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忆的证明(附光盘)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田安莉//全华//吴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是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在2006年策划的三个大型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9·11事件5周年)、《以生命的名义》(唐山大地震30周年)和《她们的长征》(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分别由《1/7》《真情实录》和《深度105》栏目担纲制作。汇编的节目文稿、记者札记和专家述评,是创作团队为大型电视特别报道留下的珍贵记载,具较强的实践性。它的初学者的参照范本,是电视学者教学和科研的典型案例,是电视同行可资借鉴的样片。

内容推荐

《记忆的证明》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继《拿什么感动你》之后的又一部作品。该书选取了《1/7》《真情实录》《深度105》三大栏目在2006年度最为精华的节目,即“9·11”事件5周年的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特别报道《以生命的名义》和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型口述文献片《她们的长征》。

在《记忆的证明》特别报道中,20多位事件亲历者讲述当年噩梦般的记忆,“9·11”事件救援工作的参与者将讲述他们的经历。此外,《1/7》演播室现场还请来了原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和中国首位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又称荷塞)金奖得主王瑶等人,讲述了“9·11”事件发生以后华人社区的重建和美国民众的生活情况。

唐山大地震在中国灾难史上的位置,是它备受关注、以至于公众30年后仍牵挂于心的原因。在《以生命的名义》特别报道中,采访了地震后3分钟便投入救援工作的唐山某侦察兵集训队战士、地震后第一个用照相机记录灾难现场的唐山纪念馆摄影师、地震后第一个进入废墟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以及地震后被埋七天八夜凭借各种求生技能活下来的矿工王树斌……那一句句有血有肉的讲述告诉我们,地震中24万的遇难者是如何遇难的,70多万活着的人又为什么能够活下来。整篇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留下对灾难的思索。

从女性生活的层面凸现长征的艰苦卓绝,诠释了长征锤炼一代革命战士深远历史意义的《她们的长征》节目,采访了10余位还健在的曾亲历长征的红军女战士,由她们亲口讲述的往事,配上大量文史资料和照片、电影胶片素材等,显得格外珍贵。用历史背景资料揭示的理性认识,与女红军们口述具体独特的经历互为印证,深刻说明了穷苦妇女走进红军参加长征并坚持到底的必然性,一改以往文献片单纯口述加静止文物的枯燥模式,充分凸现了电视的视听冲击力,增强了可看性、吸引力与感染力。

优秀的新闻作品是人类反思的产物,而坚持以反思精神探索现实和历史的真相,也将促进理性力量生长。这对于因信息爆炸而变得更加动态化,因利益多元而变得张力巨大的社会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记忆的证明》一书中每个节目的编排均采用“节目文稿”、“记者札记”“专家述评”三部分组成,随文配有大量图片资料,并附节目DVD光盘,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该书也可作为有志于电视新闻事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目录

序言 责任与梦想/黎瑞刚

《记忆的证明》

节目文稿

9·11瞬间

华人·英雄

改变的生活

沉重的反思

记者札记

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施吉吉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陆天旗

9·11离我们有多远/张莉

命运的折痕/陆熠欣

当梦想照进现实/张滟滟

遗憾/任静

专家评述

永远的蝴蝶

——看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

《记忆的证明》/毛时安

《以生命的名义》

节目文稿

记者札记

当记忆变为废墟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

特别报道随感/黄埠

走出废墟的思考/刘晓清

生命如此脆弱/吴静娴

专家评述

情感、画面与历史的再现

——论电视专题片

《以生命的名义》/马以鑫

《她们的长征》

节目文稿

记者札记

想要有点不一样

——《她们的长征》创作谈/唐俊

长征·数字/李涛

新历史主义的叙述策略/刘玮

浅谈电视编导思维的界定

——创作《她们的长征》有感/崔轶

“长征”拍摄之三大难点/崔轶

专家评述

女性亲历的史诗/张汝伦

长征也是中国一代女英雄的史诗

——赞大型文献纪录片《她们的长征》/张骏德

女孩、女兵、女人、女英雄

——我看《她们的长征》/方方

长征:一部令人震撼的女性影像志

——评大型口述文献片《她们的长征》/石长顺

后记 正视现实关注历史/卑根源

试读章节

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

2006年9月10日,上海义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1/7》栏目推出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记忆的证明》。特别节目采访了20多位事件亲历者、遇难者家属及华人社团领袖,还邀请了前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瑶担任演播室嘉宾,主持人还连线采访了著名华人刑侦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

黎瑞刚总裁批示:“这次新闻中心的9·11策划值得认真总结。导向把握得当,节目大气,现场、演播室衔接均取得良好效果。这是一次有质量的策划报道,体现了我们的新闻实力和追求。请中心领导总结经验,表扬同队,力求这样的策划越做越扎实。”集团《收听收视简报》也肯定了这次特别报道:“节目编导精心策划,倾情打造,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揭示了事件的深远意义,可谓感人至深,值得称道。”

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是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继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特别报道《以生命的名义》之后,义一个重点策划的特别项目,也是《1/7》栏目第一次在海外拍摄的特别节目。这个项目集合了评论部各个栏目的力量,在整个部门人手紧缺、日常播出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调人手组成工作小组,南陆天旗、吴茜任正副组长。部门对节目立项、前期策划、确定思路、联系嘉宾、工作节点直至节目总体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8月16日至28日,摄制组前往美国旧金山和纽约,采访了邓月薇的哥哥、嫂嫂和曾吉吉母亲等。事件当天,华人空姐邓月薇就在被劫持的、后来撞向世贸中心北楼的美航11号班机上。正是她,第一个向地面报告了劫持者的座位号码和行动状况。29岁的曾艏,被美国媒体称为“一个真正无私的人”。在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来到世贸现场,用他的急救知识参与了对伤员抢救,最终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纽约市因此特别将一条街命名为“曾晶街”,来表达对这名华人英雄的尊敬和纪念。对邓月薇家人和曾家的独家采访感动了许多观众,体现了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受到的尊重和生存状态,成为节目的亮点。

节目还采访了20多位事件亲历者以及华人社团领袖等。如华人警官林维敏,他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冲到现场参与救援;还有在世贸中心北楼33层工作的《中国日报》美国发行公司总经理孙玲玲、纽约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梁冠军、前纽约消防总队队长丹尼尔·尼格罗、前消防局局长埃森和华埠商人刘其达等。采访翔实生动,反映了9·11事件后美国华人的生存状态及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由于拍摄日程紧张,摄制组在美国马不停蹄,兵分两路,常常要一天完成4个人物的采访和空镜头拍摄,经常只能在途中吃午饭。因为9·11事件周年临近,美国当局提高了国内的安全级别,摄制组拍摄空镜头往往得多次交涉。

节目同时得到了国际新闻部、制作部等的大力支持,发挥了新闻资源整合之后各个部门的合力作用。在前期策划时,国际部主任周炜多次出席项目组策划会,当他患病住院后,依然为摄制组联系美联社,安排采访事宜,令人感动。国际部副主任方估敏、采访部的汤铭,包括制作部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也对节目鼎力相助。这次特别节目,体现了新闻资源整合以后中心的合力优势。

《记忆的证明》不仅引起观众的共鸣,也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解放日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青年报》《新闻午报》等多家媒体,以及东方网、新浪、搜狐等网站先后发消息报道;《外滩画报》《申江服务导报》等还辟出专版,转载了本次特别报道的重点内容。

如果没有这次9·11事件5周年特别节目,老实说,我和许多人一样,体会不到那份真挚的痛楚,感受不深人生的珍贵,体悟不到不论地位高低、肤色如何、来自哪里,每一个无辜的生命都是高贵的这个真谛。

  有一种力量叫坚持

《记忆的证明》里,每一个镜头我都很珍惜,每一个镜头都很有分量,因为它们凝结了一整个夏天那么多人的喜怒哀乐、生活五味。

对于9·11事件5周年特别报道来说,“T0 BE 0R NOT TO BE”从来就是个问题。说句心里话,从田安莉主任提出这个节目创意开始,《1/7》做这个特别报道的确是“老想咯”。因为没有经过大型节目和特别节目锤炼的团队,就不是完整的队伍。《1/7》希望做一个打通版的节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从春末夏初节目策划开始,忐忑的心情没有松弛过,虽然我对大家完成这个报道的能力心里是笃定的。这期间,我们一直在等待一个朝思梦想的“许可证”。在苦苦等待的日子里,在田主任的敦促和率领下,我们和美国中文电视台谈过合作,和美国《侨报》的记者探讨过联动,和美国的独立制片人商谈过方案;我们请徐纯巾教授帮忙,也求助于周炜;到最后,我们手上拿到了4份不同样式的邀请函。但是直到这时,用一位外事部门的朋友的原话“你们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0%”。我在这个过程和结果巾看到了坚持的力量。7月13日,不言放弃的田主任跟大伙说,领导最终同意我们“用一切能够用的方式”去完成这次报道。这真应了自助者天助的话。后来的签证、成行是峰同路转。8月17日凌晨收到张莉发自旧金山的短信“人和机器平安到达”,我真的很开心。

事实上,2006年夏天,在上视大厦的14楼,尤其是在7月中旬以后,办公室里与美国方面联系采访的接龙活动基本没停过,可以说成为仲夏夜一景。任静、张莉、陆熠欣、实习生王欢野,以及手头节目结束以后的张滟滟也加入进来。后来还有勤快的虞之青。每当夜幕降临,从英国利兹大学回来、已经在LV公司上班的王欢野同学出现在办公室里的时候,《1/7》的夜间节目就要开幕了。活动正式开始的时间是晚上10时左右,这是美国东部时间早上上班的时候,一通电话,然后是E—mail,一般都到凌晨两点钟结束。然后早上换一个编导,七八点左右,美国东部时间下午5时左右,再来看看E—mail回复了没有,电话里交谈一下。20多位采访对象,每一个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归结到一个主题词,用美国《侨报》记者的话来说“你们好锲而不舍”。最后,积累起23个采访对象的名单。

这种锲而不舍是能够感染人的,同时我们也被感染和感动。我要深深地感谢我们电视新闻中心的国际新闻部主任周炜。在节目策划期间,我们和周炜碰了三次面,一次是在5楼的会议室,当时周炜是汗如雨下,浑身湿透。我们没有往别的地方想,只是赶紧给腾挪了一个对着空调风口的位置。一次是在14楼,因为忙,周炜来坐了一会。最后一次,是在瑞金医院逼仄拥挤的病房里,空调轰轰作响,田主任和我们一干人马,在基本挪不开身的病房里一面为我们曾经的疏忽感到歉意,一面和谈笑风生的周炜最后简短碰了一下关于委托美联社一个制片人经办的事。这时候我理解了“兄弟部门”是什么概念。还有,当演播室嘉宾还是个问题的时候,田主任、市侨联副秘书长王鹰夫妇、《社会观察》杂志的高杨和我一起去拜访了中国前驻美大使馆参赞、现卢湾区区委书记沙海林先生,从他那里我们知道了中国前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市外办副主任、前公安部驻美缉毒联络官孔宪民等等。沙海林书记告诉我们一个联系张宏喜总领事的“秘方”:“你们要叫他张大使。他是大使级的总领事。这样他会很高兴。”这时候,我体会到什么叫“通力协作”和“智力支持”。

事实上,正是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才有了后面的顺利采访。在宁静的旧金山松园公墓,当邓月薇的嫂嫂梁丽文女七站在装着邓月薇遗骨的骨灰盒前面,噙着泪水对编导说:“她那个骨头回来的时候,爸爸妈妈当然……一方面说高兴,不是高兴。中国人就是这样,收到不是整个身体,小小一部分,就算回来了。”十分内敛的梁丽文女士说到一半的时候,转过脸去,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再回头,然后把话说完。从初编版到修改版,到精编版再到播出版,每次我看到这里,都很难过。梁丽文女士来自中国台湾,这个华裔家庭说英语,也说中文,他们是美国籍。但是,感情的表露方式还是中国人的,他们也自认是中国人。5年前撞向世贸中心的第11次航班上,空姐邓月薇——邓家最小的妹妹遽然逝去,带来的伤痛时时萦绕着这个家庭。如果没有这次9·11事件5周年特别节目,没有《记忆的证明》这个片子,没有这样许许多多几秒、几十秒钟长的画面;老实说,我和许多人一样,是体会不到那份真挚的痛楚,感受不深人生的珍贵,体悟不到不论地位高低、肤色如何、来自哪里,每一个无辜的生命都是高贵的这个真谛。因为,以前我也总觉得,9·11事件毕竟是另外一个很熟悉但又有隔膜的国家的事,是一个老是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度里发生的一件事情,虽然它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格局。

有许多人把出国采访当成一桩美差。那么,对于专题和评论节目的人来说,这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没有时间去游山玩水。所以我们的金牌摄像蒋金轮和王毅感叹,真比国内拍片还累。但是,你又应该很庆幸。因为,_义有多少人像你这样去深入到异国他乡的那些心灵,一个湖光山色以外更加丰富多彩而又深沉的世界呢?

最后,我来汇拢一下几个数据:在7天的拍摄时间里,摄制组带回素材25小时,飞行和旅途时间超过90个小时,平均每天采访3个人物。节目修改到最后一天,大家的脸都绿了,几乎所有人都生了病。留下的遗憾是没有到百老汇去过一次,还有没找到遇难的上海人顾黎明家人。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只是不能再生病,还要到百老汇去。

P43-47

序言

责任与梦想

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把2006年重点推出的三个大型特别报道的文稿汇集成书,以品牌经营的理念进行电视产品的二次推介和电视品牌栏目的平面推广,同时又留下资料、总结经验、探讨得失,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

《记忆的证明》《她们的长征》《以生命的名义》这三个特别报道,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时间最远的有70年!相同的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广义地说,昨天,一小时前,刹那之间,皆为历史,这几个特别报道,站在今天的桥头,眺望历史的对岸,其中连接着电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思考。

新闻的意义在于关注政治、民生、文化,在于把握时代的脉动。9·11事件前后,我在美国访问,对我本人来说,这一历史事件,增加了我对美国社会的了解、美国传媒的认识,当然,那时还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人、华裔在其中的表现和感受。《记忆的证明》独辟蹊径,以华人的视角切人,用大量的画面、采访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危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镇静、智慧、凛然,展现了恐怖份子对无辜生命的践踏,揭示了和平不分肤色、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这一主题,这是值得称道的角度,体现了创作者的匠心与历史选择。《她们的长征》则更让人眼睛一亮,因为从反映长征的立场讲,这实在是一个好角度、好创意,与其说是由于篇幅所限必须选择“讨巧”的视角,不如说源于对战争中人性的深刻认识。十几年前,我作为一个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沿着长征的路线,用几十天的时间拍摄、采访有关长征的纪录片,《她们的长征》中至今仍健在的女战士的面孔,我非常熟悉,在寻常巷陌,我也曾寻访过她们。今年SMG有几部与长征有关的电视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做长征题材?我觉得,这是了解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一代电视T作者的责任。评论部的另一部作品,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特别报道《以生命的名义》,表现的是30年前的一场自然灾难,可贵的是,它的立足点并没流俗于简单的灾难回顾,而是从公共安全教育和防震知识普及的角度,表达了媒体的观点和思考。一位业界观众看后发短信给我,盛赞报道让他热泪盈眶,真正体现了“电视的意义所在”。

如果只是内容深刻,还称不上力作,可喜的是,3个特别节目在电视化表现手段和制作方面都做得很好,而且有亮色在其中,代表了目前SMG的电视新闻制作水准。这3个特别节目良好的社会反响,得益于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追求和专业素养,得益于这个制作团队的策划意识。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事先的谋虑与准备。策划,是传媒竞争的必然,说到底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对新闻的智慧判断、对形势的了然于胸。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是上海电视史上第一个以评论节目为主的部门,打造强势新闻评论节目品牌,也是上海电视新闻资源整合后重点努力的方向。如何在保证常规节目播出的同时,加强策划,扎扎实实,通过一个个高品质的新闻作品体现SMG的整体实力,进而面向市场,打造上海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这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国电视业正处于一个临界点,新一代的电视观众正在崛起,他们正在突破一种你播我看的传统电视模式,正在实现充分的电视自主,电视的主导权正在受到挑战。不久前,我在北大与年轻的学生交流,我谈了自己对今天观众如何看电视的一些思考,讲到那么多的变化,但说到底,我觉得自己还是能想清楚,我们的立身之本存内容。内容永远是灵魂,不管传播渠道有多少变化,内容永远是不败的,凶为技术的变化,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心灵、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想象力。内容创新是我们这些电视人永恒的主题。

“记忆的证明”,取名于本书中的作品之一一,但实际上它不仅可以涵盖这3个特别节目,甚至可以更多,因为它道出了新闻工作的主旨,记录历史,留下时代的印记,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的另一头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只是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新闻团队,成就一批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传媒品牌,最后能够有一批在世界上传递中国声音的这么一些产品,而这些声音,来自SMG!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惟愿使命必达,局限最少。

2007年6月

后记

正视现实 关注历史

SMG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在承担国内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同时,2006年还策划制作了《记忆的证明》《以生命的名义》《她们的长征》三个特别报道,社会反应颇佳。如今,这个勤勉的团队又把节目文稿、记者札记、专家述评编纂成书,奉献给受众,显现出他们不断探索、铸造品牌的职业信念。

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今之新闻,就是奔腾着的历史长河中的浪花。正视现实,报道新闻事实,是记者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关注历史重大事件,记者亦责无旁贷。撷取历史上重大事件,用现实的目光解读,给人以新的启迪,历史同样彰显感人的力量。评论部三个特别报道的大胆尝试,担当了这样一种历史使命,体现出电视人独特的价值观。

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团队的职业目光并未局限于国内,而放眼于世界。对9.11事件的反思便是。虽然历史事件的事发地是有疆域的,但其内在意义是无国界的。追寻、探究历史的答案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尽管实现愿望并非遥不可及,却也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对历史事件的采访摄制并非易事。5年前的美国9·11事件、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70年前的红军长征,开掘这三大尘封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之大,采访摄制之艰难可想而知。特别报道组成员历经数月,踏破铁鞋寻觅事主,干辛万苦,坚忍不拔。他们的这种执着精神难能可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在茫茫人海巾寻访到9·11事件的24位亲历者;寻访到当年唐山地震后三分钟投入救援的战士、第一个记录灾情的摄影师、第一名进入废墟采访的记者、被埋七天八夜的幸存者……;寻访到71年前的11位历经沧桑、现已耄耋之年的红军女战士。时光流逝,历史的事实或许会变得模糊不清,全力寻访记录当事者的叙述,为的是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真实细节,还历史原貌。我很欣赏他们的这股韧劲儿。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香。正由于采集了事件亲历者口述的弥加珍贵的“真切的记忆”,凸显了电视的重要元素,构成了三部上乘作品,也为历史留下了难得的文献。

据我所知,参与报道的记者大多是“70后”的年轻人,面对甚至是其出世前发生的历史事件,相当陌生!尽管障碍重重,但他们的信念丝毫未动摇。通过书刊、网络、影像资料、访问专家等途径,钻研史料,仅考证长征史料,他们就查阅50多部约800万字的专著,并对那些被历史遗漏、淡化的史料,去伪存真,严谨审视。仅仅缅怀过去是不够的,历史的教训应该警戒世人。他们采用独特的视角解读,在有限的篇幅内,运用史料、比照现实,揭示其蕴藏着的深刻含义:“人类要爱护、珍惜每一条生命,而不应相反厚此薄彼”;“避免历史的重演,为明天远离灾难”;“在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有没有逃生知识,也许会改变人的命运”;“通过女红军表现一种为追求自我解放而进发出的、不惧一切艰难险阻的、无与伦比的人性力量”;“信仰和理想是怎样使得这些普通的女人甚至是孩子成为真正的英雄的?”制作者的年轻也成为优势,包袱少,胆子大,敢创新。他们的“头脑风暴”常常为了一个词语、一组镜头,针锋相对,热烈讨论,交锋的火花,化为新颖的立意。正缘由此,片长各1小时的三个特别报道,方能令人感受灵魂的震撼,回眸历史重新审视。

历史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正如作家张庆洲所言:“30年后,对唐山地震最好的纪念不是沉浸在对死者的缅怀中,而是让它成为活的教科书。”记者饱含激情、倾心投入历史事件的采制,受教育和冲击的首先是他们自己,只有自身心动才能感动受众。有的记者在札记中袒露:“有些东西的确是该一辈子记取的。真诚、感动、追求和理想,就是这些亲历者和遇难者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人生感悟。我想:当这一切都融入我们每天的生活时,理想和现实也许真的就越来越近了!”细读他们的札记,我深信,参与制作这三个特别报道,对年轻人不仅是业务的磨砺,更是思想的洗礼!  电视是遗憾的艺术。三个特别报道在摄制方面,依然有缺憾,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评论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以史为镜,激励来者。我衷心期待着:评论部不断地有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历史进程的佳作问世!

2007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