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市井里的茶酒杂戏(传统文化集萃)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汪广松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算命先生,当铺伙计、天桥骗子、杂技武生、青楼名妓,市井的江湖源远漉长,至今不绝,鲜为人知的赌场千术、秘不外宜的相人秘诀、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一一笑解,玄奥外别有洞天。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入手,截取生活、历史、风俗等方面的传统现象,挖掘其内在联系,解读了逐渐消失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重新审视现代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入手,截取生活、历史、风俗等方面的传统现象,挖掘其内在联系,将其比较关联,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解读了逐渐消失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重新审视现代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套回顾传统文化的经典图文版读本。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处商就市井

 一.市井的变迁

 二.商的精神

 三.市并行业与行会

 四.胡同、里弄与小巷

第二章 天桥:龙蛇混杂

 一.天桥的变迁

 二.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三.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四.天桥的医卜星相

 五.市井文艺的摇篮

 六.天桥八大怪

 七.五行八作,市井生活

第三章 酒食:市井的味道

 一.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寻欢作乐宴饮洒

 三.酒令:雅俗共赏的市井气息

 四.小吃:市井的地方味

第四章 茶馆:壶中日月长

 一.吃茶去

 二.茶馆中的说书

 三.人闲茶余后

 四.茶馆中的暗战

第五章 青楼:雅俗与轻重

 一.十字路口的选择

 二.天上地下,两极相通

 三.雅与俗:宋词、元曲与青楼

 四.轻与重:秦淮八艳的另类传奇

第六章 赌博:由来赌局是骗局

 一.从博弈到赌博

 二.赌博中的把戏

 三.旧中国的花会

 四.赌,还是不赌

第七章 市井黑道

 一.混混儿:道亦有道

 二.江湖宰相与骗术

 三.青帮大亨:流氓中的流氓

 四.政治流氓与流氓政治

第八章 市井文艺

 一.瓦舍勾栏:一场游戏一场梦

 二.元杂剧:市井文艺的高峰

 三.《金瓶梅》:晚明市井风情的再现

 四.《白蛇传》的两种讲法与喜剧精神

第九章 庙会:凡圣同居

 一.庙会的起源

 二.北京庙会:三家配合本如然

 三.青羊宫庙会:庙会即花会

 四.上海城隍庙:原初的和最后的根

 五.杭州庙会:神和人的共同游戏

 六.节庆:天道与人道

结语 中隐隐于市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处商就市井

狭义上的市井是指城中之市,专指市场;广义上的市井外延则逐渐扩大,泛指城市。

市井中的各行各业构成了行市,是市面,也就是商业生产和流通的所在,而行会起着一种调节功能。居民区称坊,早期城市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发展到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坊市逐渐合一,市民阶级正式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城市居民区具有浓厚的市井文化特征。

商人是市井形成的条件,商的精神深厚绵长,一直流传到今天。

一.市井的变迁

《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所谓建国,就是筑城。周人筑城后即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市场,然后设立“次”和“叙”,也就是市场管理官员的办公机构。肆,就是指陈列出卖货物的场地或店铺(亦包括制造商品的作坊)。

春秋时期的“市”是一个由高墙围成的方形区域,市内有十字形或井字形街道,还有若干里巷式的狭小街道。街道两侧,排列店铺与货摊,称“列肆”。《论语·子张》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城市基本上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国语·齐语》说:“处商,就市井。”这里的市井就是指城中之市,也就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特定场所。所以,古人也将商人称为“市井之民”。

西汉都城长安,共有九市,三市在东,六市在西,一百六十个居民区。汉代长安的规模相当大,班固《两都赋》记载:“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白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可见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繁荣。

汉代市井繁荣,各种市井技艺也开始兴盛。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有“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等内容;山东临淄文庙中的汉画像石刻就展示了集体马戏表演的场景;浙江海宁东汉墓画像中有“训兽斗蛇图”;山东济宁汉墓石刻上上部为训鸟图,下部为训象图。汉代石刻画像上的市井技艺,反映了市井的繁荣,也是后代各种市井技艺发展的滥觞。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基本上依靠商业和手工业谋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的工商业发达,“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别有准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唐代长安城内除宫城外,有东西两个市,一百零八坊。东、西两市都有许多店铺、货栈、客店等,市中按行设肆。据宋敏求在《长安志》记载,东市经营的门类达二百二十行之多;西市的商行有肉行、鱼行、金银行、铁行、织行衣肆、药材肆等。外国商人中以波斯、大食为多,人们称为“胡人”,胡人经营的店铺在西市,多开珠宝行。东西市外,还有酒市、槐市等专门市场。槐市是中国最早的书市。唐玄宗时,长安东市出现了中国首例商业夜市,这表明了城市生活的高度繁荣和长足发展。

宋代城市出现了“坊市合一”,也就是说,商业区不再被局限在特定的市内,它可以分布在除政治中心以外的任何一个角落,商业店铺与作坊临街而立。由于废除了传统的宵禁法令,灯火辉煌的夜市,成为城市里的常见现象。北宋都城开封,繁华如梦,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人烟浩穰,添十数力,众不加多,臧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

由十城巾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时期出现厂坊郛户制度,这是为了适应市民阶级发展的需要。原先的“商民”是一种在政府登记、取得经营资格的在籍市民,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没有市籍的市民,因此,政府需要对城市居民进行统筹管理。宋代以财产有无来划分户口,有产者为主户,无产者为客户,时人统称为坊郭户。坊郭客户人数最多,人们依靠卖货、卖力、卖艺、卖色、卖智、卖巧甚至卖恶、卖命而生存,市井就是他们的谋生之地。

坊郭户实际上就是市民阶层,属于城镇户口。宋真宗时期在洛阳进行了坊郭户列籍定等的试验,然后在全国推广。

二.商的精神

殷商亡国以后,周王朝将商的后裔安置在一个地方,称为宋。宋人是先秦寓言里常常受到嘲笑的对象。其中一部人以行走天下,贩卖货物为生,人们称之为商人。商人在封建时代受到轻贱,可谓由来已久。

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他的祖先就是宋人。孔子去世前七天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桩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史记》)这是孔子在临终前找到了自己的根,得到安息,他身上流淌着的是商的血液。

春秋时期的大商人是范蠡。范蠡事越王勾践,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二年,终于灭掉了吴国,称霸诸侯。但就在勾践称霸之后,范蠡选择了离开。他写信给大夫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史记》)但大夫种还是难逃一死。P4-7

序言

本书关注的对象是市井,这个大而宽泛的命题让笔者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个困惑,那就是:用什么脉络把本书的材料串连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困惑,来源于从小就形成的一个写作观念: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但早早地预设一个中心思想或者主题并不能成为写作的定式,它往往会限制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还有一个隐藏已久的思想根源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时,总是想把该文或该书的中心抓住、这样就能欣慰地告诉自己:我已读过了这篇文章或这本书。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偷懒的想法。一个经典文本的内容常常是非常丰富的,企望归纳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或者列上一、二、三点就能吃透它,这是骗自己的读法。

另外,如果一个文本确有中心,那么这个中心如何在文本中体现出来?是每一段、每一节、每一章都必须贯彻这个中心,还是说有其他的表现方式?

《论语》的中心是什么?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显然,这里有个“一以贯之”的“一”。这个“一”贯穿各个地方,但它是什么?是仁是礼,还是其它?都是,也都不是。只有把《论语》当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才会有葸义,才会显示出中心。

一个圆画圆了,它的圆心才会显现出来;然而,在画圆的过程中,一直都有一个圆心在起作用。

本书的中心或者线索直到书稿完成才全部呈现出来。笔者并没有预设一个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其实早就存在了,它只是在最后才绽放。

关于市井,可以开掘的点很多。笔者在选点时,有意避免了教科书式的做法。通常的教科书,一般都是章节层次分明,观点或者知识点突出,对于所要研究的对象,注重宏观的、整体的、全面的把握。这种写法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考试,但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一般的学术著作都冠冕堂皇,追求大而全,喜欢讲史,而中国历史又恰好漫长,因此,一旦追溯研究对象的历史渊源就是一大篇文章,看起来是全面了,实际上往往空洞无物。

因此,笔者考虑的是,如何写出市井生活的真精神来?只要能写出真精神来。就能像武侠小说里的绝顶高手,飞花落叶,在他手中都可以成为武器。

虽然本书选取的材料力求精练、丰富,力求吃透,注重代表性,但如果读者要在本书中得到市井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则也许会让人失望;如果读者能够“得意忘言”,呼吸到弥漫全书的气息,则笔者幸甚。

本书的章节安排颇费苦心,这个整体结构在全书结束之时才浑然形成。

第一章“处商就市井”是开头,结语“中隐隐于市”是结尾。商人是形成市井的条件,这是开;隐于市则是收,是合。

第二章到第九章是主体结构。第二章讲天桥,是龙蛇混杂;第九章讲庙会,是凡圣同居。打个比方说,“龙蛇混杂”是左括号,“凡圣同居”是右括号,这两个括号就概括了整个市井生活。

在第二章到第九章的主体结构中又含有一个结构,那就是“吃喝嫖赌”。

第三章“酒食”、第四章“茶馆”,对应“吃喝”、第五章“青楼”对应“嫖”,第六章“赌博”对应“赌”。吃喝嫖赌是一体,是市井之事,然亦有可观者。

天桥是市井生活的缩影,市井黑道是市井生活中不得不说的隐痛和玄机,市井文艺是市井细民在生活之余、之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庙会则是市井生活的超越与升华,“庙会”章以节庆收束,在人道中寄寓了天道,也体现了市井生活的超越。  至于每章中各个小节的安排,在每章开始部分都略有解说,材料的选取都是为了写出一种精神来,同时也希望材料能够自己说话。每一个小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又彼此联系,它们都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息息相通。

龙蛇混杂、凡圣同居的市井生活是值得认真对待的。这里既有堕落沉沦的灵魂,又有秀洁挺拔的高士;这里既有坑蒙拐骗的恶行,又有感天动地的善举;这里既是恶劣粗鄙的俗地,又可以说是一块圣灵洁净的净土。

每一种市井生活中都有其超越的内容和方式、都有“道”在其中。龙蛇之分或许是时势使然,而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这是一种超越,而圣人又修回凡人,则又是一种更高的超越了。

市井生活大致如此。

后记

结语:中隐隐于市

子曰: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隐是相对于见也即显而言。大隐隐于朝。这种大隐是龙。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对于龙有过一番描述,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宁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舂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叮比世之英雄。”

龙可以大隐,也可以中隐,小隐。大小是指隐的程度而言,不是指隐者的大小。朝廷风波险恶,需要大智慧;在野则相对平静,小隐就可。小隐隐于野。野,未必是专指乡野,它也可指相对于在朝而言。范仲淹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江湖之远就是野。在农业时代,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野相联,显隐相通。野也是乡野,田野,传统社会的乡野中往往蕴藏有不世出的高人。

中隐隐于市。白居易《中隐》诗写道: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是唐朝人,他的“中隐”的中是社会阶级中的“中”,可以说是中产阶级,很有些市井气,恰合中隐隐于市的意思。“中隐士”安身市井,既有朝廷俸禄,收入稳定,又有田园的悠闲和宁静。

如果说以往的隐者多选择山林田野,那么,唐宋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则使得城市逐渐成为隐者的处所。或者说,城市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归隐空间,那里藏着不世出的高人。尤其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乡野不再意味着深厚的文化象征。这个变化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开始出现。

《儒林外史》以小说家言为儒林立传,共五十六回,却在第五十五回落笔到四个市井奇人身上。这一回开篇写道:“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那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万历二十三年,儒林逐渐褪色,奇人出在市井间。这个年份不寻常,早在万历十年,利马窦人华,基督教也随之而来。万历二十年正是满清积蓄力量蠢蠢欲动的时候。可以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大变迁的开端。

《儒林外史》开篇楔子讲元末明初王冕的故事,王冕隐于会稽山,终身不仕,是小隐隐于野,结尾处的四位市井奇人乃是中隐隐于市,这寓示着士大夫的高尚品行从自然山林转移到“城市山林”中来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康乾盛世期间的人,小说托写明代事体,却正是清朝现实生活。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少之时因为愤激而将家产挥霍一空,科举不第后,他便流落南京,在市井间讨生活,历尽了人间冷暖,最后客死扬州。透过他笔下的四个市井奇人,暗合了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他们虽然混迹市井,却胸有经纶,在市井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过,他们仍然属于“士”的行列,而市井中往往多有英雄豪杰,两者亦叮以相通。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国有隐士候赢,是大梁城的夷门监,也就是东门的守门人,魏公子无忌用重金请他,他不肯接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而受公子财。”魏无忌于是大宴宾客,待众人坐定,又亲自到东门去迎接候生。候生故意倨傲,而魏无忌愈加谦恭有礼,亲自牵马。宴会之时,又以候生为上座,众人大惊。

候生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试探魏无忌的诚心,同时,魏无忌牵马载着他招摇过市,市井中人都说候生是小人,而魏无忌是能下士的长者,这也是为了成就魏无忌的好名声。候生还有一位朋友朱亥,是位屠夫。候生对魏无忌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但魏无忌几次去请他,朱亥却再三推谢。

长平之战后,秦军合围邯郸,赵国平原君求救于魏无忌,但魏王忌惮秦国势力,不敢相救。候生就为魏公子献上盗兵符之计,又请朱亥随同魏无忌同行,朱亥杀了魏国大将晋鄙,魏无忌夺得兵权,将兵解了邯郸之围。而候生因为年老,不能相从,就在魏无忌到达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刎。

魏无忌因为盗兵符、杀晋鄙而得罪了魏王,就跑到赵国去。他在赵国听说有两位隐士毛公和薛公,“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也就是说,毛公、薛公不过市井游手好闲、引车卖浆者流。魏无忌想见这两个人,但两人躲着不见,于是魏无忌“间步往从此两人游”。魏无忌的这种行径引起了平原君的轻视。后来,魏无忌不肯回魏国,就是这两位市井隐者晓以大义,使得魏无忌终于回到故国。魏无忌死后,魏国灭亡。

魏国的候生、朱亥、毛公、薛公等是中隐隐于市,因为遇上了魏无忌才得以显现出来,而魏无忌也能够识得市井中的英雄豪杰,所以汊高祖刘邦从小就仰慕他,称帝以后,每次经过大梁,要去祭奠他,后来还为魏无忌设置了五家守冢的,世代供奉。

市井是三教九流之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然而,正是这样的地方好藏身,好修行。

《五灯会元》有一则公案,唐代无著文喜禅师游历五台山,遇到一位老翁(文殊菩萨化身),文喜问他:“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云:“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又问:“多少众?”老翁云:“前三三,后三三。”

还有一则公案,有修行人间首山省念禅师,问:“菩萨未成佛时如何?”师曰:“众生。”问:“成佛后如何?”师曰:“众生,众生。”

这两则公案参之不尽,可以联系起来看。禅宗二祖慧可得了达摩祖师的法印后,到市井之地变易仪相,混迹屠门,学市井语言,为的是调心。市井之地充斥着财色名利,形成种种市侩心态。也因此形成了市井世界,正好可以实践大乘佛法的普渡众生。如果要调心,滚滚红尘之地正好修炼。

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市成为一种新的“山林”,用钢筋混泥土铸成的“山林”。在这样的城市山林里,依然会有一些新时代的隐者。市井越是繁华,名利场上越是热闹,就越是有一些不世出的高人存在。正所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