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在仕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孝华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以前关于古代用人方面的书,都是从组织、领导的角度着眼,讲述怎么发现、使用、培养和保护人才的故事与做法。本书换了一个角度,侧重从人才自身出发,讲述他们如何通过干谒、科考等渠道进入仕途,然后又怎样做人、当官,怎样行事、为政,各自又有怎样的结局等等。其中有正面的典型,也有反面的教材;有正常的运作,也不乏歪门邪道;有生动的人物故事,也有相关的制度建设;上至君王,下涉百官,题材较宽,涵盖较广。

内容推荐

作者力争将本书写成读史随笔,并注重故事性与可读性。每篇文章至少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同时有感而发作些解读,其中有鉴赏,有褒贬,期望能起到一点讽谏警策的作用。书中摘引了一些古籍原文,只在难懂之处作了简要的白话文翻译。对一些自量叙说不及原文,而原文又不很难懂的精彩之处,则作了较多的摘引,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不伤其文义,多保留一些原汁原味,增加一点书卷气。引文中括号内的文字均为作者所加,并非原文。

本书所引资料主要源于《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与《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以及李白、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文集。作品主要参考了吴思先生的《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与《从政史鉴》等。

目录

自序

一、入仕之路

 孔子待而不求

 孟郊、贾岛看榜两重天

 王维仕进有讹传

 东坡中榜有惊无险

 范进现象

 姜尚钓鱼为钓官

 机遇惠顾了蔺相如

 战国“四公子”

 陈胜们的惬意自封

 卫青、霍去病的升官资源

 司马相如以赋见用

 郭嘉弃绍投曹

 马援择帝

 李白求官也吹拍

 唐太宗发现马周

 郭子仪荐李光弼

 欧阳修荐苏洵

 赵匡胤“黄袍加身”

 辛弃疾仕途未应卦

 奇才邓弼不被用

 左光斗发现、保护史可法

 唐伯虎会考入狱

 曾国藩的保举

 贤内助与“枕头风”

二、仕途之弊

 出生三日列五品

 安禄山伸手要官

 宋太祖送官

 隋初争官记

 董卓废帝自封

 董贤以貌受宠

 李、杨当官靠裙带

 妒贤嫉能的庞涓

 和士开陪玩升官

 光绪罢斥玉铭

 穆彰阿问为官之道

 严嵩下跪

 两面君杨广

 “人猫”李义府

 巨贪和坤

 立储之争

 垂帘听政——无冕之王

 捐官——买官

 明代盛行后门入仕

 陕西粮道的吃喝风

三、处仕之难

 老子说的官不好当

 康熙“诉苦”

 “老粗出人物”

 刘邦衣锦还乡

 亮、瑜新进挑大梁

 谢安出山建大功

 谢灵运的矛盾心态

 文人执政的悲剧

 穷官海瑞

 于成龙的“官相”

 姚崇的遗书

 崔亮的“停年格”

 孙丕扬的“掣签法”

 唐太宗纳谏

 赵匡胤的保举连坐

 范仲淹指斥《百官图》

 朱元璋的求贤诏

 康熙帝的吏治与“学习班”

四、出仕之困

 泰伯避位奔吴

 伯夷的两面心态

 汉光武请不出严子陵

 退思园里说退思

 周勃辞官

 东方朔大隐隐于朝

 祢衡傲官掉脑袋

 阮籍、嵇康的不同结局

 陶潜真心“归去来”

 善谋政而无意为官的李泌

 王安石数度辞官

 东坡安处其贬

 文天祥宁死不做元官

 终南山里“梦日边”

 萧嵩乞骸骨

 李斯知进不知退的悲剧

 老将李广的悲剧

 贺知章的致仕风光

试读章节

孟郊、贾岛看榜两重天

古代选拔官吏,“殷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郡荐才,魏晋因徇又置中正”。总的说,隋以前靠的是推荐。比较健全的是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首推的“九品中正制”。那时,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先由小中正把人才分成九等(上、中、下各分三等);然后上报州里的大中正,经过核实后再报吏部的司徒;司徒复核后提供给尚书选用。这中间不会没有后门。不是豪门望族,没有一定社会关系,也就会所托无门,进不了大小中正们的视野,当然就无缘得荐。自隋至清,欲取功名,虽然也辅之以荐举制,但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相比之下,路要宽得多。科举制有许多弊端,但它的相对公平与不苛求门第出身,初步实现了“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是难能可贵的。它之所以能被世界众多国家学习、效仿,原因也正在于此。

古代的士子一旦科举落第,就非同小可,除了重归柴门之外,难有他途。因而,士子看榜就如同刑犯听从宣判。一旦榜上有名就喜极而笑、而哭、而跳、而疯,如老童生范进者流。“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公元751—814年)中榜后的感觉,惬意得不知如何说好。昔日“龌龊”无人瞧,今日“得意”马蹄疾。高头大马,披红挂彩,显赫地走在长安街上,引来满城的欢呼喝彩。好不威风,好不得意!不仅“看尽长安花”,而且可以“思无涯”。如此的好风景,人生能得几回!尤其是“思无涯”这三个字最值得寻味。一切的好事、美事你只管想就是了,还有哪一桩办不到呢?然而这位孟夫子想得太美了,高中四年之后,也只是谋得个离自己家乡湖州不远的溧阳县尉的并不起眼的小官。县尉大约与当今的县公安局长差不了多少,属从九品,官阶的最后一档。据《全唐诗简编》说:“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孟郊时往坐水旁,徘徊赋诗,公务多废,辞官侨居长安。”六十三岁上,有人为其谋得一个小官,却得急病死于赴任途中。

贾岛(公元779—843年)与孟郊应试的结果迥异,他压根儿就没有考中过。你瞧他的《下第》诗写得多么惨:“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旁)。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杏园是新科进士游宴之地。一边是杏园内鸟语花香,新科进士们饮酒欢庆,醉卧花旁;一边是泪流满面,贫病交加,知音难逢,“帝乡”虽好,不可久留,“孤棹”还乡便是唯一的路。两相对比,冷暖迥异。此中况味,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

还有心情比这更糟的。“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暖风张乐席,晴日看花尘。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这是唐代李廓的《落第》诗。此人生卒年不详。宪宗元和十三年登进士第。曾任过刑部侍郎等职,仕途还算顺畅。但从他这次落榜后的德行看,实在太过窝囊。流泪哭泣且不说,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昏昏然如同酒醉,连自己是谁似乎都搞不清楚,恨不得关起门来不见人了。竞自弃到这步田地。好在他后来心情一定是好了,否则,便不会有日后再中的可能。

其实,考生紧张的心理在考前就有了,朱庆余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考前就向水部郎中、文章高手张籍行过卷(行卷就是向名人呈送迎考文章,求名人向主考官推荐,赢得青睐),临试前又以忐忑之心写了一首《闺意献张水部》的诗呈上:“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上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以一个新嫁娘画眉深浅不知能讨得公婆(舅姑)喜欢否的极其巧妙的比喻手法,来探听他的意见。谁知这位张水部也聪明到了家,看过他的诗后立马回他一首诗,题目叫《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以喻对喻,巧妙地告诉他行卷文章很不错。“一曲菱歌敌万金”,文贵如此,金榜题名应该不成问题了。

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今天的高考堪称通途。有那么多的学校与志愿可供选择,重点不取有一般,本科不要有专科,公办不成有民办。实在不行,靠自学成才也能找上一份好工作,谋个一官半职也不很难。按理说心态可以大大放松一些,然而不,从某种程度上看,反而不及古人。上面举到的那几个例子,全都是说的士子本身。他们的悲喜到了极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毕竟是一锤子的买卖,三年遇上一次机会,落了第确实令人伤心。而我们今天不同,路子多的是。再说,年年可以考,机会也有的是。没有考取,不高兴是正常的,死去活来就没有必要。父母亲属陪着哭哭啼啼更加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之常情。但天就这么大,容不得几条龙;梧桐树就这么多,栖息不下太多的凤。再说,天地间只见龙与凤,那世界人就不能活。心态放平和一点,就会海阔天空。没有必要一到高考,就几乎弄得全民惊厥,全社会震荡。

2006.1.22(P7-9)

序言

“仕,入官也”,就是当官。当官有好处,曰权、曰名、曰利。因此,自古以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想当官没有什么不好。要人人都丢掉名利,除非回到初民时代。尧、舜、禹行禅让。可是待到禹老时,却把位置让给了儿子启。此时奴隶制已经萌芽,当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有利可图。今天也讲让贤,但作为一种制度,禅让制早已过时。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是说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当官,眼下也是如此。可孔子本人没有当过一回像样的官,尽管他老人家可谓“学而优”之最者了。他的想法很天真,认为官只可待,而不可求。结果,官全被别人“求”走了,他却终生没有“待”上。那也不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要是当了官,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成就与名声,成了一位世界级的人物。

古人当官之途主要有两条:一是请人推荐,叫作干谒;二是参加科举考试,争取金榜题名。也可以二者并用。都有弊病:推荐会有后门,考场也有舞弊,并非仅仅“学而优”就行。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有那么多的“学而优”者当了宰相、大臣,以及各级地方长官,不少当得也不错,名臣、名相不少,但当得很不顺的也很多。除了“学而优”者之外,“老粗”也出人物,文盲亦滥竽充数,坏蛋更会抢占高位。总之,当了官的未必全都“学而优”,未当官的也并非全都“学而不优”。诗仙李白未参加科举考试,交游干谒的路也走不大通,一辈子不得志。孟郊四十六岁中了进士,五十岁才人仕,一辈子也只是当过溧阳尉之类的小官。苏轼科考名列前茅,官也曾经当得很大,仕途却坎坷不平,晚年竟至浩叹:“欲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都是他的贬谪之地。范仲淹中过进士,仕途却几起几落。辛弃疾更是壮志难酬,四十二岁上遭谗落官,在乡下闲居了二十年。清官海瑞穷得不堪奉母,死后居然无钱治丧。“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去世时,家中“唯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介武夫安禄山伸手要官,坐拥三道节度使;“不学无行”的李林甫、杨国忠依靠裙带,位居宰辅;居功狂傲的王毛仲的公子出生三天就被加封五品;无厘头的文盲、木工厂厂长玉铭花钱捐了个五品大员,放了四川盐茶道的肥缺。更有庞涓妒能害孙膑、董贤以貌受宠、和士开陪玩升官、“人猫”李义府奸佞求荣,等等。和坤、严嵩、穆彰阿之流不仅官居高位,家中财产也富可敌国。和坤死后被抄家产合银八亿两,名列全球一千年以来五十名最富者之一。

有鉴于此,古代的一些明君先贤纷纷为整饬吏治立规设范。孔子倡导当官须“待而不求”;庄子反对以貌取人提出“九征法”;汉高祖保汉室立下“白马之盟”;唐太宗防“覆舟”虚心纳谏;宋太祖求贤才严行保举连坐;范仲淹“条陈十事”改革吏治;明太祖揽英才屡下求贤诏;康熙帝培训官员开办“经义讲研会”;于成龙反贪腐秉公疏劾,等等。在一些特定时期,为了消极抵制后门入仕歪风,崔亮不得已推行“停年格”;孙丕扬无奈倡导“掣签法”。然而,仕途上的无序竞争与腐败之象依然愈演愈烈。

官位争到了极致处,皇位也难以幸免。首当其冲的是太子位,皇子、皇妃、外戚、主政大臣成帮成团,各自为战,常常闹得人头落地、血流成河。西汉诸吕篡汉,曹丕逼弟七步成诗,杨广杀父夺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赵匡胤导演“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如此等等。多行不义必自毙,弄权弄到极致处,也难免自受其戮。董卓被杀后放了“天灯”,“光明达曙,如是积日”。杀戮无度的隋炀帝求服毒而死都不可得,只好自解练巾而受缢。官场斗争达到白热化时,亲情、友情、人情,包括人之本性都一概沦丧。无怪乎鲁迅惊呼:翻开中国的历史,满纸写着两个字——“吃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官吃小官,小官吃百姓。

“虾米”陈胜们被逼上了绝路,终于冲天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案是否定的,斩钉截铁的。于是乎揭竿而起,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农民起义的大旗!并且不待全面胜利,便急切地称王封侯,惬意地过了一把王侯将相瘾。“闯王”李自成与“天王”洪秀全更是了得,竟把屁股坐上了金銮殿!后者还风风光光地坐了好几年。

也有人不适应官场的受制于人,更不懂官场的“潜规则”,虽然“学而优”了,却不求仕进,不想当官。他们或者隐逸山林与民间,一辈子游离仕途之外,追求自在乐天,如伯夷、老子、庄子、阮籍、陶潜者流。祢衡、嵇康之辈还因言沽祸,掉了脑袋。也有人身处朝堂,心图安逸,“多言少实”、“不根持论”,被皇上“以俳优畜之”。所谓“大隐隐于朝”的东方朔者流便是。然而,是否真的安逸、自在?也难说。

更多的人选择了亦官亦隐,游走于朝野之间。顺风时在朝,逆风是隐退。有利时人仕,不利时出仕。如王维之辈,尽管其另有事佛之由。所谓“终南现象”、“终南捷径”即此。其实何必终南,剡溪、衡山、五台山、子陵滩等等,何处不可结庐?身在山林,心在朝廷。昼游山水,夜“梦日边”。瞧准机会,立即出山,重戴官帽,再登朝堂。能这样自然最好,无奈常常事不由人。

自古仕途多诱惑,历来当官有风险。一辈子稳坐衙门、风平浪静者少;坎坎坷坷、几起几落者多;能功成身退、见好就收者更寡。原因何在?无非贪、痴二字。李斯位极丞相,又是秦皇亲家,以为可以永享荣华了,未能见好就收,终于偕儿子被赵高腰斩于市。飞将军李广也因壮志未酬,求官心切而殒命。杨国忠倚仗权势,为所欲为,却先杨玉环而成了马嵬坡下祭刀的鬼。李林甫死后被开了棺,取出口中含珠,剥去全身衣服,改用小棺埋了。

相比之下,见好就收、功成身退者显出了几分收敛与睿智。他们待到年事已高,或功大位显、仕途艰危时,明智地选择退出,适时地致仕、“乞骸骨”,终于全身而退,寿终正寝。司马相如、陶潜、贺子章、李泌之辈全都走了这条路。

人在仕途,风险自知。好自为之是上策,胡作非为必自毙。这是我写作本书的一点奉告。

2006.12.23

后记

曾见过几种关于古代用人方面的书,都是从组织、领导的角度着眼,讲述怎么发现、使用、培养和保护人才的故事与做法。本书换了一个角度,侧重从人才自身出发,讲述他们如何通过干谒、科考等渠道进入仕途,然后又怎样做人、当官,怎样行事、为政,各自又有怎样的结局等等。其中有正面的典型,也有反面的教材;有正常的运作,也不乏歪门邪道;有生动的人物故事,也有相关的制度建设;上至君王,下涉百官,题材较宽,涵盖较广。

体裁上力争写成读史随笔,并注重故事性与可读性。每篇文章至少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同时有感而发作些解读,其中有鉴赏,有褒贬,期望能起到一点讽谏警策的作用。书中摘引了一些古籍原文,只在难懂之处作了简要的白话文翻译。对一些自量叙说不及原文,而原文又不很难懂的精彩之处,则作了较多的摘引,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不伤其文义,多保留一些原汁原味,增加一点书卷气。引文中括号内的文字均为本人所加,并非原文。在此特作申明。

本书所引资料主要源于《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与《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以及李白、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文集。今人作品主要参考了吴思先生的《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与《从政史鉴》等。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致谢。

作者古代史知识缺乏,国学基础浅薄,书中错讹一定不少,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钱孝华于南京天目居

2006年12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