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经典常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余培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可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愚鲁!不过,中国历及上却出现一位“老子”与众不同: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本书从老子的人、老子的书,到老子的思想形成、老子思想的价值及影响进行阐述,并在书后附有对《老子》的原文解析。

内容推荐

《老子》讲“大音希声”,告诉我们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在“声外”,所谓“弦外之音”是也。《老子》讲“大象无形”,告诉我们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在“形外”,所谓“准确的描绘不等真实”是也。《老子》又讲“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讲“大盈若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似乎都在强调“最高境界”对于“较高境界”的优先地位。

目录

“中国式思维”与读经

致读者书

老子人与老子书简介

 (一)老子人

 (二)老子书

老子思想综述

 (一)老子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老子思想系统

 (三)老子思想的精神

 (四)老子思想的价值

 (五)老子思想的影响

竹简《老子》概述

原文解析

附:重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解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中士”、“下士”,固然是由才智的高低来分,但也兼指他们对道向往的程度而言。上士对道向往殷切,所以闻道之后,能勤而行之。中士则信道不笃,所以闻道之后,疑信参半,若有若无。下士根本不信道,所以闻道之后,发出大笑。“之”,都是指道。“若存若亡”,就是“若有若无”。“不笑不足以为道。”因为道很隐微渊深,而下士才智卑下,当然不懂,发出大笑,是应该的事。若下士闻道而不笑,点头称善,这个道必定是很低下的道。那也不能算做是什么道了。

“故建言有之。”“建”,立的意思。“建言”,就是立言。“之”,指由“明道若昧”到“道隐无名”13句话。

“明道若昧。”“昧”,昏暗的意思。这是说得道之士内含光明(智慧)而不外射,外表却暗淡无光。这是由于“光而不耀”(58章),这也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进道若退。”得道之士谦退自守,与世无争,这是“若退”,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这是“进道”。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34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进道若退”的表现。

“夷道若类。”“夷”,平的意思,“类”和“夷”相反,不平的意思。53章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的道,易知易行,只是人都喜欢抄捷径,走小路,所以反而觉得它阻滞难行了。“类”,王弼本原作“额”,帛书《老子》篆本和隶本都作“类”,所以依据帛书《老子》改作“类”。

“上德若谷。”“谷”深而虚,比喻谦虚能容。这是说上德之人,为人谦下,虚怀若谷。

“大白若辱。”“大白”,指操守非常洁白的人。“辱”,污浊的意思。这句是说大洁白的人,表现和光同尘,好像污浊的人,而不彰显其德。

“广德若不足。”“广德”,指有盛德的人,就是上文的“上德”。这句是说德越高的人表现越谦卑。从前孔子的六世祖正考父,第一次受命为士,低头鞠躬,第二次受命为大夫,弯腰曲背。到了第三次受命为卿,身体整个俯了下来。每受一命就表现得更恭谨一层。有德的人,德越高而越谦下,情形也是如此。

“建德若偷。”“建”和“健”同,刚健的意思。“建德”,就是有刚健之德的人。“偷”,怠惰的意思。这句是说有刚健之德的人,看起来好像懒惰不振似的。

“质德若渝。”“质”,实的意思。“质德”,就是有真实之德的人。“德”,王弼本原作“真”,意思很不通顺,很多人认为是“德”字的错字,颇有道理,所以改作“德”。“渝”和“窬”同,空的意思。这句是说有质实之德的人,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无德似的。和前文“上德若谷”的意思相同。

“大方无隅。”“隅”是角,引申为边的意思。凡是方形都有角有边,但最大的方形无法穷尽,它的边看不到,那不是和没有边一样。就以宇宙为例,谁知道时间(宙)始于何时,终于何时?谁又知道空间(宇)起于何处,讫于何处?这不是等于无边无际吗?

“大器晚成。”“大器”,比喻“道”。“晚”,不解作“早晚”的“晚”,而作“免”讲,帛书《老子》隶本就作“免”字,“无”的意思。“成”,定的意思。“晚成”,就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用途。以水为例,在方为方,在圆为圆,而它的用途不可胜数,这就是“大器晚成”了。《礼记·学记》说:“大道不器。”和这个意思柜同。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虽然指的是人,但是其不限于一用,还是相同的。(P121-123)

序言

亲爱的朋友们:

在你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教你们不要表现坚强,而表现柔弱?有没有人教你们不要表现聪明,而表现愚鲁?我想没有吧。可是,你们知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人教每个人都这样做。他不仅教人表现柔弱、愚鲁,更教人无为、无我、无欲、居下、退后、清虚、自然……这个人就是老子。诸位一定很奇怪,老子为什么有这样的主张?他是不是傻子?告诉诸位,他一点也不傻。不仅不傻。他的智慧之高。简直令人无法测知。正因为他有超人的智慧,所以他才有这种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主张。打个比方说,老子好像是“千里眼”。一般人好像是“近视眼”。“千里眼”所看到的景物。“近视眼”怎么能看得到呢?

就以柔弱来说,一般人都认为刚强好,柔弱坏,所以都教人刚强,不要表现柔弱。但老子认为刚强的容易折断,柔弱的反而能够保全。我们看,牙齿比舌头刚强吧?人到老年的时候,牙齿全部脱落,舌头却完好无恙。我们再看,大树比小草刚强吧,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小草却从来没有听说被拔起来一根。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真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柔弱不仅比刚强要强,还能克服刚强,这就是俗语所谓的“柔能克刚”了。我们看,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很好的例证吗?由此看来,老子教人表现柔弱,有什么不对呢?

再以愚鲁来说,一般人认为聪明好,愚鲁坏,所以都教人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但老子认为一个真正的智者,应该表现愚鲁,这就是俗语所谓的“大智若愚”了。我们看,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得道最高,但颜回平时表现就像一个愚蠢的人,曾参就像一个鲁钝的人。我们再看,一个大富翁,一定深藏不露,美国的休斯有20亿美金,平时却深居简出,就是证明。反之,一个人平时两个手十个手指都戴金戒,脚上戴金镯,嘴上装金牙,颈上挂金链,家里可能空空如也,银行里也没有存款,因为他所有的宝都现在外面了啊。

事实上,一个真正智者,由于把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的确会像是一位愚者。如牛顿的开猫洞,爱迪生的遭退学,不都是很好的例证吗?要知道人的智慧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把全部的智慧、精力集中在一点,而在其他方面做一个愚者才行。反之要想面面俱到,路路皆通,结果养成了皮毛之见,肤浅之知,面面不到,路路不通,表面上聪明,实际上愚不可及。由此看来,老子教人表现愚鲁,又有什么不对呢?

柔弱,就能谦下不争;愚鲁,就能弃华取实。谦下不争,就能无私无我,一切依循自然;弃华取实,就能反省内观,最后归真返朴。儒家也讲谦虚,也讲反省,只是不如老子讲得彻底罢了。

老子思想之所以难以为一般人所接受,是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能看到里面;一般人只能看事物的正面,而老子能看到反面。所以有了老子思想,中华文化不仅增加了广度,也增加了深度。同时更使中华文化增加了韧性。我们知道,有些民族、国家的文化,刚猛有余,柔韧不足,所以这些国家民族,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一遇到挫折打击,往往会一蹶不振,土崩瓦解。但中华文化由于有韧性,既能前进,也能后退;既能处顺境,也能处逆境,虽遇到挫折打击,也能承受不倒。并且还能迂曲转进。就好像一株有韧性的草,你在它上面压一块大石头。它还能从旁边迂曲地伸出头来,继续生长。所以中华文化有了老子的思想,更显得恢廓有容,可大可久。

诸位也许要问,在今天这个科学时代,老子的思想也有其价值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有没有价值,要看它能不能合用。老子的思想在今日不仅实用,而且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今天是一个科学时代,物质生活突飞猛进,但物质生活的发展,不仅不能使人感到满足,而且精神会感到空虚,甚至痛苦。如果继续用物质来治疗,那就等于饮鸩止渴,痛苦更深。扩大到国家,为了满足物质欲望,往往争夺原料,争夺市场,而互相侵伐,互相吞噬,弄得全世界充满杀机,如果不加以制止,人类总有一天会遭到毁灭性的大祸的。老子反对物欲,讲求精神生活;反对人为。讲求体法自然。我们一谈到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遇到了甘泉一样,心灵上获得了滋润,精神上也有无穷的怡悦。我们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能重视精神生活,以精神来役使物质,才能消除国家与国家的争夺杀伐,才能化解人类毁灭的危机。而老子思想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这是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最大功用,也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祝快乐!

余培林

书评(媒体评论)

老子教我们要在历史上把握哲学的、厉史的智慧,透视一切价值表达的方式,然后就可以看出来:一切价值在相对的演进过程中间,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原始儒家道家哲学》)

——方东美

在中国哲学中把“否定”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也许可以说是老子最早加以运用和运用得最为出色的。……我们在《老子》书中可以找到一些他提出的与“否定”的方法相关的命题,如“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等等。(《论郭象注<庄子>的方法》)

——汤一介

《老子》书中,有许多关于天道的论断。大道足天之道,从属于天,而道足比天道更根本的道。老子开创了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论老子的本体论》)

——张岱午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老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道主义依凭其深刻性与包容性的优势正在走向世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热爱,由此可以避免许多灾堆与痛苦,这将是人类的福音。(《论老子的“道”》)

——牟钟鉴

现代的普通人学传统文化,一本《论语》、一篇《老子》足矣。儒学、道学精华都体现在这里面。邓小平说,学马列主义要少而精,那么学习传统文化也要少而精。(刘平清、陈栋《学<论语>,<老子>足矣》)

——张岂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