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佛次第入门读本(插图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宽见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依据《佛学入门手册》一书为底本,并吸取了佛陀教育基金会编写《佛学入门》的经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佛教的传播一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佛法传入中国、佛教的分宗、佛法总纲与佛法大意、五乘佛法、念佛法门、亲近善知识、初学佛的误区、佛教的社会价值等。为了让初学者明白修学佛法的次第,找到一个学佛深入提高的门径,本书还提供了一个“学佛升阶参考书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佛法,内容有佛教的传播一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佛法传入中国、佛教的分宗、佛法总纲与佛法大意、五乘佛法、念佛法门等,言辞准确而文笔朴实。

本书是为那些已对佛教稍有了解而欲进一步深入的有缘人士而编写的,是依据《佛学入门手册》一书为底本,并吸取了佛陀教育基金会编写《佛学入门》的经验编写而成。本书可以作为佛教入门书籍。

目录

编著者序

第一章 建立正确的信念,是学好佛法的基础

 第一节 智慧传承的规律——亲近善知识

  一、善知识的重要性

  二、善知识的标准

  三、远离恶知识

  四、如何依止善知识

 第二节 仪式的意义——三皈依

问题与思考一

 第三节 三种理想与追求——佛教徒的类型

 第四节 “六和敬”——教团生活的准则

问题与思考二

 第五节 不要学成傻子、疯子、骗子、油子——初学佛的误区

一、素食主义与学佛

二、遁世隐居与学佛

三、持戒与学佛

四、神通感应与学佛

五、佛油子或泛亚圣主义

六、喜欢赶场的“老修行”

 第六节 觉悟自我,帮助他人——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第七节 报四重恩——建立服务的人生观

 第八节 精神文化万世流芳——佛教的社会价值

问题与思考三

第二章 佛教的缘起及历史演化

 第一节 回到佛陀的时代——古印度佛教圣地

一、古印度佛教圣地略图及说明

二、现在印度佛教四圣地的建筑纪念物

 第二节 奇伟的生命——世尊八相示现

问题与思考四

 第三节 智慧真理的求索者——释迦牟尼佛小传

一、太子诞生

二、幼年及少年时代

三、出家

四、修行的经过

五、成道

六、说法济度众生

七、涅槃

八、最圆满的真理

问题与思考五

 第四节 种姓不平等与佛性平等——佛陀族姓简释

 第五节 “释迦”、“牟尼”、“佛”——佛陀的圣号释义

 第六节 完备的体系与组织——构成佛教的三要素简表

问题与思考六

 第七节 载入时空——佛历与佛旗

 第八节 殊胜的“三期同庆”——浴佛节(又称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问题与思考七

 第九节 与时俱进——佛经的四次结焦

 第十节 因时而变——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一、小行大隐时期

二、大主小从时期

三、密主显从时期

 第十一节 两大主流的远行——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

 第十二节 东土气象——佛法传入中国

 第十三节 道并行不相悖——佛教的分宗

问题与思考八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第一节 戒、定、慧——佛法总纲

 第二节 断恶修善,自净其意——佛法大意

 第三节 契机设教——五乘佛法

问题与思考九

 第四节 佛法的基础——人天乘

一、八关斋戒、五戒、十善业道简表

二、略述八关斋戒及五戒十善业道(附故事三则)

问题与思考十

 第五节 从“苦”悟入解脱道——声闻乘

一、声闻乘简释

二、四圣谛

三、三十七道品

问题与思考十一

 第六节 超越生死流转的迷途——缘觉乘

一、十二因缘简表

二、略述十二因缘

问题与思考十二

 第七节 最有价值的人生——菩萨乘

一、菩萨与青年

二、六度

三、四无量心

四、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问题与思考十三

 第八节 佛教名词及常识概说

一、四大五蕴

二、十八界

问题与思考十四

三、心意识

四、八识简表及图解

五、六根本烦恼

问题与思考十五

六、三法印

七、一实相印

问题与思考十六

八、五浊恶世

九、乐的追求

问题与思考十七

十、因缘与果报

十一、业力因果律

十二、缘起的人生宇宙

十三、念佛法门

十四、现实主义的佛学

问题与思考十八

附录

 一、三宝歌释义

 二、盂兰盆真义

 三、佛陀简史问答

 四、学佛升阶参考书目

 五、部分佛教刊物、佛学院简表

 六、佛学常识口试比赛题

试读章节

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障的染污,人们大多具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缺失,病态的心理是一个世俗凡夫的正常现象。刚刚接触到佛法的时候,没有经过系统的佛法熏修,或者没有明师的引导,或者受到缺乏正信正见者的误导,或本身对佛法的误解,往往在学佛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知见。如果不理清这些知见障碍,就会导致严重的信仰误区,从而误导他人,严重影响正信佛教的形象。下面略举几例初学佛法过程中的知见问题,以期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素食主义与学佛

素食主义是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法门之一,即从不杀生戒延伸为对生命的普遍尊重与关爱,以大悲心及菩提心为基础,对菩萨自利利他情怀的践行,断食众生肉(腥)及对身体有害的葱、蒜、韭、薤等五辛(荤)。由于一般佛教徒大多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素食主义也有全面禁食荤腥及每逢佛菩萨圣诞等吃素的不同形式。从营养卫生学这个角度来说。断食或少食荤腥非常有利于健康,尤其是现代生产的肉食品里含有大量的激素、防腐剂等各种毒性物质,时刻危害着我们的身体。佛教的素食主义思潮与卫生学、营养学、环保与保健等科学意见一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前卫人士及新贵一族率先成为素食主义者,影响甚为深远。

然而,有些学佛者误解了慈心不杀与爱生护生的素食主义者的本意,误解了学佛的内涵外延,单纯地将吃素等同于学佛,消极地认为学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学佛,以吃不吃素为学不学佛的标准,甚至对他人横加指责,造成不利的影响。

对于刚刚学佛的信徒,应当先受持不杀生戒(包括不自杀、不叫他杀、不为杀业提供因缘等),广泛参与佛教环保、护生及生命关爱等活动。条件具备的可以在佛菩萨圣诞日吃素。如果自己发心成为素食主义者。也只能是个人实践佛法的高雅生活行为,尽量不给家人带来麻烦。不强求别人效仿,更不能歧视没有吃素的人。

二、遁世隐居与学佛

现在人一般误以为佛教是消极的、避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学佛者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生起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结,忘记了大乘菩萨道的慈悲济世精神,忽略了佛教是世出世间的圆融。初学佛法时,大事未明。见地不正,依止善知识远离愦闹专心致志地修学佛道,是有必要的;但应知道,放下一切,一心修学,目的是济世度生,而不是逃避现实。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学,解行相应,知行合一,就应该发广大菩提心、慈悲心。努力做到护持三宝,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净化世道人心尽一份力。

因为个人根性或性格的不同,有的人生性好静,喜欢独处闲居,不适合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那么,远离尘嚣的纷扰,作无事逍遥人也无妨。不过,佛教主张自觉觉他、以四摄法自利利他,圆融真俗二谛,效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精神,是最圆满的修学生活方式。

三、持戒与学佛

释迦牟尼佛在圆寂时,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即佛教徒依靠戒律生活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组成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的理想六和僧团。戒律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保障我们身心不受外在侵害、抵御困难的精神力量,更是我们提升人格素养、净化自心的动力。

持戒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管理,其表现为止恶防非与进德修善两方面。止恶防非是自我身心的保护,防止一时的过失给自己带来永久的痛苦。进德修善是戒律的积极作用,要求我们以利益众生为宗旨,实践佛教博大精深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广泛开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萨事业。

有的初学者不明白戒律的崇高利他精神,落入教条主义的窠臼,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个性孤僻,行为怪异,甚至发展为偏执的禁欲主义,远离人民大众,以戒律衡量他人,说四众过失等,与佛陀的慈悲教诲相违。

作为佛陀的弟子,应当谦虚谨慎地广泛地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在实践佛法的历程中,如何融摄工作与学佛等世出世间法的关系,尤为重要。总之,在修学的过程中,充满希望,充满法喜,充满智慧,说明学佛就有进步。

四、神通感应与学佛

修学佛法的清净善信,有的人会出现一些感应道交的事。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或心理素质而导致的自然现象,不可执著。如果因修学出现的神秘境象而生起傲慢之心,炫耀大众,惑乱世人,就容易入于魔道。

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修学佛法会得到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现象,但神通并不能贪求,即使获得了神通,如不是为了弘法利生因缘,也绝不能显现,更不可作为称誉天下的资本,应该平平淡淡地真实面对。如果在人道不说人话,一味谈玄说妙,言神言鬼,则成为世人讥笑的话柄,显然已经偏离了佛道,应该及时纠正。

五、佛油子或泛亚圣主义

一般将学佛中不求胜解,好夸夸其谈而不重实修的人称佛油子。佛油子一般自恃聪明,不愿意下工夫去实证,在理论上持“相似佛法”的见解,乍听起来似乎很圆融,实际见地不清,知见不明。这种浮泛的心理对以后修学佛法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有些人生性慧黠,善根深厚,但以傲慢心学习佛法,常常自以为是,轻视末学后学,自诩悟境高深,误以为已经证果成圣,常以亚圣自许,这种人就犯了泛亚圣主义的毛病。泛亚圣主义最终是画饼不能充饥。不仅如此,此种未证言证的行为是犯大妄语罪,误人误己,必遭恶报。

六、喜欢赶场的“老修行”

“老修行”喜欢到处赶场子,以广游名山大川,结交高僧大德为能事,炫耀世人,以为这就是修行。但是如此修来修去,却很少有进步。

佛法的修持,关键在于稳定地依止一定的善知识,一门深入地学习;在于从内心去深入理解佛法,从行动去证得佛法。而“老修行”则热衷于以结识许多善知识为荣耀,或以为这里听一耳说法,那里受一次灌顶,而自己无须修持就能学得佛法。P18-21

序言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印出了已故会长赵朴老撰写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时未多久,销售一空,几经再版,数年之间,一二十万册流入社会各色人等。这一事例,充分表明我国广大人民很是需要通俗易懂的佛教常识类型的书籍阅读。

中国佛学院天台学研究生宽见法师,善根深厚,发菩提心。为了广大佛教徒,尤其是初学佛教徒,增长必要的基础知识,了解基本教义。沿着正信正道前进,在研习教观的同时,抽出时间,将原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编著,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重印的《佛学入门手册》作为底本,进行重新编排,部分改写,充实新的内容,增添部分习题等,更名为《学佛次第入门读本》,可给佛学培训班或初级佛教学习机构作教材用,可供广大佛教同人阅读。其内涵:从佛教产生的缘起,到佛教在古印度演变的简要概况,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变化,佛教基本教义和如何做到正信的佛教徒等,形成了一个简要的体系。佛学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断除惑业,离苦得乐,然而有些理论,深奥难明,这个读本深入浅出。语言表达清楚,这是此篇的难能可贵之处,只要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就能阅读领会。但愿能有很多的同人都来阅读这个课本。喜欢这个课本。通过阅读解义,进而发愿立志实践。由实践而证实义理,提升义理。在课本中涉及佛教的五戒十善内容,乃是人天乘的依据和基础。又是社会上的道德规范。我们是法治的国家,以严密的法治,结合普及德化的辅佐,就能收到完善的效果。不然,如果单凭法治,法虽可达严密周到,但是终难阻止作恶者寻找空隙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如能令其接受了德化,就可自觉律己,即所谓“道之以德”,“有耻且格”是也。

惭愧白衣王新敬撰于北京净心斋

公历二○○七年七月吉日

佛历二五五一年七月吉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尼采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佛学之博大钻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有能不信。

——章太炎

佛教是圆满的宗教;佛教是国学的第二泉源;佛教是中道的宗教;佛教是医学的宗教;佛教是哲学的宗教;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梁启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