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以来从事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工作,精研词学,他对《文心雕龙》探究论述,在思想渊源、创作构思、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考辨论析,用力益深。
作者顷由其友人、弟子协助,编成《文心雕龙探原》一书,本书共十一章,每章三节,是一部颇具规模与系统的专著。本书旨归则在于探明《文心雕龙》文学思想的原来面貌。书中许多篇章,一方面是多方论析,引证缤纷。另一方面又注意阐释实事求是,符合《文心雕龙》原意,不使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心雕龙探原(精)/中山大学中文系学术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邱世友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长期以来从事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工作,精研词学,他对《文心雕龙》探究论述,在思想渊源、创作构思、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考辨论析,用力益深。 作者顷由其友人、弟子协助,编成《文心雕龙探原》一书,本书共十一章,每章三节,是一部颇具规模与系统的专著。本书旨归则在于探明《文心雕龙》文学思想的原来面貌。书中许多篇章,一方面是多方论析,引证缤纷。另一方面又注意阐释实事求是,符合《文心雕龙》原意,不使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 内容推荐 本书对刘勰《文心雕龙》进行了全面深入、追源溯流的研究:刘勰于文学追求最高的艺术境界即“般若之绝境”,使有无统一浑化。文学既不可脱离传统,必将现实与历史结合,从而衍生出新境界,构成一代新文学。刘勰既批评齐梁委靡浮艳文风,却又重视文学形成诸因素。 目录 序 王运熙 第一章 道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然真实 第二节 道非统儒的佛道 第三节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第二章 “温柔敦厚”的诗教论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诗歌伦理原则 第二节 “温柔敦厚”的诗歌艺术表现原则 第三节 “温柔敦厚”在词作中的体现 第三章 文学的般若绝境论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评析与有无的统一 第二节 有无二谛融合的中观中道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中边皆甜”的中道观构成文学的高深绝境 第四章 文学的主体隋致论 第一节 情兼雅怨为深,文用谏刺为尚 第二节 主体情致的怨刺文体规律和特点 第三节 主观情致的怨讽与社会时势的关系 第四节 主体情致哀思怨讽转化为审美的愉悦快慰 第五章 神思论 第一节 心物同一的形象思维 第二节 形象思维过程的兴会和虚静 第三节 形象思维过程中各种艺术技巧的作用 第六章 应感论 第一节 兴会与虚静的统一 第二节 意象意境的内外层深衍引的多层次性 第三节 余味韵趣生于虚静闲适 第七章 隐秀论 第一节 隐源于《周易》等显微阐幽、言不尽意 第二节 文外重旨、曲致释例和历史源流 第三节 隐与秀的关系:秀处必隐,取巧非秀 第八章 比兴论 第一节 比兴源于自然之道 第二节 比与兴相异、的艺术特性 第三节 兴则环譬以托讽 第九章 通变论 第一节 尊儒家经典传统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通与变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继承与创新的思想技巧通变关系 第十章 声律论 第一节 声律起于唇吻的自然观 第二节 飞沉抑扬与清浊洪细总归于协和 第三节 刘勰声律论对后世诗律和诗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体音训论 第一节 文体的同音训释 第二节 文体的音韵通转训释 第三节 音训文体的成就及其局限 附录一 刘知几《史通》的文学思想 附录二 柳永词的声律美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道论 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道,解放前后发表过意见的人,既有认为是儒家之道,也有认为是道家之道,但少数认为是佛家之道或儒、道、佛三家之道。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而近年又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对上述看法,我不敢苟同。 第一节 文学的自然真实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以下只列篇名)开宗明义写道:“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又写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很显然,前者是就天地万象所呈现的自然之道说的,后者则是就天文地理社会人事乃至精神现象等自然变化说的。所以“盖道之文”的道,固然是“自然之道”的道,而且刘勰还认为“心生言立,言立文明”也是“自然之道”。这个“道”,“自然之道”及所体现的一切现象都是“自然而然,天然生成的”。在这里,并没有绝对理念、神祗在起作用,也不是绝对理念的体现,换言之,没有超自然的主宰者。在刘勰看来,圣人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而圣人之心也是自然之道。刘勰还进一步指出,自然之道的宇宙万象的美是超越人为的美的。用李贽的话说,前者是“化工”而后者只是“画工”。刘勰写道:“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刘勰在这里说得十分明确,云霞雕色,草木贲华,是自然界的美的物质现象。这种现象,就其本身的物质存在说是自然的,就其变化说则是自然之道。道在这里,既指物质实体,也指物质现象变化的规律性。所以刘勰所说的遭、自然、自然之道,这三个同义词与词组,在不同场合的不同用法,都在说明宇宙万物也包括社会现象的自然真实性,从而论证文学创作必须自然真实,借以矫正晋宋以来文坛上浮伪玄虚的诗歌创作。在刘勰看来,日月叠璧、云霞雕色、山川焕绮、龙虎彪炳,无一不是自然现象,显然刘勰在这里所指的道、自然、自然之道并不是某些同志援引僧慧远说的“体寂无为而无弗为”,也不是他们所说的最高精神存在。因为慧远说的“体”是“本无”、“佛性”,是佛家宗教唯心主义的实体。刘勰在《隐秀》中说:“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裁熔。”文章本天成,创作必须本乎自然真实,譬诸裁云制霞,依乎天工,从而达到“自然会妙”的艺术境界。刘勰极力反对那种矫揉造作背离自然真实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所谓“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情采》),铅黛文采如不本乎自然真实的美质,用r它,徒增虚饰罢了。无疑,刘勰所提出的道、自然、自然之道,就这方面来说,就自然观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当时_文坛上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玄言山水诗等缺乏内容的倾向、风尚乃至潮流,从哲学的基本理论角度给予批判,捍卫了自《诗经》、《楚辞》发展下来的现实主义、积极浪漫主义等传统,捍卫了艺术应有的自然真实性。但是,不可把刘勰看成是一个否定艺术加工作用的艺术虚无主义者或艺术自然主义者;而刘勰恰恰强调作家必须本诸自然真实,按照艺术规律、自然之道尽一切努力创作出“自然会妙”的艺术境界。不然。刘勰为什么要立《熔裁》、《总术》、《附会》诸篇,而且自《神思》以下专谈“文术多门”,竭情苦思地探究文学的各种规律呢? 提出以佛统儒的同志却不从《原道》所出现的有关道、自然、自然之道的文字和上下文联系,作出客观的实质性的分析,而把《原道》所说的道、自然、自然之道拉到魏晋玄学、晋宋佛学上去;不加区别地与刘勰《灭惑论》所说的纯佛家思想的道等同起来,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词义史和学术思想史表明“道”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学术流派甚至在同一个人的著作中常会前后异用,甚至发生含义上的对立。刘勰《原道》之道和《灭惑论》之道便是如此,晋宋的僧徒们为了避免“道”义淆乱,也曾申明佛家之道不同于他家之道。晋释道安在《二教论·孔老非佛》中就写道:“道名虽同,道义尤异。”他们还引晋时佛教居士孙绰的话:“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诚然,在这里,孙绰认为:佛即道,道的形态是“自然”,那么佛的形态也是“自然”;在“自然”这个词的背后,作为主宰的佛在起“无不为”的作用。这显然继承了曹魏玄学家何晏、王弼解释道时的观点,所谓“夫道者惟无所有者也”。中国哲学史告诉我们,晋宋的佛教理论是一种玄学化了的宗教唯心论。魏晋玄学和佛家思想是相通的。他们不同于佛家的是还未强调世界的主宰——人格化的神。而孙绰所说的“无不为,故神化万物”意味着佛作为世界的主宰者在起作用。他的所谓自然,所谓道,当然和《原道》所说的道不同,而和玄学则异源而同趋。前面说到的云霞雕色、山川焕绮是自然、自然之道,却非佛家所说的真如,因为真如和涅椠一样是彼岸的东西;也非孙绰说的“虚寂自然”之道,因为孙绰说的是绝对理念的东西。刘勰在《原道》中又指出,林籁结响,泉石激韵,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自然而然地发出清脆和谐而富旋律的音响,并没有一个神灵、最高精神存在使之结响,为之激韵。因此,刘勰又接着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形立”,在一定条件下按其自身的规律性构成五彩缤纷的“文章”;“声发”,也按其自身的规律性构成五音和谐的乐调,这些规律性都是自然之道,这些“文章”和乐调都是自然真实的。“自然”体现为有声有色的物象,“自然之道”体现于诸形(色)诸声的组合和分离的变化中,其中也没有最高精神存在。(P1-3) 序言 老友邱世友兄,长期以来从事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工作,精研词学,旁及其他,于《文心雕龙》亦颇致意。八十年代,他曾以所著论文集《水明楼小集》相赠,书中前面三篇《文心雕龙之道》等,即为探究《文心》的文章,拜读之下,感到他于《文心》一书用力颇深。其后他对《文心》继续探究论述,在思想渊源、创作构思、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考辨论析,用力益深。顷由其友人、弟子协助,编成《文心雕龙探原》一书,共十一章,每章三节,成为一部颇具规模与系统的专著,即将问世。作为研究《文心》的同行,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 世友兄长期在中山大学任教,接受老一辈知名学者的熏陶,读书广博,兼及经、史、子、集四部,国学根底深厚。通晓中国历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于诗学、词学尤为熟悉。又注意学习吸取西方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能以新颖的观点来剖析中国古代文论。因而他的《文心》论文,在探究各种专题时,使读者感到具有穷原竟委、辨析仔细、左右逢源、新意叠出的特点,显示出他深厚的学养和认真治学的精神。他又重视音韵训诂之学,谙悉诗词声律,书中最后两章,体现了他这方面的特长。 本书论述了《文心》书中的不少问题,而其旨归则在于探明《文心》文学思想的原来面貌。书中许多篇章,一方面是多方论析,引证缤纷。另一方面又注意阐释实事求是,符合《文心》原意,不使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书中第一章辨析《文心》之所谓道,并非以佛统儒,即是一个明显例证。这种求真务实、还历史以原来面貌的科学态度是可贵的,我非常赞成。 世友兄的《词论史论稿》一书,已于二○○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与《词论史论稿》同为他长期钻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力作,凝聚着他数十年的心血,堪称双璧。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使《文心》的爱好者与研究者获得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并将对今后《文心》的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运熙 二○○四年五月于上海寓所 后记 本书是我本人学习《文心雕龙》的结集。由于“体大思精”,愈学愈不敢动笔。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以来,有机会与黄海章教授朝夕相伴,海老常以黄季刚先生五十岁后才写论著慎所为文之语诲我。真可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者也。六十年代初期,党号召知识分子攀登科学高峰,开始试笔为刘勰的继承与创新这一思想理论撰文,以求辩证地解决现实中所提出的新问题,与时俱进。七十年代末,又参加了关于《文心》的本体论的讨论:是以佛统儒,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我写了一篇题为《文心雕龙之道辨》的文章,见诸八十年代初的《哲学研究》。八十年代初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并以《文心雕龙学刊》为学会的机关刊物(由齐鲁书社出版,后改为《文心雕龙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参加了学会且任常务理事,于是撰写学习体会,一九九七年四月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之邀,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文心国际研讨会,写了《刘勰论文学的般若绝境》,自此借助以佛学对文学意境和艺术方法的思考。但是由于禀性愚鲁,文笔钝拙,所写也寥寥无几。去年承蒙中山大学中文系学术基金资助的机会,编辑成论集,名为《文心雕龙探原》。其中附录两篇,第一篇《史通》与《文心》关系甚密切,引《文心》特多,不少论点出自《文心》或与《文心》暗合。宋明以来史学文学研究者认为二书当必读。宋黄山谷劝人二书当读。明胡应麟云:“《史通》之为书,其文刘勰也,而藻绘弗如。”第二篇谈柳永词的声律是二○○一年武夷山柳永研究学会成立参加助兴之作,可作刘勰声律论的参考。其中阴阳平、上去、去上声调的运用都在于“和”字,与刘勰之说暗合,聊可参考。该书的编辑、修改、打印等整个过程皆由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韩湖初教授统理,中山大学中文系彭玉平教授参与其中并进行了修订复校工作,其中一至六篇曾由李福标博士仔细校勘。李的博士导师吴承学教授也很关注,不但向行政学术部门提议把书稿纳人中文系的“学术文丛”,而且还亲自把书稿送至华南师大韩湖初教授家。师友之情,见诸行动,感激无任。复旦大学王运熙教授年高体弱,亟待颐养,而欣然为拙作撰序,更感谢之至,合中大中文系基金资助暨诸师友的关切,谨此一并致谢。 邱世友 于二○○四年三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