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笔者近几年来的二十篇论文,目的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刑法总论乃至整个刑法学上的一切争论,无不起源于刑法所具有的保护法益机能和保障人权机能之间所与生俱来的紧张与冲突;刑法学特别是刑法解释学的任务,就是为了在这二者之间求得一种和谐妥当的协调与平衡。而实现这二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的最好做法,就是进行犯罪判断上的严密分工,在外在的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上,仅只考虑行为所导致的法益侵害结果等客观方面的内容,而将行为当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全部作为判断行为人内在主观责任的有无和大小的判断因素。
本书从协调与平衡刑事司法实践当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保护法益机能和保障人权机能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出发,对传统刑法理论当中所存在的定罪主观化、分析过程模糊不清的倾向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大胆提出在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上,仅只考虑行为所引起的法益侵害结果等客观要素,而将行为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统统纳入行为人主观责任范畴,并基于这种立场,选取社会危害性、犯罪构成、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刑法总论当中向来存在争议的二十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得出了许多非同凡响的新见解。
第一章 行为无价值论
一 行为无价值论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二 行为无价值论的缺陷
三 余论
第二章 犯罪构成体系
一 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批判及其评析
二 德日犯罪体系论的问题及其转变
三 我国的犯罪构成论的努力方向
四 结语
第三章 社会危害性
一 主观违法要素的由来
二 对主观违法要素的批判
三 对我国社会危害性论的反思
四 结语
第四章 间接正犯
一 间接正犯的本质
二 间接正犯的理论基础
三 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
四 间接正犯的着手和认识错误
五 结语
第五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
一 不真正不作为犯和罪刑法定原则
二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
三 作为义务论的展开
四 结语
第六章 刑法因果关系
一 刑法因果关系论的研究对象
二 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
三 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四 刑法因果关系的意义
第七章 客观处罚条件
一 客观处罚条件论的历史沿革
二 客观处罚条件的争论焦点和现状
三 对我国刑法学中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
四 结语
第八章 单位犯罪
一 单位犯罪的定义
二 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
三 单位犯罪中的疑难问题
四 单位犯罪规定之反思
第九章 犯罪故意
一 “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明知”的内容
二 “违法性认识”是否“明知”的内容
三 “明知”的程度
四 若干思考
第十章 过失犯
一 过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 过失犯的客观方面
三 过失犯的主观方面
四 过失犯认定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五 结语
第十一章 事实认识错误
一 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二 具体事实错误的处理
三 抽象事实错误的处理
四 结语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一 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具体分析
二 相互斗殴和挑拨防卫
三 偶然防卫
四 结语
第十三章 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
一 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
二 对生命的紧急避险
三 对自招危险的紧急避险
四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五 结语
第十四章 被害人承诺
一 被害人承诺的类型和法理基础
二 被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和法律效果
三 对有瑕疵的承诺的处理
四 推定承诺
五 结语
第十五章 未遂犯的处罚范围和成立条件
一 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二 未遂犯的成立要件
三 结语
第十六章 未遂犯中的危险及其判断
一 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二 未遂犯中的危险判断
三 结语
第十七章 共犯的性质
一 共犯本质的学说
二 行为共同说的妥当性
三 过失共同犯罪
四 片面共同犯罪
五 结语
第十八章 共犯的处罚根据
一 共犯处罚根据论概说
二 引起说的内部对立
三 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应用
四 结语
第十九章 刑事和解
一 刑事和解的起源和背景
二 刑事和解的基本模式和进展
三 刑事和解的理论蕴涵
四 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之探讨
五 结语
第二十章 刑法的刑事政策化
一 “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历史考察
二 我国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特征
三 刑事司法的刑事政策化
四 结语