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40岁进补使用手册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石赟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40岁正当壮年,精力充沛,阅历丰富,是人生干事业的最佳年龄但身体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再加上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易致精力透支,就像水库里的水不断外流,水量锐减,水位下降,如再不警觉,多种疾病就会接踵而来。

本书将你固本培元,强壮体魄。送给自己,是一种关爱;送给伴侣,是一种关爱;送给朋友,是一种关爱;送给员工,是一种关爱。

内容推荐

常言道:“人到中年百事忙”,中年人是社会及家庭的栋梁,是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然而,中年也是“病机四伏”的阶段人到中年以后,各种生理机能开始减退,大体上每增长一岁,减退1%。

中年人的身体从充满活力的青年阶段,开始转向衰退的老年阶段,体质状态、细胞再生能力、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逐渐下降,心、肺、肾等内脏器官功能也不知不觉地减弱、不少人开始眼睛老花、头发灰白。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长时间超负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致有些人心力交瘁,英年早逝,令人十分院惜。

目录

第一章 进补简述

 一、进补的目的

 二、补什么

 三、什么是补虚

1.后天致虚的因素

2.虚的种类和症状

 四、进补要注意什么

1.进补与年龄、禀赋的关系

2.进补与饮食的关系

3.进补与情志、起居的关系

4.进补方法的选择

 五、进补的层次

1.食补

2.药补

3.神补

第二章 食补

 一、食补常识

1.食物的“性”、“味”

 (1)四气

 (2)五味

2.食补的作用

 (1)未病养生,增强体质

 (2)已病补虚,促进康复

3.食补的注意事项

 (1)顾护脾胃

 (2)饮食宜忌

 (3)进补后的不良反应

4.食补的种类

 (1)粥补

 (2)汤羹补

 (3)茶饮补

 (4)药酒补

 (5)膏滋补

 (6)药膳补

5.食药之间的禁忌

 (1)食物和食物之间的禁忌

 (2)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禁忌

 二、补充微量营养素

1.你缺哪种营养素

 (1)维生素类

 (2)矿物质类

2.如何补充维生素

 (1)从食物中平衡补充必需维生素

 (2)患哪些疾病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3)患哪些疾病要慎重补充维生素

 (4)维生素和蔬菜的关系

3.人到中年要“镁”食

 (1)镁是人类心脏的保护伞

 (2)镁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3)镁有多种生理功能

 (4)镁的食物来源

4.多年补钙为何仍缺钙

 (1)钙,吃进容易,吸收难

 (2)补钙量不足

 (3)钙磷比例失调

 (4)其他因素

 (5)然而,钙不可不补

 三、中年人如何调补

1.中年调补应持恒

 (1)人到中年当大修

 (2)心气平和胜于补

 (3)中年“挑食”保平安

 (4)人至中年须补肾

 (5)粥——第一补人之物

 (6)中年人重在补养脾肾

 (7)长寿食品,长寿可期

2.男性食补壮元阳

 (1)房事过度如何进补

 (2)阳痿患者如何进补

 (3)早泄患者如何进补

 (4)遗精患者如何进补

 (5)男性不育如何进补

 (6)男用阿胶补肾阳

3.女性食补调气血

 (1)更年期饮食有讲究

 (2)女性进补,首选阿胶

 (3)食疗丰乳,妙方可循

 (4)美容驻颜食来养

 (5)坚持食补能生发

 (6)坚持食补可减肥

 四、中年人在不同季节的食补

1.春季食补

 (1)春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春季食补要养阳

 (3)春季食补有讲究

 (4)春季进补吃什么

 (5)春季食补方

2.夏季食补

 (1)夏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夏季食补宜清热利湿

 (3)夏季食补宜忌

 (4)夏季进补重养心调神

 (5)炎夏脾虚宜清补

 (6)苦味食品有益健康

 (7)冬病夏治愈顽疾

 (8)夏季食补方

3.秋季食补

 (1)秋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秋季食补宜滋阴润燥

 (3)秋凉食补宜先调脾胃

 (4)秋季食补三要点

 (5)秋季食补方

4.冬季食补

 (1)冬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冬季补充营养,储备能量

 (3)冬季食补宜滋阴养肾

 (4)冬季进补要注意几个问题

 (5)冬季食补方

 五、常用食品的进补作用

1.畜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猪肉、内脏及血等

 (2)羊肉、内脏及骨等

 (3)牛肉

 (4)狗肉

 (5)兔肉

2.禽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鸡肉及内脏

 (2)鸭肉

 (3)鹌鹑

 (4)鸽肉

 (5)鸡蛋

 (6)鸭蛋

3.水产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鱼类食品

 (2)虾、贝类食品

 (3)龟鳖类

4.植物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水果类

 (2)干果类

 (3)蔬菜类

 (4)菌藻类

 (5)粮食类

第三章 药补

 一、药补常识

1.食养不成,然后命药

2.辨证施补与辨证施治

3.虚症的分类和表现症状

 (1)气虚

 (2)血虚

 (3)阴虚

 (4)阳虚

4.补药不宜过量服用

5.几种常用的补药

 (1)补气药

 (2)补血药

 (3)补阴药

 (4)补阳药

 二、不同体质的药补

1.气虚体质的药补

2.血虚体质的药补

3.阴虚体质的药补

4.阳虚体质的药补

5.脾胃虚弱体质的药补

 三、中年男女常见症状的药补

1.失眠

2.神经衰弱

3.记忆力减退

4.虚汗(自汗、盗汗、脱汗)

5.心悸

6.眩晕

7.耳鸣、耳聋

8.便秘

9.旱泄

10.阳痿

11.腰痛

12.痛经

13.月经后期

14.闭经

15.带下异常

 四、中年男女常见病症的药补

1.骨质增生症(骨性关节炎)

2.骨质疏松症

3.支气管哮喘

4.慢性胃炎

5.慢性肝炎

6.慢性肾炎

7.冠心病

8.高血压

9.高脂血症

10.糖尿病

11.中风(脑血管意外)

12.更年期综合征

第四章 神补

 一、什么是神补

1.养生先养心

2.七情适度,达观多寿

 (1)长寿应止雷霆怒

 (2)神强必多寿

3.心态决定命运

 (1)培养信心

 (2)学会承受

 (3)善待他人

 (4)改善心情

4.健康长寿从脑做起

 二、神补常识

1.转变生活观念

2.适量运动

3.心理平衡

4.五乐四忘原则

 (1)五乐

 (2)四忘

5.闭目静心养神

6.心理调适

 (1)自我陶情法

 (2)自我松弛法

 (3)宣泄法

 (4)角色互换法

 (5)自我激励法

 (6)目标转移法

7.培养一个调节身心的业余爱好

 三、营养你的大脑

1.大脑喜欢“吃”什么

2.我们身边的健脑食品

试读章节

一、食补常识

在进补方法中,食补应是最普通、最持久、最安全和最有可能获益的一种方法。传统的中医进补著作中,食补涵盖了食治、食疗、食养这些内容。最初的食补,偏重于“治”的功用,所以《太平圣惠方》等大型方书均列有“食治门”。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食物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四性”、“五味”这些概念,而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了更加科学的认知,食物的成分以及各种营养素的发现,丰富了食补的内涵并且逐步从“食治”向“食疗”、“食养”的概念转化,并逐步形成以食养为主要内容的进补理论。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品”和“食品”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分。事实上,中药中的许多药品即是食品,大多属于性平、味甘的性质,而这些食物对人体的补益,也大都属于“平补”这一范畴,没有明显的偏盛之弊。这就决定了食物对人体的补养既具有安全性,又能有的放矢,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中医理论强调“治未病”,这实际上是现代预防医学理论的古老发端,而强调食补的针对性、预防性正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1.食物的“性”、“味”

药物有“四气”、“五味”之分,食物同样有“四气”、“五味”的不同,由于气和味的特点而作用各异。

“性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补药是中药的一部分,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能;同样,可以用于进补的补益食品也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和作用。补药、补品的性味与功能是在长期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充实、发展而日臻完善的。补药、补品的“性味”,就是“四气”和“五味”,这是中医药的独特理论。“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四气

所谓“四气”,即指饮食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另有不寒不热、不温不凉的饮食,属于平性。中医治病有“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两大原则,即治疗舌红、苔黄、口干、烦渴内热等,需用寒凉性的药物以清除之;治疗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等,需用温热性的药物以温壮之。日常饮食的运用,也应如此。

寒凉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等作用,适用于夏季炎热、汗多口渴或平时体质偏热的人,以及急性热病、发炎、热毒疮疡等。例如,西瓜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有“天生白虎汤”之美称;绿豆能清热解毒,患疮疡热毒者宜多选用之。其他如梨、甘蔗、芦根、荸荠、莲藕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渴的作用。

温热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振阳气、驱散寒邪、驱虫、止痛、抗菌等作用,适用于秋冬寒凉季节肢凉、怕冷,或体质偏寒的人,以及虫积、脘腹冷痛等病症。例如,生姜、葱白二味煎汤服之,能发散风寒,可治疗风寒感冒。民间常用“生姜红糖茶”温散寒邪,既可治淋雨受凉,又可治胃寒冷痛呕吐;妇女痛经喜温喜按者,于上方中加入艾叶3~5片煎服,能调经祛寒止痛。其他如胡椒粉,能驱蛔止痛,又可治肺寒咳喘;茴香、桂皮,其气芳香,既可温中理气,又能治疝气寒痛;大蒜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肺结核、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韭菜炒猪肾能治肾虚腰痛;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血调经,治产后血虚等症,皆取其温壮之功。

平性的食物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调补作用。常用于脾胃不和、体力衰弱者。例如,扁豆能健脾止泻,可以治疗脾虚泄泻、体弱无力之症;山药、南瓜能治消渴(糖尿病),既可充饥,又能疗疾;薏米能健脾渗湿,常用治脚气、水肿、湿疹、痿、痹等病症;黄豆、花生仁均饱含油脂,煮食能润肠通便,为慢性便秘者的最佳食疗方法。用米煮粥时浮在上面的一层衣皮,名日“粥衣”,前人有“天然人参汤”之比喻,有很好的固精养神、强壮作用,对遗精滑泄、身体衰弱的人是一补益良方。

上述平性的食物,无偏盛之弊,应用很少顾忌。但寒凉与温热两种性质的食物,因其作用恰好相反,正常人亦不宜过多偏食。如是舌红、口干的阴虚内热之人,忌温热性的食物;若是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的阳气虚而偏寒的人,就应忌寒凉性的食物。讲究饮食必须这样考虑,如有违反,益增其偏,反而加重病情,为害匪浅。

(2)五味

所谓“五味”,即指饮食所含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另外有淡与涩两种味道,古人认为“淡味从甘,涩味从酸”,故未单独列出来,统以“五味”称之。饮食的味道不同,其作用自有区别。

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敛、固涩、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干(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实)能收敛止汗,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可以治疗慢性泄泻;酸醋、乌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疗胆道蛔虫症等。

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例如,莲子心能清心泻火、安神,可治心火旺的失眠、烦躁之症;茶叶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泻、解渴、利尿、轻身明目,为饮料中之佳品。

甘味的食物,具有调养滋补、缓解痉挛等作用。例如,大枣能补血、养心神,配合甘草、小麦为甘麦大枣汤,可治疗悲伤欲哭、脏燥之症;蜂蜜、饴糖均为滋补之品,前者尤擅润肺、润肠,后者尤擅建中气、解痉挛,临症宜分别选用。

辛味的食物,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例如,葱姜善散风寒、治感冒;芫荽能透发麻疹;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金橘能疏肝解郁等。

咸味的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软坚化痰;海带、海藻能消瘿散结气,常用对治甲状腺肿大有良好功效。早晨喝一碗淡盐汤,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润降之功。

食物补益要按照辨证进补的原则,因人、因时、因病而异,不能盲目。例如,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从中医的理论而言,主要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食补也要根据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补,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如热性体质、热性病者宜适当多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寒性病者,就要适当多食温热性食物。只有这样的食补才能相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食补的作用

食补具有预防疾病和配合治疗的作用,因其取材便利、味美适口、相对安全等优点,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食补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种:

(1)未病养生,增强体质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功能的衰减、阴阳失去平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食补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纠正不足与偏亢,因而能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

(2)已病补虚,促进康复

生病的人不但身体虚弱,而且消化、吸收功能也较低下,往往容易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病情难以痊愈。运用食补法既可调整脾胃功能,又可补充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治病、补虚、康复的目的。P16-19

序言

人到中年当大修

常言道:“人到中年百事忙。”中年是人生创造的最重要的阶段,是社会及家庭的栋梁,是工作岗位上的骨干。但沉重且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度疲劳加上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规律的生活,使不少中年人渐渐远离健康,提前走向衰老甚至死亡。所以说,中年也是“病机四伏”的年代。

中年是人一生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中医认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人到中年以后,各种生理机能开始减退,大体上每增长一岁,减退1%。中年人的身体从充满活力的青年阶段,开始转向衰退的老年阶段,体质状态,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细胞再生能力、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逐渐下降,心、肺、肾等内脏器官功能也不知不觉地减弱。不少人开始眼睛老花、头发灰白。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长时间超负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致有些人心力交瘁悴,英年早逝,令人十分惋惜。

推迟衰老的过程,留住健康,是每个中年人的美好愿望。在众多的推迟衰老的手段和措施中,除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外,合理安排饮食对身体进行补养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中医进补的观点来看,严格意义上的进补应该从中年开始。

中年时期分为壮年期(28~45岁)和更年期(45~60岁)两个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鼎盛时期。中年前期(壮年期)体质健壮,活动力旺盛,疾病少、胃口好,吃得多。但也因此误食而导致病从食入,动脉硬化、脂肪肝、肥胖症、冠心病之类的疾病,往往其祸根多于此时潜伏。中年后期(更年期)强壮的体质呈现转衰的趋势,如气血渐虚,各器官功能渐弱,新陈代谢速度渐缓,消化功能减弱,性功能减退,抵抗疾病能力也有所下降。但延缓诸如此类的衰退是可以做到的,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抓住时机辨证施用药食进补。如此时适当补充气血、补益肝肾,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收获老年时期的健康长寿。诚如古代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于是“人到中年当大修”也就成了现代中年人的警句。

中医学认为,“人始生,先成精”,“精者,生之本也”。人体所有的器官与功能,都受制于“精气”。人体就像一座水库,体内精气的盈与亏好比水库里的水位。中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再加上处于敬业出成果最佳期,易致精力透支,就像水库里的水不断外流,水量锐减,水位下降,如再不警觉,多种疾病就会接踵而来。因此,“中年修理,重振根基”,深刻揭示了中年进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衰老是自然现象,问题是在中年时要善于保养而使老化速度减慢,少生疾病,尤其是危害性严重的疾病。中年时修补身体不但可使中年时期生活得强壮,也是为老年时期打好延年益寿的基础。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