布置庭园,大者构筑园林,使之达到观之者畅、居之者适的雅致人居环境。

一、雄浑古朴的建筑外观

扬州盐商住宅、会馆等建筑外观特色主要表现在:青砖黛瓦,清水原色,工整见长,雄浑古朴,这与江南民居建筑外观粉墙黛瓦,黑白相间,轻盈简约明显有别。

(一)门楼雄浑健劲

扬州盐商住宅、会馆等建筑的大门楼相当于主人的“脸面”。门楼的造型、体量的大小、考究的程度,是主人的地位、身份、财力的标志。同时也展现了扬州门楼砌筑工艺的地方特色。从门楼造型来看,主要有八字型、凹字型、匾墙型、飞砖门檐型等。

1.八字型门楼 其中还细分为大八字、小八字、牌楼式、屋盖藻井天花板式。八字横向面阔,角度大小不同,纵向深浅程度不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最考究的八字式牌楼为南河下68号湖南会馆大八字型牌楼式门楼,横向铺排面阔18米,竖向耸立11米,展示幅面近200平方米,全部为清水磨砖对缝砌筑,四砖柱,五幅面,屏风状,牌楼式,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类似的还有岭南会馆、四岸公所等。其次较考究的八字式门楼。还有引市街31—1号盐商方尔咸住宅门楼、永胜街盐商魏次庚住宅门楼等。

2.凹字型门楼 此类门楼竖向高耸数丈,昂然肃穆,多为二层高的门楼。两侧水磨墙砖砖对缝,扁砌到顶。大门上首置仿木磨砖额枋,匾墙高峻细腻,缀吉祥砖雕。像青莲巷19号大盐商周扶九住宅门楼、南河下七二三所平园门楼、徐凝门街何园朝北门楼等均属此类。

3.匾墙型门楼 匾墙门楼在扬州盐商住宅、会馆建筑中颇多,是扬州地方建筑特色之一,砌筑亦很考究。通常旁置对称磨砖、对缝砖柱或砖磴。砖柱凹凸有度,砖面细腻,线条流畅。考究的砖柱顶端置砖雕挂耳如意或镂空花草饰件。门上首置仿木额枋及大面积的匾墙,内樘镶嵌磨砖斜角锦或六角锦(亦称龟背纹锦),额枋匾墙中缀吉祥砖雕。其门上首顶端檐墙由仿木磨砖斗拱、檐椽、飞椽重叠三飞式出檐。整体门楼显得健劲清丽,雍容大度。像康山街22号大盐商卢绍绪住宅、东关街316号大盐商黄至筠住宅均采用此式门楼。

考究的盐商住宅建筑在大门对面墙间置八字式照壁,或一字框式照壁,中间阳刻“福”字或“鸿禧”二字。

扬州盐商住宅、会馆建筑的门楼,与江南、北方民居门楼的造型、砌筑手法、构图纹样及雕刻技法、风格相比各具特色。从造型上来说,扬州盐商住宅、会馆建筑考究的八字型门楼比江南民居的八字型门楼幅面宽阔,体量高大;凹字型门楼比江南民居墙门式门楼高峻:匾墙型门楼比江南字匾式门楼舒朗健劲,匾墙框景、磨砖线脚简洁流畅,并缀以砖雕,精工洗练,丰满清丽,主题突出,配景简约。浮雕、镂雕、浅刻因势而就,繁简得宜,有别于江南砖雕的纤巧细密、繁富堆雕,也不及北方砖雕粗硕雄浑、喧炽热烈,而扬州盐商住宅、会馆的门楼墙体砌筑厚实精工,砖砖水磨,块块扁砌。对缝如丝,层次清晰,清水原色,并与两旁青砖高墙浑然一色,峭拔精神,庄穆大度。

(二)墙体浑厚古朴

扬州盐商住宅、会馆建筑从墙体砌筑形式来看,常见的有五种:

1.磨砖对缝墙 常用于门墙。砌筑每一块砖都要经过“剥皮、铲面、刨平、磨光、对缝”等数道工序,然后才能用于砌墙。砖面光滑细腻,缝细如丝,即使是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技艺功夫到家的匠人,砌墙砖与砖之间几乎是看不到细缝的。

2.青砖、青灰、丝缝、清水扁砌 墙墙体厚度通常是0.37米,亦有厚达0.42-0.52米。考究的墙面,砖砖经过刨子刨平。墙面光洁,砖棱角规整,砖缝横平竖直。

3.和合墙 即墙体下半段用整块青砖青灰清水砌筑,上半段用空斗墙竖砌,故称和合墙。

4.乱砖清水墙 这是扬州地方砌筑墙体的又一大特色,外地很少见。即使有,也没有扬州乱砖墙工整考究。砌此墙注重“三分砌墙,七分填馅”,不但墙面砌筑规矩细致,墙中填馅搭接“踩脚”严密,素泥抹平。考究的砖表面经过刨子刨平,刀砍棱角,砌筑横平竖直,墙面美观不亚于整砖墙。砌得好的乱砖墙是很结实的。乱砖墙还有一个科学、实用的功能,因墙体厚实,它的隔音、隔热、防寒、保暖效果非常好。扬州乱砖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次战乱,房屋屡遭焚毁,造成乱砖很多。

另外,扬州墙体其实并非平直到顶,从下到上略有“收分”,不过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罢了。

5.封火墙 所谓封火墙,通常是指山墙超出屋面叠起的错落有致的墙垛。封火墙具有防火防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弥补山墙硬山式山尖的单调,增加空间外型的美感。

扬州盐商住宅、会馆建筑山墙上首的封火墙,因造型状如屏风,故又称屏风墙,根据屏风墙垛的多少,而分别称之为五山屏风、三山屏风、独立屏风等。屏风墙通常墙体厚实,造型稳重古朴,均匀对称。端头平实,通常置方形回纹式或卍字式,最考究的是下端,通常置磨砖抛方、线脚,匠人称“超五层”式,全为清水砌筑,与徽式民居封火墙有所区别。徽式民居封火墙,状似马头,故又称马头墙,墙体单薄,简陋,用白灰罩面,端头常砌成微翘状的鹊尾式,最考究的是在白灰粉饰的博风头、垛头、岔角绘画,黑白相间,轻盈淡雅。

(三)屋面富韵律美感

扬州盐商住宅、会馆建筑从屋面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1.小瓦屋面铺接不但行列均匀齐直,而且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拿扬州匠人的话来说是“厚得得的”,即使猫儿在屋上打架,也不会将瓦掀翻,甚至人可在屋面上行走。与徽州古民居屋面小瓦“薄而摊”的铺设甚至是“落档瓦”(即将瓦直接铺在椽档中而不铺望砖)截然不同。

2.屋面的坡度由峭渐曲到翘。屋面近屋脊上段比较陡峭,中段屋面较缓曲,下段屋檐微翘,使整体屋面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曲线美”,还具有科学实用的功能。雨水滴落到屋面,集中于瓦槽桶形成往下急俯冲状至檐口时,恰好能落在阶沿石外天井中,使檐柱、桶扇门槛减少雨水的浸湿。

3.人们常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扬州较考究的盐商住宅建筑往往在出檐的椽头前加一道封檐板,使出檐的椽头不易受雨水浸湿。这样也就不易腐烂,而徽式民居出檐椽头前,通常不加封檐板。

4.扬州盐商住宅、会馆建筑的四合院围合坡屋面具有整体性,形成四面均称斜沟落水,呈“画”状。大户人家多进组群相连成多个“画”状,从空中鸟瞰,错落有致,颇具韵律美感,而北方四合院与南方民居正房围合接头不同,故而难见此景。

P1-8

序言

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造就了扬州的几度繁华。

“扬州繁华以盐盛”,尤以清代为最。清代的扬州,成为中部各省府食盐的集散地。盐业的兴盛,带动了扬州城市的繁荣,四方富商大贾鳞集麇至,其中尤以盐商为甚,形成了独特的扬州盐商现象。

扬州盐业在推动扬州经济繁荣的同时,由于扬州盐商崇尚儒雅之道,亦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盐商文化。

扬州盐商文化的内涵丰富。盐商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盐商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立体地、生动地折射出扬州的盐商历史。建筑谱写历史,历史成就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承载着社会发展的印记,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拂去笼罩在这些历史遗存身上的尘埃,人们既可以领略盐商建筑当年的绰约风韵,又可以体味盐商文化乃至扬州文化特色。

扬州的盐商建筑遗迹众多,已开发利用的仅汗氏小苑、个同、何同、卢氏古宅等,大多仍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系统梳理盐商建筑文化,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和灵性,是对扬州历史文化的一种深度挖掘,是打造扬州“盐商文化”独特品牌的基础性工作,这对继承、弘扬扬州地方文化至为有益。基于这样的理念,广陵区政协文史组的同志们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在大量实地勘察、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著,特向读者奉献《扬州盐商建筑》一书。全书从扬州盐商建筑群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二十几处进行详细解读,力图生动形象地再现昔日盐商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场景。相信这本文史读物的出版,会对宣传、保护、研究和利用扬州盐商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恳请各位读者在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的同时,来共同关注扬州盐商文化的研究,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扬州文化,精心打造现代文明,进而实现江泽民同志“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这一宏伟目标。

二O0七年八月于广陵

(作者系扬州广陵区政协主席)

后记

古老的扬州是一本书,共计2492页。

当我们把这本书翻到扬州文化、扬州盐商文化\扬州盐商建筑文化这一节时,老房古屋、深宅大院、高墙火巷,早已逝去的娴云好象是昨天发生的故事。檩、桁、枋、柱,木雕、石雕、砖雕,厅、堂、间、厢、披、廊,福祠、照壁、门楼、匾墙,犹如让人进入了一座建筑博物馆。“前五后七、左右为二三”的“阳卦奇、阴卦偶”的《易经》思想,阳宅“三要”、大门面东南的风水意识,厅堂男圆女方男东女西的儒家男尊女卑观念,布局中轴贯穿、左右对称,构景宅园融合、幽榭曲廊体现着的美学观点和和谐之道,让我们深感各种文化精髓在这里完全渗透和充分交融。当我们正陶醉和感叹其中时,一面断壁、一段残垣、一间破房,忽然映入我们的眼帘。时光的流逝,风雨的侵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建设,古老扬州的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和物质形态会不会在哪一日从我们眼中消失?从我们记忆中退出?倏然间,我们想到,我们的责任不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我们还应该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复制他们,储存他们,传播他们,这就是我们编写《扬州盐商建筑》一书的起因。

本书由马恒宝任主编,王中义、方定法任副主编,策划丁长征,参与编写的有赵立吕、蔡贵华、明光、杜海、丁久均、封雷、韩承芝等,摄影丁长征,另外赵立吕也提供了部分老照片,校对蔡贵华,封面摄影和设计丁长征。

由于历史资料的局限以及编写人员的水平所限,本书对一些盐商老宅的来龙去脉、建筑思想、设计理念、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思想理解和挖掘得还很肤浅,不足之处和不妥之处,请各位读者指正。在此,我们也对在本书编写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有关领导同志致以真诚的谢意。

编者

2007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