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如何进入经济学世界的?他们为什么能创造经济学的奇迹?我们又能从他们身上借鉴些什么?
我的经济人生之路——18位经济学大师讲述的心灵故事!一本现代人能轻松掌握当代重要经济思潮的书!在这本书里,他们以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讲述了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并通俗地概述了他们的经济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经济人生之路(18位经济学大师讲述的心灵故事)/诺贝尔经济学家讲座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威廉·布赖特//巴里·赫希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们是如何进入经济学世界的?他们为什么能创造经济学的奇迹?我们又能从他们身上借鉴些什么? 我的经济人生之路——18位经济学大师讲述的心灵故事!一本现代人能轻松掌握当代重要经济思潮的书!在这本书里,他们以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讲述了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并通俗地概述了他们的经济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 内容推荐 本书是1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受经济学教授威廉·布赖特的邀请,在美国三一大学以“我的经济人生之路”为题所做的演讲的一个结集。他们以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讲述了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并通俗地概述了他们的经济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 要把握阿罗的“不可能理论”、克莱因的计量经济模型建构、施蒂格勒的信息理论等的精髓,最轻松的方式莫过于亲自聆听(或阅读)他们本人的现身说法。通过他们的精彩演讲,每一位对这些丰富而创新的理论感兴趣者,都能清楚领略其中要旨。 阅读本书,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还能深刻体会到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如何和他们的人生及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本书是一本让专业和业余的读者都能轻松掌握的当代重要经济思潮的书。 目录 导读 走讲经济学大师的心灵世界 第四版前言 1 刘易斯——发展经济学的成就者 2 克莱因——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建人 3 阿罗——帕累托最优及不可能定理提出者 4 萨缪尔森——最后一个经济学通才 5 佛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缔造者 6 施蒂格勒——“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 7 托宾—— 资产组合选者理论的创始人 8 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说及“MM”定理的提出者 9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建者 10 索洛——增长理论的杰出构建者 11 夏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奠基者 12 科斯——经济体制结构的突破者 13 诺思——“新制度经济学”的刨始人之一 14 海萨尼——经济分析工具先驱 15 斯科尔斯——现代期权理论之父 16 贝克尔——“经世济民”的经济学家 17 卢卡斯——理性的经济学天才 后记: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借鉴些什么?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从来都没想过要去当经济学家。我父亲原本希望我当律师,但他在我7岁那年就离开了人世,对于我该如何为自己一生的出路做出选择,再也听不到他的见解了。当时是1932年,我获得圣卢西亚政府的奖学金,可以选择英国任何一所大学就读。我不想当医生,也不想当老师,因此感到十分彷徨,因为黑人青年在那个年代里所能从事的工作只有律师、医生、传教士与教师。我一心只想当工程师,但是在当时的殖民地政府以及制糖业没有人会去雇用黑人担任工程师。而我母亲,无论我做出什么选择,他都会无条件地支持我。事实上,如果不是她的支持,我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起初我对经济学一点概念也没有,但对行政管理却很熟悉。从1929年离开学校到1933年,我就一直在政府部门做文员工作。在那里,我学会了打字、记录、写信及档案管理等技能,这对我大学时期的学业,可以说是非常有用。对行政与法律架构的了解,也对我有所帮助。另外,我每个月还可以赚到3英镑,可用来贴补家里。母亲总是竭尽所能地增加家庭的收入,靠着她的努力以及慈爱,将五个儿子抚养成人。父亲去世之际,我们五兄弟都还小(我是老四),我母亲一个人带着一群年幼的孩子,手头拮据,加上人生地不熟(我父母都是安提瓜移民),所依靠的就是绝对的正直、永不动摇的勇气,以及虔诚的信仰。因此母亲的一生,可说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在校期间,我常听到年长纪稍大的男孩说男性在各方面都比女性强,但我总认为他们的说法非常可笑。 我离开学校去工作,是因为我已修完了所有课程,取得了剑桥学院的毕业证。至于我为什么在14岁就学完了所有课程,那是因为在6岁那年我受到感染而被迫辍学的三个月里,跟随父亲学了不少东西。曾经当过老师而当时担任政府公务员的父亲对我说:“别担心,我每天都会教你一型东西,你不会跟不上的。”其实,这是我父亲含蓄的说法。任何一个聪明的小孩,如果每天跟着家庭教师学习,他在三个月所吸收的知识,应该百=以抵得上学校老师在课堂上两年所教的。三个月后复学,我连跳了两级但是学习进度仍然超出学校的课程。不过,在学校的经历却充满创伤。区为我的那些同学都比我大两三岁,常向我弯起胳膊,展示隆起的肌肉,而我在他们面前却感到惭愧。玩板球时,总是我最后上场,由于体格瘦小,我有严重的自卑感。我也明白,要想在团队里被同学们所接受,除了要有好的学习成绩外,还必须迎合他们的价值标准。由于很早就离开学校,我变得早熟。后来我来到英国,原以为同样18岁的英国人会比我老成,结果却发现并非如此。 我在翻看伦敦大学的简介时,便被该校的“商学士学位”深深地吸引住了,该学位课程包括会计学、统计学、商法、企业管理、经济学、一门外国语以及经济史。经济学到底是什么,我还从未听说过这个词,大概整个圣卢西亚也没有人知道。不过没关系,这个学位的其他课程都非常实用,有助于我日后在企业或政府行政部门任职。1933年,我18岁,便动身前往伦敦学习商学课程。 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期间,经济学成为我最拿手的科目。1937年,我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获得了该校的奖学金,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第二年,我被聘为助教,时间为一年,期满后升为助理讲师。过去数年来,我曾为自己的前途拿不定主意,亲朋好友也纷纷向我提出质疑,我总充满信心地微笑。如今这些都已过去,我决定要成为经济学家。 似乎命中注定我要成为经济学家,甚至连成为应用经济学家也似乎早已安排好了。说到“应用”,这里不是把经济学应用到产业界或其他结构性的问题上,而是由制度背景来处理问题,因为我发现解决方法兼顾了制度架构与经济分析。 对于我要学习应用经济学的哪个部分,也早安排好了。毕业后我成了商学系阿诺德-普兰特(Arnold Plant)教授的助理讲师,他也是我的指导老师。由于他的推荐,我获得了奖学金以及助理讲师的职位(我是该学院第一位被聘用的黑人教师,当时还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基本上,他是位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而我却不是。尽管我们在经济学认知上存在分歧,但我们之间的情谊却没受到任何影响。 普兰特是一位英国产业组织的专家,他引领我走向这个领域,也建议我撰写这方面主题的博士论文,所以我也成为研究英国产业组织的“专家”。我深爱这个研究题目,因此也就乐在其中。 20世纪30年代的伦敦经济学院(和其他任何年代一样)是一个生气蓬勃的地方。校园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那些“热门”的学科,往往有两到三位教授竞相开课,凡懂行的人总能享受到知识的盛宴。伦敦经济学院的高材生既思维活跃,又富于怀疑精神,一方面努力探寻多种相互冲突的理论,另一方面还经常要分辨知识的真伪。该校向以培养优秀的经理人与蹩脚的国会议员而著称。 当时伦敦经济学院的年轻讲师重视凯恩斯学派,而那些知名的教授却嗤之以鼻。相反,该校却是发展与推广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eo—nomics)的先锋,特别有名的有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罗伊’艾伦(Roy Allen)、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 以上说的是我所处的研究环境。这个领域内大部分的著作都是关于理论的建构,也就是如何把文字转化成图表,再将图表转化成方程式。我是他们之中少数几个靠事实来检验理论的人。 1937年,我获得了研究产业组织的经费,并投入这方面的研究。1948年,我到达曼彻斯特,并出版了《间接成本》(Overhead Costs)一书,这本书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P3-5 序言 本书是18位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生平自述演讲结集,之所以将他们收入本书,是因为他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性:首先,他们都是经济学家;其次,他们都曾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三,他们都到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三一大学亲自讲述个人的生平事迹。 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以诺贝尔的名字命名,但并不是他本人亲自所设立。1901年,依据他的遗嘱设立了物理、化学、医学或心理学、文学及和平奖五个奖项。诺贝尔希望奖励的是特殊的成就,而不是杰出的个人。因此,在自然科学方面,诺贝尔奖奖励的是重大的“发现”、“发明”以及“改进”。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为庆祝其成立300周年,出资设了一个新的奖项,全名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简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奖项在新设立时,实际上参照了原先的诺贝尔奖给奖标准。按照瑞典中央银行的规定,“这一奖项每年颁发给在经济学上的杰出贡献达到诺贝尔在遗嘱中所提到的人士”。 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生平自述演讲系列,出自本书资深编辑的构想。他将他的大半的学术生涯,都放在对美国当代主要经济学家的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教学以及著述上。由于他长期以来对经济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研究过程之间的关联深感兴趣,因此,很自然地会想到开辟一个论坛。于是,便向这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发出邀请,请他们以“我的经济人生之路”(My Evolution as an Economist)为题,用自己的语言以及自认为适宜的方式来做生平自述演讲。这样的论坛,不仅可以保存一些重大经济研究成果的记录,还有助于我们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与特点。但是更大的目的在于,为有关科学发现的理论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 对于一些最初的观念由酝酿成熟到最终为同行所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说知道得不多。比如,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有多少是反映了理论创造者的实际生活?对他们有影响的老师及同事,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思想家所探讨的问题,有多少是和他们的背景及当时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有关?引导他们产生出真知灼见的主要力量是什么?简而言之,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他们能发现一些引起科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举办这一系列演讲背后的重要理由,就是希望能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 但是,要邀请哪些人来参加演讲呢?很明显,预算及时问都会限制我们所邀请的人数,因此演讲人的选择基本上必须符合两项条件:一是宣布获奖时就在美国各大学任教,二是所邀请的人应该力求广泛,以充分代表经济学不同的研究领域、分析方法与意识形态。这意谓着如果有两位以上的共同获奖人,那么只有一位会受到邀请。1983年,我们开始规划这项活动时,共有12位诺贝尔奖得主符合第一项条件,但有一位因为重病不能前来。接着我们按照第二项条件进行了艰难的筛选,把人数缩小到8位。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其中只有一位婉言谢绝了邀请。 本书初版的内容,是1984至1985学年应邀前来三一大学发表演讲者的讲稿汇编。由于受到这个项目成功的鼓舞,我们请求罗纳德·卡尔加德(:Ronald Calgaard)校长让这一系列的演讲继续办下去。本身也是经济学家的卡尔加德校长很快就答应了。此后,每年10月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年度得奖人后,我们就向这位新产生的美国经济学界的桂冠得主发出邀请函,请他前来发表个人生平自述的演讲。 就在第一阶段的系列讲座结束后,连续有三位美国的经济学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莫迪利亚尼(1985年)、乔治梅森大学的布坎南(198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索洛(1987年)。他们三位都接受了演讲的邀请,详述了通向经济学术界最高荣誉的历程。本书1990年的第二版就收入了这三场讲座的内容。本书1995年的第三版中,收人了又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们分别是1990年的夏普(系共同获奖)、1991年的科斯及1993年的诺思(系共同获奖)。现在这个第四版收入了五篇新的三一大学讲座,包括1994年的海萨尼(系共同获奖)、1997年的斯科尔斯(系共同获奖)、1992年的贝克尔、1995年的卢卡斯和2000年的赫克曼(系共同获奖)。 对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说,接到这一邀请是一件棘手的事。通常,他们不乐意公开畅谈自己在知识发展上的成就与贡献。有一位受邀者就说过:“我既想尽可能表现出自我最好的一面,又担心会有夸大其词之嫌,这之间的分寸实在不好把握。”此外,他们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很难进入他们的世界。然而,我们的演讲是向整个社会开放,让一般人都能昕瞳。当然,这样的要求对其中某些学者是比较困难的。萨缪尔森及阿罗的贡献,绝大部分是在数理经济学领域,克莱因、弗里德曼、施蒂格勒、托宾、夏普及诺思则擅长运用统计技术以及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他们一向都使用专业领域的符号与术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尽管如此,看过本书的读者便可发现,每一位主讲人都用了最浅显的方式来说明他们在经济学上的贡献及其重要性。(本书18篇演讲,均按照各位主讲人前来三一大学发表演讲的时间先后编排。)要把握阿罗“不可能理论”的精髓,最轻松的方式莫过于亲自聆听(或是阅读)他本人的现身说法。在谈到计量经济中的模型建构的概念时,还有什么能比克莱因的演讲更清楚呢?施蒂格勒对其信息理论的精彩解说,让每一个对这项丰富而创新的理论感兴趣的人,都能清楚领略要旨。科斯通过他的演讲,让聆听者对企业理论以及法律与经济学有深远的影响及贡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事实上,每位参与演讲的学者,都达到了清楚阐述这些高难度内容的目标。 凡参加演讲的诺贝尔奖得主,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来现场听讲的人数和对他们的肯定,便可以看出。有些人从远方专程来聆听大师的演讲。受邀的经济学家也都和学生及老师进行了非正式的交流。无论是在小小的接待室里、餐厅里,还是在演讲休息区、家庭晚餐等场合,许多听众都与这些20世纪最受肯定的经济学家交换了意见。尽管他们在经济学界备受肯定,却毫无傲慢之气,给所有接触过他们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个讲座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收获,那就是,让我们了解了大部分当代经济学界的顶尖人物,毕竟还是有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只要回顾一下这些演讲的内容,便会对当代经济学巨流中众多的支流感到惊讶。读者不仅可以发现这些支流经常是不期而遇,观念迥然不同的思想家却经常是师承相同的老师,还可发现,运气、毅力和努力在他们学术知识的创新成就上,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自传性的文章也揭示了作者一些真实的心理层面,也许连他们本人也未曾意识到,不过感受特别敏锐的读者却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整体而言,本书提供人美国当代丰富多彩而深刻的经济思想全貌。 本书最后除了各位编者精心撰写的后记外,收录的是詹姆斯.J.赫克曼在2003年3月所作的演讲。三一大学这个讲座系列还会继续开办下去,希望想了解后续演讲的读者,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http://www.trini.ty.du/nobel。从该网站上可以浏览到先后所作过的演讲,以及选自每篇演讲中的精彩语句。 第三版之前,本书中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已过世,他们是1984年揭开这个系列演讲序幕的刘易斯以及1985年参加讲座的施蒂格勒,两位都在1991年去世。令人伤痛的是,自第三版以来,又有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已离开人世,他们是约翰·C.海萨尼(2000年)、詹姆斯.托宾(2002年)、佛朗哥·莫迪利亚尼(2003年)以及米尔顿·弗里德曼(2006年)。在此谨以本书纪念他们。 后记 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快速浏览了书中的一些篇章,其中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布坎南等一代经济学大师马上映入我的眼帘。在读了一些近乎口语化的原文之后,其中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当时心想,这正是我要翻译的书,我早就想借助他们的经济思想来认识我周边的这个世界。另外,在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管理编辑后,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也想翻译这方面的著作。 说来也真是机缘巧合,今年年初,我刚好编完了一本企鹅出版集团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史》,作者罗杰·巴克豪斯,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史家,他曾对《我的经济人生之路》一书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假如你想了解伟大的经济学家的成功秘诀,阅读本书定当让你受益匪浅。”在编辑《西方经济学史》这本通俗性的著作时,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了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大师们的经济思想。有了这些知识积累之后,再来翻译这本我仰慕的书,我的信心一下倍增了很多。 美国三一大学布赖特教授主办这个讲座的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传记(特别是自传)和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之间联系的理解。自1984年这个讲座开办以来,诺贝尔奖得主们欣然接受挑战,“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学术上的主要成就,让一般未受过经济学训练的听众了解。正如布赖特教授所说:“他们精辟的见解,使我对大师的生平经历与其创造力的关系,有了更深人的感受以及更广泛的了解。” 本书翻译历时一年多,恰逢中国股市创历史新高,股票成了2007年人们口头上经常谈到的话题。翻译完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经济观念随着时代总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伟大的经济学家也应时而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参考了和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外,还得到了经济学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使我较完善呈现演讲者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另外,叶红婷在翻译上、邓敏华在文字输入上也给予了专门协助,从而加快了本书的翻译进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尽管如此,本书翻译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行家批评和指教,以便出版社在本书重印时订正。 2007年6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人能告诉你他们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但这些自传式的演讲几乎会给你想要知道的一切。” ——罗杰·巴克豪斯(Roger Backhouse),伯明翰大学经济学和经济史教授、《西方经济学史》作者 “通过这些精彩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的人生经历,足如何对他们重大的研究产生影响的。” ——罗伯特·弗兰克(Roobert Frank),康奈尔大学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 “他们精辟的见解,使我们对大师的生平经历与其创造力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感受以及更广泛的了解。” ——威廉·布赖特(William Breit),美国三一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家讲座发起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