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就是古代帝王的父亲。有着极其尊贵的地位。尽管如此,但由于缺乏权利,他们的命运也有着极其不同的结果。有的操秉朝政,有的颐养天年,有的则沦为阶下囚。为何他们会有如此结果,请看本书,让它来为你揭开这其中的谜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温柔的血腥(剖解帝制时代的十一位太上皇)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何木风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太上皇,就是古代帝王的父亲。有着极其尊贵的地位。尽管如此,但由于缺乏权利,他们的命运也有着极其不同的结果。有的操秉朝政,有的颐养天年,有的则沦为阶下囚。为何他们会有如此结果,请看本书,让它来为你揭开这其中的谜团。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制度似乎并没有引起后世修史者的关心,但诸多历史事实表明,这种制度在解析古代上层权力结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就是“太上皇”制度。 本书为读者朋友们剖析和解说的就是帝制时代十一位太上皇的命运。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皇帝们大抵有三种命运: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外来的武力赶下台,要么是活着让出皇帝宝座。 目录 一、赵武灵王——多情要比无情库 二、北魏献文帝——与文明太后的纠缠 三、北齐武成帝——癌细胞的传递 四、周宣帝——好乐与怪异的太上皇 五、唐高祖——武力逼迫下的太上皇 六、唐睿宗——无奈的“三以天下让” 七、唐玄宗——晚景凄凉的太上皇 八、宋徽宗——把性命交给儿子 九、宋高宗——最有福气的太上皇 十、明英宗——是谁帮了他“造反” 十一、乾隆——太上皇的独角戏 试读章节 一个美丽的梦 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公元前309年的那一天说起。这一天,赵国国君赵雍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他梦见一名弹琴歌唱的美女对他若即若离,他追不到,又望不穿。怅然醒后,就跟大臣们说了这个梦。大臣们听完后,略有些眼力的人都看出了国君对这个梦中女子的怀念与期盼。 有大臣就大着胆子问国君,此女子到底长得什么模样,让国君如此念念不忘? 赵雍就描述了一番——轻轻盈盈,娇脸如花。最后又加了一句:“我们肯定是命中注定的啊!”他刚讲完,一位叫吴广的大臣就站了出来,兴奋地说道:“您梦到的女子正是我的女儿啊。” 赵雍比吴广还要兴奋,几乎是从座位上弹起来的,立即下令在大陵宫召见这位梦中的美女。许多大臣本以为这是吴广在扯淡,可当这位吴孟姚走上殿来,其羞羞答答、袅袅婷婷的神态和杏脸含春、仪态万方的容颜,当即被赵雍承认是梦中所见到的那位美女。至于是不是真的,无从考证。为了验证梦中情景,赵雍请她弹琴,琴声一响,悠扬清澈,和梦中一般无二(赵雍注)。赵雍真是魂不守舍,立即将其迎进皇宫,当了自己的小老婆。 赵雍爱这位吴孟姚爱得发狂,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吴娃。当时在黄河流域一带,小民口中之“娃”,即“小孩子”之意,乃亲热之词。吴娃也非常争气,第二年,就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赵何。 赵雍高兴得合不上嘴,也真是苍天照顾他的情绪,过不久,他的原配妻子——韩王国皇族女儿死掉,他立即封吴娃为后,又把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也是赵国太子的赵章废黜。 自古以来,母亲受到宠爱,儿子当上太子的事情不少。赵雍这样做,也并不能说明他昏庸。他的大儿子赵章对父亲的决定也没有表现出一点不快,不是他没有,而是他不敢。 父亲当时正年富力强,整个赵国上下都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国君而沉浸在狂热的崇拜里。赵章只能顺从父亲的决定,没有任何借口地服从。 赵雍自从和吴娃生活在一起后,几年内没有出过宫门,理政的兴趣被爱情彻底代替。值得庆幸的是,赵国在他近二十年的努力下得到了发展,政治比较稳定;另外,他的相国肥义在外替他扶持,总算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来。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情的赵雍。作为平常人,这是美德;但是作为一国之主,这却是缺陷,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转化成致命的错误。 赵雍的废长立幼在赵国并没有引起任何动荡,相反,由于赵章平时的骄横,许多大臣对国君的这一举措都抱以赞同态度。但是不得不说,赵雍的这一行为是错误的。本来,这个错误只会留给后人一个谈资,可赵雍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做了一件天大的蠢事,以此来向后人证明他的确是愚蠢的。 自古有云,英雄难过美人关。赵武灵王不但是英雄,还是个百年难遇的大英雄。关于他与吴娃的爱情故事常常被后人放到桌面上来叙说,但大抵都是想证明或诬蔑赵武灵王的愚蠢的。如果不是赵武灵王“爱屋及乌”而废黜了原来的太子,改立吴娃的孩子赵何,赵武灵王与吴娃的爱情很可能成为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可惜的是,佳话未成,丑话就开始了。造成这一切的就是赵武灵王本人。 何以要做太上皇 公元前299年,赵雍把赵国所有大臣召集到东宫。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他宣布传位于赵何,自己任命自己为“主父”,意为太上皇。当大臣们准备用惊讶的神色与慌张的语气来反对赵武灵王的决定时,赵武灵王又补充说,所有军政大权依旧自己掌握,大臣子如遇重大事情可直接向自己报告,不需要通过君主赵何。他这一规定确定了一件事:赵何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赵国国君。 但是,这种补充毫无意义。这一决定已经不由大臣们不提出疑义,在废长立幼的问题上,国君已经错了一次,他们不出头并不代表他们认为国君做得是对的。而这一次,国君把事情做到这一步田地,他们实在无法保持沉默了。 有大臣立即就向赵雍抗议,大王正值壮年,如今天下强国林立,大王不站在最前沿开疆拓土,反而龟缩到背后去,这不是一国之君所为。又有大臣把情绪对准了赵何,太子何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 为什么大臣们会反对?一部分大臣是为赵章鸣不平,另一部分大臣认为,国君传位一事的确存在着很大弊端,这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臣子,不得不说。 赵雍坐在最高处,闭着眼睛听完大臣们的意见,就再次宣布,立赵何为赵国国君,以后大臣们可称自己为主父。 这是一次并不愉快的会议,整个会议大臣们说的话最多,但也最不起作用;赵雍讲的话最少,起到的作用却最大。 在这个时候,许多人都认定了这样一种事实:国君之所以把位子让出来,是因为后宫有个吴娃。在战国时,“枕边风”这三个字大概还没有发明。但大臣们却一致认为赵雍应该就是受了这种风的吹拂,才做出了这么傻的决定。 赵雍的这一决定在那个时代是必将会被人反对的,这些大臣清楚地记得当年楚国的商臣就是因为不愿在自己头上再有个太上皇,才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提前让位,无疑等于给“子弑父”创造理由和条件。特别是,他还没有把所有权力交给儿子的时候。 他掌握着赵国的大权,而却不是王;赵何是王,但却没有掌权。这就等于赵国同时出现了两个王:一个是有名无实,一个是无名有实。俗语云:“天无二日,国无二王。”一个国家若有两个王,大都会出乱子。 在今天看来,赵雍有一种想要打破传统的气魄,可他不明白,传统是最难以打破的,在他传位给赵何的四年内之所以没有发生乱子,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何太小,他还不具备反抗的资本与气魄。 公元前299年的这次让位不但在赵国,在那个时代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事后证明,赵雍这一步走错了。 可当时的赵雍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走的这一步是错的,他之所以传位给赵何跟吴娃似乎没有多大关系。首先,他想要攻击秦国,但想要攻击秦国就必须把秦国的一切打探清楚。这位似乎吃过豹子胆的君主决定亲自到秦国去打探,他当时大概想的是,一旦自己遭遇不测,国家已经有了主人,不会发生动乱;其次,他想要让赵何学习为政经验,因为这是赵何必要走的一条路,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最后,他传位给赵何,是想腾出手来专心搞军事,实现他一统天下的理想。 这大概就是他想做太上皇的原因,这些原因归纳到一起,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赵雍是英明之主,也是有胆有识之君。 如果不是他下一步棋走得臭不可闻,上面两步棋根本就不算错。这大概是一个连锁反应,而这个连锁反应与其他连锁反应不同的是:最后一环决定着前两环。 P2-6 序言 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制度似乎并没有引起后世修史者的关心,但诸多历史事实表明,这种制度在解析古代上层权力结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就是“太上皇”制度。 从历史来看,最早的太上皇制度大约滥觞于赵武灵王自称“主父”,传位于赵惠文王。虽然这时还没有“太上皇”一说,但实质上,赵武灵王本人就是太上皇。关于“太上皇”的来历,据说出自秦始皇之口,这位一统天下、功与天高的人先给自己冠了“皇帝”。他又想让自己的帝业世世代代传下去,故称自己为“始皇帝”,意即为“最早的皇帝”。后世呢,用数来记,称作“二世”、“三世”、“四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按照中国传统政治道德的要求,在自己和后代尊贵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长辈也要高人一等。所以,他就追尊他已死去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但是这种给死人冠以“太上皇”的称号没有任何意义,真正让“太上皇”称号实至名归的是汉高祖刘邦,而“太上皇”则是的他父亲刘太公。 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本是一村夫,在楚汉之争时为楚霸王项羽所俘,苦头没少吃。所以,刘邦一统天下后对这位老父亲很是尊敬。但是作为皇帝,就必须有一套天子威仪,他让手下人制作礼仪,可回到家中又不能不做出孝子的模样,每五天看望老父一次,行拜见礼,然而心上却极不痛快。这位流氓皇帝心想:我是天下之尊,却要朝见老头子,朝臣如何看我呢?我可是天的儿子,无缘无故多了一个爹,不成体统,威严何立? 刘邦本是喜怒形于色的人,几次给老爹行礼后,就被老爹的管家看破了。管家找到刘太公,语重心长地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也不能有两个皇帝并立。今上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天下万民之主;您尽管是皇帝的父亲,然而也还是个臣子。您现在以人臣的身份接受皇帝的礼拜,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威又怎能确立呢!” 刘太公一听这话,先是觉得对,后来就觉得不妙了。他可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当初,项羽要杀他吃肉,刘邦可是想要分点的。所以,当刘邦再来看望他时,他立刻拿起扫帚,跑到门口,接着向后倒退,既像是仆人迎接主子,又表示对儿子屈尊来临的惶恐。 刘邦一见老爹这样,有些惶恐,从车上跳下来搀扶老爹。这时刘太公又参照管家的话,说道:“皇帝,你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参拜于我,坏了国家大法。” 刘邦听了这话,真是欣喜异常,于是称乃父为太上皇。 唐代学者颜师古对“太上皇”解释道:“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日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也就是说,它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而是封建皇帝对其父亲或退位皇帝的极端尊贵的称号。正是如此,在我国漫长的帝制时代中,皇帝前后递嬗,有数百人之多,但真正做太上皇的却只有寥寥数人。 原因很简单,皇帝宝座的诱惑力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一个人一旦坐上这个宝座,‘就不肯轻易下来。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皇帝们大抵有三种命运: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外来的武力赶下台,要么是活着让出皇帝宝座。 最后一种结果出现的几率很小,一旦出现,里面就必有问题。任何一个皇帝都怕在活着的时候丧失掉皇权,那些禅位去做太上皇的,实乃形势所迫,非他们所愿。 有些皇帝是因为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时才去当太上皇。有些皇帝是受到了武力胁迫,不得不做太上皇。又有些是因为厌倦了权力斗争,这种厌倦表现在他无法解决面临的政治问题,出于某种考虑,只好让出皇帝之位,退居二线。本书中所罗列的十一位太上皇虽然情况各异,但其形成原因绝不出上述三种分析。这些太上皇,由于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其境遇也各不一样。好一点的仍操秉朝政,差一些的悠游林泉、颐养天年,而景况凄惨的则与阶下囚无异。 我们从这些太上皇身上,看到了帝制时代上层权力的变迁有多么的艰难;中国的“仁义礼孝”在这种权力变迁中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一种看似和平方式的权力交接其实都是血与血的大杂烩。它完全不同于改朝换代的权力转移,也不同于权力的自然(皇帝的死亡)传承,它是一种权力变迁。变迁的原因是复杂的,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可料的。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让权力从自己眼皮子底下转移?在上层权力的变迁中,他们何以把握不住,从而沦为“死皇帝”——太上皇? 二 清人赵翼讲述太上皇故事 清人赵翼在其著作《二十二史札记》中谈到了太上皇一事: 太上皇一词的出现本是汉高祖夺取天下后,对其父亲的称呼。刘邦曾制诏日:“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今公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尊号,今上太公‘太上皇’。” 汉朝人蔡邕说:“‘太上皇’后不加‘帝’,意思是,非天子也。” 唐人颜师古说:“皇帝的父亲,故号日皇,因为不参与政治,所以不叫‘帝’。”颜师古举另一位历史学家王肃的总结:“汉总帝王之号,号日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者。” 以天下传子而称太上皇的,历史上共有十四个,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人都是谁。在这之前,我们应该知道如下事情:春秋时候,晋景公患病,就立了太子州蒲为君,所以,我们并没有将此人算在内。至于晋朝司马伦把惠帝弄到了金墉城,号日太上皇;还有唐高祖立隋代王侑,尊炀帝为太上皇,这两件事都是“僭乱革易”的混账事,名虽同而实则异,更不可列入内禅之内。 先是,战国时,赵武灵王传国于子惠文王,自称主父。这应该是内禅之始,但没有“太上”这一称谓,然而实质上,他仍是太上皇。 北魏献文帝即位时很年轻,经过几年的理政后,突然下令内禅。原因是自己“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许多大臣见不能挽留这位皇帝,又见新皇帝太年轻,就联合奏日:“昔三皇之世,淡泊无为,故汉高祖尊其父日太上皇,不统天下。今皇帝幼j中,万几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献文帝答应了群臣的请求,北魏之大事,仍以奏闻。新皇帝,也就是孝文帝每月一朝的崇光宫,后改称宁光宫。 北齐武成帝当了五年皇帝后,以太史奏“天文有变”为由让出皇帝位,接替他的是他的儿子皇太子高纬,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齐后主。这一年,这位后主不过十岁。所以,武成帝仍旧掌握着军国大事。做了四年太上皇后,他死掉。后主高纬二十一时,因为被北周所败,逃回都城后,传位于太子恒(时方八岁),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帝。可当他逃跑后,小皇帝也逃跑,又禅位于任城王高浩,这样,高纬就成了“无上皇”,幼主为“守国天王”,半个月后,父子二人都被北周所活捉。 北周宣帝二十一岁那年就把皇帝位传给了皇太子。他下诏道:“朕以寡薄,祗承鸿绪,上赖先朝得一之迹,下藉群后不二之心,兴隆国本,用宏天历。皇太子衍,地居上嗣,正统所归,远凭积德之休,允协无疆之庆。朕今传位于衍,乃睦四海,深合讴歌之望,传子一人,高蹈风尘之表,万方兆庶,谅朕意焉。”他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天元皇帝”,所住的地方称“天台”,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正阳宫”,可朝廷政事仍由他来做主,因为他所立的皇帝那年才七岁。 唐朝的第一位太上皇唐高祖李渊是被逼出来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杀掉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不得已,乃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听政。该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三年后,太上皇李渊搬到了大安宫。(新唐书本纪书法如此,但言:“皇太子即位”,而不言“高祖传位”,以见其迫于势之不得已也。以下皆唐书。) 接着就是唐睿宗,在武则天时,他就已经被立为皇帝,后来被废掉,武则天死后,唐中宗立,唐睿宗被恢复为相王。不久,唐中宗被韦后及安乐公主所杀,韦后临朝听政,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率兵讨乱,将韦氏及安乐公主杀掉。作为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即皇帝位,立临淄王为皇太子。两年后,让出皇位,自称太上皇,但仍把持大部分皇权。第二年,下诏归政于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创造了大唐的第二次盛世,后来很想把皇位让出去享清福。但杨国忠很害怕,恳求杨贵妃劝阻皇帝千万不可如此,李隆基只好仍坐皇位。后来,安禄山造反,李隆基避乱至马嵬,当时,皇太子从行,许多人请求留下太子讨贼,李隆基答应了。 但不久,皇太子就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李隆基很无奈,但又不得不承认,只好派遣韦见素、房瑁、崔涣拿着皇帝册到灵武。收复两京后,李隆基被接回。唐肃宗想要把皇帝位让出,李隆基却道:“天下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残龄,即汝之孝也。”唐肃宗这才领受,李隆基被安排在兴庆宫居住。三年后,李隆基在孤独与凄凉中死去。 唐顺宗即位时就有病,几年后,病情加重,不能料理朝政,就立广陵王李纯为皇太子,让其总理国事,一年后,立李纯为皇帝,是为宪宗,而唐顺宗称太上皇。 到了宋朝,太上皇如雨后春笋。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先命皇太子为开封牧,几天后就让皇太子嗣位,自称道君皇帝,太子即位,是为宋钦宗,他尊父亲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住在龙德宫。第二年,也就是靖康元年,宋徽宗躲避金兵到镇江府,金兵退后,他又回到京师,但1127年,他与儿子宋钦宗就被金人俘虏,并带到了北方。两人都死在了北方。 宋高宗的亲生儿子死后,在当了三十四年皇帝后,由于繁杂的政务让他感到很疲惫,希望可以卸肩。但他的独生儿子已死,从何处找继承人呢?许多官员建议从宋太祖的后裔中挑选,高宗就在太祖系统中选择出赵奋,养于宫中,于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将他立为太子。六月初十日,高宗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帝,出居德寿宫,赵裔只得遵命登基,即为孝宗。禅位大典完成后,太上皇回德寿宫,孝宗冒雨扶辇步行往送,高宗再三让他回去,他为尽孝道而前进不辍,高宗见此情景,十分欢快,向侍从说:“你们看,我找了个好的承继人啊!”此后,孝宗每五天去看望太上皇一次,高宗认为过勤,让他每月只去四趟。高宗就在这样惬意的境况下又活了二十五年,享年八十有一而终。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太上皇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很优秀。但所有的太上皇帝都异曲同工,这些太上皇帝对本朝毫无建树。1188年,宋孝宗颁布诏书道:“自今御内殿,令皇太子侍立。”第二年二月,又下诏书道:“传位皇太子。”这一天,宋孝宗穿吉服来到紫宸殿,行内禅之礼,文武百官称贺完毕,内侍请太子坐,太子坚决不肯,内侍就把他按到了龙椅上,太子这才即位,是为宋光宗。宋光宗坐下不久,丞相就率领百官祝贺。宋光宗对老父亲很是尊敬,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孝心却没有感动自己的儿子。 1193年,宋光宗患病,不能上朝,也不能看望老父。第二年,宋孝宗快要死了,可宋光宗仍不能去见他,直到宋孝宗死,也没有等到儿子来看上自己一眼。老爹死后,宋光宗立子嘉王为皇太子。大臣赵汝愚密请太皇太后于禅祭日,命皇太子即位,尊光宗为太上皇。 皇太子即位那天,文武百官扶着他进入素幄,身披黄袍,太子只站着却不坐,大臣赵汝愚带领群臣拜他,他才坐上龙椅即位,是为宋宁宗。他发布诏书道:“建泰安宫以奉太上皇,自是五日一朝。”过不久,又发布诏书道:“以秋暑,太上皇未须移御,即以寝殿为泰安宫。”上尊号日:“圣安寿仁太上皇帝”,七年后,宋光宗便去逝了。 明英宗时,土木之变使这位皇帝被蒙古人也先俘虏,当时,皇太后谕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成王(英宗弟)辅之,代总朝政。过不久,也先想要用明英宗要挟明朝,朝廷商议就让郧王即位,皇太后派太监金英传旨成王,早正大位。于是成5王即帝位,是为景帝。 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后来,也先把英宗送回,景帝迎接,但迎接之礼很不恭敬,英宗马上到京城了,景帝才备法驾迎于安定门外。两人见面,景帝又假惺惺地想把皇位让出,可英宗知道当时形势,坚决不肯。后来,朝中大臣请朝英宗万寿圣节及元旦,景帝不答应。更让人恼火的是,他废掉了太子朱见深,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太子,又把侍奉英宗的太监阮浪等人杀掉。可过不久,皇太子朱见济死掉了,御史锺同等请求把朱见深复为皇太子,景帝却打了这些人的屁股。又过不久,景帝病危,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重新登基。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说:“唐朝四个太上皇:唐顺宗李诵因重病而让出皇位;唐高祖李渊被李世民逼成太上皇;唐明皇李隆基逃跑到四川,太子擅立;这三位太上皇都不是自愿想要当的。只有唐睿宗的传位是发于诚心,但他让出皇位后仍旧把持着国家大权,直到太平公主被诛,他才将全部权力交给了李隆基。其实,他也是迫不得已。只有宋朝高宗与孝宗的让位,实为千古所未有。” 此言看上去很合乎情理,但仔细深究,就会发现南宋不过是偏安一隅,不是统一的王朝,皇帝权力水分很大,所以,仍不能称为“大全”。 只有清高宗(乾隆)皇帝,天下一统,在位六十年,将皇帝之位传给儿子,但仍以年迈之身时常参政,最终以八十九岁高龄离开人间。 以上是历代太上皇的故事。 在赵翼看来,历史上十四位太上皇(赵翼的说法)没有一位是十全十美的。其实,这正证明了太上皇制度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制定这种制度,但它却不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毅然决然的产生发展开来。 后记 我时常在想,如果真的是自己拥有着一个王朝,而有人想要让我把这个王朝交给他,我是否愿意? 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因为我没有一个王朝。所以,我想用推己及人的方法去推测那些成为太上皇的皇帝们,他们应该是绝对不愿意的。就比如我现在有一台昂贵的笔记本,倘若有人想要从我手中把它夺走,那我肯定心不甘、情不愿。 但是有一天,一个握了两把菜刀的劫匪冲进我屋子,要我交出笔记本,答应我放我一条生路,那我无论如何也是要交出去的,因为怕死是人之本性。 那么,除以之外,还有没有我把笔记本交出去的可能呢?有的! 突然有一天,我觉得笔记本并不如游戏机有趣,那我就会扔掉它。或者是,我最心爱的人跟我要笔记本,我虽然有点不情愿,但因为我知道他不是恶毒之人,而且他能好好保管我的笔记本,所以我应该有理由把笔记本送给他。 从以上分析中,我和你都可以知道,对于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只有两个原因才能让自己交出去:第一是被强迫,第二是自愿。而自愿里又分成,心爱的东西不再是心爱的东西了,以及遇到了靠得住的人。 帝制时代的皇权当然不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它能主宰人世问的一切,并且能得到人世问的一切。就像是传说中的玉如意,能随心意,又像是日本动画片里的机器猫,可以用无数的好东西给自己分享。 所以,一个皇帝在活着的时候丢掉皇权真是一件求死不能的事情。我很为那些成为太上皇的皇帝们悲伤,即使有的皇帝是心甘情愿成为太上皇的。 我总觉得帝制时代的皇权就像是个无所不能的美丽女人,她在给你一切物质的同时,还给了你精神上的慰藉。 可突然有一天,她要离你而去,即使你知道她的下一个男人会对她非常好,你也会流下眼泪来,因为,其实你还爱着她。这种比喻当然并不完全正确。帝制时代的皇权是个很古怪也很残忍的东西,古怪而又在温柔的血腥中诞生的“太上皇”就是这种东西的产物。 笔记本、女人、皇权,不过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可人们却对这种东西视如生命。其中原因恐怕是只言片语描述不清的,人类的愚蠢与智慧就在这些东西上发出光芒,永远都在照耀着无数的凡人与伟人。 这本书之所以能出现,我首先要感谢几位老师,他们在我创造该书的过程中,对我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鼓励。他们是:魏文、黄镜、沈恒涛、杨玉韬、赵喜丰、李建宏、沈淡、张初、张方武,特别感谢黄海龙先生,是他对我不断地激励才使我有了对历史类书籍的探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