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命运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人生成功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避免人生失败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人生幸福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自身天赋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获得精神自由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智慧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探索未来的奇书。
本书最大限度地对伏羲创立的易学进行了结合现代理论的全面通俗化,使通晓易学理论、运用易学指导自身实践成为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活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对很多看似神奇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在有预见性地认识事物运行规律和处理问题上,都会有突破性的长进。
在本书中,通过八章来讲述伏羲易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一章前言介绍易学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是伏羲易学的基础概念。第三章是伏羲易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四章是伏羲易学在对人生经历的具体分析步骤。第五章是伏羲易学六十四卦卦象特征研究。第六章是伏羲易学的基本逻辑综述。第七章是伏羲易学的基本理论工具。第八章是伏羲易学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应用领域。后记是作者在写作本书中的一些感受。附录包括作者的一些杂文和《易经》及十翼等内容。
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易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初步认识人的生命轨迹运行规律,这种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这种方法简单易学,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易学“容易”的含义。
在本书中伏羲易学给每一研究对象在自然中进行了定位,当以人为研究对象时,确定其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定位,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追求的哲学本体论“我是谁?”的问题。
在伏羲易学中,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我是谁?”,在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基础之上,寻找“我如何生存!”,即针对自己的天赋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伏羲易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天赋的天才,都有着独特的天赋,认识自己的天赋才能之时,就是发挥出自己才能,走向辉煌的开始。伏羲易学所要做的就是减少每个人认识自己过程中的弯路,降低发现自己天赋的难度,通过较少的人生经历,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生存与发展的智慧。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规划,达到事业成功的坦途。
在本书中作者没有给出具体案例,请大家原谅。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当我们以某一大众熟悉的人为具体分析案例时,都会涉及个人隐私,这当然是令人不愉快的。其次案例的介绍往往篇幅巨大。涉及伏羲易学整体理论中的各个部分,这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会造成额外负担,所以在本书中没有给出具体案例。作者在网站www.fuxiyi.com.cn上会有一些既尊重他人又能说明问题的辅助介绍,读者也可以通过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分析来掌握伏羲易学的知识。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学习易的目的
第二节 学习易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第三节 本书核心内容简介
第二章 伏羲易学基础概念
第一节 易的定义
第二节 易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阴阳
第四节 爻
第五节 卦
第六节 基本卦
第七节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方向定义
第八节 八卦基础卦象
第九节 方图圆图
第十节 河图洛书
第十一节 研究对象
第三章 伏羲易学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伏羲易学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时间与空间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圆图的时空揭示
第四章 伏羲易学对人生经历的具体分析步骤
第一节 人本身特质揭示——本命卦具体分析
第二节 决定人生有利因素揭示——成功卦具体分析
第三节 决定人生不利因素揭示——失败卦具体分析
第四节 生命低潮因素揭示——衰变卦具体分析
第五节 人生时机、地域、人文环境因素揭示
——天时地利人和具体分析
第六节 影响人生经历重要因素归纳——九宫卦具体分析
第七节 人生经历大周期波动研究——人生大运具体分析
第八节 人生经历小周期波动研究——人生小运具体分析
第九节 汉字结构对研究对象运行轨迹揭示作用的探索
第十节 卦爻辞汉字对人生经历的揭示作用研究
第五章 伏羲易学六十四卦卦象特征研究
第一节 乾宫八卦卦象
第二节 兑宫八卦卦象
第三节 离宫八卦卦象
第四节 震宫八卦卦象
第五节 巽宫八卦卦象
第六节 坎宫八卦卦象
第七节 艮宫八卦卦象
第八节 坤宫八卦卦象
第九节 方图竖卦列的整体卦象揭示——竖宫要义
第六章 伏羲易学基本逻辑综述
第一节 无与有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无极与太极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阴与阳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从阴阳至八卦的生成关系
第五节 从八卦至六十四卦的生成关系
第六节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形成
第七节 基本卦确立的意义
第八节 九宫卦确立的意义
第九节 基本卦中各卦之间的关系
第十节 八卦中乾坤、艮兑、震巽、坎离每两卦之间关系
第十一节无极至八卦的形成
第七章 伏羲易学的基本理论工具
第一节 《易经》卦爻辞
第二节 爻辞汉字对应的周期时间段
第三节 常用汉字笔画索引
第八章 伏羲易学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应用领域
第一节 伏羲易学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 伏羲易学的广阔应用领域
后记
附录一:我的点滴文化观
附录二:学易与用易
附录三:2006—2008年日卦对照表
附录四:《易经》及十翼
第二节 易学的历史沿革
那么,易究竟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呢?
根据部分历史考证、作者推演和民间传说,可以概括总结推断出,易学核心理论创生完成于伏羲女娲时代。伏羲女娲是易体系的创立始祖,距今约六千年以上,具体年代不详。伏羲女娲用极为简洁抽象的逻辑符号(类似数学的抽象符号,并有类似数学的运算:叻能。当然方法完全不同),将易理论的核心模型完备的表述出来,用以揭示、模拟宇宙本身衍生形成的规律和宇宙形成后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其中宇宙衍生形成的规律描绘了时间、空间均不存在的原始混沌状态,到形成时间、形成空间的全过程。
伏羲女娲所创立的“易”我们称之为伏羲易学。这里的宇宙万物既包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也包括令人遐思的精神世界,在自然界中既包括大至宇宙,中至山川,小至一草一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包括大至文明兴衰,中至王萌更替,小至流行时尚;在人生轨迹中,则包括了大至生死,中至荣辱,小至言行。易的逻辑符号体系中既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描述,也包括对研究对象特征的描述。总体而言,包罗万象,动态变化。
易学是实用性系统,其目标是针对性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其方法上首推实证、紧扣实际、立足现实、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些特征都是易学源远流长,长期存续的根本原因。
在伏羲时代,易的根本理论、核心理论已经完全建立。其理论模型将时间、空间和研究对象有机的结合起来,稳定地表述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运行规律,表达着宇宙间万物运行规律的根本法则。
此后,源于这个根本法则,又推演出适用不同历史时期和自然环境的具体的、阶段性法则,也就是伏羲女娲创生的易学的分支理论、局部理论和衍生理论。并根据这些分支理论、局部理论、衍生理论所适用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特征,分别依序称为《重巽易》、《重坎易》、《重艮易》、《重蛔易》、《重乾易》、《重兑易》。其中《重巽易》描述的是伏羲女娲之前的人类初文明时期,《重坎易》描述的是伏羲女娲大洪水的时期,随后又有《重艮易》也称《连山易》、《重坤易》也称《归藏易》、《重乾易》也称《周易》,直至今日《重兑易》,我们定义为《通海易》。
伏羲女娲创生的“易”体系也就是伏羲易,是核心模型和整体理论,此外的各种“易”均是衍生模型和局部理论。“易”的核心精髓均完整的表述于伏羲易体系中。关于伏羲易学的理论在本书随后章节再给大家详细表述。
与其他任何理论一样,伏羲易学的创立是具有特定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的。那么伏羲女娲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条件下创生“易”的呢?
相传易产生于一个巨大的自然灾害之后。上古时期,世界经历了一次罕见的大洪水,这次大洪水造成了人类的空前劫难,使人类这个物种和此前的人类文明近乎灭绝。这场大洪水所形成灾难的惨烈程度类似于东南亚海啸,但范围遍布全球。(东南亚海啸是2004年12月26日一场里氏8.7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并迅速波及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其惨烈程度空前。)浩劫之后仅有少数人幸存,传说中只剩兄妹两个人,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和女娲。这就简单勾勒出伏羲创立易学的自然条件与历史条件。
不仅如此,我们的研究表明,伏羲易学的创立又与伏羲女娲当时的心态有密切关系。那么当时伏羲女娲是在什么心态下创立“易”的呢?
先哲常说,智慧生于悲悯。也就是俗话说的大悲之后有大智慧,其实这里面是有深刻道理的。事实上,人类具有某种天性,即一般情况下,尤其处于自身发展较为顺利情况下,对于自身智慧多具有很强烈的超出实际的肯定与自信,自认为是万物主宰,可以洞察一切,不太容易发现自身智能的局限性。志得意满之时,多为目空一切之日。恣意骄狂的态度妨碍了人类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也会导致人们灵魂的麻木与迟钝,从而丧失从自然万物中体会规律的能力,降低了人类体察外界的敏感程度。
“谦受益,满招损”中的“满招损”,则是从这一方面表达了这个道理,也表明了这一情况的危害。
一般而言,只有在遭受巨大挫折和灾难教训以后,人们的骄狂之气才会顿逝,才会真正将自己的自负自满之气洗刷掉,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去掉浮躁自负之气的心性,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客观规律的深奥,自身智慧的渺小;才会认真反省自己,保持头脑冷静,认识到自身原有智慧的局限性;才会仔细体察客观自然和社会环境,向自然界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客观规律学习,向他人学习,从而进一步领悟到更深层的智慧,对客观世界产生新认识。
这也就是具有丰富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的人,较为易=F理解高智慧层次问题的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慧的得失是与人们的心态相关的,志得意满,妄尊自大,固执己见,都是获得智慧的最大障碍。在某些条件下,痛定思痛、万念俱焚,往往是人们获得更高层次智慧的开始。胜利冲昏头脑,挫折使人深思。易学学习者要善于客观看待自己的小小成就,善于意识到自己巨大的不足和潜力,只有如此,提升自身智慧才有了基础。
伏羲面对人类空前的浩劫和文明的毁灭,需要寻求出在残酷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法则,找到避免子孙后代再次遭受浩劫的智慧。他通过观察天体、观察大地、观察鸟兽、观察自身,从中归纳总结抽象出人自身、社会、自然界、地球、宇宙的共同规律。这种规律的神奇之处是从时间到空间到研究对象无限伸展、无所不包、高度概括、具体抽象、动态变化。这个规律就是通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来表示的。
伏羲创立的“易”的突出特点是“易”本身具有运动与静止的统一特征。这种运动的动态特征既包括时间的变化,也包括空间的变化,还包括研究对象的变化。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所包含的逻辑符号体系中,时间、空间、研究对象都是动态的,形成在不同时间、空间、研究对象前题下“易”的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伏羲易学的理论模型《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又是稳定静止的,也就是伏羲易学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能力在时间、空间和研究对象的动态中保持了稳定静态的有效性,不因其揭示规律的动态变化破坏“易”自身稳定揭示规律的能力。
自伏羲创立“易”后,按照“易”所揭示的历史时期划分思路与方法,可以将伏羲之前的时代及其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不同的“易”时间段,或者称为“易”时期。每一个易时期都对应一个揭示这个时代、这个历史时期的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分支的、局部的“易”理论。
伏羲创易,建立了永恒不变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模型,月以表述伏羲易学理论体系。这个表述涵盖了宇宙诞生与运行规律,是根本“易”,是本源“易”,我们称之为伏羲先天易。
P20-23
上古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无比智慧的圣人,以其卓越的思想和今人无法领悟的洞察力创立了易学,成为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鼻祖伏羲氏。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的功绩。《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模式,对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易用易——伏羲易学通解(基础读本)》最大限度地对伏羲创立的易学进行了结合现代理论的全面通俗化,使通晓易学理论、运用易学指导自身实践成为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活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对很多看似神奇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在有预见性地认识事物运行规律和处理问题上,都会有突破性的长进。
通俗易懂、紧扣实际、正本清源,条理清晰是本书写作上的突出特色。
中华文明的历史如同一条奔腾咆哮的汹涌大河,数千年来,跌宕起伏,经久不衰。易学则以自己独特的思想魅力和实用价值穿透历史,生机盎然,直至今天。
毫无疑问,“易”开创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绝非偶然。中华文明生存、发展到今天更非偶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科技奇迹、经济奇迹、文化奇迹则更不是凭空而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易学著作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历代帝王将相、先哲泰斗都曾穷经皓首。孜孜以求,其多有领悟亦多有可借鉴学习之处。但是,虽经如此,“易”的神秘面纱始终不曾除去,易学的无穷奥妙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对“易”的本质内涵的研究上,在对“易”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的研究上,在对“易”的理论模型认识上,在对“易”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还存在大量模糊不清,故弄玄虚,甚至是错误之处。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任重道远。
古往今来,由于缺少一套把握实质而又通俗简易的思路与方法,易学的认识与学习变得对普通人来说扑溯迷离。对于这一古老智慧,大多数的读者只能望洋兴叹。任何深奥的理论如不能用简洁、朴素、通俗、深刻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意味着表述者对理论本身缺乏真正了如指掌的认识,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故弄玄虚历来是似懂非懂的挡箭牌。因此作者力争做到简洁不失其丰富、通俗不失其精深、朴素不失其多彩。
本书是作者的研究和体悟,力求在“易”的本质内涵方面,在“易”的起源与发展方面,在易学思维的建立方面,易的理论模型方面正本清源,以达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力求为读者树立正确、全面、深刻、通俗的易学观念和学习方法,使读者能够较为容易的建立易学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启发智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为个人服务的目的。在易学的汪洋大海中,帮助大家登上启航之舟;在易学的崇山峻岭中,引领大家走上一条不甚崎岖的山路;在易学的浩瀚宇宙中,协助大家架起自己的天文望远镜,从而顺利迈出探索易学奥秘的第一步。
我的点滴文化观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都兴起了一个热潮,这个热潮就是对中国文化和易学的研究。这一热潮的范围不仅包括大中华范畴的汉语国家,更包括欧美等西方文明的强国。
仅以易学为例,又仅以严谨、务实的日耳曼民族国家德国为例:大家上网用Google搜索“易经”(I Ging),仅德文就出现接近四百万个相关搜索结果,热门程度多出国人意料!其盛况远超过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根据日尔曼民族务实的个性,易经绝不可能被拿来当作“文化装饰品”。
《易经》风靡西方已久,欧美许多名人都对它推崇备至,近代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说:“《易经》是中国古老智慧中最精湛的一部书,它里面没有谆谆教诲,也不刻意指示什么,它就像大自然的一部分,正等着你去发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也说:“你可以把《易经》当解惑的书,也可以抱着欣赏角度,惊喜于这高明奥妙的智慧。它放诸四海,全天下皆适用。”
这是不是有点像西方版的三藏取经?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所谓科技昌明的西方,这股热潮的兴起究竟是不是偶然的空穴来风?是不是富国的附庸风雅?其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原因?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我们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和易学有什么样的认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人类最优秀的文明产物,发源于中华却兴盛于异域的教训会不会再次重演?
要想研究这股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文化热和易学热,首先就要研究什么是文化。搞不清文化的核心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意义的洞悉这股热潮的根本含义,也就搞不清楚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呢?这里,我讲点儿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目前,文化较为流行的定义是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这个定义,我们认为它对文化本质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与内容,用以揭示文化的核心本质。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本质概念应该是基于本民族自身特征与历史现状,为保障民族生存、获得民族充分发展与强盛,并经过长期验证行之有效的,本民族用来适应环境、运用自然的思想与方法。其会渗透到这个民族每个人的灵魂中并形成整体民族的生活习惯与观念,同时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要。文化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和基础。
换句话说文化是有民族性和实用价值的。宏观说是为本民族利益服务的,具体而言是为本民族每个人利益服务的,是本民族的思想武器与工具。文化所起到的保障本民族生存、促进本民族发展的作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存在的根本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生存、求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争取国家富强、争取民族兴旺、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所产生的,是经过历史长河不断检验而存在的,是为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兴旺服务的,是立足民族、国家与个人切身利益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基于以下若干目的:一方面是了解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中获取智慧,丰富和发展其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强大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也是将中国文化视为潜在的强势文化来寻求应对之策,即知己知彼。可以说,在利用中国文化生命力问题上,若干强国远远走在我们前列。较为突出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只要稍微关心一下各国对中国文化、易学文化的研究投入,就可以理解。其中一个微乎其微的例子就是:世界的第一个易学博士并不产生于中国。
作为近代的世界霸主国家,某一超级大国历来重视在全球视野中研究对其霸主地位形成潜在挑战的国家,他们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真正能够挑战这种霸权的国家,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国家。只有这样的国家才不会轻易被动接受其他文化的灌输与催眠,而丧失对自己根本利益的关注与主见。
事实上,文化思想上的奴役其隐蔽性要远高于经济与军事的奴役。具体来说一个人的文化意志的丧失要比其在肌体和知识上的缺欠更可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堕落与迷失,其危害要远甚于经济上的殖民化和军事占领。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存续数千年、发展数千年,虽历经坎坷,但却依然屹立;中国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演化动荡过程中,历尽磨难仍能不断进取,在整体上保持团结、保持稳定、走向繁荣强大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华民族的历代先贤所创立了、发展了、完善了的中华文化。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一个没有自身优秀文化源泉、没有融合其他优秀文化能力的民族不可能有优秀的、立足自身利益的宇宙观与方法论,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以肯定的说,一个没有自己灿烂文化、不能融合多元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强盛的,是不可能在高度竞争的世界上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其发展空间是极为有限的。
由此可见,一民族、一国家之文化从根本上讲是民族、国家竞争力的表现,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核心素质的表现。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文化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和基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政治、军事、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我们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
那么我们要问:在这种局面下,发展中国文化要遵循什么样的思路与方法呢?
第一,我们认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坚持立足自我的自主立场。
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基于其各自国家、各自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各自民族、各自国家发展文化的目标是不同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依赖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加鉴别的接:曼所谓国际惯例从根本上是行不通的。这决定了我们对待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的态度是有鉴别的包容、借鉴与学习,而不是全盘接受,更不是照抄照搬。如果不能坚持以自我为主的发展思路,就会导致自我发展上的盲目和神智不清,最终受制于人。
继承发展中国文化必须结合国情,必须结合本民族的现实形势、客观形势。那么什么是我们国家、民族当前的形势?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韬光养晦的思路指导下,中华民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休养生息,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功的抵御了几次世界范围的政治动荡、军事动荡、经济危机,这一整体上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但同时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中兴也形成了对现有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和挑战,世界各大国、强国出于对本民族本国家利益的考虑也在不断的掀起遏制中国发展的狂潮。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孱弱是足以引起其他强国兴趣的。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股暗流将长期持续甚至会愈演愈烈。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局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为有幸的是,我们的国家领袖对于这一局面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为我们国家真正负责任的有远见的策略与规划。振兴民族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就是这宏伟策略的一部分。这使得我们这些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学习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具体说来我们既有为民族强盛、国家富强做出贡献尽绵薄之力的大好良机,又面临着立足自我,对世界各国文化、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正本清源、不断创新,使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艰巨使命。应对世界文化激烈竞争与挑战的严峻任务任重道远。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应对世界挑战的光荣使命与责任。这关系到国家民族利益,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生存与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责任。
第二,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大众,惠及每个人。具体来说就是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全面繁荣,使每个人都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体国家民族的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团体,如军队、地区、企业、学校等,同个人一样通过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在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最终形成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本国家、本民族利益的世界格局。
一个文化,只有坚持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具有了为大众服务的能力,才会具有长期存在、不断发展的可能,才会拥有无穷无尽的活力。人民大众永远都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永远都是文化的起点与归宿。文化的发展离开了人民大众的支持,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第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要结合时代潮流,结合时代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成就,结合一切外来的有益成份。善于鉴别,勇于包容,重在消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为己用。只有这样,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同样,只有如此,中华文化才能通过自身的现代化以应对当前世界文化的竞争与挑战。任何文化既要正本清源,又不能食古不化,固步自封。现代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应最大限度地得到吸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开阔视野、清醒甄别、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与时偕行的重要手段。
第四,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历史中的精华与糟粕;必须正本清源,剔除糟粕;必须将中华文明之核心精髓与历史上沉积下来的误解、讹传、故弄玄虚区别开来,这对于中华文明和祖国文化的长期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中华文化有过辉煌,同时也要承认,中华文化走过弯路,检讨自己,更显胸怀,更具智慧,更能发展。自尊而非自大,自信而非自负,反省而不自卑,这才是智慧民族对待自己文化正确的态度。
第五,发展中国文化一定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颖形式。必须让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亲切感,只有这样,文化的传播才会获得好的效果。
任何好的内容都需要好的形式与之配合,只有内容与形式获得优秀、和谐的统一,文化才会真正为人们喜闻乐见,文化才会深人人心,广为流传。
综上所述,没有了为本民族、本国家强盛和大众利益服务这一清晰的目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没有立足点。没有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会虚无缥缈,缺乏生命力。不结合当代科技成就和其他文明中能为中华文明所用的有益成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会妄尊自大,固步自封,甚至会画地为牢。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坚持惠及大众,就不会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支持与拥护。文化缺乏美好的表现形式,就不会满足人们健康的精神需求,就不可能长期植根于人民心中。
因此,我们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最大限度的予以重视,并找到符合人民需要与客观实际的继承和创新思路,长期坚持,不断深入。不如此,个人不能成为高素质之人,团队不能成为有凝聚力之优秀团队,民族不能成为万众一心、目光远大之精英民族,国家难成长期稳定、繁荣、富强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