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苏州文化丛书》之一,依据其内容,分为“往昔风华”、“人物艺风”、“园林山野”和“市廛幽巷”四个部分。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为了切近书题,在每篇选文前都有一段解题式的文字,介绍作者和文本。文字有长有短,或侧重于介绍作者,或侧重于介绍文章,人与文的介绍,均侧重其与苏州的因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州文选/苏州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秦兆基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苏州文化丛书》之一,依据其内容,分为“往昔风华”、“人物艺风”、“园林山野”和“市廛幽巷”四个部分。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 为了切近书题,在每篇选文前都有一段解题式的文字,介绍作者和文本。文字有长有短,或侧重于介绍作者,或侧重于介绍文章,人与文的介绍,均侧重其与苏州的因缘。 内容推荐 苏州市文化局与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苏州文化丛书》,囊括了苏州的戏剧、绘画、园林、街坊、名人、名胜、民俗、考古、工艺……向世人展示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用以提高苏州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素质,用以吸引与沟通五湖四海的朋友。文化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具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谁都知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其民族文化,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恐怕也是如此。 本书为其中一册,分为“往昔风华”、“人物艺风”、“园林山野”和“市廛幽巷”四个部分。 目录 前言 往昔风华 吴地传(节选) 吴郡诗石记 题《海天落照图》后 书《复社人姓氏》后 周忠介公遗事 辛亥革命前后 苏州烟雨记 第一次游苏州 关于女子(节选) 地狱中的天堂 苏州的回忆 上天堂 ——苏州行小记 鬓霜初偿苏州梦 姑苏半月 苏州赋 白发苏州 人物艺风 《寒山子诗》 《范文正公文集》叙 重修盘门双忠祠记 沈周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 我所见的叶圣陶 苏州省立中学 致钱穆书 记章太炎先生谈掌故 念振华母校 金鱼的劫运 《吴歌甲集》序 访书 说书 园林山野 晋代之吴中园林 沧浪亭记 中国园林散记(选四) 记苏州的园林 盘门三景 纽约的苏州亭园 新修寒山寺记 苏州盆景一席谈 《吴山图》记 《江南卧游册》题词(三则) 游姑苏台记 石湖 游天平山记 秋山红叶 虎丘 访古虎丘山 苏州的识者 葑门荷宕 苏游日记 市廛幽巷 黄昏的观前街 阊门纪游 虎丘酒楼 梦中的天地 门前的茶馆 小巷 桥堍 姑苏旧梦四十年 试读章节 旅行是人生的快事之一,游名山大川,览古迹胜景,足以扩展胸怀,陶冶情思。可是,必得加上三个先决条件:有闲,有钱,有一副好心情。因为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忧患之中,辜负了多少风光胜迹,有时为了忙,有时为了穷,有时没有游玩的兴致,致使胜景当前,匆匆一瞥;或近在咫尺,终无面缘,至于距离远的,那就更不必说了。成都,峨嵋,在我永远是一个诱惑的号召;南北温泉,近在身边,然而三年重庆,它们只能在想象里给我以温暖的感觉罢了。 我没有得到这些,我却在心里保留着它们神秘的影子。我遗憾,我也满足。 来到上海以后,许多朋友向我夸无锡的太湖,苏杭的佳胜。前者,我来上海的时候曾经为了看一位好朋友在那儿停了两三天,但只听到太湖的名字,而渺乎不知它的所在。杭州呢,有好几位朋友屡次来信约,并且把寄宿的地方也预备好了,但我一推再推,把时间从去年推到现在。在苏州住家的一位故人,每次到上海来,总是带着他的太太来看我们,约我们到他那儿去作几天客。我始终哼哼哈哈。前几天,他又来了,又是旧话重提,我真有点不好意思,对于他的盛情负欠太多了。但是,心里只有沉重,却没有山水。而好久就一再催促去杭州,终于怨望了的妻子,在这位朋友——廖君的脸前表露了她的心愿,为了应付双份人情,我再也不能够推脱了。 去,三月上苏州;可是,我的心里哪有个苏州呵。 十四号绝早起身,把重要的衣物寄放在隔壁朋友的房间里去,请托他们照顾一下门。这个院子里,一周之内,两次被盗,如果苏州归来,万物一空呢?我们带着一点挂念走了。 提着一包礼物,一个小玻璃丝袋子,匆匆地赶到北站,在约好了的车站茶室里找到了廖君,票已经买好,三杯咖啡入肚,便登车占座。当十一点钟,火车把这个嘈杂的大上海丢在身后,一个生气勃勃的春野便送给我了。麦苗青青的,麦田里有弯着腰锄地的农夫,地头的小路上走着农家妇女和小孩子,一条狗亲热地追在她们的身后。多亲切的风景,多亲切的人物呵。我又找到了失去的一些东西,我又找到我自己了。 小河里的水活泼泼地流着,河水里来往着大大小小的木船,河岸上开着红的白的花。我眼睛里看着这些,而心呢,却在想着另一些,而后一个想头使得风景和人物全涂上沉痛和悲惨。“唉!如果不是在打仗,这个春天将是多么美丽,多么和平,多么温暖呵。” 南翔,真如,当这些标在木牌上的名字驰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九年以前,那时候,这些名字在报纸上用头号字标出来,像标出我们抗日军人的勇敢与光荣;而今呢?这些名字,这些想象,徒然成为增加人们感慨的记号了。 一离开不辨东西的大都市,天地恢复了原状,颠倒已久的方向一下子更正过来,太阳又从东边向西走,这多叫人高兴呵。一个乡下人,乡村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惟一的地方,像鱼在水里,像树木根在土里,他才可以悠然自适,茂然生长。 每次,左手里一座大砖城的背影被火车迎近了的时候(城墙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商标),我便以为是苏州了。我被骗过好几次,也以这被骗为乐。最后,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个妇人,向窗外一望,便匆忙起身去取她的行囊,口里叫着:“北寺塔望见了。”我探头出去,果然看到了那个塔。设若苏州是我的故乡,这北寺塔在望的时候,心里将是个什么味呢?多美的一个标志,多亲切的一个欢迎,多热烈的一个招呼呵! 车站外边,洋车那么多,为了争一个座,都是唇剑舌枪,势将动武的,生之斗争,地方越小,也就越惨烈。过一座大桥,河水在桥下向东流着碧绿,桥下边,有许多可怜的孩子争吵着要替车子尽一臂之力。过了平门,车子颠簸在石子路上,我注意着街市的景色,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是……,”朋友在后边解释着什么,并没有听清楚,我却在答应着他。我替他想象着给一位朋友做向导的那种骄傲和得意的享受。 我的眼睛,我的心,到处捕捉什么,而又什么也捕捉不到。——洋车终于在西花桥巷的一个大门前停了下来。廖君年轻的太太——苏卿,并没有得到确信,却在我们一下车的时候跑了出来,满脸高兴的,几步抢出大门,跑到丈夫脸前去,那神色多么放情,多么好。可是,当我叫了一声的时候,她愣住了,“飞”的“眉”落了下来,“舞”的“色”也停住了,换上另一种神情向不速之客表示了欢迎。 跟在主人们后面,向这座深似海的大宅邸里行进。拍开了两扇大门,我们入了花厅——西园,也就是廖君的寓所。大院子,有绿竹,红梅。他住室的外间,可以做一个舞厅,有钢琴,有九华灯,有电扇在半空伸着翅膀,那华贵的陈设,使我不敢放肆地举动。内室前面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有一口小井,里面是清冽的泉水,有一树白梅,给屋子送过来香味。 进一个虹门,又是一个天地,林木花草以外,再加上名人的木联和小小的假山。当我走进去的时候,噗啦啦惊飞了树上的鸟儿,那一团阴森空旷的空气,叫人不敢放出声音。我想,把这样一个地方,拍进电影片子里去,也是一个不坏的镜头吧。 “不要到邓尉,你这里的梅花已经够了。”我向追踪过来的朋友说。 “这仅仅是‘西园一角’,这位‘吴探花,的宅子,在全苏州讲,也算上等的了。到了城里,你只要说西花桥巷,就有人知道。” 女主人引我们顺着一条不见天日的甬道向黝黑处走去,三步一个门,五步一个户,大部都上了锁,有时从门里探出个女人头来向女主人打招呼。她停止在一个扃户前面,就一道小缝我们一齐向里边望,她解释道:“这是宅子的主人——老太太的住室,有玻璃天棚,有暖阁;可是,她老人家已经到上海住去了,把这么一大片房子空出来。她们自己有磨电机,有自来水塔……”这个“海”太深了,深得探不到底。这样一座“宫殿”,闲在这儿给狐鼠当家,而千万难民却没处安身,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多么不公平的中国呵。 P72-75 序言 来到苏州有几十年了,似乎并没有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之中。不必说“乡音无改”,连对苏州本地的乡风民俗、时尚庆忌都没有认真留意过。要我这样的外乡佬来谈苏州,或者来选编一本有关苏州的文集,其结果总会给听者、读者带来“雾里看花”之憾。不过,作为苏州的“他者”也有其长处,就是心存比较,常常用自己生身之地的文化与苏州的文化作比较,用现时的流行话语来说,就是用“第三只眼睛”来看,有一个参照系,会少一点文化自恋。 其实也不止于此。侨寓于苏州,尽管时间很长,毕竟不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居民,仍然少不了对苏州的新鲜感。比如,对地名引起的联想,不用说著录于典籍方志的名胜古迹,诸如姑苏台、馆娃宫、真娘墓之类的,即使是平常巷陌,也都会引起心灵的震撼。诗巷,是指巷弄像诗一样的纤巧、悠然,还是这里出过一代诗杰,或是葬过绝代诗魂?怨不得有位诗人踯躅于巷底,痴想着紫丁香样的姑娘。再拿有一个时期我常常走过的乌鹊桥来说,及我见时,已是宽宽平平的水泥桥了,如今随着马路的拓宽愈加发福了,造型与都市中其他的桥相比,几乎毫无个性。但是,一提起这个桥名,就会令人想到“乌鹊桥头冰欲消”,“乌鹊桥红带夕阳”,当年风流俊赏的白居易刺史,也许曾背着手立于桥头,俯视着桥下澌澌淌过的流冰,衣襟上还抹着夕阳。大唐的天气该比现代冷得多吧,不见流冰,在苏州已有多年了。白公的郡署也许就在桥的近处吧,不然怎么会一再提到这座桥呢!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目睹种种文化留存,巨如名园丰碑,细如水乡女子的头饰衣带,均会引起深沉的历史感。有人说,苏州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然而,从严格意义上看,仅仅存在于人文的层面上,是容不得叩名以责实的。且不说中国式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经不起风吹雨打;硕果仅存的,也不知道经过多少代人的装点维修。再说“时尚”这股潮流会冲走一切“古典”;水乡服饰,也仅仅留存在某个文化节的表演之中。到攘攘人群中去找着窄腰身月白短袄、系绣花腰带的吴地女子,又何尝能见。“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欲追寻历史原迹者,恐怕只能惆怅而已。 典籍中的留存,有心者与无心者,经意的与不经意的,鸿篇巨制与遗文短简中所著录的,比起目前所见的实景实物,也许要有点原汁原味。 睹今思古,读古赏今,就成了编这本《苏州文选》的契机。写苏州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只能先框定一个编选原则来决定去取。这个编选原则有三:其一是有代表性。文为名文,人为名人,笔下的苏州确为他人之所未及言者。其二是文字不太艰深。书中所选的文章,凡古文都加注释,今人所写的文言文也加注释。不过有些名文,如左思《吴都赋》,如加注释,则连篇累牍,读者看起来,翻前翻后,必不胜其烦,因此只能割爱。其三是篇幅不过长,所言不过分专门化。 林林总总的文字,几经选汰,已成一帙。为了读者方便,依据其内容,分为“往昔风华”、“人物艺风”、“园林山野”和“市廛幽巷”四个部分。这种分类法模模糊糊,容不得深究,取其大概而已。 为了切近书题,在每篇选文前都有一段解题式的文字,介绍作者和文本。文字有长有短,或侧重于介绍作者,或侧重于介绍文章,人与文的介绍,均侧重其与苏州的因缘。 半年左右的劳作结束了,一阵轻松,但看看删落的文章,不禁有遗珠之憾;对于自己所做的,也不满意,不过,总算是对长久居留的苏州交上了一份答卷。 谢谢帮助我完成这本书编选工作的朋友。 1999年雨水前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