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筑师札记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一些具体事例淡起,记录了当今设计院中建筑师们的工作、学习和思考,也记录了他们对建筑和城市的认识。

本书承载着当今设计院的中坚力量在创作和思考中谱写的篇章。他们热爱建筑,热爱学习,热爱牛活,投身其中,苦乐共享。他们一起讲述着建筑事业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兴盛变迁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从侧面昭示了他们笔下的建筑得以生动和丰富的缘由。

内容推荐

对于许多人而言,建筑师是神秘而颇具魅力的职业。而当代中国的建设规模,也赋予了建筑师前所末有的责任。所幸,巨量的工作不仅让建筑师为社会创造更多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和城市,而且使他们有机会对社会进行便为深入的接触和观察。

近年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他们的刊物《设计与研究》中,先后发表了一批建筑师的文章,纪录了他们对建筑、对文化、对社会的种种感悟和阐释。现在通过这本精选的合集《建筑师札记》,向读者集中地展示了建筑师这样一个特定群体的工作和生活,也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去经历一次充实的建筑文化之旅。

目录

前言

零距离和X距离

阅读

关于“鸟巢”的问答

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诞生记

“U”

像丹下一样的丹下

由临摹而发的感想

书法建筑

经历、交流

一个方案和三个故事

来自大兴的速写

感觉·感触·感动

时有落花随我行

建筑·梦

判断

在瑞士工作和生活的感受

梦开始的地方

建筑师十年

低级游戏

在旧建筑改造的实践中成长

消失在地平线——在云南香格里拉的一次建筑实践

小说里的几个四合院

感性纪录

关于“试验场”的反思

东京PRADA 专卖店寻访记

横滨客运港

那时……那地……那些人

卡塞尔的“童话”

设计之后

自述:发现与呈现

体验建筑,体验音乐——剧场设计题外话

甲乙丙丁——四川凉出州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暨火把广场配合小记

从珠江帝景谈起

走过欧洲的城市看建筑

城市多样性的自杀或他杀——由红桥市场事件想到的

表演很成功,影响很糟糕

梁思成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现

地安门机关宿舍大楼

忆北京展览馆设计

北京火车站

中国美术馆设计介绍

北京木材综合利用展览馆

忆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的设计

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过程

回顾二则

试读章节

小说里的几个四合院

文/李佳玲

一算,从大学毕业到北京,有九年了。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母校派了辆大轿车,把我们这届到北京或工作、或求学的毕业生,从天津送了过来。一到北京,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慢慢地,这种感情好像就由喜欢变成了爱。当初喜欢的是北京大都市的感觉,像开了眼界。爱,那爱的可就是“老北京”了!

爱上一件东西或是一件事儿,就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去琢磨。了解一个城市,想来至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四处走走,亲身去体验;另一种是找相关的书读一读,看看别人的体验。说到关于北京的书,那可太多了,文体和形式也是各种各样。单看小说,那些写北京城里人和事儿的,就有个专门的词儿,叫“京味儿”文学,里面的情节虽然多是虚构的,但故事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一般则是有根有据的。读一本好小说,能了解不少北京城里的风土人情。

提到“老北京”,不能小说四合院。小说里的主人公,有很多就生活在那方方正正的院子里。看着他们在里面过着日子,以前建筑史里学到的四合院仿佛鲜活起来,不再只是影壁、垂花门、抄手游廊这些名词了。对于我这个没有机会却又向往着生活在四合院里的人来说,也算是望望梅,止止渴。选了三本北京的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不同,情节也是有悲有喜,滤掉这些,只摘一摘和四合院相关的部分吧。

先说说张恨水先生的《啼笑因缘》。这是本言情小说,故事写的大约足20世纪的20年代,杭州青年樊家树来北京求学,和三个女子发生了一段恩怨纠葛。樊家树住在表兄家里,那是个老北京的四合院。主人公虽然是个南方人,但是喜欢北京的居住方式。“北平人家,和南方人是反比例,屋子尽管小,院子必定大,天井二字,是不通用的。凶为家家院子大,就到处有树木……”“到黄昏将近的时候,屋角上放过来的一线阳光,斜照在东边白粉墙上,紫藤花架的上半截,仿佛淡抹着一层金漆。罗列在地下的许多盆景,足刚刚由喷水壶喷过了水,显得分外的幽媚,同时进发出一种清芬之气……”这两段是樊家树的居住感受,顺着他的思路,仿佛就能想像有多么惬意。有一段时间,他去天津躲避,住在亲戚家的洋楼里。“天津既没有朋友,义没有一点可清游的地方,出了大门,便是洋房对峙的街道。第一二天,还可在街上走走。到了第三天,既不买东西,就没有在满街午马丛中一个人走来走去之理。加上在表兄家住惯了那花木扶疏的院子,现在往这样高墙的洋房子,便觉得十分的烦闷……”由这个看来,住存胡同里的四合院和住在街道边的洋房相比,感受是多么的不同。

《叫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北平西城一个名叫“小羊圈”的普通胡同里,时间是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日本投降的八年。老舍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老北京又了解又热爱,他的小说里面总少不了要捕绘北平街头巷尾的生活片断。故事的主人公是祁老太爷家的祖孙四代,他当年选自家宅子的时候是费了一番思量的。“房子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去取,他爱这个地方。胡同口是那么狭窄小惹人注意,使他觉到安全;而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又使他觉到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祁老太爷家周围的环境不错,可房子的格局不是十分理想,不能算是标准的四合院。“院子是东西长而南北短的一个长条,所以南北房不能相对;假若相对起来,院子便被挤成一条缝……南房是两问,紧靠着街门,而北房是五间面对着南院墙。两问东房是院子的东尽头;东房北边有块小空地,是厕所……”院子不大,可祁老太爷对院子的美化一点不马虎。“在南墙根,他逐渐的给种上秋海棠,玉簪花,绣球和虎耳草。院中间,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在南房前面,他还种了两株枣树……”“当初,在他买过这所房子来的时候,他须把东屋和南尾都租出去,才能显着院内不太空虚;今天,他自己的儿孙都快住不下了。屋子都住满了自家的人,老者的心里也就充满了欢喜。他像一株老树,在院里生满了枝条,每一条枝上的花叶都是由他生出去的……”看,祁老太爷是多么自豪,多么有成就感。尽管时局动荡,尽管他年事已高,可他依然管理着这个大家,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全胡同的尊重。比起现在住在高楼里的老人.显然是少了几分孤独感,多了几分天伦之乐。

到了20世纪70年代,北京的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一个院子里往往住住了七八户、甚至十几户人家,每家都在自己房屋的前面,盖出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质量参差不齐的“小厨房”。说是“小厨房”,其功能并非完全作厨房用,有的面积甚至超过了原有的正屋。四合院达到了最大程度的饱和,其毁损程度可想而知。刘心武的《钟鼓楼》,写的就是钟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中,这么一个大杂院。他只写了1982年12月12日,那一天里,薛大娘家为二儿子操办喜事,顺带着那七八户人家的家务琐事,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虽是个大杂院,可要是除掉那些“小厨房”能算得上是个典型的四合院。。“这个四合院不仅方位最为典型,其格局、布置也堪称楷模。它的院门开在其东南角……推开院门以后,是一个门洞……门洞前面是影壁,在门洞和影壁的东边是一个附属性的小偏院,南边是两问不大的屋子,北边是里院东屋的南墙,东边则是与别院界开的院墙……从影壁往西,是一个狭长的前院。南边有一溜房屋,一共五间。小院的北而足里院西犀的南墙,西面则是与邻院隔开的界墙……里院外院之间,自然有墙界开,而当中的院门,则是所谓的‘垂花门’……”依着作者的描述,我们叮以清晰地画出这个院子的平面图,还能准确地标出哪家住在哪里,占了几间房。虽然以前老四合院的美丽画面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大杂院又产生了新型的邻里关系,那种杂居的随和感,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仿佛让空气中都弥散着生活的气息。

时间,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院子巾从没间断地流逝。尽管向往,可是清楚,过了那个时代,也就不能奢求在那纯正的四合院里享受生活了。就算不能生活在里面,要是在想它的时候,能有个地方去看看、去摸摸,在那廊子下,海棠花旁,想想以前的叫‘代,那时的牛活,心中就会不由得更热爱自己的城市,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产生沉甸甸的历史感。这应该是前人留给我们,也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给后人的一笔巨大财富。

即便是破乱的杂院,东西在那儿,也总还让人留着念想。可是现在,不加选择,粗放型地拆除,正在让老北京的风貌成片地消失。文献和资料能让我们得到很多知识,但是,真的不希望,我们的后人在说到四合院的时候,只能从书中、从主人公的话语中寻觅芳迹,就像那被洋人一把火烧掉的圆明园……P134-137

序言

建筑的情感来自赋予它生命的设计师。因此,不难体会到建筑师在一个社会中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建筑背后的人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思考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已经伴随着共和国的建设走过了55年,在这期间,一批又一批优秀建筑师,在致力于建筑创作的同时,也对建筑事业的发展进行着持续的探究和思考,这本《建筑师札记》承载的就是当今设计院的中坚力量在创作和思考中谱写的篇章。他们热爱建筑,热爱学习,热爱牛活,投身其中,苦乐共享。一起讲述着建筑事业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兴盛变迁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从侧面昭示了他们笔下的建筑得以生动和丰富的缘由。

《建筑师札记》从一些具体事例淡起,记录了建筑师的工作、学习和思考,也记录了他们对建筑和城市的认识。这些义章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以人文性的“建筑讲座”,对于促进公众认识建筑、认识建筑设计有独到的作用。如果建筑师与公众的这种沟通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建筑环境和生存环境,那就实现了本书的终极价值。

和现今多数大型建筑设计机构一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出版各种建筑书籍,彰显了一个设计院的实力和水准。但与这些“台前”的光鲜相比,《建筑师札记》更像是在幕后向朋友们娓娓道来的一款心曲,诉说着完美建筑背后的种种艰辛、磨砺和心路,以及设计之外的思考、研究之后的实践,体现作为建筑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反映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文化底蕴……在此,我向《建筑师札记》的作者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把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而付出努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