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名报纸编辑,由于职务关系,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值得诵读。
在人心浮躁、读书不最景气的现在,作者抽出时间,重新整理出了历年所写与图书有关的文字,汇编成册。希望乱买书的人从此会选购图书,不爱读书的人从此会翻翻图书;也希望读者从此会喜爱上某些作家和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林穿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伟强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名报纸编辑,由于职务关系,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值得诵读。 在人心浮躁、读书不最景气的现在,作者抽出时间,重新整理出了历年所写与图书有关的文字,汇编成册。希望乱买书的人从此会选购图书,不爱读书的人从此会翻翻图书;也希望读者从此会喜爱上某些作家和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三个模块:“作家剪影”、“开卷有益”、“书里书外”,收录了作者长期担任报纸编辑以来大量优秀的作品,不乏经典之作,而且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故事。 翻开本书,静静品读,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书林中穿越,享受读书的乐趣,别有一番风味。 目录 自序 一、作家剪影 巴金走了 老舍差点获得诺贝尔奖 冯亦代黄宗英之黄昏恋 杜宣文集八大卷 王蒙写《青狐》一石二鸟 贾平凹印象 叶辛:唯有作家身份是永久的 王安忆获奖笑逐颜开 孙颐欲安静写作 赵丽宏盼中国诗歌兴旺 陆星儿“用力呼吸” 星儿妈妈有人牵挂 余秋雨不会封笔 叶永烈依然年轻 邓伟志:蘸着农民泪与汗写作 秦文君和“贾里”“贾梅” 任溶溶获奖喜极而泣 梅子涵钟情儿童文学 葛红兵热情四溢 陈村与胡军医 余华对评论无动于衷 莫言与农民血肉相连 王小波李银河的爱情时代 刘醒龙忠实记录生活 刘庆邦不愿粉饰太平 郑渊洁学会了自我吆喝 张抗抗为“作女”正名 虹影作品中有“真我” 池莉:我天生是个作家 陈丹燕爱写上海 孔明珠:关注“排名十五”现象 王小鹰深深怀念父亲 王周生尽诉女人之苦 竹林默默耕耘 卫慧与《我的禅》 韩寒踢皮球 郭敬明不喜欢辩论 解■■在文字中满足 何员外“有贼心无贼胆” 张悦然拒称“玉女作家” 蔡骏与悬疑小说 郭妮过生日 宗福先与贺国甫:从《于无声处》到《谁主沉浮》 陈心豪帮路边老太看摊头 父女作家管新生与管燕草 诗痴张利人 草婴与俄苏文学 毕修勺毕生翻译左拉作品 王志冲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张海迪偶玩文字游戏 席慕蓉乡诗一吟泪涟涟 痞子蔡并不那么浪漫 张曼娟梦萦黄河 严歌苓:我是中国作家 李欧梵开讲“上海浮生” 阿浓七十岁像十七岁 林惠子“远嫁日本” 茅盾文学奖坚持公正 上海作家有个“家” 沪上现有作家 作家手稿越来越珍贵 上海作家殷行之行 上海作家拒评“超女” 播种诗歌 作家写足球 作品研讨会上针锋相对 曹阳:不好看的小说最好不要出 二、开卷有益 父亲的苦闷让傅聪流泪——读新版《傅雷家书》 周海婴赞赏这本书——读《鲁迅生平疑案》 天安门广场设计者——读《中国建筑之魂》 孙中山与卢慕贞的故事——读《民国第一家》 女儿眼中的世界船王——读《董浩云:理想与成就》 国家正式命名的仅有七位——读《中国紫砂大师》 大清海关总署署长是个外国人——读《孤独的外来者》 琼瑶的生活像小说——读《历史照片的历史问题》 撩开变性人的神秘面纱——读《纠正上帝的错误》 我是最亮的一颗星——读三本关于舞蹈家金星的书 竹简片片是国宝——读《战国楚竹书》 此书只印五百部——读《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 皇帝的命令——读《中国圣旨大观》 秦城七年纪实——读《好大的月亮好大的天》 民间妙语识民情——读《一个基层干部的妙语文集》 “我是中国第一豪杰”——读《李敖语萃》 南京人写南京大屠杀——读《紫金山燃烧的时刻》 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两本日本人调查日军暴行的书 与自戕者对话——读《好好活着》 司机成了唯一知情人——读《逃》 猫的苦难与幸福有谁知——读《你是不会说话的人》 八旬老翁抒写跨国情恋——读《汉堡恋》系列小说 八秩老妪回忆坎坷人生——读《上海闺秀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读《朦胧诗二十五年》 顾城、英儿与刘湛秋——读《爱情伊妹儿》 写不尽·写不够·写不透——读《品味上海》 用文字记录时尚影像——读《七情六欲》 盐水片、宝塔糖及其他——读“城市细部”丛书 帮侬想起小辰光……——读《小八腊子开会喽》 你看你看明星的脸——名人出书万花筒 韩红终于红得发紫——读《你看你看明星的脸》 “我没觉得我丑啊?”——读《牛眼风景》 叶落归根——读《海外游子陆锦花》 他的笑容令人陶醉——读《阳光恋人陆毅》 曹可凡煤气中毒之后——读《画外话》 孙小梅老家在上海——读《美丽心情》 鞠萍从此不再烫头发——读《萍聚》 此书得来纯属偶然——读《我的情敌张国荣》 外地人在东京的故事——读《挪威的森林》 一本全球通缉的诈骗犯写的书——读《有本事来抓我吧》 巴别尔?没听说过——读《骑兵军》 幸福不会从天降——读《谁动了我的奶酪》 克林顿推荐的书——读《最后的好机会》 此书只有她写得出——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满世界追踪狮虎猴象……——读《鳄鱼先生传奇》 《廊桥遗梦》结局篇令人可叹——读《乡间路》 新书在领事馆发布——读《“剩”贤奇迹》 “我的结婚也许是个错误”——读《丈夫这东西》 三、书里书外 易中天火了半边天 接下来“哈”什么 韩白笔战备忘录 网络、博客及其他 作家与博客 朱大可评说“哄客”现象 网络新星“Acosta——极地阳光” 众说纷纭“封面打洞” 《沙家浜》事件风波始末 《长安乱》遭遇盗版之后 寄语新概念作文比赛 王蒙:“我希望看到天真和幼稚” 曹文轩:“孩子们把自己的苦难夸大了” 辞书出版有了规范 旧版《辞海》获得了新生 小说《受活》可退货 “最酷的书”种种 未满周岁的“无字书” 又一种“无字小说” 黄金书绝迹 手机小说悄然流传 郏宗培:手机小说的兴旺不成问题 王蒙:手机小说产生不了曹雪芹 书稿奇遇 《省委书记》存入银行保管箱 《天地蛋》一刀斩去万字 《上海文化通史》两次推迟出版 邵敏欢迎“小骂大帮忙” 链接:《爱上爱情》首发地点不当? 来自期刊编辑部的故事 赵长天不让《萌芽》太成熟 程永新为作家寻找灯绳 辫子姐姐郁雨君:从《少年文艺》到《少女》 书摘杂志为何走俏 李肇星与《少年文艺》 “校园聊斋”经受考验 作家赶考《新读写》 《人与自然》目击生活真实 《命运强手》登陆《漫动作》 《微型世界》回归《中华文史论丛》 《海上文坛》谢幕《略知一二》登场 上海图书馆风景 文化名人手稿馆重新开放 徐家汇藏书楼整修一新 忠实的上图第一读者 归有光震川书院该复兴了 书房的世界纪录 浦东第一图书馆:“为书找读者” 沪东工人文化宫星光灿烂 东宫“名人廊” 作家与劳模面对面 图书交易会应向读者开放 上海书展新闻大战 书业老大上海书城即景 福州路上一路“福” 东方书城送春联 书城谜会年年有 书城一半外地读者 “东方书城在哪里?” 李权:从海尔集团到新华传媒 上海图书公司素描 彭卫国:一位土家族总经理 艺术书坊的追求 九华堂书斋总还有顾客 沪港三联书店进口原版图书 上图公司讲座一瞥 民营书店各显风流 大众书局走进申城 明君书店在发展 曾经的思考乐书局 个体书店见闻 作家乞讨风波 美女作家自杀调查报告 来自两个岛的爱情对话 后记 试读章节 巴金走了 夜色苍茫。 闻知巴金去世,我连忙赶到华东医院采访。 华东医院大门里停满了各种汽车,其中有新闻采访车、电视直播车。许多市民围在门口打听出了什么事,得知是巴金逝世,不由叹息着,脸色凝重起来。 一位中年人说:“我每天经过华东医院,都要朝医院那座小洋楼望上一眼,因为我知道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巴金就在这座小洋楼里养病。” 医院门口有许多警卫人员。巴金住的1号楼3楼,走廊灯光柔和地照着。走廊顶端巴金病房内外,黑压压站着许多人,有巴金的子女,也有报社、出版社的老总们。他们轻声交谈着,似乎怕吵醒熟睡的巴老。 我悄悄走进巴老的病室,只见巴老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盖着洁白的被子,被子上放着一束鲜花。巴老闭着眼睛,神态十分安详。三四位护士围着巴金,有的为他擦脸,有的为他整理头发,还为他轻轻戴上了一副眼镜。 晚上9时多,巴金病房外的客厅里播放起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听到有关巴金逝世的消息,几十个人马上围到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观看起来。 播音员播完新闻,站在电视机边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悲伤地说:“这篇消息是我刚刚传过去的……” 布展追思 一位男性读者将一只大花篮送到巨鹿路上海市作协,鲜红的挽联上写道:巴金先生永垂不朽。 巴金逝世之后,市作协不断接到全国各地读者打来的电话,有的询问悼念巴金的具体时间,有的请工作人员代购鲜花。不少上海读者说,赶到华东医院,但进不去。“我们购书、读报、上网,重读巴老的作品,只想能够深切地悼念这位可敬的老人。” 为供广大读者一起悼念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怀念巴老》展览在巨鹿路上海市作协举办。该展陈列了巴金一生的多幅照片、录音、著作及实物等。 《怀念巴老》以巴金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之后的照片为主。除了工作照之外,还展出巴金与妻子萧珊、与孙女端端的合影。同时露面的还有巴金重要作品的原稿或原稿照片。从手稿上删改的笔迹里,观众可以发现巴金创作思考的轨迹。 市作协大门上方,挂着“怀念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横匾。大厅外摆放着中国作协、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等送来的花篮。大厅正中,有巴老的塑像,四周是48幅巴金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的照片。 在两只一人多高的红木书橱内,陈列着巴金著作的手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6卷《巴金全集》,3本纸张已经发黄破损的《家》、《春》、《秋》格外引人注目。 巴金逝世后,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接到了数不清的电话,手机铃声不停。他认为,巴老的一生在不断痛苦地思索,还要与病魔作痛苦的斗争,令人感慨令人钦佩。陈思和认为,“我们追忆巴老,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巴老的人品和文品。” 争抢新闻 华东医院近日成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新闻记者的关注目标。近百记者穿梭在医院各个楼层寻找采访对象,陆续有外省市及港台记者乘坐飞机、火车和汽车火速赶来。 在华东医院大门口,除了医院保安,还有许多警察维护秩序。挂着长镜头照相机的记者守候在门口,盼望出现最佳目标。医院门外聚集了来自北京、成都、南京、广州等地报纸的文字记者。因为不能进医院采访,又没有新闻发布会,众记者只好焦急地相互打听,希望尽快将新闻传递回报社。一些记者在医院四周转了一圈又一圈,有的还从门诊处偷偷溜到1号楼旁,但往往最后被警卫拦住,无功而返。 一位成都记者为完成家乡父老对巴金消息的渴望,奋勇从邻近房屋爬到临时工棚的屋顶上,然后顺着一段木梯到达巴老病房窗户下。虽然只能模模糊糊地看个大概,但他终于据此发出了有关巴老的一些消息。还有一些记者知道太平间的地点,悄悄守候着这个特殊地点。也有一些人混进了病房,看到了一些现场实况。而后,警卫们开始清场,除了有关领导、至亲好友及中央媒体记者外,其他人一律被劝出大楼。 奋斗病魔 巴金一生被病魔折磨,他年轻时患过肺结核,经常咳嗽,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来。1952年,他到朝鲜采访抗美援朝志愿军,因过分紧张劳累,产生过昏厥。1993年,巴金患了帕金森症,有时突然站起来后,眼睛会凝滞,流出口水,进而面色苍白、嘴唇发紫、神志不清。这时,他的曲压会降至“0—60”。巴金还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染,尤其到了晚年,更是一不小心就感染。感染后喉咙里都是黏痰。巴金还有老年人几乎都有的骨质疏松症。1994年,他为了取一本书,不慎摔倒,造成第8节胸椎压迫性骨折。 巴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到华东医院看过病,1999年后因病情严重,从此一直在华东医院住院,没能回家。巴老曾住在大楼病房,后又转到小洋楼3楼病房。小洋楼编号为1号楼,是副厅级以上干部治疗的地方,每个楼层都有警卫守卫,一般人不能乘电梯上楼。巴金的病房有内外两间,连接阳台的是一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见窗外下面的一个花园。喜欢绿色的巴老只要一扭头,就能在病床上看到花园。 巴老隔段时间病情会反复一次。1999年2月8日早晨,巴金发烧至39摄氏度,呼吸急促,医生为他插好管子,为他吸出好多痰。巴金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医疗组考虑到呼吸器重,长期插用不行,因此为他做了气管切开手术。巴金因不能吞咽,要依靠鼻饲维持生命。2004年2月,巴金出现肾衰竭现象,病情危重。 2005年4月,医生发现巴金腹部有了不少腹水,诊断为腹腔间皮细胞瘤。10月13日,巴金腹腔大量出血,医生紧急检查,确诊是恶性间皮细胞瘤。 医院对巴老的病情相当重视,专家治疗组在巴金住院后就展开了工作。专家组已经帮助巴老度过了百岁寿辰。但终因巴金年老体衰,回天乏术。P3-6 序言 有位读者某日不无自豪地对我说:“我家里的书多得不得了,搬家时打了8个大包,把搬运工人都累坏了。”我得知,为了买书,他的妻子对他很有意见,因为他用掉了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家里并不富裕。于是我回答道:“这值得吗?买来的书,你看过多少?如果只是买来作摆设,还不如省下些钱补贴家用呢。” 有家商店出售家具,样品书橱里放着一排排精装本经典著作,十分漂亮。我凑上前去,请女营业员打开橱门,让我看看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营业员笑了:“这只是空壳呀,摆摆样子,骗骗人的呀。”她拿出一本“经典”打开,果然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有位学者开讲座,提出不必读书太多,因为读书太多,脑子里会装满垃圾,弄得自己糊里糊涂。这位学者的话使我想到,钱多的人会讲:“钞票多了没有用”,当官的人会讲:“当官没有意思”,同样,学问太多的人也会讲“学问太多了无用”。真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呵。 其实,不管书多书少,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才是最重要的。 当了二十多年记者,碰到过各式各样的事,采访过各式各样的人。近几年,与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读书人的接触更多,发现有些作者、有些作品很值得一写,因此留下了一些文字,表达了我对作者的理解、对图书的感受。 在人心浮躁、读书不最景气的现在,我抽出时间,重新整理出了历年所写与图书有关的文字,汇编成册。我希望乱买书的人从此会选购图书,不爱读书的人从此会翻翻图书;我希望读者从此会喜爱上某些作家和作品。 后记 将历年来所写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整理在一起,一点击电脑上的“字数统计”,竟然有几十万字。送往哪家出版社出版,我颇费思量。 书稿中介绍了不少图书,分别是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的。我曾在一个展览会上看到,参展方请来一位名人,在自己的展览场地上仔细介绍,而当这位名人走向其他展地,参展方就非常尴尬地想方设法阻拦。在自己的出版物上介绍别家出版社的出版物,会不会也有上述尴尬? 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接纳了书稿。编辑黄建章先生看了书稿之后,认为将这些东西编在一本书里,内容太杂,希望删去与书业无关的内容,使本书主题明朗。我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忍痛一下砍去了十多万字。这样,原来我自以为能够吸引读者的书名《有人暗恋我》、《竹雕美女》,也就不再适用了。想不到这样一来,书稿的主题明朗了,反而实在。 我是报纸编辑,特点是速度快,稿子第二天就可见报,但往往稿子比较粗糙,留下不少遗憾。而书籍编辑,速度较慢,但稿子一磨再磨,差错难以隐藏,出版之后遗憾可能会减少。这本《书林穿越》当然还会有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是:因为篇幅有限,有些作家、有些作品的文字最后还是不能编入此书,只能说声“抱歉”了。 假如您看了此书,觉得还有可读之处,愿意向您的亲戚、朋友、同事、学生讲述其中趣闻轶事;假如您看到书中提到了您所认识的人后能及时告诉他使他赶快到书店寻找此书或直接把此书赠送给他,我会多么高兴和感谢。 2007.05.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